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4-08-08兰明闫静王辰
兰明 闫静 王辰
摘 要: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说明,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中,应扬弃“应试教育”教学理念,实施“素质教育”;摒弃“灌输填鸭”教学模式,践行“双边互动”;并围绕自我修养、心理贫困、感恩情怀和健全人格等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8-0292-03
从2001年开始,笔者在辽宁师范大学给本科生开设全校公共选修课:“关注心理健康”。到目前已经过去十年多了。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有的还特别严重。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最基本的是缺少哲学,特别是人生哲学的基本素养——这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历史背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大学生综合素质偏低,既不能正确认识他人、社会,又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这样,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本文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讲授内容提出看法和意见,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使其提高综合素养,特别是心理健康素质,成为服务社会、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在当今社会,对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或途径有不少,诸如由辅导员主持的心理健康专题班会、各专业导师心理辅导、校学生会心理健康干预、开设心理咨询场所、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类课程等等。在所有的这些渠道和途径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类课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无疑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非常重要的角色。
“关注心理健康”课程,是辽宁师范大学自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以来,由笔者主讲的首批供全校各年级、各专业选修的公共选修课。这门课程已历经了十多年岁月的洗礼,是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成长起来的——开课班级从每学期一个班到现在的每学期三个班、一学年六个班;教学条件从原来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一应俱全;选课人数从原来每学年100多人到现在每学年500多人等等。这些年来,虽然付出了许多心血,但看着“关注心理健康”课程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内心还是十分欣慰!回想走过的十多年“心理健康”教育历程,笔者谈几点体会和看法。
(一)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来看,扬弃“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
要实实在在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真真切切践行素质教育。在每学期第一节课上,就强调一种观点:即使把“心理健康”的概念背得滚瓜烂熟,也并不代表自身就“心理健康”了。为此,要把“心理健康”的理念融化进自身的血液里,内化到自身的言谈举止中,成为自己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里,坚决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在“授业”的同时,重“传道”,实实在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真真切切践行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用一副对联说明就是:多善多乐多福气;好年好月好日子!横批:心理健康。这让学生受益匪浅,因此获得师生广泛好评。
本课程布置的作业内容也与众不同:围绕“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今后要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这一主题内容来写,题目自拟。诸如部分学生的题目:“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自我反思”;“关于我这二十年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审视自我、放眼未来”;“忆往昔”;“天空没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找一个梦想让自己追求”;“似水年华、活在当下”等等。许多学生在作业中说,“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感谢老师给我一次反省的机会”;“这是我最愿意写的一次作业”;“这次作业就像和老师谈心,我在解剖自己”等等。有不少学生的作业事实上成为其今后人生岁月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我们应该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如果说医生要面对病人,那么,教师就应面对学生。有不少教师平时敷衍教学,而把主要精力用在所谓的“科研”上;不是“培养人才”,而是“忙于科研”,那就应该被称为“研究员”了。这就远离了“教师”这一称谓的真正内涵。作为教师,无论是助教、讲师、还是副教授、教授,其内涵与实质都在于“教书育人”!具体到本话题,就是要践行素质教育,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其综合素养。
(二)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来看,摒弃“灌输填鸭”,践行“双边互动”
作为现代社会或者说是新世纪的教师,一定要根据课程的不同内容,重视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课堂变成学生脑海中的美好回忆。由笔者主讲的“关注心理健康”课程,努力打造类似央视“实话实说”栏目的风格特色,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铺设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思想架起一座桥梁。在“双边互动”中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教师的教学主导性,并使二者有机统一、和谐发展。这也是本课的一大特点:民主氛围、自由发言、宽松互动、放松身心!
心理健康教育主讲教师要认真组织教学,不能太随意,放任自流。作为教师,不要把日常的教学等同于做学术报告。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能过分“投入”,沉浸在“自我”的思绪中,而忽略了授课对象——学生的接受和反馈情况,要和学生及时进行沟通——包括平等的对话、思想的沟通、眼神的交流等等。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在教学上多下点功夫,多费点精力,多琢磨、多研究、多改进,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就会有明显改观。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就会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素养与品位。倡导多赏识、多鼓励,而不是多批评、多处罚。教师鼓励和温暖的目光是学生成长的太阳,它可以让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笔者始终相信:真诚、坦率的交流比“刀切豆腐”更会让人心生感动!
(三)从授课效果和学生的反馈来看,出现了“互利双赢”的良性循环局面
这里的“互利双赢”是指:一方面,许多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心灵减负、健康升级,综合素养有质的提升和飞跃;另一方面,获益学生之间的口碑相传,认为“不上心理健康课是一个特大的遗憾”。这反过来促成了“关注心理健康课”的“走俏”,从而发展得越来越好。为此,无论是对学生而言,还是对“心理健康课”而言,都有显而易见的好处。这就是“互利双赢”!
在十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不少同学说:“我的心理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听老师讲课真是一种享受,我们疲惫的身心得以舒展和放飞”;“咱这心理健康课真有点‘实话实说栏目的感受”。有不少学生在结课作业中写到,他们很庆幸能够选上“关注心理健康”课,一点都不后悔!并提出建议说,这门课程应该改成公共必修课。
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关注心理健康”课程,在学校、学院和教务处的关心、支持下,在众多教师和学生们的参与、鼓励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未来的岁月里,正像许多师生们期待的那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关注心理健康”课程将不断完善,发挥更大的价值。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倡导的基本教学内容
在目前市场化的社会背景下,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由于生活方式节奏加快,升学、找工作等竞争压力加大,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它主要表现在自我修养、心理贫困、感恩情怀以及人格完善等方面,在人生的舞台上找不着“北”。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还面临着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比如……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好地应對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深入研究,采取措施,不断推进。”[1]
笔者目前开设的“关注心理健康”课程所设置的七个专题[2]就是专门针对这些问题的。这七个专题是:像经营事业一样经营健康——人生幸福的智慧点;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人生舞台的基石点;自我评价与自我迷失——人生定位的关键点;情绪与心情——人生苦乐的晴雨表;爱情与婚姻家庭——人生幸福的嘹望哨;性心理与性教育——困扰人生的敏感点;品味人生与感悟生活——把握人生的平衡点。期末考查就围绕上述内容让学生放松身心、实话实说。
在上述所有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关键的内容是:加强人生修养,培育健康心理,构造健全人格。下面就围绕这一内容分几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加强自我修养
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大学生的自我修养是决定其心理是否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学生,必须调整好自我观念,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接纳自我和不断完善自我,并且能够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做到心理平衡。
有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一个人若种植信心,他就收获品德”。而一个人若种下骄傲自负的种子,它必将收获苦涩失败的果子。作为大学生还应明白,人的能力,唯有在身心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出最佳水平。人们常言这样一个道理:护短、护短,越护越短;揭短、揭短,揭短不短。护丑、护丑,越护越丑;亮丑、亮丑,亮丑不丑。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大学生所应该做的,是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和方式,发展自己的特长、培养自己的素质,而不是随大流、赶时髦。如果盲目地去追随别人,去适应别人的标准,即使我们的目的达到了,剩下的也只有空虚和遗憾,而一旦失败,则脆弱得不堪一击。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受当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正处于性成熟期的大学生在性道德及性行为方面非常容易出问题。近几年,在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通过网络介绍在校女大学生卖淫的犯罪团伙,就是例证。要使大学生性心理和性行为得以健康发展,就应该知道并且深刻领悟人类性道德的基本内容和特点,这是指导人们性行为的最根本的原则,即“相爱原则、无伤原则、自愿原则和婚姻原则”。[3]
在实际生活中,多数大学生能够遵守性道德原则,使自身的性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秩序。然而,有部分大学生却不是这样。他(她)们要么违背了性道德原则,要么就是有性行为异常的表现。无论是对女生还是男生来说,那种没有丝毫羞耻感、用贞操的丧失以及性欲上的放纵换取物质上的富足与肉欲上的快感的行为,从根本上讲应受到人们的鄙视和唾弃。
(二)培植心商,杜绝心理贫困
笔者在十多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于心理健康问题有着切身的体会:如果身体不好,就有可能出废品;如果学习成绩不好,就有可能出次品;如果心理不好,就有可能出危险品!
父母给了我们每一位大学生最初的健康。当然,它是生理和心理的完美统一,是灵与肉的有机结合。这有点像银行存款,应该想方设法让它保值、增值,千万当心不要让它破产。一条锁链,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一只木桶,最短的一片决定其容量;一个人,素质最差的一面决定其发展。这其中,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往往成为“木桶中最短的一片”。这在当今社会尤其如此。
近些年来,有不少心身医学专家倡导培植心商(PQ)的大健康理念,其要旨是指:个体所具备的保持良好情绪状态、调适精神压力、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心商水平较高的大学生能够从容应对大千世界的变化发展,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指数。
在当今“物质”越来越富有的新的时代,一些人的内心世界却越来越贫困;在他们的口袋日渐膨胀的同时,脑袋却在长草!他们的精神家园已经很久疏于打理了。现实社会生活中,心里贫困的现象大量存在:诸如:“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我想是想要,但肯定不能如愿;有一碗饭吃就足够了,何必去苦苦奋斗;一切都是命,听天由命吧……”不仅社会生活中如此,就连高雅圣洁的高校校园内,现如今也频现迷茫、“贫困”的学子。有校园流行顺口溜为证:学习没有目标,人生没有目的。爱情没有结果,友谊没有收获。就业没有着落,始终都是困惑。
在当今的社会里,因各种借口造成的消极心态就像瘟疫一样感染着大学生的灵魂,并且互相影响,极大地阻碍其正常潜能的发挥,使许多大学生未老先衰,丧失斗志,常常与郁闷为伍。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改变消极错误的心态,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断强化内在的动力,这是生命怒放的必备素质。生活是一次机会,仅仅一次。失去了什么,也不能失去自己内心的希望和勇气,那才是真正掌管自己命运的“上帝之手”。请记住:如果灵魂没有了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
(三)懂得感恩与回报
现在,有不少大学生总是觉得生活没有意思,没有意义,似乎找不到任何人生的动力。很少有人对自己是健康的而心存感激。他们其中有的人尽享着无微不至的照顾,拥有如蚌含珠似的呵护,沐浴着问寒问暖的关怀。然而,就在这样的幸福中长大和生活,面对这样的关心、照顾和帮助,他们似乎不知感动,不知报恩。如此心枯老井,对得到的一切觉得理所当然,激不起感谢和爱的情感,自然不会感到生活有什么意思,人生有什么动力。
不懂感激,没有感动的大学生,往往是难以适应现实,难于被所在的群体所接纳,因而人际关系极差。这是因为,他们不善于发出对他人帮助的“酬谢行为”。也就是说,对于他人的友好和帮助,没有能够给予适当的回报。生活实践证明:密切、和谐的人际关系往往来自某种交换的功劳和双方的获益,没有对等的互酬,就很难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你帮助、关心、爱护我;我也要帮助、关心、爱护你。这种关系应该是“双向”的,否则,只能是“烧火棍子一头热”,这种关系就不能长久维持下去。为此,我们所能获得的人和帮助,没有哪一件是理所当然的。也许亲人在某方面確实得罪了甚至伤害了你。然而,我们更应该记得的是亲人对我们的给予和付出,至少他们哺育了我们。对于亲人的帮助或关照,我们应该知足知恩,懂得感恩、学会感激、心存感动!感动是真情的涌动,是灵魂的自我审视,是设防的精神要找到共鸣。眼睛中没有泪水的人,他的灵魂也不会有彩虹!
一个怀有一颗感激之心的大学生,一定是一个不断进步的人,一个不断成功的人,一个能拥有亲情友情爱情的人,一个生活快乐幸福的人。不如意的时候,不妨想一想我们还拥有的,像习惯微笑一样习惯感恩。作为大学生,应承认自己的缺陷,既要有理想,又会以现实的方法过现实的生活。这样才是心理健康的人。
(四)重视健全人格的培育
有人说,在当代的大学生活中,友情可以根据利益制造出来,并自由转移;爱情可以依靠欲望培养出来,并随意出售。难道是红尘中太多的欲望使一些大学生的情感蒙上了灰尘?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大学生:有智商没有智慧;有文化没有教养;有见解没有血性;有知识没有思想。
我们应该明白,“大学之大”是大在精神。大学培养人才是“立人”,而不是“造机器”。面对目前功利化日趋严重的现象,我们要重建大学精神,不能仅仅停留于实用知识的普及,更应着眼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以及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培养。
传统的重文凭、重学历的观念,使得许多家庭和教育部门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人格、情感培养。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家长的望子成龙梦想,使现时代的大学生受到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关照、包容。为此,要培养大学生的耐挫能力,适应逆境的心理品质,以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以及务实的生活态度。同时,要教他们懂得回报社会、父母,做事要替他人考虑,要让他们懂得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做事,才能融入社会,才能找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实现个人价值。由此可见,拥有和培养健康人格极为重要,它可以决定人生的成败。
健全人格、精神境界是调动大学生的思维、知识以及能力的“原动力”,它的价值不在于一时一事,它将贯穿于人的一生!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5-01-17.
[2]兰明.心理健康的哲学智慧[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3]项新求,高桥.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