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教育

2014-08-08郑腊香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8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国际化人才

摘要:跨学科教育对于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具有促进作用:它有利于中国高校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大学合作培养人才;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可促进中外师生双向流动。通过跨学科教育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主要方法为: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调整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加强从事跨学科教学和研究人员的队伍建设。开展跨学科教育,有利于全面准确地揭示现实问题的本质、优化配置国内外教育资源和要素、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跨学科教育;国际化人才;高等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268-02

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一词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提出:跨学科的主要职能是发展两个或两个以上学会的综合研究[1]。跨学科研究主要用于解决那些任何一门学科所难以单独解决的问题。跨学科教育则是指通过跨学科性的研究和教学活动,促进传统学科和跨学科的协调发展,培养与当代世界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博”相结合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人类社会各种问题日益呈现出复杂化和相互影响加深的趋势。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我们需要对传统的学科进行整合,开展跨学科研究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揭示现实问题的本质、优化配置国内外教育资源和要素、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随着中国融入国际体系及其和平崛起的进程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必然选择。培养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具有国际观念、熟悉国际规则的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对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国际组织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增强中国的全球竞争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跨学科教育对于培养国际化人才有何作用?如何通过跨学科教育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跨学科教育对于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促进作用

(一)跨学科教育有利于中国高校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大学合作培养人才

在当今世界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发达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改革教育体制,致力于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和复合人才,以加强核心竞争力、保持国家领先地位。其中,美、英、法、日四国高校的跨学科教育具有代表性。美、英、法、日四国政府通过法规和政策,加强政策导向和引导作用。美国布什总统于2001年,在其就职演说中,曾强调:21世纪美国繁荣的程度取决于复合型人才的力量,培养优秀人才是其政府的重要职责。英国政府则提出,高等教育要面向经济谋发展,要为社会(企业)输送人才。大学的课程体系需要改革,要加强复合性教学和创新,注重能力培养,加强教育的“社会相关性”。法国的《高等教育方向法》(1968)和《教育方针法》(1989)确定了大学自治、参与及多学科性办学原则,要求高校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和科研,使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变化、更具创造性。日本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教育白皮书,着重促进高校成为日本科研的主要力量,培养能开展跨学科学术研究、向世界贡献独创性见解的高质量人才[2]。上述四国对跨学科教育的重视,体现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日益发展的形势下,加强跨学科教育,可促进中国高校在教学方式、教学机构和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改进,借鉴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同世界著名大学合作,培养能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和国际交流中进行独立思考和协同合作的高质量人才。

(二)跨学科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在改革开放进程的推动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也朝着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必须拥有国际视野和世界胸怀,具有包括外语和专业知识在内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尤其重要的是,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跨学科教育通过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和交叉,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克服知识结构单一性所造成的思维方式的束缚[3],增强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跨学科教学和研究中,受到创新活动的训练,从而形成创新的能力,这对于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三)跨学科教育可促进中外师生双向流动交流

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2)教育市场对外开放,教育资源更丰富;(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4)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还要求通晓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4]。在此过程中,国外大学和著名的企业申请来华合作办学的越来越多,中国高校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来华授课的外教和出国留学或交换学习的中国学生队伍庞大,但出国讲学的中国教师和来华留学(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除外)或交换学习的外国学生相对较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外高校的课程设置存在差异、学分互认方面尚需完善。跨学科教育可扩大中外高校在课程设置、学分互认方面的一致性、促进中外师生双向流动交流。

二、通过跨学科教育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一)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由于现代大学将生产知识、传授知识和服务社会作为其历史使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建设服务,成为其主要目标。当今世界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大多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5],我们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抛弃“门户”之见,打破学派壁垒,使不同学科的教学人员组成教学团队,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讲座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如:对于欧债危机下欧元的前景展望,经济学的专家学者大多认为:欧元诞生之初并未满足“最优货币区”理论所提出的通货膨胀、财政状况和产业结构等多项条件,而经济危机又加重了希腊等国财政赤字和主权债务,欧元将会消失或欧元区将会解体;而政治学的专家学者从欧洲一体化的经验中得出了欧元区解散的政治成本太大,欧盟政治家们一定会捍卫欧洲一体化的伟大成果,不会让欧元区解散的结论;有些法学界专家学者更为乐观,认为:欧盟2012年3月2日“财政条约”的签署,使“欧洲联邦合众国”初见端倪,欧元会长久存在;从政治文化的视角,有人则认为欧元的“硬伤”在于民族认同与欧洲认同的矛盾,如要保卫欧元,还需从深层次上建构欧元的基础。这就需要指导学生运用跨学科方法,整合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欧元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由此可见,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讲座教学模式,可以避免在课程教学中过分偏重单一学科视角的弊端,使学生学会从跨学科视角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调整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中国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案仍采取专业化培养方案,注重单一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因而,在课程体系上,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为主。专业选修课也基本上在同一专业体系内。为了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协同合作的能力,有必要调整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案,改变以培养某类专业性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方案,定位于培养跨学科基础上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 需要增开跨学科研究方法和其他跨学科课程。在此方面可借鉴世界著名大学,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环境与资源跨学科研究生项目所开设的跨学科课程形式。除开设多学科课程外,还可以采取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研讨会形式和多名教师做专题讲座的形式,将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介绍给学生,直接将学生带到学术前沿[6]。

endprint

(三)加强从事跨学科教学和研究人员的队伍建设

跨学科研究首先在美国兴起。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跨学科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科与学科(如: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之间,或单一学科(如:史学、美学等)的跨学科研究途径等问题上。从事跨学科教育的教学人员,首先应该能够运用跨学科方法进行研究。目前,中国高校绝大多数教师未接受过系统的跨学科教育,这就需要加强那些从事跨学科教学人员本身的跨学科教育。我们需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跨学科教学经验,在摸索跨学科教育途径的同时,提高自身跨学科研究和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只有加强从事跨学科教学和研究人员的队伍建设,才能推动跨学科研究与跨学科教学经由学科研究和教学为主导和学科交叉阶段向跨学科整合研究和教学资源层次发展,从而培养拥有跨学科视角、高素质的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三、结论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面临着兑现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参与国际竞争的压力,培养国际化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任务刻不容缓。跨学科教育对于培养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跨学科教育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将促进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使中国的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仲林.当代跨学科学及其进展[J].自然辨证法研究,1993,(1)38.

[2]李兴业.美英法日高校跨学科教育与人才培养探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4,(5):71-72.

[3]姚秋蓉,等.跨学科教育: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6.

[4]张国梁,等.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2,(10):42.

[5]赵文平,等.中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3):62.

[6]周叶中.关于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8).[责任编辑 魏杰]

收稿日期:2014-04-19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项目“外交学/国际政治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研究”(207-GK120075);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重点A类项目“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机制”

作者简介:郑腊香(1962-),女,湖北武汉人,外交学系主任,博士,从事国际关系与高等教育研究。

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国际化国际化人才
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我国国际商务人才供求失衡问题研究
艺术类教师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山东高星级酒店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现状分析
“一带一路”新形势下高职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浅谈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如何培养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
基于微课翻转课堂的职业院校远程教育创新模式的研究
民办高校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
论学术界的全球公民与高等教育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