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实施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

2014-08-08吴勃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2)02—098—05

[内容提要]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面对各种文化的冲击,辽宁省实施民族文化走出去工程战略意义重大,对辽宁省实施民族文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的同时,提出了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辽宁省;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对策建议

辽宁省实施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是落实中央精神,立足于辽宁省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发展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传播事业为依托,走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迈进;同时,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提升辽宁省民族文化品牌的境外影响力。

一、辽宁省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现状

(一)辽宁省的文化产业在全国影响力有限。2011年,辽宁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00亿元,占当年GDP的3.10%,而当年辽宁省文化产业投入总额为422亿元,投入是产出的二倍有余。文化事业的支出高于收入,说明文化单位的文化发展活力不强。而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在全国的排名也并不靠前。由贾斯汀?欧康纳文化传媒和创意产业研究中心调查并编制的《我国31个省市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2008-2010)》显示,辽宁省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名第七。当然,辽宁文化产业发展也不乏亮点,如在演艺产业2011年辽宁省演出收入突破了4亿元,一些演出团体通过改革迅速崛起。民族地区的地域特色文化也为文化产业发展助力不少,一宫两陵是外地游客来辽宁旅游必不可少的去处,颇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岫岩玉、阜新的玛瑙、本溪的辽砚成为游客旅游纪念品的新宠。朝阳的紫砂、锦州的满族刺绣也先后在上海世博会、台湾周等活动中亮相。可见,辽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如能抓住机遇,合理分布产业格局,可以迅速扩大辽宁省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二)辽宁省的民族文化在境外影响力不够。近年来,辽宁省加大了对外文化宣传活动的力度,文化企业采取各种措施开拓国际市场,文化产品出口取得一定成绩。在商务部、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开展的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评选工作中,辽宁省有7家企业成功入选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辽宁几家演艺企业积极开拓国外演出市场,先后赴英国、德国、法国、波兰、土耳其、瑞士、美国、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巡回演出1 800余场,演出收入折合人民币2 000余万元。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真正体现辽宁地区民族文化的文化产品并不多见,而且品质参差不齐,辽宁民族文化在境外地区的影响力还不够。

二、辽宁省实施民族文化走出去工程战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辽宁民族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只有通过民族文化的“走出去”,才能扩大地方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引来八方游客关注。

(一)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以往很长一段时期,我们的文化观念比较落后,总是习惯于围绕“文化和政治的关系”,主要从意识形态方面来思考文化发展的途径;几乎很少意识到“文化和经济的关系”,没有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发展文化。诚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文化带有一定的公益性,文化的发展必须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仅仅具有意识形态的教辅使命,文化还具有极其强大的经济效能。长时间地仅仅关注文化的政治性,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化效能的单一,从而丧失了文化的真正魅力和凝聚力。以往的对外文化交流多停留在政府间的文化交往,很少从市场角度以及人民群众的需求上来思考。这样势必造成我们自身的文化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文化产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二)一定程度上未符合文化传播的规律。辽宁省的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选择符合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规律的模式,走出辽宁民族文化的特色。立足实际,抓住当下,着眼未来。文化传播要循序渐进,符合传播模式的客观规律,根据辽宁省各民族文化的不同风格和形态以及发展程度进行统筹考虑和分步实施,不可急于求成。根据民族文化的不同内容,如饮食、服饰、宗教文化等,分别选择不同的传播方法,采取自然的、人们易接受的方式。在管理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制定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和优惠的经济政策,鼓励支持民族文化传播的产业化发展。设立地方性专项资金(或基金),并制定落实地方性优惠经济政策,按照文化传播的自然规律扶持民族文化健康合理地“走出去”。

(三)没有强大的品牌支撑。辽宁目前还没有形成强势的文化产业群,缺乏龙头带动作用。辽宁的文化传媒产业在某些方面的成就并不输给文化发达地区。但是,尚未形成产业链,没有真正发挥出产业主体的市场作用。目前辽宁的文化产业还是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发展,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投融资渠道,这样会制约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优势的文化品牌欠缺,多品牌效应不足。面对这种情况,辽宁省的各级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培育成熟的中介机构,增加对外联系渠道,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扩大影响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高新技术支持力度不够。辽宁的文化企业已经开始注意到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但文化产品技术含量依然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广播影视业、出版业、报刊业已经展开了数字化改造,但辽宁省近几年文化产品出口情况统计显示,出口的大多数是科技含量低的、文化资源消耗性强的产品。因此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把正在消失或者无法异地呈现的、经典的民族文化形态直观地记录下来,用于对外传播。利用网络技术以及现代移动通讯技术,面向各种终端,制作一些民族文化的影音资料或文字介绍,使其能方便地进入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同时还要重视非主流媒体的作用,例如各种聊天工具、“微博”、“微信”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其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五)缺乏雄厚的研究团队和人才作保障。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和人才缺乏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高新科技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相互配合,再加之对优秀人才的有效吸引,文化产业才能够顺利地健康发展。文化走出去战略需要相关团队总结出系统的理论知识,相关人员熟知国际规则以及市场规律,掌握经营管理知识。鼓励中外学者开展交流合作,共同进行研究项目的开发工作,促进我国相关人才队伍的培养,提高辽宁省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技术含量。

三、民族文化走出去具体的对策建议

(一)制订辽宁省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规划。辽宁省的民族文化作为辽宁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结合“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辽宁省民族文化走出去的中长期战略目标应该分为三步走:一是打造重点的对外民族文化交流品牌,辽宁是满族的发祥地,应该以满族文化作为重点文化交流品牌进行宣传,同时兼顾其他民族的文化亮点,扶持具有辽宁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展演,如少数民族会演、民族精品剧目等都可以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品牌。二是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提高辽宁省民族类文化产品的影响力。三是逐步构建专业的文化交流研究、培训体系,为文化走出去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宣传活动。1.通过民族艺术表演、展览、民族理论与文化学术研讨、民族民间文化往来、影视交流、合作出版、版权贸易、对外广播电视、互换广播电视节目、互办民族文化周等多种形式,增加对外文化交流项目。2.举办大型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做好宣传工作。辽宁省共有8个民族自治县,每年在县庆活动当中适时举行民族文化庆典活动,将各民族文化经典特色展现出来。各单位以及部门在举办活动时应注意提高档次、扩大规模,打造具有辽宁民族特色的高质量的民族文化品牌。3.通过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演讲、演出、媒体的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对辽宁省的民族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大力宣传。4.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扩大对外文化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重点建设各民族自治县以及省级民族文化网站,加强设施技术、内容质量以及对外推介工作。同时开发利用各种商业网站,扩大对外宣传的阵容。5.提高对外信息传播能力。首先,以辽宁省和沈阳市的主要新闻媒体为主渠道,设立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对境外国外的民族文化交流、合作和宣传。其次,发挥好中央以及各民族自治县媒体的力量,调动其积极性并与之加强联系与合作。再次,借助国内强势媒体和国外以及港澳台媒体的力量,有计划地主动邀请他们到辽宁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同时,组织辽宁省有关新闻媒体有计划地出访重点国家和省市地区。6.有效推进民间组织的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支持举办重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充分利用全运会和世博会等大型活动,扩大辽宁民族文化的影响力,积极拓展民间组织的对外宣传领域。

(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1.推动部分文化、文艺团体进行转企改制。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把国有文艺团体逐步有序的调整为演艺企业。分期分批推动具备进入市场条件的原国有文艺团体实现转企改制,落实好各项特殊政策,推动文艺团体面向市场、面向大众,进一步探索财政对国有文艺团体资金的扶持方式。2.培养和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在加强民族文化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要关注市场建设的各种要素,打破垄断经营、地方保护、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等资源和产品配置的旧有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现代流通和经营网络,促进产品的市场流动趋向合理化。完善各种中介机构的构建,提高民族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水平。营造公平、良好、诚信的市场竞争环境。3.打造过硬的民族文化品牌。首先是抓住机遇,吸引投资,扩大融资规模。一方面提高投资者对民族文化产业的认识,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文化产业投资融资的服务平台建设,解决信息不对称、制度不健全、服务缺位越位等问题。其次是鼓励原创能力,以多种形式和方式最大限度地扶持原创,以更加有效的手段保护知识产权,以更优质的服务推动版权交易,营造良好的原创环境。4.合理调整文化产业布局,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推动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与重组,鼓励突出辽宁民族文化特色,体现出各民族的特点,合理调整文化产业的布局。进一步完善文化传播渠道,使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得以广泛流传。5.形成民族文化产业链条。文化品牌形象的推广,需要产业链的良好发展。目前辽宁民族文化产业链的发展首先要提高技术,需要进一步走外包过程。其次是改善环境,健全整个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行政部门应该整合各产业链上的环节,使民族文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整体。

(五)建立辽宁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服务平台。在省市及地方的各个层面,要为推广辽宁省的民族文化产品做好宣传、服务工作。一是要加大政府牵头、民族文化企业参加的各种国际和国内展会的组织力度,提高辽宁省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二是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定期出台“企业投资民族文化产业指导目录”,为文化企业投资民族文化产业提供导向和指南;三是建立健全行业协会组织,组织省内民族文化产业机构与国内及海外中介机构的合作;四是以政府财政支持的方式成立文化产品加工工作室,提高民族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强服务品质和水平;五是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服务系统,管理市场信息,向民族文化产业经营主体、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中介公司提供信息服务,密切各方的联系,进行协调和指导。

(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结合辽宁省目前的实际情况,在广播影视业,加强数字电视、广播等新兴产业的开发力度。在图书出版业,实现编辑出版及经营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在印刷环节上,采用数字化制版,多色调、精美化、自动高效印刷,选用高质量、高标准的印刷器材。在发行环节上,实现网络数字化管理,开展电子商务,建立网上书店等。

(七)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培养、吸引、用好高层次的民族文化人才。加快制定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引进高层次民族文化人才政策。努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民族文化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2.培育民族文化人才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民族文化人才的市场化转变。成立专门的民族文化文艺人才中介机构,建立辽宁省民族文化人才档案和数据库,促进人才合理流动。3.完善人才梯队建设。通过激励机制促使辽宁省民族文化走出去可持续发展,采取人才梯队建设战略,拉开年龄段。制定《辽宁省优秀民族文化人才奖励实施办法》,设立“辽宁省优秀民族文化人才奖励专项资金”,对有突出贡献的民族文化人才实施优厚待遇。

另外,还需理顺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组织领导。加强对外文化贸易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发挥政府强有力的调控和推动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走出去”战略,各级政府应建立以文化机构为牵头的“对外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各级政府分管文化工作领导牵头,加强整合协调力度,相关部门参与合作,做好全省民族文化走出去工作。进一步完善民族文化产品出口的配套政策,加大扶持政策的实施力度。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制定出台了一些有利于文化企业“走出去”的经济政策,还需省一级政府将相关配套政策落到实处。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为推进民族文化走出去提供法律保障;研究制订民族文化产品、民族文化资源评估办法,尽快建立民族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建立民族文化产业分类的标准,建立数据库统计系统,采集统计对外文化贸易情况数据,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民族文化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和服务。

参考文献

[1]智凌燕.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与举措探析[N].中国民族报.2012-05-12

[2]钟馨.“湖北文化走出去”战略对策研究[J].理论与实践.2007(12)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联2013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课题编号 2013lslktfx-08)。

责任编辑/汪 洋

收稿日期:2013-11-22

作者简介:吴勃,男,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宗教局)辽宁省民族宗教问题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辽宁省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辽宁省推广“煤改气”供暖执行居民气价
《辽宁省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出台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