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2014-08-08王振良时晨郭和平

学理论·下 2014年6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王振良 时晨 郭和平

摘 要: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加快,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对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因此,如何强化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分析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教师队伍现状,提出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应遵循“两支队伍”和“两大策略”。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8-0260-03

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加快,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20世纪末21世纪初,一大批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为了有别于传统普通本科教育,提出了“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的概念。

一、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及问题提出

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具备知识、技术、职业素养的高端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是集知识、能力、素养于一身的人才。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要达到本科教育要求,又要具有应用与实践技能、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与实践家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师自己就应该成为这样的人”。因此,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必须要拥有一支应用技术型教师队伍。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仅是充实教师队伍,更要强调师资的质量内涵。

二、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师资队伍现状

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少地方院校将自身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真正举办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除了名称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内涵上的转变。对于这些院校来说,硬件资源(建筑面积、图书馆等)相对较容易填补,达到国家要求,但作为关键软件资源的师资队伍建设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突破。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师资队伍,可喜的一面是学历层次逐步提高,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已基本满足国家要求,以八所院校为例,见表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1]2号)指出:普通本科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50%。但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并非简单意味着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1]。在高校扩招时期,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出现严重短缺,生师比远远高出教育部规定的18:1。依据有关资料统计,由于学生数量大规模增加,教学任务繁重,大量新聘教师80%以上从学校到学校,毕业就上讲台,教师在短时间内无法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和应用能力。新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缺少企业工作经历,缺少参与大型项目技术研发的经历。据表1显示,这些院校硕士以上学历教师绝大部分是新聘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5%,进一步说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应用技术型教师目前特别稀缺。

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1)促进应用技术型教师发展政策缺失。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政策和舆论导向一定程度上对学术型人才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相关的政策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现状[2]。目前我国大学教师发展政策呈更倾向于“211”、“985”院校,这些重点大学的教师受到更多重视,在聘用、晋升和激励方面都得到更多支持,而相对地方高校的教师发展则相对弱化。2)教师来源较单一。目前,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教师来源主要是刚毕业的研究生(博士和硕士),这些研究生以学术型为主,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应用型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调查显示,在随机抽取的150份问卷中,有60%来源于研究型大学。由于体制原因,行业、企业精英很难到高校任职,只能以动态兼职身份出现。这样,不利于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教师队伍的多元化建设。3)教学观念难转换。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定位与发展需要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然而“应用技术型本科”概念提出较晚,不管新教师还是老教师,他们的研究型惯性思维在短时间内较难改变为应用技术型思维。而且有些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自身定位不明,发展目标模糊,教师要实现角色转型和自身发展也缺乏整体环境和氛围。4)评价体系导向错位。目前我国大学教师评价的主要取向是“鉴定与分等”,彰显着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的意志,实现管理者对教师外在调控和经济制裁的目的[3]。我国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教师评价缺乏分类评价指标,目前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针对学术研究能力,评价指标中没有体现“应用技术性”,多采取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更多注重对科研能力评估,对教师实践技能、实践教学评价较少。且评价主体间关系失调,对教师的评价一般是管理者、专家学者、学生参与评价,突出表现为评价结果运用不当,享有绝对主导权的管理者对教师更关注立竿见影评价(奖惩性评价)而忽视教师的未来发展(发展性评价),则导致评价目的偏离评价初衷。因此,处理好多元化评价主体间的关系,对促进应用技术型教师未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三、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一般而言,高校教师素质由知识系统、能力系统和职业道德组成。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的教师由于教授学生的特殊性,需要具备三方面能力:一是应拥有扎实基础理论,先进的前沿知识,懂得现代企业管理规律;二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應用研究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三是拥有职业导向的非智力因素,应用教师型本科教育的教师其教学发展以应用型教学与应用科研能力为核心。其能力提升对策可包括:教学策略、创新、批判性思维、逻辑分析能力、社会服务意识、专注、成就欲、尊重他人[4]。大学教师发展的根本逻辑在于满足教师个体发展中的“人本性”和“学术性”[5]。因此,从人本性和学术性角度出发,应用技术型本科教师队伍建设应遵循“两支队伍”和“两大策略”原则。“两支队伍”指理论型教师队伍和实践型教师队伍;“两大策略”即“引进来”和“走出去”。

(一)两支队伍

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教师是指既能教授专业理论课程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但由于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对教师技能素质的要求较高,要求一名教师在理论、实践、非智力因素面面俱到,其工作量和任务将特别繁重,从人本性角度而言,就目前教育教学环境,不仅难以实现,而且有些不现实。这不仅不利于他们自身发展,还会影响到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1)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教师队伍由理论型和实践型两个侧重点不同的队伍组成,但两类教师的比例应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适当划分。理论型教师具备扎实专业理论基础、丰富教学经验,主要负责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实践型教师具有一定工作经历、丰富实践经验,懂的操作技能,主要负责教育教学的实践教学部分。这样既能满足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理论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建立各自独立体系,通过合作相互促进。理论型教师的来源较广,如普通本科院校的学术型研究生,实践型教师队伍可来源于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和企业精英。对企业精英学历的要求可适当降低,强调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其薪酬、待遇水平与理论型教师一样。2)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对师资队伍建设应采取“分类指导,区别发展”政策。在重点培养名师的同时,关注广大教师的发展,在重视学术型教师的同时,给予应用型教师更多的话语权和发言权,加强实践型教师的引进以及相关后续保障。同时,在政策上给予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导向,从教师培养角度促进未来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教师应用能力的提升。3)应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教师应建立“分类指导,区别评价”体系。首先要明确评价目的,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发展,因此需要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有机结合。其次,应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对理论型和实践型教师采取分类考评。对理论型教师的评价应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师自身科研能力;对实践型教师的考评应侧重学生综合技能的掌握、运用,教师应用研究能力。再其次,评价应突出应用,对实践型教师的引进应坚持应用能力优先,可探索独立设置实践教学岗位。4)加强教师可持续培训,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所在院校的支持和鼓励。理论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各自侧重点不同,可以让两类教师结合实际和自身条件组成教学团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成立科研项目组,使两类教师的能力都得到不断提升。另外,应建立互补的在职培训方式,不是让教师都到研究型大学、国外同类院校培训学习,而是有针对性地让理论型教师到对口行业、企业观摩,顶岗实习,增长实践经验;适当鼓励实践型教师到研究型高校进行短期培训,提高理论素养。

(二)两大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融合教师职前培训、入职培训和职后培训的系统过程。因此,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从入职条件到在职培养入手,贯彻“引进来”和“走出去”策略。既要对新教师进行前期培训,又要加强在职教师的岗位培训,不断对其知识进行更新,将理论与实践良好结合[6]。1)高学历教师的引进,要把专业实践经历作为教师入职的条件之一。入职要求可参考德国高等教育结构法规定的应用科技大学教师的聘任条件:研究生以上学历,具有教学才能、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特殊能力,一般通过博士学位证明或具有从事艺术工作的特殊能力,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或开发方面具有至少五年的职业实践经验,其中至少三年在高校以外的领域工作过[7][8]。也可参考新加坡教师入职的举措:一般从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高学历、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中选聘教师,使教师队伍中有80%的教师曾是企业经理或业务骨干。2)在职教师的培训要实行教师走出去挂职带薪制度,教师挂职期间仍发放奖金,还给予教师锻炼津贴。教师每旬回校一次,将企业最新需求与科研难题带回来共同探索。使教师通过挂职锻炼,进一步了解企业和社会需求,不仅提高了自身科研能力,还能更好地运用于教育教学。走出去挂职带薪制度,不仅可以让教师放心地进入行业、企业锻炼,增强实践能力,还通过实践促进教学研究的深化或科研项目的应用。上海电机学院每年投入100余万元用于教师挂职锻炼收效甚佳。

参考文献:

[1]刘国艳,曹如军.应用型本科教师发展现实困境与求解之道[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

[2]潘懋元.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3]王向红,谢志钊.大学教师评价从“鉴定与分等”到“改进与发展”[J].江苏高教,2009(6).

[4]牛端.高校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5]王昕红.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大学教师发展政策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7(1).

[6]北京联合大学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探索应用型大学发展之路[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7]徐理勤.现实与发展——中德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8]陈元魁,等.当代高校教师素质建设的理论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面向模具行业需求的模具专业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内涵研究
高校校内创业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分析
甘肃省本科教育供给与产业结构的对接性研究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
转型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构建研究
新建本科高校Java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旅游管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企业需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