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背景下的河北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2014-08-08北京市房山区委党校姚一雯
北京市房山区委党校 姚一雯
京津冀协同背景下的河北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北京市房山区委党校 姚一雯
一、河北省经济发展现状
(一)经济总量较高,但增速下降。
近年来,河北经济总量保持平稳增长,2013年GDP达2.8万亿元,稳居全国第六位,相对于其他省市而言,河北省经济总量已处于较高层次,在发展中更重视综合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河北省经济的总基本面良好,但经济增速明显下降。在经济增速方面,2013年河北省的GDP增长率为8.2%,创20年来新低,这可能与全国经济基本面和该省的传统产业改造有关; 2013年河北省人均GDP为68 594元,在全国排第16位,与该省GDP总量的增长相比偏低,有待继续提升;2013年该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外贸总额均呈上升趋势,属利好消息,但外贸结构却存在一定问题:纺织、服装、钢材、农产品等传统外贸产业的进出口额继续高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等高端产业的外贸出口额却呈下滑趋势。在财政收入方面,2013年全省财政收入3641.5亿元,比2012年增长4.7%;2013年,河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破万亿元大关,累计同比增速(13.6%)高于全国平均值(13.1%),但消费仍有相当大的潜力。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圈内,在综合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方面呈现“京津太胖,河北太瘦”的现象。2013年北京和天津两市地区生产总值之和占整个京津冀城市群的54.5%;从人均GDP来看,2013年北京和天津人均GDP分别达到94 253元和101 699元,而河北省人均GDP仅为38 832元,不仅远远低于京津两市,甚至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41 908元)。而且河北省的人均GDP也低于内蒙古、辽宁、山东等周边城市,全省居民富裕程度普遍偏低。
(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河北省是工农业大省,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从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来说,河北的第一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201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的12.4%;工业是其支柱产业,近五年,工业对占GDP的贡献均超过40%,且大部分年份的工业贡献率都是在46%以上,传统资源型工业比例高,高端制造业尚未完全发展起来。从最近五年河北三产结构的数据来看(见表1),河北省三产结构比例变化不大,第一、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近五年保持在65%左右),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同时在各产业内部也存在不均衡、不协调现象。
表1 河北省近五年三次产业结构数据
资料来源:河北省2009~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北省统计局官网http://www.hetj.gov.cn/。
目前,国际上被认可的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总量的标志性比例为70%,据统计,我国人均收入越高的省份,其三产关系的比例就越接近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一般也比较高。2013年天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32 658元,其第三产业比重达48.1%;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 321元,其第三产业比重达76.9%。从全国的基本面来看,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2013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而河北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仍在35%左右徘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虽有上升趋势,但上升缓慢,上升最高年份仅仅增加了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13年低于全国平均值10.6个百分点,该省第三产业亟须快速发展。
(三)省内各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
河北省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的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太均衡。投资发展主要集中省会城市和沿海地区,冀中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近年来,河北省港口建设和临港经济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沿海率先突破,带动腹地互动发展的态势仍未形成。从基础设施对产业发展的支撑看,港口与产业脱节、港口与城市脱节、港口与腹地脱节的“三脱节、一片黑”的特征明显。
2013年河北省人均GDP居于前列的唐山、石家庄、廊坊、沧州、秦皇岛、承德这6所城市,除了省会城市石家庄之外,剩下的5所城市都处于冀东沿海地。另外,河北省城乡区域差距较大,2013年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910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 580元,是农民收入2.5倍,城乡统筹发展有待继续推进。
(四)粗放发展的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河北省以前主要是“两拼一靠”(拼资源、拼环境、靠投资),粗放发展。领军企业少、规模小,且行业分布不均衡。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河北省只有17家,主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36家企业从行业分布看,有22家属于钢铁、石化和煤炭等能源、原材料行业,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仅有4家。从产品结构看,存在“三多三少”问题,即普通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原材料产品多、终端消费少,配套产品多、集成产品少。
总之,河北省经济总量稳步上升,三次产业结构比较稳定,但由于其第二产业大而不强,第三产业太过弱小,钢铁、水泥、玻璃等资源型产业又是其支柱性产业,该省节能减耗的压力相当大,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迫在眉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这一问题历史性地摆在了河北省面前。
二、京津冀协同背景下河北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2014年,以京津冀发展圈的正式启动为标志,意味着河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入更深层次的阶段,由传统工业领域拓展到高端生产、生活领域,由第二产业深入到第三产业,由减量为主向提高质量为主转变。
(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压力增大。
1.第一产业比重偏大,层次较低。河北省的第一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作为产粮大省,2013年河北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31.6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2.5%,但粮食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却不到30.0%,粮食产业的比较效益很低;河北省的反季节蔬菜、花卉、草皮、果品等都市精品农业逐步发展起来,2013年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70.0%,但耕种面积很小(不到10%),尚未形成规模经济优势,都市精品农业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河北省的现代农业发展缓慢,粮食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高,这是河北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2.第二产业层次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亟待解决。河北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历年均在52%以上,但资源型产业依然是河北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第二产业中,传统产业和上游产业所占比重较大,钢铁、石化、建材三大资源型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一直在50%左右,工业初级化特征依然明显,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峻。
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亟待解决。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影响,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际的需求增速趋缓,河北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尤其是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这几个行业更为突出。由于市场严重供过于求,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的经济效益下滑,如果不及时地采取措施,加以化解,势必加剧市场的恶性竞争,造成社会资源巨大浪费,能源资源瓶颈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影响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直接威胁到产业的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大局。新兴产业规模明显偏小。以钢铁为主的原材料工业仍然是河北省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以现代装备和高新技术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滞后,发展水平远低于同处环渤海地区的山东省和辽宁省(山东省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6.1%和30.7%;辽宁省则达到28.7%和30.5%,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仅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19.2%),影响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
3.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服务业与工业发展极不协调,严重制约着工业结构的升级发展,并影响农业和工业劳动力的有序转移,造成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差和社会效益不高,成为河北省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的重要制约。河北省作为一个资源型、重化工型大省,环京津、临渤海,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加快该省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意义,也尤为迫切。
(二)与京津区域协调发展的差距仍然很大。
1.河北省的沿海和环京津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总量占比低,临港产业起步晚。环京津四市尽管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上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承接的项目大多属于传统产业,而真正利用首都技术、人才等优势催生的新兴产业项目还不多。河北省的城乡二元发展的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在京津冀协调发展中,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障碍。河北城镇化率2013年仅为48.12%,低于全国53.73%的水平,与北京(86.30%)、天津(78.28%)差距更大,城镇化水平与信息化、工业化进程不适应。
2.生态文明和城乡环境建设任务艰巨。近两年,在传统煤烟型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以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加重,在全国重点监测的74个城市当中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河北占到5~7个,改善空气质量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可见,随着环境和资源约束的加剧,粗放的发展方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产业结构到了不得不调,慢调不行的紧要关头。由此可见,虽然河北省部分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产业逐步退出,但高端工业尚未发展起来,产业升级缓慢,增长后劲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艰难。河北省作为环京津、临渤海省份,高质量的临港经济尚未形成,抓住环京津区位优势发展高质量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和工业配套服务也未达成,尤其是该省承接京津的医疗、金融、教育等高端第三产业的工作才刚刚起步。总而言之,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一场攻坚战。
三、京津冀协同背景下,河北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发挥环京津、临渤海优势,继续做大经济总量。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如果想缩短河北与北京、天津之间的差距,更好地发挥区位优势,河北省首先要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把经济总量做大,加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具体来说,河北省可借助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高质量、高效率的产业,大力推动战略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有序推进城镇化建设,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把经济总量做大。
(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化解产能过剩现象。产能严重过剩已经成为河北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企业经营困难、金融风险累积等都与产能过剩密切相连。河北应把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
首先要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坚决管住新增的,强力淘汰落后的,通过打组合拳的方式,有效化解过剩,大幅度压减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的产能,大力度推动企业整合重组、向沿海和资源地搬迁、提升企业装备水平、加快品种结构优化,实现河北传统产业的升级。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将行政强制拆除与差别电价、差别水价、惩罚性电价等政策结合起来使用,以政策倒逼的方式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力争将河北省钢铁产能控制在2.2亿吨左右,水泥控制在2.2亿吨左右,平板玻璃控制在2.6亿重量箱以内。
另外,还应有效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是推进制造业生产技术信息化、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信息化、加速推进制造业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发展实体经济,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成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合适路径。高新技术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和最高境界。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基本上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很大;高端制造产业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较,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一些高端装备和精密仪器仪表等核心部件,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进口。因此,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可有效带动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京津冀区域合作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北京重新审视首都功能定位,将强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创建科技创新中心,主抓高端产业的研发环节,这就需要周边有较强的第二产业支撑。河北省可考虑抓住全球新一轮产业布局的良机,背靠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瞄准全球生产体系的高端,大力发展具有较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高端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战略新兴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由加工制造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依托低碳技术和信息技术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推动工业化进程,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在具体推动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政府和业界要加大科技投入,从政策与资金上支持和吸引科研机构建设,促进原有科研机构改造升级,促进实力企业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等;签约并实施一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成果产业化的项目;政府应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切实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做强现代农业,做精都市农业,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在农业发展中,首先应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畜牧业比重,发展现代农业,做精都市农业;其次,可立足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提高耕地的产出率,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最后,应以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寻求和培育农业增长点,特别是通过加强龙头型农业组织的经济规模,加速农产品特种特养与精深加工一体化进程,通过持续嫁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把该省逐步培育成为全国特有的“绿色农业产业带”,增强农业组织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和整体产出效益。
4.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做细生活服务业,突出环京津的第三产业优势。在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河北省应加强和北京、天津的产业对接合作和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在京津冀区域内共建共享,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区域发展整体水平,着力打造现代化的京津冀发展圈。
河北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做细生活服务业。在物流发展方面,应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将更多的城市列入全国的物流结点城市,加速建设8个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在秦皇岛海运煤炭交易市场、河北钢铁交易中心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已经上线运行的情况下,推动交易平台发挥更广泛的作用。在金融发展方面,引进境内外的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地方金融,建成各大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后台服务中心,提高金融企业增加值的比重。在特色旅游方面,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亿元以上的大型旅游项目和地方特色旅游项目同步发展,提高旅游总收入。在新型现代服务方面,应快速推进文化创意、影视动漫、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保持其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与京津协同发展,打造河北经济空间新布局。
1.培育形成环京津地区增长极。该产业经济区在地理上覆盖保定和廊坊、张家口、承德四市以及沧州部分县市,域内经济发展上宜突出城镇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特色旅游三大特征。按照“重构区域功能、优化城市布局、扩大生态空间、增加清洁能源、构建快捷交通”的总体思路,深化与京津的合作。积极发挥环京津产业经济区的土地、厂房、资金、人才等历史和天然的资源优势,通过快速推进城镇化步伐,全力改善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努力吸引京津富余或比较活跃的生产力要素,同时主动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和功能的疏解,形成一批承接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包括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聚集区,营造与高新化产业特色相映衬的高效轻工产业群,将津廊京保经济走廊建设成为以北京为中心的中国北方“硅谷”。利用北京—张家口要申办2022年第24届冬奥会的机会,谋划建设张家口特色旅游经济区。
2.打造沿海经济增长极。该产业经济区在地理上覆盖秦皇岛、唐山二市,产业上突出外向型特征。可考虑对该区实行“特区政策”,把其培育为河北的主要对外开放承载区域,努力提高该区的国际化、城市化水平。对曹妃甸地区而言,要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基地、商业性能源储备基地和国家能源示范区,加快培育石油化工和港口物流等临港优势产业和电力、海水淡化以及新型建材、出口加工等关联配套的产业;对渤海新区而言,要着力培育石化、盐化、精细化工、海洋化工、合成材料“五位一体”的化工产业集群,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新型化工、装备、特钢工业和现代物流的产业园区;对北戴河新区而言,要重点发展数据产业、电子信息、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商务会展、休闲旅游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3.支持冀中南地区加快发展。该产业经济区地理上覆盖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沧州五市,产业上主要突出产业集群特征。该区域是河北省的农业发达区域,仅粮食总产量就约占全省的90.5%,且农村非农行业发展水平较高,全年总产值约占全省的40%。要在巩固中不断壮大发展河北省的传统产业,培育河北省未来20年中保证GDP相对稳定增长的产业源;围绕做大做强省会经济,大力发展省会的现代服务业;科学进行产业布局,推动重、化工产业转移,鼓励邯郸冀南新区,邢台经济开发区这些重点园区进一步做大规模,支持衡水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4.以开发区、园区为载体,加快发展县域特色经济。通过推动城市产业退城进郊和乡镇企业的离村进园,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人口向县城集中,打造开发区、园区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不断完善协作配套体系和产业链条的延伸,提升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最终实现以城促产,以产带城,产城融合发展。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