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管理专业师资培养模式探讨——以财经类院校为例

2014-08-08李骏

艺术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艺术管理师资培养

李骏

摘 要:高校艺术管理专业普遍存在缺乏专业理论支撑和科学课程体系的问题,师资现状更是令人担忧。本文以财经类院校为例,分析艺术管理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背景,阐明财经院校设置该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优势,并从多个层面对师资培养方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艺术管理;财经类院校;师资培养

近年来,随着艺术市场的逐渐升温,艺术品投资与房地产、股市已经成为三大热门投资行业,艺术管理复合型人才遂成为社会紧缺资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一局面带来了高校教育的新现象,即艺术管理专业的竞相开设。据资料统计,目前已有上百所院校开设了艺术管理学科或专业。然而,据资料统计,在2010年排名前十的财经类高校中,尚且没有一所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这十所高校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东北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天津财经大学)。[1]其中只有中央财经大学设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其余都未设立艺术管理专业。这一现象令人遗憾,因为就开设艺术管理专业所需的专业或学科知识储备而言,财经类院校无疑是具有绝对优势的。对这种优势的忽略,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从侧面映照出我国现有的艺术管理专业的偏向性与狭隘性。这两个方面势必制约艺术管理专业的后续发展与潜力开发,对我国艺术管理行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另外,就目前各院校艺术管理师资状况来看,其构成与前景都不容乐观:缺乏专业的艺术管理师资,绝大部分师资都是从艺术类专业、文化类相关专业转行而来,未经历过专业的艺术管理培训,对国内外艺术管理行业或专业缺乏精深的了解与宏观的把握,这很不利于艺术管理人才培养。针对以上两种现象,本文拟论证财经类院校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优势,并试图探索此类院校艺术管理师资的培养模式,供方家批评指正。

1 艺术管理专业知识背景

要论及艺术管理专业知识背景,有三点必需廓清。首先有必要对中国国情下的“艺术管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根据1988年出版的丹•马丁为《国际公共政策和管理国际百科全书》所写的艺术管理的定义,指的是运用传统的管理功能即计划、组织、职员安置、监督指导、控制来促进表演和视觉艺术产品,并将艺术家的作品呈现给观众。艺术管理的对象通常包括公共的非盈利艺术机构,如剧院、交响乐团、格局团体、舞蹈团体、博物馆、公共广播、报纸传媒等,以及商业的以盈利为目的的艺术实体,如商业性的剧院、流行音乐、私人画廊、电影、电视和视频节目、书刊发行等。[2]其二,正如丹•马丁的定义中说明的,艺术管理也是一种管理,无疑要遵循管理的一般规律,这也是一种共识。因此,管理学基本理论与实践即成为背景之必需。然而,艺术管理又不同于任何一种传统的管理系统,而有着其内在的规律和特殊性。[3]因此,艺术学的一般原理、艺术史也是艺术管理的知识背景必备。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活动在人类历史中经历了劳动组成——娱乐方式——精神追求——经济活动等一系列过程及多重身份的变迁,又使之必须通过多学科的结合来解释,例如艺术经济学、艺术教育学、艺术伦理学、艺术社会学等。其三,要认识到:艺术和艺术家是艺术管理的核心对象。论证这个问题的著作有玛丽安•菲茨吉本的《艺术中的发明管理:制作艺术作品》和《从艺术大师到管理者:艺术和文化管理中的重要论题》;以及罗伯特•奥斯汀和李德温合著的《艺术化制作:管理者必备的关于艺术家创作、状态的知识》。[4]从中可知,艺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也应当是艺术和艺术家。对以上三点的廓清有助于我们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合理的艺术管理知识与课程体系,并对艺术管理师资培养起到规范作用。由以上三点可知,艺术管理学知识背景应当涵盖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知识。但作为一个跨学科或多学科融合的专业,无论其涵盖的知识范围有多么宽广,其知识体系都有一个基本模式。

(1)史与论。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应当包含史与论两大块。作为艺术管理学来说,艺术史论、管理史论以及艺术管理史论,都成为必需。藝术史论应当包含中外从古到今的艺术史、艺术美学、艺术评论。管理史论包括中外古今管理史、一般管理学理论与实践。至于艺术管理史论目前在国内尚未有成熟的知识体系,而国外艺术管理史论也仍然在起步发展阶段,亟待完善。如果授课,一般可以借鉴目前国外比较经典的著作作为参考,如1987年由玛丽•奥尔特曼等十五位学者合撰而成的《艺术管理基础》,美国学者伯恩斯的《管理与艺术》,英国学者约翰•皮克的《艺术经营管理》,以及哈维•肖尔《艺术经营与管理:经营者及其职员手册》、珍妮弗•拉德朋和玛格利特•弗雷泽的《艺术管理:实践指南》等。[5](2)综合类跨学科融合性课程。此类课程是由于艺术与多学科结合,产生了许多带有边缘或交叉性质的分支学科,通常是跨学科融合性较强的综合类课程。由于艺术行业在人类历史中的变迁与发展,尤其是艺术市场的迅猛发展,使得艺术管理必须与之“触电”,其在艺术管理学知识背景中也是必备的,如艺术经济学、艺术心理学、艺术伦理学、艺术文化学、艺术市场学、艺术传播学、环境艺术学等。笔者认为,除此以外,艺术法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课程。(3)体现本校特色与优势的倾向性课程。这种考虑符合目前中国高等院校艺术管理专业刚刚起步的现实,既能够充分利用各院校现有的专业知识优势,又能够培育出具有专业倾向特色的艺术管理人才,对于目前我国艺术管理人才奇缺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如中央音乐学院的艺术管理专业就相当明确地体现了其学院特色,即音乐艺术管理,其音乐类课程相当之多,几乎囊括了古典、民族、传统、流行(表现形式)、原生态等全部形式的知识。[6](4)实践课程。由于艺术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与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践课程必不可少。院校应当努力开拓“产学研”的一体化、系列化,为“第二课堂”打下坚实基础。正如余丁在《艺术管理学概论》一书中说到的:“艺术管理的技巧实践是介于艺术家、艺术和一般人之间的奇妙领域,它的养分包括了艺术、艺术批评、政治、心理学、信息科学、经济、社会学、教育等众多不同领域中的技能。所以,尽管有些技能可以从教科书中学到,有些管理形式可以从实践中学到,但艺术管理却不适用于上述两种途径。有效的艺术管理首先取决于对于艺术的深入了解和投入,这些是书本中学不来的东西,同样无法从书本中学来的还有在艺术实践中所需要的多种技能的平衡。”[3]因此,实践课永远是艺术管理学的重中之重。从以上艺术管理知识体系的基本模式可以看出其与目前各院校现有的艺术管理专业间的捉襟见肘。尽管艺术类院校开设此类专业确实占据优势,然而,对经管类知识素养培育的缺乏已经成了一个通病,原因便在于师资自身经管类知识的欠缺。另外,诚如有学者曾著文论述,我国有两套各自为政的艺术教育体制,即:缺乏专业艺术教育模块的普通高等教育体制和专业化、专门化程度较高但综合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薄弱的高等艺术教育体制。[7]这种由传统教育体制造成的偏科或不全面直接影响了艺术管理师资知识构成以及艺术管理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与艺术类院校、综合性院校相比,财经类院校开设艺术管理专业也具有相当的优势。

2 财经类院校艺术管理专业优势

上文中谈到,我国教育体制的两大痼疾(缺乏专业艺术教育模块的普通高等教育体制和专业化、专门化程度较高但综合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薄弱的高等艺术教育体制)导致了这两类院校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偏狭性,与之相比,财经类院校的历史总体上要短于艺术类与普通院校,且专业化程度更高。因而具备了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以下优势。(1)更大的包容性。财经类院校一般都以经管类专业为主,同时设有法学、文学、新闻、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专业,近年来更是增设了文化产业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这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艺术教育体系最为明显的变化。[8]从财经类院校的专业的不断扩充可以看出,其正在努力建构更大包容性的知识体系及教学体制,这种教学理念本身体现出的包容性已经成为财经类院校的文化特色,渗透在教学管理中,这一点,与艺术管理专业的特质更为吻中国舞蹈教育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素

猜你喜欢

艺术管理师资培养
浅谈严肃音乐在当今社会的生存与推广
从日本的艺术管理看艺术管理的民众化
论艺术管理中的文化资源
五年一贯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探析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研究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研究
校园足球师资培养途径探究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欧美出版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的三层面
周星 艺术管理学科三个层面问题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