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锁综合征8例临床分析
2014-08-08李明超程谦涛郭建一
李明超,程谦涛,郭建一
临床研究
闭锁综合征8例临床分析
李明超,程谦涛,郭建一
目的分析闭锁综合征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与转归,以提高对疾病认识,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5月我院诊治为闭锁综合征患者8例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中位年龄56.7岁。结果8例患者均表现为起病急,头晕、四肢无力、不能言语及不能吞咽。影像MR均示双侧桥脑基底部长T1、长T2异常信号;颅颈MRA示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明显变细或中断,双侧脑桥穿支消失。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神经保护等治疗后好转7例,死亡1例。结论闭锁综合征是脑梗死中的严重类型,积极预防、治疗并发症是治疗本病关键,且加强护理及营养治疗可降低病死率,早期进行康复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
闭锁综合征;磁共振;分析
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LS)是一种以脑桥基底部受损的多原因造成的综合征,预后不良,病死率高,临床上少见[1]。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检查普及,该病逐渐为人们注意,现将笔者诊治的LS患者8例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3年5月我院诊治8例,男6例,女2例;年龄48~74岁,中位数56.7岁,>50岁7例;高血压5例,高脂血症5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4例,糖尿病3例,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 冠心病3例,吸烟4例,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史。1.2 临床表现 8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头晕、四肢无力、不能言语及不能吞咽8例,恶心、呕吐6例,复视3例。查体:眼球震颤5例,眼球运动障碍8例,面舌肌瘫痪8例,四肢瘫痪8例,肌力0级3例,肌力1~3级5例。1.3 影像学检查 本组8例均行头颅MR检查示双侧桥脑基底部长T1、长T2异常信号。同时累及部位:双侧脑桥小脑臂1例,右小脑1例,中脑大脑脚底部1例,右侧枕叶1例。头颅CTA及颅颈MRA提示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明显变细或中断,双侧脑桥穿支消失。1.4 治疗与转归 8例均予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神经保护、控制脑水肿及改善循环等处理;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病、防治并发症、及时对症处理,同时予鼻饲饮食,5例予偏瘫康复及吞咽功能锻炼治疗。合并肺部感染7例,合并尿路感染2例,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1例,2例患者因出现应激性消化道溃疡而终止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气管切开4例,其中3例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经积极治疗后症状好转7例,其中2例能自主吞咽,1例肌力恢复到3~4级;死亡1例。
1.5 典型病例 患者,女,66岁,于1周前出现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感,四肢无力,行走不稳,言语欠流利,外院头颅CT提示右侧额叶脑梗死。5 d前突然出现头晕加重,四肢瘫痪,不能言语,饮水呛咳,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后查体:BP 146/80mm Hg,神志清楚,构音障碍,可自主睁眼,双侧瞳孔正大等圆,直径约2.5 mm,双眼外展受限,双侧面纹浅,露齿不能,伸舌困难,咽反射消失,吞咽困难,四肢肌力1级,四肢肌张力低,双侧巴氏征阳性。入院后查头颅MR提示基底动脉中段重度狭窄,头颅磁共振DWI扫描提示脑桥基底部急性梗死(见图1)。诊断为:脑干梗死、闭锁综合征。治疗予扩容、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神经保护及对症支持等处理;同时尽早予肢体及吞咽言语功能康复,入院1周后四肢肌力渐恢复,出院时右侧肢体肌力4级,左侧肢体肌力3级,自主伸舌,能简单言语,自主进食,饮水稍呛咳。
2 讨 论
1875年Drollera首次报告1例由基底动脉梗死所致闭锁综合征的病例,1966年由Plum和Posner首先命名为闭锁综合征。其病变部位多位于桥延交界处、桥脑中下基底部,由于双侧皮质脊髓束及皮质延髓束受损,导致几乎全部运动功能丧失,使运动神经冲动不能传出,所以又称为去传出综合征。同时脑桥及以下脑神经均瘫痪,不能言语和吞咽,但可自主睁眼或用眼球垂直运动示意,易被误诊为植物状态。由于大脑半球脑干被盖网状结构未受损,故意识清晰,脑电图与BAEP多正常,貌似昏迷,实为清醒,应该与昏迷及植物状态相鉴别。闭锁综合征多见脑血管病[2],以基底动脉脑桥段闭塞最常见[3],也可见于炎性反应、脱髓鞘、出血、肿瘤、外伤及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综合征。起病时常常伴有眩晕、恶心、呕吐和行走不稳等常见症状。一般认为脑干病变MR检出率为100%[4],头颅MR对明确闭锁综合征的病因、病变性质及范围、部位及评价预后有重要价值,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考虑到闭锁综合征主要原因是基底动脉及其分支闭塞[5],相关血管检查(头颅MR、颅颈CTA及DSA)异常重要。本组8例头颅MR提示脑桥基底部梗死,同时血管检查提示病变均在基底动脉及其分支,且均为血管疾病所致,与上述常见病因相一致。
图1 头颅MR DWI扫描示脑桥基底部急性梗死
本组中1例患者病因考虑基底动脉本身动脉粥样硬化,具体发病机制为基底动脉硬化斑块伴血栓形成,引起其穿通动脉血管闭塞所致。后交通动脉的存在使栓子没有进一步移到基底动脉远端,远端血管通过后交通动脉很好代偿,未发生脑梗死。头颅MR提示双侧脑桥臂长T1长T2信号改变,提示双侧小脑前下动脉(AICA)梗死。
由于导致闭锁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为基底动脉闭塞所致的脑桥梗死,基底动脉是供应后循环的主要血管,因此,其血栓形成的病死率非常高,使血管再通复流是最合理的治疗方法[6]。发病3h内无溶栓禁忌证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或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由于LS患者预后差,可以适当放宽静脉溶栓时间窗至12 h。动脉溶栓治疗时间窗可适当放宽至12 h,部分病例可延长至24h。虽然动脉溶栓较静脉溶栓治疗有较高的再通率,但Lindsberg等[7]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经过动脉溶栓及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平均病死率无明显差别,且动脉溶栓受到医疗设备、技术、时间、经济等原因的限制,临床推广较困难。近来,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早期可行溶栓及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
闭锁综合征是脑梗死中的严重类型,很多患者往往是死于并发症,尤其肺部感染。因此积极治疗和预防肺部感染,是治疗本病并发症的关键,出现呼吸衰竭宜尽早行气管切开,同时对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等并发症应进行积极地治疗,加强护理及营养支持治疗,以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率。尽可能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包括针灸、按摩、理疗等, 同时注意患者肢位摆放,定时翻身,被动运动,以提高生活质量。
1 张景真,谷天玉,王德生,等.闭锁综合征的康复治疗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4):64-65.
2 吴江.神经病学[M].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6.
3 Bartko D,Lesicky O,Buc M.Cerebral infarct andimmune response[J].Bratisal Lek Listy,1997,98(6):321-329.
4 Gao Y,D’Olhaberringue L,VikingstadEM,et a1.Pilot study of functionnl MRI to asess cerebral activation of motor function after poststroke hemiparesis[J].Stroke,1998,29(1):112.
5 李圣贤 朱玉真.闭锁综合征临床与脑血管造影结果的对比研究[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12(1),22-24.
6 刘轲,刘昱言.闭锁综合征1例[J].疑难病杂志,2011,10(3):235.
7 Lindsberg PJ,Mattle HP.Therapy of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a systermatic analysis comparing intra-arterial andintravenous thrombolysis[J].Stroke,2006,37(3):992-998.
223300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10.3969 / j.issn.1671-6450.2014.01.032
201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