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分析
2014-08-08温德惠李朝喜柳成良王义成史宝林郜新春刘俊峰刘宏强李晓娟
温德惠,李朝喜,柳成良,王义成,史宝林, 郜新春,刘俊峰,刘宏强,李晓娟
临床研究
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分析
温德惠,李朝喜,柳成良,王义成,史宝林, 郜新春,刘俊峰,刘宏强,李晓娟
目的回顾性分析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超声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632例创伤患者血栓发生情况,运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检查发现DVT阳性患者153例(24.2%),DVT阴性患者479例(75.8%)。经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创伤后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为高龄(OR=4.099,95%CI 1.576~10.663,P<0.05)、体内恶性肿瘤(OR=2.475,95%CI 1.077~5.689,P<0.05)、静脉血栓史(OR=2.087,95%CI 1.008~4.320,P<0.05)、吸烟(OR=2.041,95%CI 1.011~8.963,P<0.05)、发热(OR=1.351,95%CI 1.012~4.642,P<0.05),而少量饮酒(OR=0.471,95%CI 0.242~0.941,P<0.05)不会增加DVT的发病风险。结论高龄、体内恶性肿瘤、静脉血栓史、发热均是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针对不同危险因素,应加强对创伤患者的临床监护,以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创伤;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外周血管疾病。在临床中多见,且与肺动脉栓塞密切相关,关乎患者生命安全,因此临床医师应重视其发生。以往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研究多是针对长期住院卧床患者进行的,本文以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对指导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5月—2013年10月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的创伤患者632例,其中男285例,女347例,年龄23~72(51.3±10.1)岁。入选标准:门诊及住院创伤患者,包括外伤、骨折、体内存在肿瘤者等。排除标准:非创伤患者;长期接受抗凝治疗患者;存在可能引起血液高凝及纤溶系统异常的血液系统原发病者。经超声检查发现DVT阳性者153例(24.2%),DVT阴性者479例(75.8%)。153例DVT中血栓位于左下肢者87例,位于右下肢者57例,位于双下肢者9例。
1.2 检查方法与诊断标准 采用Aloka SSD-α10、 Aloka F75与PHILIPS IE33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13 MHz,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相结合。受检者采取适当的体位及充分暴露双下肢,依次检查股总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超声诊断标准:静脉管腔不能完全压扁;管腔内可探及低回声或中低回声;受累静脉腔内无血流信号或仅探及部分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显示血流频谱不随呼吸变化。
1.3 观察指标 设计统一调查表,统计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正常值≤29.9 kg/m2,>29.9 kg/m2为肥胖)、吸烟情况(指每天抽烟≥10支或1周累计超过60支)、饮酒情况(指近5年每天饮白酒<50 ml或1周累计<250 ml)、体内恶性肿瘤、静脉血栓史情况、发热情况(指创伤后体温曾>38℃)的相关资料。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DVT形成作为应变量,相关因素作为自变量,对各相关因素采用χ2检验行单因素分析,对P<0.05的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下肢DVT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将入选患者性别、年龄、BMI、吸烟情况、饮酒情况、体内有无恶性肿瘤、静脉血栓史、发热史等情况进行统计,年龄>50岁、BMI>29.9 kg/m2、吸烟、饮酒、体内存在恶性肿瘤、静脉血栓史、发热史对DVT形成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对DVT形成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创伤患者下肢DVT形成各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例(%)]
2.2 下肢DVT形成危险因素析 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几种因素,包括年龄>50岁、BMI>29.9 kg/m2、吸烟、饮酒、合并恶性肿瘤、静脉血栓史、发热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50岁、吸烟、体内存在恶性肿瘤、静脉血栓史、发热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OR值均大于1,与DVT发病呈正相关,为危险因素;饮酒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OR值小于1,与DVT发病呈负相关,为保护因素;而BMI>29.9 kg/m2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创伤患者下肢DVT形成各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DVT是临床创伤患者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1],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虽然静脉造影是诊断静脉血栓的金标准[2],但属于有创检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并发症多,故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之相对应,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安全无创、操作简单,而且在诊断DVT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高[3],成为近年来临床上诊断DVT的首选检查方法。
血栓形成的原因可分为三大方面: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4]。因此,任何因素引起其中一者改变,均有可能诱发DVT。
本研究发现,饮酒可以降低DVT的发生率,是DVT的保护因素,国内尚无此方面的报道。其机制可能是由于乙醇可以舒张血管、促进血液流动,减少血液在静脉内的滞留时间,同时乙醇可以降低纤维蛋白原的水平[5]。
年龄已被证实为DVT形成独立而且重要的危险因素,国外有资料研究显示,45 岁以后DVT发病率迅速增加;国内也有学者研究发现[6,7],DVT的形成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高龄患者容易形成DVT的原因可能与运动减少、肌张力降低、血管老化有关;另外,随着年龄增长,其血管内膜粗糙、内皮容易受损,进而产生促凝物质,也增加了DVT的形成机会[8~11]。
本研究发现创伤患者体内存在恶性肿瘤使DVT的发病风险增高,与何向辉等[12]、邓明扬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许多恶性肿瘤细胞表面可以表达或分泌组织因子等促凝血物质,使血小板的活性也增强;其崩解产物中含有组织凝血因子,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同时,盆腔内大的肿瘤还可以产生局部压迫作用,影响下肢静脉回流,这几方面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引起DVT的形成。
静脉血栓史是下肢DVT形成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吸烟增加DVT的发病风险主要是由于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尼古丁和咖啡因等,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进而影响内皮的抗血栓作用;同时,还可以增加血小板的活性,增强血小板的聚集性,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DVT的发生。发热是创伤患者常见症状,发热主要是由体内局部炎性物质吸收入血引起。其引起DVT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炎性物质打破了促凝系统和纤溶系统之间的平衡,使大量促凝物质生成。
本研究中并未发现肥胖(即BMI>29.9 kg/m2)与DVT之间明确的关系,与Romualdi等[14]研究相一致。
综上所述,对于创伤患者,DVT形成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高龄、体内恶性肿瘤、静脉血栓史、吸烟、发热,而饮酒不会增加DVT的发病风险。因此,创伤患者应尽量避免发热疾病的发生,患者本身也应早日戒烟,以减少DVT的发生。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于从不同年龄组、创伤后不同时间段进行研究。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创伤患者还能找到除创伤外的确切病因,使临床医师认识到部分患者创伤之前已具有了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从而及时做出预防及治疗策略。
1 Labropoulos N, Spentzouris G, Gasparis AP, et al. Impact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recurrent venous thromboembolism[J].Br J Surg, 2010, 97(7):989.
2 Kim T, Murakami T, Hori M, et al. Efficacy of multi-slice helical CT venography for diagnosis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comparison with venous sonography[J]. Radiation Medicine, 2004, 22(1): 77-81.
3 刘玉珍, 张震宇, 郭淑丽. 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23(1):53-55.
4 Qaseem A, Snow V, Barry P, et al. Current diagnosis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primary care: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J]. Ann Fam Med,2007,5(1):57-62.
5 Pomp E, Rosendaal F, Doggen C. Alcohol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d risk of venous thrombosis[J]. Thromb Haemost, 2008, 99(1):59-63.
6 高丹丽, 杨小杰, 林黎明.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23):3581-3584.
7 张永春, 江智霞, 张振东, 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10B):3357-3359.
8 刘群亮,葛卫宁,孙国志.自拟髂静脉血栓方辅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疑难病杂志,2011,10(10):783.
9 李亚非,方崇瑞,潘德锦,等.综合康复治疗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医药,2010,5(12):1165.
10 张永春,江智霞,张振东,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15(10):3357.
11 郭建彬,杨秀艳,张莹,等.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早期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效果[J]. 河北医药,2010,32(21):3032.
12 何向辉, 逯宁, 侯立南, 等. 2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9, 15(4):358-360.
13 邓明扬, 杨景柯, 张广森, 等. 37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获得性危险因素分析[J].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0, 23(5):266-268.
14 Romualdi E, Squizzato A, Ageno W. Abdominal obesity and the risk of recurrent deep vein thrombosis[J]. Thrombosis Reserrch, 2007,119(6):687-690.
河北省卫生厅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No.20120417)
075000 张家口,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医学科(温德惠、李朝喜、王义成、郜新春、刘俊峰、刘宏强、李晓娟);河北 北方学院研究生部(柳成良、史宝林)
10.3969 / j.issn.1671-6450.2014.05.029
2013-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