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明代《四游记》
2014-08-08洪澜
洪澜
明代有一种《四游记》,是明代四种小说的合集,大抵叙道佛两教一类的鬼怪故事,作者为三人,刊刻于何年不知,何人编定也不知。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里讲,“惟观刻本之状,当在明代耳。”
其第一种叫《东游记》,又称《上洞八仙传》或《八仙出处东游记传》,二卷五十六回,题“兰江吴元泰著”,叙传说中的铁拐李一类“八仙”得道故事。
其第二种叫《南游记》,又名《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四卷十八回,题“三台山人仰止余象斗编”。鲁迅说:“象斗为明末书贾,《三国志演义》刻本上,尚见其名。”此铺叙民间传说中的华光救母故事。
其第三种称《北游记》,又叫《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传》,四卷二十四回,也是余象斗编,记真武大帝降妖故事。
其第四种称《西游记》,又叫《西游记传》,四卷四十一回,题“齐云杨志和编,天水赵景真校”,叙孙悟空得道,唐太宗入冥,玄奘应诏求经,途中遇难,终达西土而得经东归故事。因此,过去一般多认此是吴承恩百回删节本(代表者如今新《辞海》);但也有少数人至今仍坚持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的观点,即杨志和四十一回本《西游记》是吴承恩创作百回本《西游记》所依据的蓝本或蓝本之一。鲁迅先生是这样看待杨志和《西游记》与吴承恩《西游记》的关系的:
又有一百回本《西游记》,盖出于四十一回本《西游记传》之后……全书次第与杨志和作四十一回本殆相等。前七回为孙悟空得道至被降故事,当杨本之前几回,第八回记释迦造经之事,与佛经言阿难结集不合;第九回记玄奘父母遇难及玄奘复仇之事,亦非事实,杨本皆无有,吴所加也。第十至十二回即魏徵斩龙至玄奘应诏西行之事,当杨本之十至十三回;第十四回至九十九回则俱记入竺途中遇难之事,九者究也,物极于九,九九八十一,故有八十一难;而一百回以东返成真终。惟杨志和本虽大体已立,而文词荒率,仅能成书;吴则通才,敏慧淹雅,其所取材,颇极广泛,于《四游记》中亦采《华光传》及《真武传》……
这里提请读者注意:在鲁迅看来,吴承恩《西游记》不仅采借了杨志和《西游记》,而且还采了余象斗的《南游记》及《北游记》呢!
此外,再顺便谈一下与上述《四游记》中的《东游记》同名的另一种《东游记》。据刘勇强在《奇特的精神漫游》一书的介绍,这是一部不大引人注目的作品,全称《新编扫魅敦伦东度记》,也是百回本,是在《西游记》的影响启发下出现的。这部也称为《东游记》的书,在前十八回叙不如密多尊者在南印度、东印度普度群迷的故事,十九回至一百回叙印度出家的王子达摩老祖率徒弟三人,自南印度经东印度,沿途伏妖灭怪、阐扬佛教、普度众生的故事。达摩老祖还独自来到中国,演化世情,在善功圆满后重返印度。小说塑造了酒、色、财、气、贪、嗔、痴、欺心、反目、懒惰等一大批情魔、意魔的形象,表现了魔从心生,境随魔变,魔由情化的精彩场面。它是伦理化与寓言化的结合,通过神魔演世情,展示出封建社会一幕幕家庭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劝善惩恶的思想很突出。有人甚至还讲,《东游记》叙述的诡怪变幻,不下于《西游记》呢!
明代有一种《四游记》,是明代四种小说的合集,大抵叙道佛两教一类的鬼怪故事,作者为三人,刊刻于何年不知,何人编定也不知。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里讲,“惟观刻本之状,当在明代耳。”
其第一种叫《东游记》,又称《上洞八仙传》或《八仙出处东游记传》,二卷五十六回,题“兰江吴元泰著”,叙传说中的铁拐李一类“八仙”得道故事。
其第二种叫《南游记》,又名《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四卷十八回,题“三台山人仰止余象斗编”。鲁迅说:“象斗为明末书贾,《三国志演义》刻本上,尚见其名。”此铺叙民间传说中的华光救母故事。
其第三种称《北游记》,又叫《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传》,四卷二十四回,也是余象斗编,记真武大帝降妖故事。
其第四种称《西游记》,又叫《西游记传》,四卷四十一回,题“齐云杨志和编,天水赵景真校”,叙孙悟空得道,唐太宗入冥,玄奘应诏求经,途中遇难,终达西土而得经东归故事。因此,过去一般多认此是吴承恩百回删节本(代表者如今新《辞海》);但也有少数人至今仍坚持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的观点,即杨志和四十一回本《西游记》是吴承恩创作百回本《西游记》所依据的蓝本或蓝本之一。鲁迅先生是这样看待杨志和《西游记》与吴承恩《西游记》的关系的:
又有一百回本《西游记》,盖出于四十一回本《西游记传》之后……全书次第与杨志和作四十一回本殆相等。前七回为孙悟空得道至被降故事,当杨本之前几回,第八回记释迦造经之事,与佛经言阿难结集不合;第九回记玄奘父母遇难及玄奘复仇之事,亦非事实,杨本皆无有,吴所加也。第十至十二回即魏徵斩龙至玄奘应诏西行之事,当杨本之十至十三回;第十四回至九十九回则俱记入竺途中遇难之事,九者究也,物极于九,九九八十一,故有八十一难;而一百回以东返成真终。惟杨志和本虽大体已立,而文词荒率,仅能成书;吴则通才,敏慧淹雅,其所取材,颇极广泛,于《四游记》中亦采《华光传》及《真武传》……
这里提请读者注意:在鲁迅看来,吴承恩《西游记》不仅采借了杨志和《西游记》,而且还采了余象斗的《南游记》及《北游记》呢!
此外,再顺便谈一下与上述《四游记》中的《东游记》同名的另一种《东游记》。据刘勇强在《奇特的精神漫游》一书的介绍,这是一部不大引人注目的作品,全称《新编扫魅敦伦东度记》,也是百回本,是在《西游记》的影响启发下出现的。这部也称为《东游记》的书,在前十八回叙不如密多尊者在南印度、东印度普度群迷的故事,十九回至一百回叙印度出家的王子达摩老祖率徒弟三人,自南印度经东印度,沿途伏妖灭怪、阐扬佛教、普度众生的故事。达摩老祖还独自来到中国,演化世情,在善功圆满后重返印度。小说塑造了酒、色、财、气、贪、嗔、痴、欺心、反目、懒惰等一大批情魔、意魔的形象,表现了魔从心生,境随魔变,魔由情化的精彩场面。它是伦理化与寓言化的结合,通过神魔演世情,展示出封建社会一幕幕家庭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劝善惩恶的思想很突出。有人甚至还讲,《东游记》叙述的诡怪变幻,不下于《西游记》呢!
明代有一种《四游记》,是明代四种小说的合集,大抵叙道佛两教一类的鬼怪故事,作者为三人,刊刻于何年不知,何人编定也不知。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里讲,“惟观刻本之状,当在明代耳。”
其第一种叫《东游记》,又称《上洞八仙传》或《八仙出处东游记传》,二卷五十六回,题“兰江吴元泰著”,叙传说中的铁拐李一类“八仙”得道故事。
其第二种叫《南游记》,又名《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四卷十八回,题“三台山人仰止余象斗编”。鲁迅说:“象斗为明末书贾,《三国志演义》刻本上,尚见其名。”此铺叙民间传说中的华光救母故事。
其第三种称《北游记》,又叫《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传》,四卷二十四回,也是余象斗编,记真武大帝降妖故事。
其第四种称《西游记》,又叫《西游记传》,四卷四十一回,题“齐云杨志和编,天水赵景真校”,叙孙悟空得道,唐太宗入冥,玄奘应诏求经,途中遇难,终达西土而得经东归故事。因此,过去一般多认此是吴承恩百回删节本(代表者如今新《辞海》);但也有少数人至今仍坚持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的观点,即杨志和四十一回本《西游记》是吴承恩创作百回本《西游记》所依据的蓝本或蓝本之一。鲁迅先生是这样看待杨志和《西游记》与吴承恩《西游记》的关系的:
又有一百回本《西游记》,盖出于四十一回本《西游记传》之后……全书次第与杨志和作四十一回本殆相等。前七回为孙悟空得道至被降故事,当杨本之前几回,第八回记释迦造经之事,与佛经言阿难结集不合;第九回记玄奘父母遇难及玄奘复仇之事,亦非事实,杨本皆无有,吴所加也。第十至十二回即魏徵斩龙至玄奘应诏西行之事,当杨本之十至十三回;第十四回至九十九回则俱记入竺途中遇难之事,九者究也,物极于九,九九八十一,故有八十一难;而一百回以东返成真终。惟杨志和本虽大体已立,而文词荒率,仅能成书;吴则通才,敏慧淹雅,其所取材,颇极广泛,于《四游记》中亦采《华光传》及《真武传》……
这里提请读者注意:在鲁迅看来,吴承恩《西游记》不仅采借了杨志和《西游记》,而且还采了余象斗的《南游记》及《北游记》呢!
此外,再顺便谈一下与上述《四游记》中的《东游记》同名的另一种《东游记》。据刘勇强在《奇特的精神漫游》一书的介绍,这是一部不大引人注目的作品,全称《新编扫魅敦伦东度记》,也是百回本,是在《西游记》的影响启发下出现的。这部也称为《东游记》的书,在前十八回叙不如密多尊者在南印度、东印度普度群迷的故事,十九回至一百回叙印度出家的王子达摩老祖率徒弟三人,自南印度经东印度,沿途伏妖灭怪、阐扬佛教、普度众生的故事。达摩老祖还独自来到中国,演化世情,在善功圆满后重返印度。小说塑造了酒、色、财、气、贪、嗔、痴、欺心、反目、懒惰等一大批情魔、意魔的形象,表现了魔从心生,境随魔变,魔由情化的精彩场面。它是伦理化与寓言化的结合,通过神魔演世情,展示出封建社会一幕幕家庭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劝善惩恶的思想很突出。有人甚至还讲,《东游记》叙述的诡怪变幻,不下于《西游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