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与“九九八十一难”
2014-08-08碧莲
碧莲
《西游记》第九十九回写唐僧历经磨难后,最终于灵鹫山雷音寺取得真经;可在返回途中,却偏在通天河受阻,这便在他的灾难簿子上到底成就了“九九八十一难”。只是有读者似乎不明——唐僧为何非得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不可?这个疑问,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寻踪解析,即从作者吴承恩安排的唐僧西行取经的佛门教义之一“九九归真”以及吴承恩对《西游记》的谋篇布局上探索答案。
一、“九九八十一难”方能功德圆满
“九”的数象图案在佛学、道学和《易经》里的涵义可谓大同小异,核心之点就是喻多,喻至高境界,喻功德圆满。佛教有三十三天(即忉利天)、三十三身之说,三三即得九。归真即归于真如(本意为事物的真实状况、真实性质),归于本质,归于佛性,归于法身,归于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说成佛了。其实,这个道理在《西游记》第九十九回里已有相当多的提示。里面观音菩萨看过诸神递过的唐僧灾难簿子,急传声道:“佛门中‘九九归真。圣僧受过八十难,还少一难,不得完成此数。”于是即令揭谛,叫他追赶护送唐僧一行回国的八大金刚,再给唐僧追加一难。于是唐僧一行才在通天河受大白赖头鼋的沉水之辱。而这一回的回目则正是“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三三得九,九九八十一,艰难坎坷到了极点,自然便会苦尽甘来。
对于《西游记》里的“九九归真”,美国汉学家浦安迪在他的《明代小说四大奇书》里评论道:正是鉴于“九”“这一数字在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后才成正果这一寓意体系中的特殊意义,作者把完成取经任务的‘九九功完一事恰好安排在第99回就不难理解了。作者对这种数字游戏的钟爱因朝圣旅行结束时再次肯定‘九九八十一这个公式而变得非常突出。为凑齐这个必要数目,小说引人注目地给添上了最后一难。事实上,当我们刚好读到第90回时,就一下子碰上众多以数字‘九命名的妖魔和地点。”浦安迪还指出:“同时我们也许能顺便注意到,‘九在《西游记》的100回单元结构中的寓意(九九八十一难在99回+1回这一框式内完成)和但丁《神曲》里‘33×3+l这一结构含义有可供类比的异曲同工之妙。”看来,关于“九”的数象及“九九八十一难”的象征在人类文化中乃是一个比较趋同的特异现象,吴承恩自然也是难以免俗的了。何况中国人自古就有喜好大圆满的欣赏习惯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心理定势。
这里还须顺便交待一句,就是所谓八十一难,除了前四难外,都是写唐僧到西天求经的途中遭遇。而事实上,八十一难只由四十几个故事组成,并非八十一个故事。因此,吴承恩安排的“九九八十一难”,实有些牵强。
二、“九九八十一难”方会峰回路转
自然,吴承恩之所以要让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也是受着历史上唐僧取经,历尽险阻的事实制约的,而他因此也便可以尽情地去愤世嫉俗,游戏笔墨和借题发挥了。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安排九九八十一难,还会使全书一波三折,波澜起伏而使读者享受到峰回路转,一咏三叹的审美愉悦。为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孙悟空何以不使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本事,去背着唐僧两个筋斗就打来回,为大唐帝国取回真经?
当然与此同时,孙悟空也便能在吴承恩的安排下,于“九九八十一难”中去得以淋漓尽致地表演了。否则,哪会有现在的朦胧迷离之美和好戏连台之快?
再者,在吴承恩以前,唐僧西行取经的故事已广为人知;而唐僧的成功,靠的是顽强奋斗,靠的是立志弘扬佛教经典的坚定信念与献身精神。在这一点上即使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难以向项。所以吴承恩必须将西行取经安排为以唐僧为主,悟空师兄弟“保驾”,并让唐僧历尽磨难。如果让悟空一个筋斗翻到西天,快虽快,但如来佛肯定是不会把真经给予老孙的,而且广大人民群众也是不会认可的。
《西游记》第九十九回写唐僧历经磨难后,最终于灵鹫山雷音寺取得真经;可在返回途中,却偏在通天河受阻,这便在他的灾难簿子上到底成就了“九九八十一难”。只是有读者似乎不明——唐僧为何非得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不可?这个疑问,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寻踪解析,即从作者吴承恩安排的唐僧西行取经的佛门教义之一“九九归真”以及吴承恩对《西游记》的谋篇布局上探索答案。
一、“九九八十一难”方能功德圆满
“九”的数象图案在佛学、道学和《易经》里的涵义可谓大同小异,核心之点就是喻多,喻至高境界,喻功德圆满。佛教有三十三天(即忉利天)、三十三身之说,三三即得九。归真即归于真如(本意为事物的真实状况、真实性质),归于本质,归于佛性,归于法身,归于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说成佛了。其实,这个道理在《西游记》第九十九回里已有相当多的提示。里面观音菩萨看过诸神递过的唐僧灾难簿子,急传声道:“佛门中‘九九归真。圣僧受过八十难,还少一难,不得完成此数。”于是即令揭谛,叫他追赶护送唐僧一行回国的八大金刚,再给唐僧追加一难。于是唐僧一行才在通天河受大白赖头鼋的沉水之辱。而这一回的回目则正是“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三三得九,九九八十一,艰难坎坷到了极点,自然便会苦尽甘来。
对于《西游记》里的“九九归真”,美国汉学家浦安迪在他的《明代小说四大奇书》里评论道:正是鉴于“九”“这一数字在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后才成正果这一寓意体系中的特殊意义,作者把完成取经任务的‘九九功完一事恰好安排在第99回就不难理解了。作者对这种数字游戏的钟爱因朝圣旅行结束时再次肯定‘九九八十一这个公式而变得非常突出。为凑齐这个必要数目,小说引人注目地给添上了最后一难。事实上,当我们刚好读到第90回时,就一下子碰上众多以数字‘九命名的妖魔和地点。”浦安迪还指出:“同时我们也许能顺便注意到,‘九在《西游记》的100回单元结构中的寓意(九九八十一难在99回+1回这一框式内完成)和但丁《神曲》里‘33×3+l这一结构含义有可供类比的异曲同工之妙。”看来,关于“九”的数象及“九九八十一难”的象征在人类文化中乃是一个比较趋同的特异现象,吴承恩自然也是难以免俗的了。何况中国人自古就有喜好大圆满的欣赏习惯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心理定势。
这里还须顺便交待一句,就是所谓八十一难,除了前四难外,都是写唐僧到西天求经的途中遭遇。而事实上,八十一难只由四十几个故事组成,并非八十一个故事。因此,吴承恩安排的“九九八十一难”,实有些牵强。
二、“九九八十一难”方会峰回路转
自然,吴承恩之所以要让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也是受着历史上唐僧取经,历尽险阻的事实制约的,而他因此也便可以尽情地去愤世嫉俗,游戏笔墨和借题发挥了。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安排九九八十一难,还会使全书一波三折,波澜起伏而使读者享受到峰回路转,一咏三叹的审美愉悦。为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孙悟空何以不使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本事,去背着唐僧两个筋斗就打来回,为大唐帝国取回真经?
当然与此同时,孙悟空也便能在吴承恩的安排下,于“九九八十一难”中去得以淋漓尽致地表演了。否则,哪会有现在的朦胧迷离之美和好戏连台之快?
再者,在吴承恩以前,唐僧西行取经的故事已广为人知;而唐僧的成功,靠的是顽强奋斗,靠的是立志弘扬佛教经典的坚定信念与献身精神。在这一点上即使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难以向项。所以吴承恩必须将西行取经安排为以唐僧为主,悟空师兄弟“保驾”,并让唐僧历尽磨难。如果让悟空一个筋斗翻到西天,快虽快,但如来佛肯定是不会把真经给予老孙的,而且广大人民群众也是不会认可的。
《西游记》第九十九回写唐僧历经磨难后,最终于灵鹫山雷音寺取得真经;可在返回途中,却偏在通天河受阻,这便在他的灾难簿子上到底成就了“九九八十一难”。只是有读者似乎不明——唐僧为何非得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不可?这个疑问,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寻踪解析,即从作者吴承恩安排的唐僧西行取经的佛门教义之一“九九归真”以及吴承恩对《西游记》的谋篇布局上探索答案。
一、“九九八十一难”方能功德圆满
“九”的数象图案在佛学、道学和《易经》里的涵义可谓大同小异,核心之点就是喻多,喻至高境界,喻功德圆满。佛教有三十三天(即忉利天)、三十三身之说,三三即得九。归真即归于真如(本意为事物的真实状况、真实性质),归于本质,归于佛性,归于法身,归于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说成佛了。其实,这个道理在《西游记》第九十九回里已有相当多的提示。里面观音菩萨看过诸神递过的唐僧灾难簿子,急传声道:“佛门中‘九九归真。圣僧受过八十难,还少一难,不得完成此数。”于是即令揭谛,叫他追赶护送唐僧一行回国的八大金刚,再给唐僧追加一难。于是唐僧一行才在通天河受大白赖头鼋的沉水之辱。而这一回的回目则正是“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三三得九,九九八十一,艰难坎坷到了极点,自然便会苦尽甘来。
对于《西游记》里的“九九归真”,美国汉学家浦安迪在他的《明代小说四大奇书》里评论道:正是鉴于“九”“这一数字在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后才成正果这一寓意体系中的特殊意义,作者把完成取经任务的‘九九功完一事恰好安排在第99回就不难理解了。作者对这种数字游戏的钟爱因朝圣旅行结束时再次肯定‘九九八十一这个公式而变得非常突出。为凑齐这个必要数目,小说引人注目地给添上了最后一难。事实上,当我们刚好读到第90回时,就一下子碰上众多以数字‘九命名的妖魔和地点。”浦安迪还指出:“同时我们也许能顺便注意到,‘九在《西游记》的100回单元结构中的寓意(九九八十一难在99回+1回这一框式内完成)和但丁《神曲》里‘33×3+l这一结构含义有可供类比的异曲同工之妙。”看来,关于“九”的数象及“九九八十一难”的象征在人类文化中乃是一个比较趋同的特异现象,吴承恩自然也是难以免俗的了。何况中国人自古就有喜好大圆满的欣赏习惯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心理定势。
这里还须顺便交待一句,就是所谓八十一难,除了前四难外,都是写唐僧到西天求经的途中遭遇。而事实上,八十一难只由四十几个故事组成,并非八十一个故事。因此,吴承恩安排的“九九八十一难”,实有些牵强。
二、“九九八十一难”方会峰回路转
自然,吴承恩之所以要让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也是受着历史上唐僧取经,历尽险阻的事实制约的,而他因此也便可以尽情地去愤世嫉俗,游戏笔墨和借题发挥了。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安排九九八十一难,还会使全书一波三折,波澜起伏而使读者享受到峰回路转,一咏三叹的审美愉悦。为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孙悟空何以不使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本事,去背着唐僧两个筋斗就打来回,为大唐帝国取回真经?
当然与此同时,孙悟空也便能在吴承恩的安排下,于“九九八十一难”中去得以淋漓尽致地表演了。否则,哪会有现在的朦胧迷离之美和好戏连台之快?
再者,在吴承恩以前,唐僧西行取经的故事已广为人知;而唐僧的成功,靠的是顽强奋斗,靠的是立志弘扬佛教经典的坚定信念与献身精神。在这一点上即使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难以向项。所以吴承恩必须将西行取经安排为以唐僧为主,悟空师兄弟“保驾”,并让唐僧历尽磨难。如果让悟空一个筋斗翻到西天,快虽快,但如来佛肯定是不会把真经给予老孙的,而且广大人民群众也是不会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