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牢狱之灾对弥尔顿创作风格的影响
2014-08-08于书茵
中图分类号:I561.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4)02—120—03
[内容提要]通过总结弥尔顿生平经历,分析弥尔顿文学作品的风格变化,并以其3部史诗著作与弥尔顿早期创作的诗歌及革命时期的政论作对比,尝试从内容、体裁等方面的变化分析牢狱之灾给弥尔顿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弥尔顿;入狱;失乐园;创作风格
一、影响弥尔顿创作风格的三个基本要素
约翰·弥尔顿(1608.12.9-1674.11.8)是英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作家,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仅次于莎士比亚。哈罗德·布鲁姆认为,于英国诗人而言,无论是艾略特或是“桂冠诗人”约翰·德莱顿,无不视弥尔顿为不可逾越的先辈,后人难以模仿更无法违拗。
弥尔顿的文学创作可以分为3个阶段:早期的清新田园诗、中期的政论以及晚年的史诗。一直以来,学者们都试着从多种角度分析影响弥尔顿文学创作的因素,并借此深入研究弥尔顿作品的风格变化及背后意义。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可以归为3类:弥尔顿自身的天赋与特质、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及社会大背景的驱动。
首先,弥尔顿自身的天赋与特质是成就他的根本原因。这些特质包括: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天纵奇智,严谨认真的个性等。安迪·史密斯认为:“弥尔顿是当之无愧的天才。他是真正把撒旦带入英语文学的诗人。虽然其他作家也设想出了一些小魔怪,但谁也没敢去再现这个大恶魔本身的形象。甚至《创世纪》也同样没有:它介绍了撒旦所为及为什么遭到趋避的过程,却没有告诉我们他实际的样子。”在剑桥大学纪念弥尔顿诞辰400周年的讲座上,亚历山大博士同样表示:“他的作品把传统的史诗及传奇故事的模式与我们今天称之为奇幻与科幻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以真正前所未有的鸿篇巨制讲述人类的故事。此事唯有天才可成。”同时,关于弥尔顿的文学天资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英国著名作家威廉·布莱克是最早评论弥尔顿诗歌具有恶魔性质的人之一。他认为弥尔顿无法描摹好上帝和天使,偏偏将撒旦刻画得入木三分。实是因为诗人本身有趋近魔鬼的特性,而不自知。但无论如何赞美或是批判,弥尔顿自身的天赋资质是无疑是影响其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因。
其次,家庭环境的巨大影响也不容忽视。这其中包括弥尔顿父母对其的教导,及弥尔顿的三段婚姻生活。陈斌敏等学者认为,弥尔顿的童年生活、少年时光是他日后文学创作灵感来源的宝藏。而诗人的父亲,老弥尔顿更在宗教信仰、为人处事信念原则等问题上对弥尔顿有极大的指导。弥尔顿成为坚定的清教徒,不得不说与其父亲有很大关系。此外,老弥尔顿还鼓励了弥尔顿的文学爱好。
同时,弥尔顿的婚姻生活也同样影响了诗人的文学创作。弥尔顿一生经历过3次婚姻。他的前两次婚姻并不愉快。而与第三任妻子伊丽莎白的生活却是幸福的,这段婚姻带给他无尽的愉快和满足。也是《失乐园》中幸福的婚姻的原型:“如葡萄盘绕她攀附的卷须,意味着顺从,却要求有妩媚动人的魅力;她,要依顺,他,要竭诚欢迎,依顺要羞羞答答,适度自尊,还要又爱又嗔,欲就而故推。”
最后,诗人所处的时代及社会背景也是学者们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弥尔顿中期的政论作品主要植根于当时的大环境。国王查理一世被砍头后的1649年,弥尔顿写下《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一文,为人民推翻并处决国王的行文辩护。没有革命,没有复辟,也就没有弥尔顿的犀利文章,更不会出现后期的3部史诗巨著。另外,弥尔顿早期的文学作品也得益于在他之前的文学巨匠的作品影响。
二、投身革命与锒铛入狱
年轻的弥尔顿投身革命运动,他极力反对保王党,主张处死查理一世,撰写《论出版自由》、《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偶像的破坏者》、《为英国人民辩护》等政治性小册子。1649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斩首,克伦威尔上台。弥尔顿被任命为外交事务拉丁文秘书,参加了政府工作。令弥尔顿无法预料的是,保王党不久便重新夺回了政权,查理二世登上王位,王朝复辟。
英国王朝复辟后,1660年秋日的一天,弥尔顿被逮捕入狱。根据勒娃斯基的《弥尔顿评传》,可以推测弥尔顿在狱中度过了八到十周。这次牢狱生活对于弥尔顿的意义,就如同1815年之于拿破仑一般重要。勒娃斯基评价说:“他是一个脆弱而失明的可怜人,我们不难想象弥尔顿的焦虑与生活的艰难。日常生活几乎全部依靠看守的帮助,而且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释放。”
王朝复辟使弥尔顿关于政治的恐惧成为了现实。他因工作疲惫过度而突然失明,而后被捕入狱,朋友被处决,他所写的《偶像的破坏者》和《为英国人民申辩》都被公开焚毁。这段日子无疑使他人生中最为黑暗的时光,同时也是弥尔顿政治生涯失败的标志。
三、牢狱之灾对弥尔顿创作风格的影响
除弥尔顿自身的天赋与特质、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及社会大背景的驱动3大基本因素外,人生中不可预期的重大事件给弥尔顿创作的巨大影响也同样应该被考量。对弥尔顿而言,入狱的经历是他一生中重大的转折,从此诗人被迫彻底远离政治,潜心创作。
弥尔顿被释放出狱后,著写了最广为人知的3部作品:《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和《力士参孙》(1671),被后世誉为“不可超越的典范”。英文史诗巨著《失乐园》共12卷,诗中撒旦领导叛乱者反抗上帝未果,连同自己的追随者一道被打入地狱。撒旦为复仇寻至伊甸园引诱夏娃劝说亚当偷食上帝禁吃的果子。最终亚当与夏娃因偷食禁果受惩,被逐出伊甸园。在以《失乐园》为代表的三大史诗作品中,弥尔顿倾注了他所理解的、经历的、期望的关于生活的一切,诗歌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弥尔顿对艺术、思想、政治的认识,因此可以被视为探讨弥尔顿文学作品风格的典型案例。
首先,在诗歌内容上,“自然”元素再次回归。弥尔顿在政治运动期间撰写的文章大多摒弃了这一元素。弥尔顿的早期代表作如《圣诞晨歌》、《快乐的人》、《沉思的人》、《黎西达斯》都有着对于自然的描摹与歌颂。“此刻风在摇撼,呼呼大奏,或者引来一阵淅淅沥沥的静雨——当那阵狂飙心满意足地吹够了,唯余树叶簌簌,从屋檐上落下滴滴答答的小水珠。”(《沉思的人》)“粗俗的少年这样对着芦苇和小河歌唱,当寂静的清晨穿着灰色凉鞋离去,他触碰芦笛上柔和的音孔,在急切的思想中婉转唱出他的多利安谣曲:此刻太阳已伸展至所有山峦,此刻已坠入了西方的海岸;终于他站起身来,扯动蓝色的披肩,明天将有鲜美的树林,和崭新的草原。”(《黎西达斯》)早期诗作中这些精巧的自然意象、细腻的文字描摹显然不符合政治斗争的需要,因此直至出狱后,弥尔顿才在3大史诗的创作中再次选择了对景物自然的铺陈描摹。
其次,在题材与体裁的选择上,弥尔顿不再是像早期作品通过对自然的描述清晰表达个人情感,也不是像革命运动中以笔为剑,直接且猛烈地批判社会,而是选择了以宗教故事为背景的史诗创作,没有了具体而直截了当的抨击,只是借由比喻、象征等手法隐晦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失乐园》、《复乐园》是这一变化最好的注脚。作品中虚构的人物的语言动作,无不暗示着作者的所思所想。虽然更换了题材与体裁,弥尔顿仍然是弥尔顿:“坚定的意志/热切的复仇心/不灭的憎恨/以及永不屈服/永不退让的勇气,难道还有比这些更难战胜的吗?我这份光荣绝不能被夺走,不管是他的暴怒,还是威力。经过这一次惨烈的战争,好容易才使他的政权动摇;若是这时还要卑躬屈膝,向他乞求哀怜,拜倒在他的权力之下,那才真正是卑鄙、可耻,比这次的沉沦还要卑贱。”(《失乐园》第一卷)
如果说失明和革命失败都带给弥尔顿很大的冲击,那么这场牢狱之灾于弥尔顿而言,意义更是重大。失明的弥尔顿依然坚持“以笔为剑”进行革命创作,革命失败后的弥尔顿亦不曾放弃信念。唯有身陷囹圄,才使得弥尔顿彻底远离政治,潜心创作,并因牢狱之苦而更珍惜平静的生活与自然的给予。总体来说,弥尔顿的后期作品在内容上回归了对自然的描摹与赞美,在形式上放弃了其早期的田园清新诗作路线,亦弃置了革命时期的尖锐政论文风,转取宗教史诗为切入点,表达诗人暮年的种种思考。
参考文献
[1]AndyMcSmith.ALiteraryVisionary:MiltonandHisSatanicVerses.EnglishDigest.2008
[2]BinminChen.EnvironmentEffectsonMilton'sParadiseLost.JournalofFujianNormalUniversity.June,2009
[3]BlakeWilliam.TheMarriageofHeavenandHell.NewYork.DoverPublication.1994
[4]MarkPattison.Milton.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1
[5]胡家峦.历史的星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与西方传统宇宙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金发燊.弥尔顿传略[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
[7]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8]王佐良.英国诗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9]朱维之译.弥尔顿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汪 洋
收稿日期:2014-03-06
作者简介:于书茵,女,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