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2014-08-09逯付荣刘大均谢双玉
逯付荣,刘大均,谢双玉
(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中国旅游研究院 武汉分院,湖北 武汉430079)
引言
城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善的服务体系,这使得城市成为旅游活动的目的地和集散中心。创建优秀旅游城市,能促进城市更好地为旅游活动提供支撑,使旅游产业得到极大发展,对提高我国城市旅游质量以及推动区域旅游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家旅游局于1995年开始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评选工作,截止2011年底,我国已有339座优秀旅游城市,其中有3座最佳旅游城市。
国内学者对优秀旅游城市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理论成果较为丰富。研究内容主要侧重于优秀旅游城市发展战略与对策、品牌与营销、优秀旅游城市体系建设和空间分布特征等方面。在优秀旅游城市发展方面,主要侧重于对优秀旅游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1-3]。在品牌与营销方面,主要对优秀旅游城市口号、旅游城市形象、旅游城市营销以及品牌标识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4-7]。在优秀旅游城市体系建设方面,主要表现为对优秀旅游城市等级规模结构、旅游流强度、产业效益差异等方面的研究[8-10]。在空间结构方面,主要运用最邻近指数法、密度测定和经纬网测定等定量研究方法探讨我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11,12]。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优秀旅游城市主要侧重于定性研究,在定量研究方面涉及相对较少,而在空间结构研究方面,较多地关注静态的旅游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对时间序列下的区域优秀旅游城市空间演化特征及差异的关注还较少。鉴于此,本文以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为例,以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为时间研究截面,采用标准差与离差系数、旅游经济联系和Zipf维数等定量分析方法,分别从空间经济差异、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等级结构3个方面分析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方向和措施,以期为区域优秀旅游城市的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一、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发展概况
(一)区域概况
湖北省地处华中腹地,九省通衢,千湖之省,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湖北省区域面积18.59万km2,总人口6 176万人。京广高铁、沪汉蓉高铁的相继开通,对扩大湖北省旅游客源市场,缩短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时空距离、促进湖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湖北省“十二五”规划中“以武汉为龙头,加快建设武汉城市旅游圈,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一城两圈”旅游发展战略,也为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优秀旅游城市概况
截止2010年,湖北省共拥有优秀旅游城市12家,其中2000年优秀旅游城市有5家,2005年优秀旅游城市有9家,2010年优秀旅游城市有12家,各优秀旅游城市获批时间如表1所示。
表1 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获批情况
总体来看,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数量居全国第十位,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与数量最多的省份山东省相比,则少23家,差距较大;比重不大,且发展速度较缓慢;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2010年12家优秀旅游城市旅游总收入达1 239.57亿元,接待旅游总人数为17 215.44万人次,分别占湖北省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的84.87%、81.48%,对湖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贡献巨大;在发展趋势上,湖北省 “一城两圈”旅游发展战略中,囊括了其中10个优秀旅游城市,为优秀旅游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因此,研究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的演变显得尤为重要,对提升湖北省旅游城市形象和旅游竞争力有重要作用。
二、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本文以湖北省旅游统计年鉴和各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06、2011)中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标准差与离差系数、旅游经济联系和Zipf维数等定量分析方法,分别从空间经济差异、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等级结构三方面分析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规律。
(一)旅游空间经济差异分析
1.分析方法
学术界常用标准差(St)和离差系数(Vt)来反映旅游经济空间发展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13-15],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Yti为i优秀旅游城市旅游总收入,Yt为各优秀旅游城市旅游总收入的平均值,N 为优秀旅游城市个数。标准差越大,旅游城市间经济的实际差异越大,反之,实际差异越小;离差系数差异越大,旅游城市间经济的相对差异越大,反之,相对差异越小。
2.分析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经济标准差在2005年略有下降,但在2010年大幅扩大,2010年的标准差增长为2000年的2倍多,不同城市间的绝对差异迅速扩大;离差系数从2000年开始逐 渐 增 加,2005 年 增 长 19.8%,2010 年 增长60.4%,增长幅度较大,城市间经济的相对差异在逐渐扩大。这表明,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发展的绝对差异虽存在一定的波动性,但在总体上呈现出大幅增长趋势;相对差异也在逐步扩大,城市发展呈不均衡性态势。
表2 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经济标准差和离差系数
(二)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分析
1.分析方法
旅游经济联系度和旅游经济联系量在分析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方面运用较为广泛[16-19],根据这两个指标来分析优秀旅游城市的空间相互作用,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Pi为i优秀旅游城市旅游总人数,Vi为i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总收入,Dij为i优秀旅游城市与j优秀旅游城市距离。其中,Rij越大表示优秀旅游城市之间旅游经济联系越紧密;反之,表示优秀旅游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较微弱。Ci为i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量,表示i优秀旅游城市与其他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的总和。
2.分析结果
由表3、4、5可知,2000-2010年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不断得到增强,武汉市在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体系中的垄断性强,处于核心辐射地位。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钟祥市旅游经济联系较为紧密,旅游经济联系度得到了不断提高。如图1所示,2000-2010年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经济联系量不断增强,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的首位城市,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体量、区位优势以及发达的交通,在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经济联系量中居第一,且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孝感市、鄂州市等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经济联系量较高,而恩施市、利川市等边缘地区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经济联系量较低。旅游经济联系量在空间上呈现出以武汉市为中心向周围逐渐衰减的格局,其中,在距武汉市200km~300km左右的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经济联系量呈回升趋势,且总量不断得到增强,表明该区域存在一个相对较弱的集聚中心(图1)。
表3 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2000年)
表4 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2005年)
表5 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2010年)
图1 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经济联系量(2000、2005和2010年)
(三)旅游空间等级结构分析
1.分析方法
一般而言,城市规模分布服从等级规模分布,即城市位序-规模分布模式(齐夫公式)[20],其公式为:
式中:k为优秀旅游城市序号,P(k)为位序k的旅游总人数,P1为最大优秀旅游城市旅游接待总人数,q为Zipf维数。Zipf维数的含义是:当q=1时,说明最大优秀城市与最小优秀旅游城市数量之比恰好是整个优秀旅游城市体系的城市数目,这是自然状态下的最优分布;当q<1时,优秀城市规模分布较为集中,中间位序的优秀旅游城市较多,空间分布显得比较均衡;当q>1时,区域内优秀旅游城市体系规模分布比较分散,空间分布呈不均衡态分布,首位优秀城市的垄断地位较强,中间位序的优秀旅游城市较少,优秀旅游城市体系发育不成熟;当q趋近于无穷大时,区域内只有一个优秀城市;当q趋近于0时,所有优秀旅游城市一样大,系统要素规模无分别[21]。
2.分析结果
分别以湖北省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优秀旅游城市游客总人数为变量P,数据按照大小顺序k排列。分别取P(k)、k的对数,以lnk为横坐标,以lnP(k)为纵坐标作散点图,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便可得到Zipf指数q(图2)。湖北省2000年、2005年和2010年Zipf指数分别为:1.612 8、1.419 5、1.410 5,Zipf指数q均大于1,表明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游客接待量空间差异明显,优秀旅游城市体系规模分布比较分散,首位优秀城市的垄断地位较强,中间位序的优秀旅游城市较少,优秀旅游城市体系发育尚不成熟。总体而言,Zipf指数呈减小趋势,表明湖北省首位优秀旅游城市的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对边缘区优秀旅游城市的空间相互作用力在逐渐加强,区域优秀旅游城市的空间结构体系正逐渐向优化过渡。就线性拟合状况而言,2000年、2005年和2010年拟合相关系数分别为0.985 5、0.941 9、0.918 2,表明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体系逐渐发生退化,优秀旅游城市空间等级结构存在不协调现象。从2010年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双对数散点图可看出,次位优秀旅游城市呈现出明显的下沉现象,表明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体系中间层次的优秀旅游城市断层较为严重。
图2 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规模分布双对数坐标图(2000、2005和2010年)
三、结论与优化对策
(一)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特征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以下特征:
第一,从旅游空间经济差异来看,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的经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有增长的趋势,优秀旅游城市呈现出不均衡发展。
第二,从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来看,武汉市在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经济中处于核心、垄断地位,旅游经济联系量在空间上呈现出以武汉为中心向周边衰减的格局。其中,在距武汉市200km~300km左右内的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钟祥市旅游经济联系度较大,旅游经济联系量在空间上略有上升。
第三,从旅游空间等级结构来看,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等级结构总体上呈现出优化趋势,中间层次优秀旅游城市正逐渐增强,但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等级体系中的中间层次优秀旅游城市还很欠缺。
(二)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对策
随着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推进以及优秀旅游城市的发展,优秀旅游城市的空间结构日趋复杂,要使优秀旅游城市为区域旅游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就必须考虑其空间结构的合理性,通过对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的分析,提出以下优化对策:
第一,加强区域优秀旅游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必须在宏观方面实现经济一体化和制度一体化。优秀旅游城市间的经济差异与各城市的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交通区位条件等因素有关,由于湖北省各城市旅游的发展基础和发展速度等差异,导致其旅游经济出现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越来越大的格局。湖北省有必要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在经济和制度上形成一体化发展思路,继续大力推行湖北省“两圈”建设,优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改善地区经济结构,以缩小区域差距,促进优秀旅游城市协调发展。
第二,加强优秀旅游城市间的信息交流和专题合作,促进区域合作。信息交流是优秀旅游城市合作的基础,专题合作是优秀旅游城市合作的支撑,只有加强区域合作,才能缩小优秀旅游城市间的差异,促进更大规模的集聚经济和协同效应。建议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间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专题洽谈以及项目合作等活动,宜昌市、荆门市、荆州市、钟祥市四大优秀旅游城市构建荆-宜旅游经济圈,加强区域旅游交流和合作,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发挥集聚、整合效应。
第三,加强武汉市作为首位旅游城市的核心辐射作用,增强对湖北省边缘城市的扩散带动作用,促进优秀旅游城市的协调发展,并进一步加强十堰市、襄阳市、宜昌市等中间层次优秀旅游城建设,将咸宁市、随州市、黄冈市等旅游基础较好的城市培育成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完善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等级结构体系。
[1]李娟文.武汉市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1998,18(3):120-124.
[2]彭华,钟韵.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思考: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J].旅游学刊,1999(2):21-25.
[3]李玲玲.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的城市文化建设[J].经济地理,2007,27(2):344-346.
[4]曲颖,李天元.基于旅游目的地品牌管理过程的定位主题口号评价[J].旅游学刊,2008,23(1):30-35.
[5]谢朝武,李玉红.基于网络知名度分析的我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形象口号设计研究[J].人文地理,2010(3):134-138.
[6]黄婕茹,章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的地营销系统比较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21):68-70.
[7]王京传,李天元.旅游目的地品牌标识评价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2):43-51.
[8]张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体系分析[J].城市问题,2005(5):33-37.
[9]何调霞.旅游中心地空间外向度及等级体系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3):297-300.
[10]陈家刚,李天元.从区域差异角度看我国优秀旅游城市体系的建设[J].旅游科学,2008(2):15-19.
[11]黎筱筱,马晓龙,吴必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布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5):120-124.
[12]陈家刚,李天元.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优化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44-50.
[13]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3):406-411.
[14]卞显红.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67-268.
[15]王凯,李华,贺曲夫.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1):63-67.
[16]牛慧恩,孟庆民,胡其昌,等.甘肃与毗邻省区区域经济联系研究[J].经济地理,1998,18(3):51-56.
[17]王欣,吴殿廷,王红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J].城市发展研究,2006(3):55-59.
[18]孟德友,陆玉麒.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苏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5):697-704.
[19]张洪,夏明.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于旅游中心度与旅游经济联系的视角[J].经济地理,2011,31(12):2116-2121.
[20]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25-128.
[21]刘继生,陈彦光.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J].地理研究,1998,17(1):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