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自主学习中ICT使用影响因素研究*

2014-08-08陈毅萍

中国远程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主观效能

□ 陈毅萍 雒 彦

一、引言

ICT(Inform 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 l⁃ogy)指一系列用于信息创建、传播、储存和管理的工具和资源,包括PDA、手机、笔记本、数码相机和相应的软件以及网络等。这些技术通过视频、音频和图像等方式提供语言及语言文化。

自主学习是个体主动了解自己的学习需求、规划学习目标、确定学习材料、选择和实施恰当的学习策略以及评估学习结果的过程。ICT能够为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效地将资源利用于自己的学习之中,并有效实现学习资源共享(Lai,2013)。因此,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英语时使用ICT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对国内外核心期刊相关研究统计,笔者发现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于影响学生使用ICT学习英语的因素和影响学生对使用ICT自主学习英语的接受程度的因素等,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英语学习的观念和动机、英语运用的情况等(Hyland,2004;Lai&Gu,2011),但对于这些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则缺乏进一步的研究。鉴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指导学生使用ICT自主学习英语有重要的意义(Lai,2013),本研究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truc tural Equation Mode ling,SEM)来解释影响学生使用ICT自主学习英语的众多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和相关信息。

二、理论基础和基本假设

为更好地理解影响学生使用ICT自主学习英语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参考了由Ajzen(1985)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该理论用来解释个体行为意图。本研究以TPB作为理论基础,并依据有关技术接受模型以及自我调节学习模型,提出影响学生使用ICT自主学习英语的七种假设性因素,并根据这些假设性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建立一个初始模型。

1.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意向受三个关键因素影响:态度,认知行为控制,主观规范(Ajzen,1985)。该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和预测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本研究参考该理论进一步研究影响学生使用ICT自主学习英语的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Mercer(2011)指出,自主学习语言的行为是因人而异的,它涉及观念、动机、情感、自我管理能力等诸多因素。自主学习行为作为个体心理因素(学习者的信念、性格、风格、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技能等)和环境特点(学习环境、资源、时间、教师的影响等)相互作用的产物,和其他一些自我调节行为模型有相似之处。本研究从态度、认知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三个方面提出了可能影响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ICT使用的七种假设,并列入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

(1)态度因素

“行为态度是个体对执行某特定行为喜爱或不喜爱程度的评估”(段文婷,江光荣,2008)。根据Da⁃vis(1989) 和 Taylor&Todd (1995) 的理论研究,本研究的初始模型采用三个态度因素作为影响学生使用ICT自主学习英语的预测因素,分别是认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教育兼容性(Educationa l com patib ility,EC)、语言学习动机(Language learning m otivation,LLM)。认知有用性是指用户在使用某一特定系统时,主观上认为其所带来的工作绩效的提升程度,它被认为是影响个体使用技术行为意向的预测因素(Lee,Kozar&Lars⁃en,2003;Yousafzai,Foxall&Pallister,2007),对学生技术接受有重要影响。认知有用性能够预测学生是否将在课外使用技术学习语言(Lai&Gu,2011)。教育兼容性表示某个E-learning系统符合学生的整体学习期待的程度,包括目前的学习环境、学习风格、学习活动偏好等,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是否与学习期望相一致的评价(Chen,2011),也是一个影响技术接受和使用的重要因素。语言学习动机指个体有学习语言的愿望并为之付出努力且从中体会到满足(Gardner,1985),受任务价值的影响。兴趣和任务价值观念能影响英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行为和自主使用技术学习语言(Hyland,2004),因此,学习者的兴趣和任务价值观念可能影响学习者是否愿意运用技术来完成语言学习,以及他们是否会认识到技术的运用对于课外语言学习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基于态度因素,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认知有用性(PU)直接影响学生的ICT使用 (In 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 lo⁃gy use,ICTU)。

假设2:教育兼容性(EC)直接影响学生的ICT使用(ICTU),并通过认知有用性(PU)间接影响ICT使用(ICTU)。

假设3:语言学习动机(LLM)直接影响学生的ICT使用(ICTU),并通过认知有用性(PU)和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SR)间接影响ICT使用(ICTU)。

(2)认知行为控制因素

“认知行为控制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去执行行为”(张锦,郑全全,2012)以及对采取某种行为的难易程度的感知,它由控制信念和便利认知所组成。“控制信念主要表现为个体对某种行为的欲望和意向,是主观感觉到的某种行为的难易程度;便利认知表现为实现某行为所需的必要的机会和资源,如时间、技术等,这些因素不是个体主观能控制的,所以个体控制必要的机会和资源越多,其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赵明,2012)。本研究的概念模型中以三个认知行为控制因素作为影响学生使用ICT自主学习英语的预测因素,分别是计算机自我效能感(Computer self-efficacy,CSE)、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SR)、促进条件 (Facilitating conditions,FC)。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CSE)是指学习者对操作计算机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Com⁃peau&Higgins,1995),在本研究中主要指学习者对于自己能否选择合适的ICT和有效运用ICT能力的自信程度,它对学习者使用信息技术的意向有积极影响(Ertmer&Ottenb reit-leftwich,2010),同时也和学习者当前的英语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有关。例如,有研究发现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习者选择和使用学习网站和应用软件的意向(Chang&Tung,2008;Mew&Honey,2010)。自我调节能力与计算机自我效能感联系紧密,Lai和Gu(2011)发现,外语学习者在使用技术自主学习的自我调节过程中,最主要的障碍来自于缺乏恰当选择和有效利用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促进条件是指外部环境对ICT使用的支持,这种支持通常来自于老师和同学(Lai&Gu,2011;Margaryan&Little john,2008)。研究表明,教师的指导和反馈能够加强学生对技术的使用(Castellano,Mynard&Rubesch,2011;Deep⁃we ll&Ma lik,2008),而同学之间资源共享对于学生使用技术学习外语的频率也有很大影响。另外,促进条件还影响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和认知有用性(Hsu eta l.,2009)。因此,基于认知行为控制因素,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计算机自我效能感(CSE)直接影响学生的ICT使用(ICTU),并通过教育兼容性(EC)间接影响ICT使用(ICTU)。

假设5:自我调节(SR)直接影响学生的ICT使用(ICTU),并通过计算机自我效能感(CSE)间接影响ICT使用(ICTU)。

假设 6:促进条件(FC)直接影响ICT使用(ICTU),并通过计算机自我效能感(CSE)、自我调节(SR)和认知有用性(PU)间接影响ICT使用(ICTU)。

(3)主观规范因素

“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SN)是指个体在决策是否执行某特定行为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它反映的是重要他人或团体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主观规范受规范信念和顺从动机的影响。规范信念是指个体预期到重要他人或团体对其是否应该执行某特定行为的期望;顺从动机是指个体顺从重要他人或团体对其所抱期望的意向”(段文婷,江光荣,2008)。重要他人如老师和同学,能够影响学生使用技术学习外语的决定和频率(Lai&Gu,2011),因此可以推测主观规范与促进条件有密切联系。根据有关研究可以假设,主观规范对技术接受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可能在自主学习环境中不明显,但是通过认知有用性和教育兼容性产生的间接影响无论在学校教育环境中还是自主学习环境中都非常明显(Venkatesh&Davis,2000)。基于主观规范因素可以得出以下假设:

假设 7:主观规范(SN)通过认知有用性(PU)和教育兼容性(EC)间接影响学生ICT使用(ICTU),并与促进条件(FC)相关。

由此,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框架,综合技术接受和自主学习语言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本研究构建了以下初始结构模型(见图1)。该模型描述了影响学生使用ICT自主学习英语的各项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下面将利用研究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和分析。

图1 初始模型

三、结构方程模型概述

结构方程模型(SEM)是验证变量间(包括观测变量和潜变量)潜在结构的过程。观测变量是指可以直接测量的变量,又称测量变量;潜变量不可直接测量,研究者往往通过测量观测变量来间接测量潜变量(候杰泰,温忠麟,成子娟,2004),一个潜变量往往由多个观测变量作为其测量指标。“结构方程模型中有两个基本的模型:测量模型与结构模型,通过测量模型部分可求出观察指标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结构模型部分可求出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吴明隆,2009)。结构方程模型中的变量又分为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外生变量是指在模型中只起解释变量作用的变量,它们只影响其他变量而不受其他变量影响;内生变量是指模型要解释的变量,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中,潜变量为ICT使用(ICTU)、认知有用性(PU)、教育兼容性(EC)、语言学习动机(LLM)、计算机自我效能感(CSE)、自我调节(SR)、促进条件(FC)、主观规范(SN),其中内生变量为ICTU、PU、EC、CSE和SR。

四、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和问卷设计

本研究的对象为重庆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由于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普遍多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也相对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考虑到研究结果的普遍性,笔者选取非英语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笔者根据技术接受以及自我调节学习模型的相 关 理 论 和 研 究 (Davis,1989;Zimmerman,1989),设计了模型中各要素需要观测的具体内容,即根据模型潜变量确定相应的观测变量(如表1所示),并将观测变量展开为问卷调查的问题,问卷采用Likert六级量表,即按“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比较不同意”、“比较同意”、“同意”、“非常同意”分别给予1、2、3、4、5、6的评分,让受试选择打分。

2.数据收集与处理

笔者随机选取重庆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73份,有效问卷246份,有效率为90.1%。本研究先使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使用Amos20.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表1 潜在变量和观测变量

五、统计结果

1.信度分析

用SPSS19.0软件对27个观测变量进行信度检验,所获得的信度检验指标Cronbachα值为0.918,表明本研究的数据具有较好的信度。

2.参数分析和模型拟合结果

将SPSS预分析处理后的数据导入AMOS软件,采用极大似然法进行参数估计,初始模型潜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见表2。

表2 模型潜变量标准化回归系数估计结果

由表2可知,ICTU与EC、CSE、FC、SR,PU与SN的因果关系P值不显著,因此删除初始模型中这五个不显著的路径,再次进行运算,得到最终模型,见图2。

图2 最终模型

最终模型的潜变量标准化回归系数以及各潜变量与观测变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见表3。

表3 标准化系数估计结果

删除不显著的路径,再次运算,得到所有路径系数均显著,即表3中所有因果关系均有意义。

模型拟合指数是评价假设的路径模型图与搜集的数据是否相互适配的指标(吴明隆,2009)。“不同类别的模型拟合指数可以从模型复杂性、样本大小、相对性与绝对性等方面对理论模型进行度量。拟合指数的作用是考察理论模型与数据的适配程度,并不能作为判断模型是否成立的唯一依据。拟合度高的模型只能作为参考,还需要根据所研究问题的背景知识进行模型合理性讨论,即便拟合指数没有达到最优,但一个能够使用相关领域理论解释的模型更具有研究意义”(甘振韬,2012)。常见的模型拟合度评价标准及本研究的模型拟合指数见表4。由表4可知,虽然个别实际运算值与适配指标有少许差距,但模型整体适配度比较好。综合上述标准化系数估计结果可以得出,最终模型的拟合结果较好,模型可以接受。

表4 常见模型拟合度评价指标

3.假设检验结果

对比初始模型和最终模型,得出本研究的假设检验结果,见表5。

表5 假设检验结果

由表5可知,七个基本假设的验证结果为:认知有用性(PU)直接影响ICT使用(ICTU);教育兼容性通过认知有用性间接影响ICT使用;语言学习动机(LLM)直接影响ICT使用,并通过认知有用性和自我调节(SR)间接影响ICT使用;计算机自我效能感(CSE)通过教育兼容性间接影响ICT使用;自我调节通过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ICT使用;促进条件(FC)通过认知有用性、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间接影响ICT使用;主观规范通过教育兼容性间接影响ICT使用,并与促进条件相关。

六、讨论与分析

各潜变量对ICT使用的影响情况,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见表6。

表6 ICT使用的总影响情况

由表6可知,语言学习动机(LLM)直接影响ICT的使用,同时通过认知有用性和自我调节(SR)间接影响ICT的使用。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任务价值观念的重要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越高,就越有意愿使用ICT在课外自主学习英语。促进条件(FC)通过认知有用性、自我调节和计算机自我效能感(CSE)间接影响ICT使用,说明老师或同学提供的关于ICT使用的资源和技术上的支持和帮助,能使学生意识到使用ICT学习英语的好处和潜能,从而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过程进行调控,并对自己使用ICT学习英语的能力更有自信,最终提高他们使用ICT自主学习英语的频率。认知有用性(PU)是影响ICT使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对ICT使用有直接的影响效应,这和先前的有关 研 究 相 一 致 (C la rk et a l., 2009; Lee et a l.,2003;Sum ak et.al.,2010),即当学生主观认为使用ICT自主学习英语能提高学习成绩时,他们便会趋向于使用ICT。认知有用性也是重要的中介变量,其他潜变量通过它影响ICT使用,具体影响见表7。

表7 认知有用性的总影响情况

由表7可知,三个因素直接影响认知有用性,它们分别是语言学习动机、促进条件和教育兼容性。其中教育兼容性的影响最大,影响效应系数为0.804。说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动机越高,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支持越大,以及学生感到使用ICT和英语学习期望之间的关系越紧密,他们就越觉得使用ICT学习英语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这一结果与Lai(2012)的研究一致。教育兼容性还受到其他潜变量的影响,见表8。

表8 教育兼容性的总影响情况

教育兼容性受心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心理因素包括计算机自我效能感(CSE)、自我调节(SR)和语言学习动机,环境因素包括促进条件和主观规范。其中心理因素的影响大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直接影响效应达0.911,说明学生对于自己选择和使用ICT的能力非常重视。而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又受三个潜变量的影响,见表9。

表9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总影响情况

促进条件(FC)和自我调节(SR)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有直接影响,这说明学生调控学习过程的能力越强,促进ICT有效使用的支持越大,他们对于自己在学习中使用ICT的能力就越有信心。自我调节还作为中介变量受到促进条件和语言学习动机的影响,见表10。

表10 自我调节总影响情况

由表10可知,语言学习动机对自我调节有显著影响,影响系数为0.848;促进条件对自我调节有中等程度的影响,影响系数为0.329。这表明在英语学习中,自我调节同时受个人认知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驱使学生及时对学习过程进行调整和控制;而老师和同学对于ICT使用的帮助和建议对于英语学习起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语言学习动机、认知有用性和促进条件是影响英语自主学习中ICT使用的主要因素;认知有用性和教育兼容性是重要的中介影响因素,大多数潜变量通过它们影响ICT的使用。

Ajzen(1985)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包括三个影响个体行为决定的因素,分别是态度、认知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主观规范也可称为社会影响因素。本研究进一步证实,态度因素对于ICT的使用具有主要影响:语言学习动机直接或间接影响ICT使用,认知有用性和教育兼容性是重要的中介变量。更重要的是,态度因素也是认知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影响ICT使用的桥梁:促进条件通过认知有用性影响ICT使用,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通过教育兼容性影响ICT使用。社会影响因素和态度因素相互作用,表现为主观规范对教育兼容性的直接影响:重要他人的态度和期望能帮助学生更加适应英语学习中的ICT使用,并因此提高他们对于英语学习潜能的认识。社会影响因素还与认知行为控制相互作用,表现为主观规范和促进条件之间的正相关:一方面,老师和同学对于使用ICT学习英语的鼓励和期望越大,学生就越可能分享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帮助其他学生使用ICT学习英语;另一方面,老师和同学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能够加强学生对于ICT使用的积极态度。

先前的研究认为,态度、认知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对于技术接受和使用的作用是平行的,没有主次之分(Lai,C.,2013)。然而本研究发现,在自主学习环境下,态度是决定性因素。这或许是因为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飞速,英语学习的资源和机会不断增加,使用ICT学习英语不再是难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经常使用,因此,在自主学习环境下,认知行为控制和社会影响因素对于ICT使用的影响可能会相对减弱。

七、结语

本研究提出了影响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ICT使用的几种假设因素,并根据相关理论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进行验证和分析,研究结论为:在自主学习环境下,影响学生ICT使用最关键的因素是态度,它是学生ICT使用意愿的驱动力;而认知行为控制和社会影响因素则通过态度因素对ICT使用产生影响。

本研究的结论对于现阶段英语自主学习中的ICT使用有一定启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对态度因素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即从语言学习动机、认知有用性和教育兼容性等方面展开。第一,教师应该提倡和鼓励学生使用ICT自主学习英语,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有关ICT使用的资料和资源,在课堂上使用ICT进行英语教学,设计和ICT使用相关的学习活动等,以激发学生对于ICT使用的兴趣,增强学生语言学习的动机。第二,为了增强学生使用ICT自主学习英语的信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使用ICT自主学习英语的好处,从而加强学生的认知有用性。第三,学校和教师要帮助学生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的获得途径,如建立学生互相联系的学习网络,促进学生之间资源共享和互相帮助,使ICT的使用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期望,以此加强教育兼容性。第四,学生应根据自身需要,学习ICT使用的知识,提高ICT使用的技能,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态度是影响英语自主学习中ICT使用的主导因素,因此在使用ICT过程中需积极关注态度因素并合理利用,以有效促进英语自主学习中ICT的使用。

[1]Ajzen,I.(1985).From intentions toactions: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In J.Kuhl,&J.Beckmann(Eds),Springer Series in Social Psychology(pp.11-39).Berlin,Germany:Springer.

[2]Castellano,J.,Mynard,J.,&Rubesch,T.(2011).Student technology use in a self-access center.Language Learning&Technology,15(3),12-27.

[3]Chen,J.L.(2011).The effectsofeducation compatibility and techno⁃logical expectancy on e-learning acceptance.Computers&Educa⁃tion,57,1501-1511.

[4]Clark,W.,Logan,K.,Luckin,R.,Mee,A.,&Oliver,M.(2009).Be⁃yond WLLA 2.0:Mapping the technology landscapes of young learn⁃ers.Journalof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5,56-69.

[5]Compeau,D.R.,&Higgins,C.A.(1995).Computerself-efficacy:De⁃velopment of ameasure and initial test.MISQuarterly,19(2),189-211.

[6]Chang,S.,&Tung,F.(2008).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s’behavioral intentions to use the online learning coursewebsites.Brit⁃ish JournalofEducational Technology,39(1),71-83.

[7]Davis,F.D.(1989).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acceptance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MISQuarterly,13(3),319-340.

[8]Deepwell,F.,&Malik,S.(2008).On campus,butoutof class:an in⁃vestigation into students’experiences of learning technologies in their self-directed study.ALT-J,Research in Learning Technology,16(1),5-14.

[9]Ertmer,P.A.,&Ottenbreit-Leftwich,A.T.(2010).Teacher technolo⁃gy change.How knowledge,beliefs and culture intersect.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42,221-251.

[10]Gardner R C.(1985).Social Psychology a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ofAttitude and Motivation.London:Edward Arnold.

[11]Hsu,M.K.,Wang,S.W.,&Chiu,K.K.(2009).Computer attitude,statisticsanxiety and self-efficacy on statisticalsoftware adoption be⁃havior:An empiricalstudy ofonline MBA learner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5,412-420.

[12]Hyland,F.(2004).Learning autonomously:Contextualizing out-ofclass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Language Awareness,13(3),180-202.

[13]Lai,C.,&Gu,M.Y.(2011).Self-regulated out-of-class language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24,317-335.

[14]Lai,C.,Wang,Q.,&Lei,J.(2012).What factors predictundergrad⁃uate students’use of technology for learning?A case from Hong Kong.Computers&Education,59,569-579.

[15]Lai,C.(2013).A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self-directed technology use.Language Learning&Technology,17(2),100-122.

[16]Lee,Y.H.,Kozar,K.A.,&Larsen,K.R.T.(2003).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model:Past,present and future.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Vol.12,Article50.

[17]Margaryan,A.,&Littlejohn,A.(2008).Repositories and communi⁃tiesat cross-purposes:Issues in sharing and reuse of digital learning resources.Journalof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4(4),333-347.

[18]Mercer,S.(2011).Understanding learner agency as a complex dy⁃namic system.System,39(4),427-436.

[19]Mew,L.,&Honey,W.H.(2010).Effects of computer self efficacy on the use and adoption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International JournalofVirtualCommunitiesand SocialNetworking,2(1),18-34.

[20]Šumak,B.,Polancic,G.,&Hericko,M.(2010).An empirical study of virtual learningenvironmentadoption using UTAUT.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Hybrid and Online Learning Confer⁃ence Proceeding,pp.17-22.

[21]Taylor,S.,&Todd,P.(1995).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a testof competingmodels.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6(2),144-176.

[22]Venkatesh,V.,&Davis,F.(2000).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Man⁃agementScience,46(2),186-204.

[23]Yousafzai,S.Y.,Foxall,G.R.,&Pallister,J.G.(2007).Technology acceptance:Ameta-analysisof the TAM:Part1.JournalofModeling in Management,2(3),251-280.

[24]Zimmerman B.J.(1989)Model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achievement.In Zimmerman,B.J.,Shunk,D.H.(Eds).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pp.1-26).New York:Springer-Verlag.

[25]段文婷,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2):315-320.

[26]甘振韬.基于AMOS的网络学习忠诚度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5):483-486.

[27]候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8]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9]赵明.计划行为理论相关变量测量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9(4):80.

[30]张锦,郑全全.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完善与应用[J].人类工效学,2012,18(1):78.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主观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