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儿童视角下农村潜在人力资源存在问题及解决举措

2014-08-08张艳红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8期
关键词:解决对策存在问题

摘要:目前中国农村潜在人力资源的质量急需改进,否则阻碍社会经济增长。解决中国农村人力资源问题是关系着中国人才强国之梦能否实现的大问题。

关键词:潜在人力资源;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048-03

知识经济的今天,传统意义上的三大经济战略资源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中,人力资源异军突起,成了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向,这表明国家已经站在一个战略的高度关注人力资源的问题。中国人力资源表面数量多,但质量不高,结构失衡,农村潜在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更是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所谓潜在人力资源是指具有劳动能力,但根据一定的社会法律法规,不能即时作为人力资本投入社会生产的人力资源,潜在的农村劳动力两部分(学龄人口、家务劳动人口和军事人口)。本文主要指儿童和青少年学生。西奥多·W.舒尔茨指出,“人力资源质量的改进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1]。目前中国农村潜在人力资源的质量急需改进,否则就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增长。如何解决中国农村潜在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关系着中国人才强国之梦能否实现的大问题。

一、农村潜在人力资源存在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涌入城市,而将孩子留在农村。他们是为了孩子更好幸福生活而出去拼搏挣钱,但是以牺牲子女长远利益以及身体健康和情感幸福来换取物质水平的提高或未来教育投资的储备,留守子女不仅没有得到幸福很难考上大学反而使成长历程变得艰难、酸涩,而且身体素质、智力、非智力因素都出现令人担忧的状况。

(一)身体素质比较差

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健康司司长张世琨介绍,中国农村地区儿童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约为城市地区的3~4倍,而贫困地区农村又为一般农村的2倍,2010年贫困地区尚有20%的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6—12月龄农村儿童贫血患病率高达28.2%,13—24月龄儿童贫血患病率为20.5%——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儿童的营养状况亟须改善[2]。

(二)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打工是为了给孩子准备未来上大学的费用,然而留守在家里的孩子的成绩不尽人意,会给他们带来大大的失望。“在抽样调查的外出打工家庭子女中,有46%的学习成绩较差,42%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2%的学习成绩优秀。”[3]

(三)非智力因素弱化

表现在道德、情感、意志失范。在留守儿童认知能力和人格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有些孩子变得任性、自私或性格孤僻;由于监护人的过分溺爱、娇惯和放任,部分孩子变得难以管教,有的经常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有的喜欢打架,抽烟喝酒,有的甚至小偷小摸。”[3]“研究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因亲子关系的失谐,只知道单向地接受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少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也有的留守儿童表现为冷漠、自负等情感障碍和退缩性行为,以及冷酷、缺少同情心,甚至导致严重的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因失去父母的管教,少数留守儿童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一些地区“二无一未”(无学上、无工打、未成年)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案件的40%以上。”[4]这些都是由于缺乏亲情交流,父母权威角色失效,失去安全依恋的结果。

(四)安全使人忧心

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上的“真空”,学校只负责留守儿童在校期间的安全,临时监护人的安全教育意识不够,在转型期的社会有各种鱼龙混杂思想污染孩子,加上孩子自控力量较弱,模仿性强,法制观念薄弱,从而使他们极易受到不良思想影响和不法分子的侵害,在媒体上不时地出现留守儿童遭人性侵、水塘溺水、公路遭车祸、网吧打游戏等事件。

总之,目前出现大规模的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学习质量、人际关系、心理缺陷、安全等方面出现问题,这些出去打工弱势群体为了眼前的利益,没有意识到让自己孩子留守,将来孩子靠什么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的竞争中立足。留守儿童出现的这些问题将会直接影响着农村人力资源以及农民家庭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实现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步伐。

二、农村潜在人力资源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近年来,伴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农业税的减免,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还由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与过去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则大部分均在未进入家庭的时候便已踏上外出务工的征途,他们往往在务工几年后结婚生子,大部分人生子后把孩子留给家中的父母很快便又加入到打工行列中去,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得知,“2010 年,全国 0~17 岁的留守儿童有 6 972.75 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规模达 6 102.55 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结构与之前的五年相比,学龄前儿童规模快速扩大……农村留守儿童中高达 46.74%的人父母都外出,这些儿童的生活大部分由祖父母照料”[5]。之所以他们普遍都把孩子留给家中的父母照料:一是他们无法承担子女随其在务工所在地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二是普遍误认为父母能替自己养育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这是留守儿童日益扩大,呈现出低龄化并行为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家庭原因

很多农村打工者用“负担不起”,“钱不够花”,“挣钱太少”,“供养不起”等等跟收入和经济相关的词语来解释其子女留守的原因。主要有这几点原因:其一,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而把孩子留在家里或由祖父母代为照顾或独立生活。其二,他们对于隔代抚养的弊病(比如,老人重养轻教、教育方法不当、溺爱缺乏管束使孩子社会化难正常,不能给孩子做正面榜样、不能辅导孩子功课以及以后出现亲生后母现象等)认识不清。其三,他们对于母亲情感养育重要性认识不清,致使孩子对于母亲安全依恋感缺失,内心处于深深的不安全感,导致心理出现障碍。

(三)学校原因

学校的原因主要是:其一,教育内容脱节。应试教育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适应,再加上入学后家庭教育又缺乏正确指导,学习成绩差不得不辍学。其二,家庭和学校教育不协调。留守儿童在家里缺少亲子沟通,本需要与教师沟通、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但由于考试成绩不优秀,很少能得到老师和同学喜爱,这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消极影响。又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一些农村学校很少配备心理教师,而只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而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只要在校不出问题,干脆听之任之。其三,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在河南某县调研时发现,全县有代课教师700人,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没有一位公办教师,基本是初中毕业生教小学,有的连初中都没毕业,有些乡镇经费困难,学校即便严重缺编,乡镇领导也不主张进人,宁愿请素质不高的代课教师,因为这样可以节约资金。”[6]其四,教育目标狭隘。农村基础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走的是升学考大学的路子,农村孩子假如考不上大学,学习的知识根本不能运用于生产、生活之中。而这些走出校门初高中生,一旦走入社会,学习知识无用武之地。这是这个时期“读书无用论”的一个原因。

endprint

三、解决问题的举措

西奥多·W.舒尔茨指出:“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会使靠劳动所挣得的收入高于资产收益,而且更为平等的人力投资配置使人们之间的收入更加均等。”[1]加大对中国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的投资,可以使这些失去良好的家教、学校教育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的未来生活好过一点,这对于我们社会安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尤为重要。

(一)政府举措

其一,打破二元户籍壁垒。假如政府发放实名“教育券”的方式用于支付农村义务教育方式,学生家长可凭“教育券”自由选择学校,并向学校支付“教育券”冲抵学费;接受学生的学校凭“教育券”向政府兑现,之所以实名就是只能用于孩子教育。其二,在《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增加针对监护留守儿童的主体作出具体规定。其三,提供打工父母廉租房。让她们能把孩子从农村带出来边打工边照顾孩子。其四,积极推行家长学校。教给那些父母、以及临时监护人一些正确的育儿知识和教养孩子的方法。其五,提供培训信息平台。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积极开办各类农技知识培训班,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来兑现农民“本土化致富”的目标,还是解决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缺失问题的有效举措。

(二)社会的举措

其一,强化社会工作作用。加强社会工作对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和行为校正的作用。其二,鼓励办“幼儿园”及“留守儿童之家”。 为创办人提供必要的业务培训,这可以最大程度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其三,建立关爱机制。一是筹集社会资金。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物质困难。二是建立对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如鼓励在校大学生、社会热心志愿者等与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关爱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鼓励当地机关干部、党员当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与留守儿童谈心,打开孩子的心扉促使孩子健康成长。三是村委会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鼓励他们参与各种活动,在节日期间,发些慰问品使他们感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四是媒体关爱留守儿童。文艺界创造出更多的给农村留守儿童输入爱的能量的作品,出版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祖辈以及家长育儿读物和广播、电视节目。其四,净化留守儿童校园周边环境。各相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等场所的管理。

(三)教育方面举措

学校教育是改变潜在人力资源素质低下的问题最关键部门。教育改革是刻不容缓,因为这关系着潜在人力资源的质量问题。

1.转变农村教育目标

假如把农村教育由过去的单纯升学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培养急需的人才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学校变培养“知识型”人才为“学习型”人才。教会学会学习,会用已获得的知识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就会得到缓解,因为他们也找到了自己的谋生出路,也会看到自己的潜能发挥。

2.转变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得法会缓解潜在人力资源的问题。其一,改进教育教学模式。只有改进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师生间的互动,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积极性,老师才能通过观察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并给予引导和鼓励。其二,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假如教师爱护留守儿童,他们就会喜欢学习气氛并信赖老师,他们与父母沟通就畅通,畅通的沟通对留守儿童心理正常发育很重要。因此要对现有教师整体素质培训,同时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支教,给农村教育注入活力。其三,德育教育注重实效。学校尽量细化出校规,使学生有迹可循。定期开展反映留守儿童生活的主题文化活动,如班会、演讲、联谊会等,发掘“留守”本身的正面教育效力,以此来培养其自律、合作、使命感等意识。开辟习作栏、标兵榜等,潜移默化教化留守儿童。其四,加强寄宿学校管理。政府方面要增加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编制并进行培训。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宿舍管理老师应给他们一些家的温暖。其五,建立关爱监护体系。班主任将留守儿童在校所有表现,以及与监护人的融洽情况以电子文档形式详细录入电脑,并定期以邮件发送给其父母及监护人。开通“班主任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学校要建立亲情电话、亲子视频等方式,完善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的沟通渠道。其六,承担心理教育功能。开设“悄悄话信箱”,“心灵的驿站”、“社会帮扶日”等,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的问题。其七,进行亲子道德教育。使留守儿童回归对打工父母的亲情认知与孝道的表达。

3.实行“六教统筹”

所谓六教统筹,就是农村学前教育、农村基础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农村高中教育,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农业教育的统筹,建立健全以高等农业教育为龙头,以农村基础教育、农村高中教育为主体。以农村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为基础,以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成人教育为两翼的农村教育体系。实行“六教统筹”,需要依靠政府的主导力量,整合教育资源,按照教育市场化发展的需要,改革教育体制。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基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要依据农村教育发展的多样化、多层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六教统筹”可以减少一些社会上“二无一未”(无学上、无工打、未成年)潜在人力资源的问题,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到学校学习谋生的本领。

(四)家庭方面举措

亲子关系失调一方面不仅使孩子安全依恋感缺失,使得孩子不自信也不能信任别人,很容易偏激、焦虑,而这些情感还阻碍他们社会情感的发展,而且还不容易接受父母的道德规劝,因而难以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对他们的管教的关爱,他们的亲子关系被人为的剥夺了,父母离开使他缺少可模仿的榜样,他们所面对的是与自己有深深“代沟”观念陈旧,知识缺乏的祖辈代养者,这使他们在社会道德学习中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心理出现问题也不偶然。因此家庭要从以下几点采取措施:其一,孩子幼儿的依恋期。母亲不能到远处去打工。满足孩子依恋需求。更不能把孩子寄养给别人,满足儿童与母亲安全依恋需求。避免孩子长大会与父母出现“亲生后母”感情隔膜的问题。其二,小学期满足孩子向父母倾诉的需求,在学习和生活上帮助孩子解决困惑。特别是母亲要尽量缩短在外打工时间,能有时间让孩子向母亲倾诉社会化过程所遇到的麻烦,每周至少两到三次。多鼓励让孩子自信地发展社会认同感。另外,还要与班主任、监护人、邻居、朋友、子女身边的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及时了解子女身心发展的状况,让子女体会到全方位的关怀感,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其三,初高中的心灵沟通。出外打工的母亲要通过书信或电话电脑与孩子保持心灵的沟通,以道德情感为基础,多鼓励,少批评,用自己的经历来培养他们奋斗意识和自信心,既关注孩子学业也关注全面发展,培养亲情归属感。在时间上至少一周一次用电话沟通,父母在节假日尽量回家看孩子,不能回家给孩子沟通并说明原因。在孩子放假期间尽量让孩子到自己务工所在地了解父母工作环境,孩子对于父母越是了解就越容易沟通,越是沟通孩子心理障碍就越少。

总之,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使潜在人力资源的问题得到缓解,这不仅利国、利社会、更利于家庭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家庭真正追求的幸福之路,也是国家真正追求的强国富民建立强大的人力资源强国之梦。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18-20.

[2]张然.3省已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制定细则成今年计生重点任务[N].京华时报,2014-02-11.

[3]李希元,顾小琛.重庆梦与中国模式[J].马克思注意研究,2010,(5):6-7.

[4]范芳.欠发达地区农村儿童的亲子教育缺失与问题行为研究[J].邵阳师范高等专学校学报,2002,(1).

[5]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3):37.

[6]刘洁辉.对河南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时代报告,2011,(9):150-151.

[责任编辑 陈丹丹]

收稿日期:2014-04-23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项目“河南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对策建议”的子课题(2012B073)

作者简介:张艳红(1958-),女,河南许昌人,副教授,从事社会哲学研究。

endprint

猜你喜欢

解决对策存在问题
医院门诊一卡通收费信息化发展研究
余额宝的理财方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中小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及分析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对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