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模式及改进措施
2014-08-08万乔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改进措施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的必要性,分析目前入馆教育的各种模式及其利弊,根据科技的发展和当代大学生的兴趣需求,探讨入馆教育时间、内容及模式三方面实际工作的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4-0057-02
收稿日期:2014-03-12
作者简介:万乔(1977-),三峡大学图书馆馆员。1新生入馆教育的必要性
新生入馆教育也叫馆前教育,是读者(用户)进入图书馆前通过教育活动让读者了解和学会使用图书馆的过程,是图书馆读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入馆教育可激发读者的潜在阅读需求和利用图书馆的热情,使学生主动地查询和获取知识资源,减少开学之初学生借阅文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将来的专业学习和科研写作积累坚实的信息查询和利用能力。
1.1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学生刚进入大学之除,处于高中被动学习和大学自主学习的过渡阶段,除了课堂之外,自主时间安排灵活,学习方式多样,校园自主学习主要场地是图书馆,学生可根据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学业规划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新生入馆教育是图书馆教育功能的第一步,也是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技能,成功的入馆教育可以充分展示图书馆品位文化,引导学生主动走进知识殿堂,帮助学生快速转变学习习惯,提高查询信息资源的效率,培养其信息素质和修养。
1.2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需要
目前,高校图书馆读者不文明现象明显增多,如:场馆内大声喧哗、随意饮食、书籍乱架错架情况严重,图书逾期不还、图书污损丢失、不懂图书分类及借阅规则、对资源检索方法知之甚少、恶意破坏电子资源、窃书现象时有发生等,导致一线馆员工作中要面临重复的咨询,进行反复的教育,不定时地清理和检查书架,清洁卫生和补修图书,修理被破坏的电子资源和设备资源等。不文明现象带来的后期工作增加了馆员的劳动负担。这些不文明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个别学生个人素养缺失,另一方面是新生入馆教育存在漏洞,入馆教育的效果不甚显著。如能把入馆教育切实有效地开展好,就能减少以上不文明现象,并且减轻馆员的工作量,使其有更多的时间来为读者的信息资源查询和科学研究服务,提高馆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1.3信息素养培养的需要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要求高等学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2]。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需要图书馆在入馆教育中对其引导和教育。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数字化、网络化资源涌进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呈现复杂化、交叉化的趋势,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多面性,这些形势使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任务更加迫切和艰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学生在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3]所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素养教育要求的提高,图书馆更要加强重视和提高入馆教育工作,为培养复合型多面性人才做好准备。
2目前入馆教育的主要方式及其弊端
2.1传统的入馆教育方式
由于新生入馆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常规工作,开展时间较长,各高校在长时间的工作积累中形成了一些传统的常规模式,如:发放《读者指南》宣传册,设立宣传展板和标识牌,分批进行导游式讲解,开设新生咨询台,轮流开展培训讲座等。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可以直观地向学生宣传图书馆资源,使学生简单快捷地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对图书馆的热爱。
传统的入馆教育方式虽能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各高校扩大发展,招生人数也随之增加,图书馆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众多学生的入馆教育课程,导致入馆教育时间仓促、过程匆忙、效果不显著。工作人员虽全力以赴,但最终的效果与工作量并不成正比,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借阅程序、文献资源的利用方式不了解,给后期工作增加难度。
2.2数字化的入馆教育方式
传统方式已经不能保证入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随着信息科技发展和网络普及,图书馆涌现出众多网络化入馆教育方式,形成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如:提供网络入馆教育视频,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形式有机组合在一起,寓教于乐;图书馆网页上开辟新生专栏,包括新生指南,多媒体课件、联机目录使用指南,开架区域找书指引,数字资源使用方法简介,新生常见问题解答;实行网络注册借阅证和办理续借手续;将入馆教育课件刻成光盘分发到各院系播放推广。这些网络自主式的教育方式可在线播放和下载观看,跨越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入馆教育,增加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也减轻了馆员的工作量。但其依靠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作为传播媒介,使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因手上电子媒介的短缺而不能全面传播和普及。
2.3个性化的入馆教育方式
针对近年来入大学的个性鲜明、熟知网络技术的大学生,各图书馆也相继推出一些与时俱进的个性化的入馆教育方式,如:图书馆开通QQ、MSN、Wiki、RSS、微博、博客、留言等方式与学生互动咨询和宣传教育,拍摄校园图书馆DV片、制作图书馆卡通漫画、编排图书馆生活教育节目、走进院系班级宣讲会、访谈咨询会、名家宣讲会等,这些方式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更加贴近现代学生的沟通方式,构建了与学生互动的平台,搭建起学生与图书馆交流的桥梁,拉近学生与图书馆员的距离,加深学生对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认同感。但这些个性化的生动有趣的入馆教育方式,需要先进的技术条件支持和学生较熟练的网络知识做前提。
3提高学生入馆教育效果的措施
万乔:探讨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模式及改进措施万乔:探讨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模式及改进措施3.1入馆教育时间要延续持久
各高校把新生入馆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新生开学之初,虽是入馆教育的最佳时期,但由于人数众多、场地有限、时间紧促,导致效果欠佳。入馆教育的内容众多,在短时间内学生很难及时消化吸收,在学生入馆教育阶段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相关问题。所以,入馆教育的时间应该有延续性,同时制定后续措施来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后期的信息素养课程和小型培训讲座中,依然贯穿图书馆的一些基本知识,如:馆藏布局、规章制度、文献分类、资源利用、信息检索等。入学中期,馆员走进学院班级开展咨询调查和反馈信息服务,开展不定期的专题讲座。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入,开展针对学科或考级类知识资料的搜集宣传和利用讲解。毕业之际,重点开展论文写作、课题跟踪、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教育和服务。入馆教育并不只是在开学之初,它应贯穿学生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在时间上有延续性,只有保证后续培训和教育的连贯性,才能使整个入馆教育更加完善,更富成效。
3.2入馆教育内容要层次渐进
入馆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在内容上也不是单一的简单宣传,教育内容要有逐步深入的过程。开学之际主要宣传图书馆的基本情况和图书知识,使学生熟悉借阅规章制度,了解资源分布情况,并教育学生文明阅读的习惯和礼仪。中期教育主要包含馆藏目录检索指南、电子资源检索入门指导、电子期刊图书的介绍、文理科常用工具书的介绍、常用软件的使用指导等。后期入馆教育包括学位论文的写作方法介绍、开题报告的跟踪、论文查重及创新的指导等。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渐入渐深的教育,使学生由易到难地接受图书馆的宣传教育,给学生提供指导性的资讯服务。
3.3入馆教育形式要多样创新
入馆教育形式怎样不断创新是入馆教育工作提高的一道门槛,传统的讲座教育、资料教育、实地教育、宣讲教育和电化教育等模式的教育效果虽难尽如人意,但不能完全舍弃,目前仍是大多数入馆教育的主模式。在当今的数字网络时代,更迎合当代大学生口味的新的教育方法也不可缺少,如微博、RSS推送、手机图书馆、阅读活动周、DV短片、图书馆校园剧等,将传统的讲授课演变为灵活多样、寓教于乐、易于接受的新模式,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需求。同时,参与入馆教育的主体不仅是图书馆员,还可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的学生资源,从各专业学生中抽选部分学生,通过培训上岗成为学生咨询馆员,或在图书馆场合正式讲解,或在学生中个人宣传,都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还可在学院中建立图书信息委员会,由学科馆员和学生咨询员架起图书馆和学院的沟通桥梁,宣传图书馆的政策方针和信息讲座,同时反馈学院师生的意见和要求。为了督促和检测入馆教育效果,可设计试卷,实施入馆教育课程网上测试,测试通过即开通借阅卡的功能或增加借阅权限,反之则继续教育重新补考。入馆教育各方法手段侧重点虽不同,但各有其特殊性。提高入馆教育的效果,要与时俱进,勇于探索,拓展创新,加强重视,综合运用。
4结语
入馆教育是信息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长期性、连续性、渐进性和创新性的教育,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试行,找到最优化的入馆教育模式,制订更系统完备的工作方案,才能实现入馆教育的意义,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推动高校素质教育贡献图书馆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兴.入馆教育模式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3):62-63.
[2]经岷.高等学校学生入馆教育后的跟踪培训[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6):6-8.
[3]林丽华,白凤梅.探讨大学图书馆开展新生入馆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6):173-176.
(编校: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