女性血瘀体质的研究
2014-08-09李明霞
李明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中医体质学以中医学“治未病”为指导思想,强调体质的可调性,从体质角度为疾病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中医体质分类中,血瘀体质属于一种基本类型,是指体内有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倾向,或有瘀血内阻的病理基础,并表现出一系列外在征象的体质状态[1]。女性相对男性来说,更容易形成血瘀体质,这与女性以血为主,以肝为先天有关。笔者对女性血瘀体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现概述如下。
1 女性血瘀体质特征
血瘀体质女性常表现为面色晦暗或色素沉着,身体易现青紫瘀斑,易患疼痛,口唇颜色黯淡或紫,舌质黯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涩,或见眼眶黯黑,鼻部黯滞,发易脱落,肌肤干燥或甲错。此外,还多伴有痛经、闭经或经色紫黑、有凝血块、崩漏。
2 女性血瘀体质发病倾向
《灵枢·五变》指出“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说明个人的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国内学者[2]认为,血瘀体质女性易患出血、 瘕、脑卒中、胸痹等病。日本学者有地滋[3]也认为,血瘀体质女性易患脑梗死、半身不遂、动脉硬化、心脏病等疾患。此外,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瘀体质与女性妇科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王斌[4]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原发性痛经的女性中血瘀体质所占的比例最高。钟伟兰等[5]通过研究发现子宫肌瘤好发于血瘀体质的女性。刘华等[6]对早期自然流产者与正常妊娠者的体质进行了比较,发现早期自然流产的一项重要因素是血瘀体质。张芝榕[7]研究发现慢性盆腔炎的易感体质为血瘀体质。姚玲等[8]通过临床研究证实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体质以血瘀体质为主。日本学者汤本求真等也认为,血瘀体质的女性多有月经停滞,产后恶露不尽等妇科疾病。血瘀体质女性更易患血瘀病,因此,女性血瘀体质是形成血瘀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3 女性血瘀体质成因
3.1 与生理特点有关 从中医学理论来看,血是机体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血证论》曰:“女子以血为本”,对女性来说,其“经”“带”“胎”“产”“乳”等生理活动均以血为主,多损耗阴血,遂以血病多见。李玉清[9]认为妇女易形成血瘀体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后元气亏虚、“运行失度”,导致瘀血滞留,形成血瘀体质。一些日本学者[3,10]也认为女性血瘀体质与其自身生理特点有关,汤本求真在《皇汉医学》中提到:“月经血即为瘀血,月经不调畅或闭经,不但会使人体得病,而且使机体抗菌能力低下。”矢数有道也认为,女性血瘀体质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尽。妇科疾病促使瘀血生成,久之形成血瘀体质,所以血瘀体质的女性较男性多。龙野一雄认为,月经不顺畅或分娩时出血残留都会导致血瘀体质。因此,可以看出,经、胎、产、乳等生理特点是女性形成血瘀体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3.2 与机体衰老有关 “衰老致瘀”说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有所体现。《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提到年衰之人“精耗血衰……血气凝泣”。《灵枢·天年》曰:“六十岁……血气懈怠”。这些表明随着机体衰老,会有潜在的血瘀倾向。明清医家方贤、李梃、徐大椿等也认为年衰之人如“积秽沟渠”“必多壅塞”。近代学者也认同“衰老致瘀”说,李玉清[11]指出,人体之血气随着生、长、壮、老的过程,也由通畅至壅塞,年衰之人“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故“气血多滞”。朱秉匡等[12]对1 075名老年人进行了调查,发现血瘀体质所占的比例为45.3%,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瘀体质也更容易形成。女性在“七七之年”开始向老年过渡,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减退,导致气血运行缓慢,容易形成血瘀体质。
3.4 与遗传因素有关 日本学者[10]首先提出了血瘀体质与遗传有关的观点。汤本求真认为血瘀体质属于遗传。矢数有道在《临床汉方医学总论》中也持此观点。有地滋发展了汤本求真的遗传学说,从临床及实验方面证实了遗传因素是血瘀体质形成的基础。有地滋认为血瘀体质多见于女性,并运用现代医学手段从遗传角度证实了血瘀体质与人体免疫遗传因子HLA抗原有密切关系,在HLA抗原B5亚型高的女性,多为血瘀体质。
3.5 与外界因素有关 日本学者认为,夏天不适当地使用空调或风扇,会导致水滞,容易形成血瘀体质;长期处在寒气重、湿气大的环境中也容易形成血瘀体质[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以女性尤甚,现代女性为了美丽,经常在寒冬之中着装单薄,而夏天又习惯处于冷气房间,长此以往,容易形成血瘀体质。而一些外伤因素如跌仆损伤等也可以使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发生障碍。如《灵枢·贼风》云:“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医述》引罗赤诚语:“亦有跌仆闪挫,当时不觉,至于气衰之际,不时举发”。瘀血阻滞于内而不得散,久之形成血瘀体质。
3.6 与生活习惯有关 女性血瘀体质的形成还与运动、饮食等生活习惯有关。女性喜静,动少逸多,常致气血流通不畅,易形成血瘀体质;饮食贯穿终生,故饮食习惯也会影响体质[13-14],其中食味厚重即是血瘀体质的一个易感因素。有地滋[3]认为,近年来女性血瘀体质者增加,可能与食品中过氧化脂质、变性蛋白及添加剂的增加有关。
4 结语
女性体质是临床工作者应当关注的重要体征之一,更是女性健康保健的研究重点。体质具有可变可调性,临床工作者应提高对女性血瘀体质的重视程度,针对女性血瘀体质的成因,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入先进理念,利用现代科技设备,从多层次、多角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女性血瘀体质的调理方案,同时做好健康宣教,促使女性血瘀体质向平和体质转变。
[1]陈友风.瘀血体质与瘀血病证方药证治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3-4.
[2]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8.
[3]有地滋.中国和日本医学文献中的瘀血(三)[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5:18-21.
[4]王斌.原发性痛经与瘀血体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27.
[5]钟伟兰,吕静.中医体质与子宫肌瘤发病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2):156-157.
[6]刘华,梁国珍,罗颂平.广州市部分育龄妇女早期自然流产的中医病因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2):101-102.
[7]张芝榕.瘀血体质与慢性盆腔炎相关性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33.
[8]姚玲.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9:24.
[9]李玉清.生理及病理瘀血体质及其预防意义[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19(1):14-16.
[10]有地滋,赵蕴坤,张文剑.一贯堂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J].日本医学介绍,1987,8(6):286.
[11]李玉清.论瘀血体质的状态及形成因素[J].江西中医药,2003,34(4):10-11.
[12]朱秉匡,周国雄,赵长樱,等.1075例老年人体型与体质关系的分析[J].中国医药学报,1988,3(5):57-60,75.
[13]杨佳萍.药食保健结合体质辨识在治未病中的作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5):775.
[14]赵晓杰,陆为民.论体质的影响因素[J].吉林中医药,2011,31(4):293-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