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用规范汉字表》献疑

2014-08-08钱玉趾

文史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生僻字用字读音

钱玉趾

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历时十余年研制了《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年6月5日,国务院以“国发〔2013〕23号”文予以公布。该文说:“制定和实施《通用规范汉字表》,对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后,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应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原有相关字表停止使用。”

《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字8105个 ,分为三级:一级字3500个,二级字3000个(合计6500个),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基本用字需要,以及出版印刷、辞书编纂和信息处理等一般用字需要;三级字有1605个,主要来源是姓氏人名用字、地名用字、科技术语用字以及中小学教材的文言用字。上述“字表”研制过程中,未能广泛征求意见、虚心听取意见。有些学者认为“字表”存在缺陷,有商榷与修正的余地。

问题主要在三级字中。苏培成先生《“表外字不类推简化”不是国家的政策》指出:“1956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收515个简化字和54个简化偏旁……凡用第二表的简化字或简化偏旁作为偏旁的,一般应该同样简化。”新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采用“表外字不类推”条规,一下子恢复了31个繁体字,如:釾、鐥、钁、鋩等繁体字都被恢复。苏先生说:“这样做不是公然违反现行的国家语言政策吗……这将给广大民众和对外汉语教学增加极大的负担和混乱,必将招致群众反感 。”我们认为,苏先生言之有理。

《通用规范汉字表》“三级字表”中,第6506号字是“”,读音定为ǒu(上声)。《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及《辞海》1989年版中皆无此字,《汉语大字典》收有此字,读音为ǒu,释义为“山名”,举例说江苏、安徽有“ǒu山”。我的故乡在江苏省金坛县,土地改革之前属宜兴县杨巷区南社乡。我家在钱家村,村南20华里就是“山”。我的亲姐姐就嫁到“山”南边山脚下,我曾无数次探视姐姐,都要从这座山的北面绕到东面的低冈,再到山南的山脚下。当地人称呼这座山为“hàn(汉)山”(吴方言读音)。如果有人问“ǒu山”在哪里?当地人都会说“不知道”。《汉语大字典》释义把江苏的“山”排在前面,读音却定为ǒu,这有什么依据?《通用规范汉字表》也将此字读音定为ǒu,经调查核实过吗?作为国家规范用字就要禁止原有读音的使用,这能行得通吗?要让世世代代的当地民众把“hàn山”改说成“ǒu山”,办得到吗?我们认为,读“hàn山”也有文字学的理据:此字的中间部件“了”的左右各加两点,就是“函”,读音为hán。两者读音比较接近。而读ǒu的理据在哪里呢?

“三级字表”中第702号字是“虒”,读音为sī。《辞海》的释义是:“传说中的兽名,似虎而有角,能在水中行走。”《古代汉语词典》释义是:“传说中兽名。《说文·虎部》:‘虒,委虒,虎之有角者也。”到底是“似虎兽”还是“有角虎”,绝大多数人已经弄不清这种“传说中的兽”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都没有提“传说中的兽”,只说:“虒亭,地名,在山西。”其实,还有一个地名叫“绵虒”,在四川省汶川县城南面。2007年,我去汶川县考察大禹出生地时到过绵虒;2009年,我去汶川县参加灾后重建专家坐谈会又路经绵虒。我曾在一家出版社编辑图书,数次处理地名绵虒,深感此生僻地名的麻烦。有些作者会写成“绵池”,大概是“虒”与“篪”的读音与字形相近,“篪”又与“池”的读音相同的缘故吧。编辑改正之后,电脑打字员又打不出“虒”来。折腾几次,因为一般电脑字库里没有“虒”字,打字员造出一个“厂”字头,其实它应是“反”、“后”等字的部首,叫反字框。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里,它隶属于部首“厂”。许多人对“虒”的部首与读音搞不清楚,翻阅辞书查找又十分困难。这样的生僻字,实在让报章书刊编辑们头痛。

当年简化汉字的原则之一是简省汉字的笔画,减少汉字的数量,以利于民众的学习和应用。在《简化字总表》中,有36个地名因生僻难认被更改,如新疆和阗县改为和田县、四川酆都县改为丰都县。我们或可以照此亦用同音替代的办法,将“山”改为“汉山”、将“绵虒”改为“绵斯”;或用其他同音字替代。

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还增加了一批生僻的人名用字,如:喆、淼等。“喆”是“哲”的异体字、“淼”是“渺”的异体字,都已被淘汰,为什么要恢复?日本的文字是假名与汉字混用的文字,1983年,日本规格协会出版的《情报交换用汉字符号系》有汉字6355个(其中第一水准汉字2965个,第二水准汉字3390个),与我国国家标准GB2312—80所收6763个汉字大体相当(少408字)。对于人名用汉字,日本有规定,只能在规定的汉字表内选用。他山之石,可以借鉴。用生僻字取名的人很多,但国家的文字规范不能迁就。

1986年,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说:“今后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通用规范汉字表》增加了许多生僻字,违背了上述精神,给学用汉字和信息处理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希望采取措施补救。

作者单位: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成都)

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历时十余年研制了《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年6月5日,国务院以“国发〔2013〕23号”文予以公布。该文说:“制定和实施《通用规范汉字表》,对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后,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应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原有相关字表停止使用。”

《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字8105个 ,分为三级:一级字3500个,二级字3000个(合计6500个),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基本用字需要,以及出版印刷、辞书编纂和信息处理等一般用字需要;三级字有1605个,主要来源是姓氏人名用字、地名用字、科技术语用字以及中小学教材的文言用字。上述“字表”研制过程中,未能广泛征求意见、虚心听取意见。有些学者认为“字表”存在缺陷,有商榷与修正的余地。

问题主要在三级字中。苏培成先生《“表外字不类推简化”不是国家的政策》指出:“1956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收515个简化字和54个简化偏旁……凡用第二表的简化字或简化偏旁作为偏旁的,一般应该同样简化。”新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采用“表外字不类推”条规,一下子恢复了31个繁体字,如:釾、鐥、钁、鋩等繁体字都被恢复。苏先生说:“这样做不是公然违反现行的国家语言政策吗……这将给广大民众和对外汉语教学增加极大的负担和混乱,必将招致群众反感 。”我们认为,苏先生言之有理。

《通用规范汉字表》“三级字表”中,第6506号字是“”,读音定为ǒu(上声)。《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及《辞海》1989年版中皆无此字,《汉语大字典》收有此字,读音为ǒu,释义为“山名”,举例说江苏、安徽有“ǒu山”。我的故乡在江苏省金坛县,土地改革之前属宜兴县杨巷区南社乡。我家在钱家村,村南20华里就是“山”。我的亲姐姐就嫁到“山”南边山脚下,我曾无数次探视姐姐,都要从这座山的北面绕到东面的低冈,再到山南的山脚下。当地人称呼这座山为“hàn(汉)山”(吴方言读音)。如果有人问“ǒu山”在哪里?当地人都会说“不知道”。《汉语大字典》释义把江苏的“山”排在前面,读音却定为ǒu,这有什么依据?《通用规范汉字表》也将此字读音定为ǒu,经调查核实过吗?作为国家规范用字就要禁止原有读音的使用,这能行得通吗?要让世世代代的当地民众把“hàn山”改说成“ǒu山”,办得到吗?我们认为,读“hàn山”也有文字学的理据:此字的中间部件“了”的左右各加两点,就是“函”,读音为hán。两者读音比较接近。而读ǒu的理据在哪里呢?

“三级字表”中第702号字是“虒”,读音为sī。《辞海》的释义是:“传说中的兽名,似虎而有角,能在水中行走。”《古代汉语词典》释义是:“传说中兽名。《说文·虎部》:‘虒,委虒,虎之有角者也。”到底是“似虎兽”还是“有角虎”,绝大多数人已经弄不清这种“传说中的兽”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都没有提“传说中的兽”,只说:“虒亭,地名,在山西。”其实,还有一个地名叫“绵虒”,在四川省汶川县城南面。2007年,我去汶川县考察大禹出生地时到过绵虒;2009年,我去汶川县参加灾后重建专家坐谈会又路经绵虒。我曾在一家出版社编辑图书,数次处理地名绵虒,深感此生僻地名的麻烦。有些作者会写成“绵池”,大概是“虒”与“篪”的读音与字形相近,“篪”又与“池”的读音相同的缘故吧。编辑改正之后,电脑打字员又打不出“虒”来。折腾几次,因为一般电脑字库里没有“虒”字,打字员造出一个“厂”字头,其实它应是“反”、“后”等字的部首,叫反字框。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里,它隶属于部首“厂”。许多人对“虒”的部首与读音搞不清楚,翻阅辞书查找又十分困难。这样的生僻字,实在让报章书刊编辑们头痛。

当年简化汉字的原则之一是简省汉字的笔画,减少汉字的数量,以利于民众的学习和应用。在《简化字总表》中,有36个地名因生僻难认被更改,如新疆和阗县改为和田县、四川酆都县改为丰都县。我们或可以照此亦用同音替代的办法,将“山”改为“汉山”、将“绵虒”改为“绵斯”;或用其他同音字替代。

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还增加了一批生僻的人名用字,如:喆、淼等。“喆”是“哲”的异体字、“淼”是“渺”的异体字,都已被淘汰,为什么要恢复?日本的文字是假名与汉字混用的文字,1983年,日本规格协会出版的《情报交换用汉字符号系》有汉字6355个(其中第一水准汉字2965个,第二水准汉字3390个),与我国国家标准GB2312—80所收6763个汉字大体相当(少408字)。对于人名用汉字,日本有规定,只能在规定的汉字表内选用。他山之石,可以借鉴。用生僻字取名的人很多,但国家的文字规范不能迁就。

1986年,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说:“今后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通用规范汉字表》增加了许多生僻字,违背了上述精神,给学用汉字和信息处理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希望采取措施补救。

作者单位: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成都)

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历时十余年研制了《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年6月5日,国务院以“国发〔2013〕23号”文予以公布。该文说:“制定和实施《通用规范汉字表》,对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后,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应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原有相关字表停止使用。”

《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字8105个 ,分为三级:一级字3500个,二级字3000个(合计6500个),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基本用字需要,以及出版印刷、辞书编纂和信息处理等一般用字需要;三级字有1605个,主要来源是姓氏人名用字、地名用字、科技术语用字以及中小学教材的文言用字。上述“字表”研制过程中,未能广泛征求意见、虚心听取意见。有些学者认为“字表”存在缺陷,有商榷与修正的余地。

问题主要在三级字中。苏培成先生《“表外字不类推简化”不是国家的政策》指出:“1956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收515个简化字和54个简化偏旁……凡用第二表的简化字或简化偏旁作为偏旁的,一般应该同样简化。”新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采用“表外字不类推”条规,一下子恢复了31个繁体字,如:釾、鐥、钁、鋩等繁体字都被恢复。苏先生说:“这样做不是公然违反现行的国家语言政策吗……这将给广大民众和对外汉语教学增加极大的负担和混乱,必将招致群众反感 。”我们认为,苏先生言之有理。

《通用规范汉字表》“三级字表”中,第6506号字是“”,读音定为ǒu(上声)。《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及《辞海》1989年版中皆无此字,《汉语大字典》收有此字,读音为ǒu,释义为“山名”,举例说江苏、安徽有“ǒu山”。我的故乡在江苏省金坛县,土地改革之前属宜兴县杨巷区南社乡。我家在钱家村,村南20华里就是“山”。我的亲姐姐就嫁到“山”南边山脚下,我曾无数次探视姐姐,都要从这座山的北面绕到东面的低冈,再到山南的山脚下。当地人称呼这座山为“hàn(汉)山”(吴方言读音)。如果有人问“ǒu山”在哪里?当地人都会说“不知道”。《汉语大字典》释义把江苏的“山”排在前面,读音却定为ǒu,这有什么依据?《通用规范汉字表》也将此字读音定为ǒu,经调查核实过吗?作为国家规范用字就要禁止原有读音的使用,这能行得通吗?要让世世代代的当地民众把“hàn山”改说成“ǒu山”,办得到吗?我们认为,读“hàn山”也有文字学的理据:此字的中间部件“了”的左右各加两点,就是“函”,读音为hán。两者读音比较接近。而读ǒu的理据在哪里呢?

“三级字表”中第702号字是“虒”,读音为sī。《辞海》的释义是:“传说中的兽名,似虎而有角,能在水中行走。”《古代汉语词典》释义是:“传说中兽名。《说文·虎部》:‘虒,委虒,虎之有角者也。”到底是“似虎兽”还是“有角虎”,绝大多数人已经弄不清这种“传说中的兽”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都没有提“传说中的兽”,只说:“虒亭,地名,在山西。”其实,还有一个地名叫“绵虒”,在四川省汶川县城南面。2007年,我去汶川县考察大禹出生地时到过绵虒;2009年,我去汶川县参加灾后重建专家坐谈会又路经绵虒。我曾在一家出版社编辑图书,数次处理地名绵虒,深感此生僻地名的麻烦。有些作者会写成“绵池”,大概是“虒”与“篪”的读音与字形相近,“篪”又与“池”的读音相同的缘故吧。编辑改正之后,电脑打字员又打不出“虒”来。折腾几次,因为一般电脑字库里没有“虒”字,打字员造出一个“厂”字头,其实它应是“反”、“后”等字的部首,叫反字框。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里,它隶属于部首“厂”。许多人对“虒”的部首与读音搞不清楚,翻阅辞书查找又十分困难。这样的生僻字,实在让报章书刊编辑们头痛。

当年简化汉字的原则之一是简省汉字的笔画,减少汉字的数量,以利于民众的学习和应用。在《简化字总表》中,有36个地名因生僻难认被更改,如新疆和阗县改为和田县、四川酆都县改为丰都县。我们或可以照此亦用同音替代的办法,将“山”改为“汉山”、将“绵虒”改为“绵斯”;或用其他同音字替代。

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还增加了一批生僻的人名用字,如:喆、淼等。“喆”是“哲”的异体字、“淼”是“渺”的异体字,都已被淘汰,为什么要恢复?日本的文字是假名与汉字混用的文字,1983年,日本规格协会出版的《情报交换用汉字符号系》有汉字6355个(其中第一水准汉字2965个,第二水准汉字3390个),与我国国家标准GB2312—80所收6763个汉字大体相当(少408字)。对于人名用汉字,日本有规定,只能在规定的汉字表内选用。他山之石,可以借鉴。用生僻字取名的人很多,但国家的文字规范不能迁就。

1986年,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说:“今后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通用规范汉字表》增加了许多生僻字,违背了上述精神,给学用汉字和信息处理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希望采取措施补救。

作者单位: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成都)

猜你喜欢

生僻字用字读音
生僻字里识青铜
容易混淆的词语
“那”与“哪”的读音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科技论文表格的编排要求(五):用线和用字
扒一扒“爱加戏”的生僻字
辽代避讳用字“元”
当地名遇上多音字,生僻字你能读对吗?
我是小字典
“箪食”之“食”读音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