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活血抗凝袪聚对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
2014-08-08黄林凤范立东曲宇郭振宁王小伟朱
黄林凤+范立东+曲宇+郭振宁+王小伟+朱其甲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活血、抗凝、袪聚对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 方法 选取衡水市第三人民医院2006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26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并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分为实验组(2009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226例)和对照组(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10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照组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2~3 d及术后综合治疗;实验组术中、术后不用止血药物,早期应用活血、抗凝、袪聚药物。观察两组对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 结果 实验组累计发生血栓为11例(4.42%),对照组患者累计发生血栓为35例(3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应用活血、抗凝、袪聚药物能明显降低血栓发生率,对围术期出血无明显影响,是防治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待在基层医院规范防治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得到推广。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门静脉系统血栓
[中图分类号] R575.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5(a)-0033-04
Influence of activating blood and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in the earlier period on the formation of portal vein thrombosis after devascularization
HUANG Linfeng FAN Lidong QU Yu GUO Zhenning WANG Xiaowei ZHU Qijia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Hengshui City, Hebei Province, Hengshui 05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activating blood and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in the earlier period on the formation of portal vein thrombosis after devascularization.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6 to December 2013, in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Hengshui City, 326 hepatitis patients with cirrhotic portal hypertension and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were seleted,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atients (from Febr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3, 226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from January 2006 to January 2009, 100 cases). Both of two groups were given the splenectomy with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he conventional preventative hemostatics for 2-3 days and comprehensive therap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not given hemostasis drugs during and after surgery, but were given activating blood and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in the earlier period. the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portal vein thrombosis was observ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ortal vein thrombosi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1 cases, 4.42%)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35 cases, 35.0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activating blood and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in the earlier period after the portal hypertension splenectomy with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 surgery can obvious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thrombus, it has no apparent influence on bleeding, i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rtal vein thrombosis, and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to prevent the formation of portal vein thrombosis after devascularization in primary hospitals.
[Key words] Portal hypertension; Splenectomy with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 Portal vein thrombosis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大出血较为有效的主要手术方式,但术后门静脉脉系统血栓发生率较高[1],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则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若处理不及时可以引起严重的后果而危及患者生命。最近几年已经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重视,现将衡水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06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26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26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收治时间进行分组,实验组(2009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226例)和对照组(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100例)。实验组中男147例,女79例,年龄35~63岁,平均(45.87±8.46)岁;对照组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35~63岁,平均(46.98±8.38)岁。两组患者术前均接受电子胃镜或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诊断为中度或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术前一周内化验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门静脉超声检查和(或)螺旋CT强化扫描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断流时均是按照杨镇的手术规范做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实验组术后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术中及术后不用止血药物,于术后24 h后给予静滴低分子右旋糖苷300~500 mL,丹参20 mL或丹红20~30 mL,术后第1天复查肝功能、PT、APTT及PLT(1次/3 d)。PLT≥300×109/L时口服阿司匹林、双嘧达莫;PLT≥500×109/L时,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次/12 h),口服羟基脲抑制PLT生成。术后1周复查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1次/周),有异常临床表现时随时复查。2周出院后,PLT≥300×109/L或有门静脉有血栓者应继续口服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必要时加服羟基脲,定期复查PLT(1次/周)和彩色多普勒超声(1次/2周),出现发热、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时随时复查。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2~3 d,彩色多普勒超声或者强化CT提示有门静脉血栓时给予活血化瘀、抑聚、抗凝对症处理,必要时手术探查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腹腔引流情况
两组患者在腹腔引流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两组患者均在术后48~72 h拔除引流管。
2.2 两组患者术后PT、APTT水平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PT、A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PLT变化情况
两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2.4 两组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两组患者均随访至少3个月,均无死亡病例,实验组累计发生血栓为10例(4.42%),实验组无患者出现明显的门静脉血栓症状。对照组患者累计发生血栓为35例(35.00%),两组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5。对照组中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8、10天出现严重的剧烈腹痛、腹胀伴有发热及恶心呕吐症状,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强化CT检查证实为经门静脉血栓Ⅲ级(按照改良Yerdel分级法[3]),两例患者均经过1个月的内科保守治疗好转后出院。
表5 两组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3 讨论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多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能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系:①术后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改变,门静脉系统血流缓慢,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增高。②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静脉明显迂曲扩张,手术造成脾静脉呈一盲端,血流极其缓慢易形成血栓。③手术导致脾静脉内膜损伤,内膜下胶原纤维暴露激活凝血系统也容易形成血栓。④术后PLT数量增加和功能增强有利于形成血栓[4-5]。⑤术后腹腔感染引发门静脉炎症反应、血容量相对不足、滥用止血药物、低蛋白血症、腹水形成时不恰当的大量应用利尿药物也促成了血栓的形成[6]。
针对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本研究采取的主要预防措施是:①术中操作要轻柔,保持原位脾切除并在二级脾蒂断脾,避免过多搬拉脾脏,尽可能地减少血管内膜的损伤。②断流完成后各创面彻底止血,胃大、小弯腹膜化,将大网膜覆盖脾窝和腹后壁腹膜的创面,术后不常规使用止血药物。本研究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对照组为35.00%,实验组为4.42%,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术后24 h尽早的静脉应用于低分子右旋糖苷,复方丹参或者丹红等活血化瘀药物治疗,一是考虑到,虽然患者术后第1天PLT大部分都在正常范围内,但是和术前比较已有明显升高。二是考虑到,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前上消化道出血及肝硬化腹水在治疗时严格限制液体量,加之脾切除时脾脏带出大量血液,这样术后24 h后患者大多处于血容量相对不足状态,断流术后脾静脉呈一盲端,门静脉系统压力进一步增高,血流缓慢,血液又呈高凝状态,早期应用活血药物有利于防治门静脉系统早期血栓形成,用药观察未发现不良反应。术后早期应用活血、抗凝、袪聚药物预防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研究显示PLT升高多在术后3~20 d,PLT升高高峰在14 d左右,与文献报道相符[7-8],脾切除术后患者的造血功能处于1种极度的活跃状态,短期内患者的白细胞和PLT会几倍、十几倍地增高,易发生血栓形成[9]。两组的血栓发生率升高的在术后14 d内,也证明了门静脉血栓形成和PLT升高有一定的关系,根据PLT数量适时给予袪聚、抗凝治疗,当PLT≥300×109/L时加服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当PLT≥500×109/L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次/12 h,共2周,并加服羟基脲以减少PLT的生成[10],效果满意。临床证明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安全地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11]。部分患者出院时PLT仍高于正常时,继续口服药物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若PLT≥500×109/L时加服羟基脲治疗2~3个月,均取得了很好的预防和控制门静脉系统血栓的效果。
由于门静脉系统血栓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容易与术后反应相混淆,在术后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及腹部情况的变化,当术后出现不符合术后反应规律的发热、腹痛尤其进食后腹部疼痛、腹胀及恶心呕吐应当立即做腹部彩色多普勒检查,一旦彩超不能除外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及时做腹部强化CT,争取做到早期诊断,及时给予相应治疗。
综上所述,门静脉高压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应用活血、抗凝、袪聚药物能明显降低血栓发生率,对围术期出血无明显影响,是防治门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待在基层医院规范防治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1]邹俊.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及治疗进展[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2(7):95-97,105.
[2]杨镇.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J].临床外科杂志,2004,12(7):393-394.
[3]邓美海,邓鹏,林楠,等.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调查[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7,22(8):616-618.
[4]陈凯,杨洪吉.合并门静脉栓塞的肝移植受体术前诊断与术式研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29(4):314-318.
[5]江艺,吕立志,陈少华,等.肝移植门静脉动脉化的临床应用(附2例报道)[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28(9):704-705.
[6]张秋学,刘汝海,李凤山,等.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八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11):692.
[7]刘先德,曾诗.琴脾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及PLT上升原因探讨(附135例报告)[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67.
[8]樊斌,张家耀,张勇,等.肝炎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前后PLT计数变化[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2):153-154.
[9]李记超,郜胜才.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12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7):102.
[10]汪玉芳.原发性PLT增多症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2013,8(1):30.
[11]徐澄澄,付向宁.低分子肝素干预对普胸外科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9(4):536-539.
(收稿日期:2014-02-28本文编辑:苏畅)
[基金项目] 河北省衡水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 13030A)。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断流时均是按照杨镇的手术规范做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实验组术后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术中及术后不用止血药物,于术后24 h后给予静滴低分子右旋糖苷300~500 mL,丹参20 mL或丹红20~30 mL,术后第1天复查肝功能、PT、APTT及PLT(1次/3 d)。PLT≥300×109/L时口服阿司匹林、双嘧达莫;PLT≥500×109/L时,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次/12 h),口服羟基脲抑制PLT生成。术后1周复查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1次/周),有异常临床表现时随时复查。2周出院后,PLT≥300×109/L或有门静脉有血栓者应继续口服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必要时加服羟基脲,定期复查PLT(1次/周)和彩色多普勒超声(1次/2周),出现发热、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时随时复查。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2~3 d,彩色多普勒超声或者强化CT提示有门静脉血栓时给予活血化瘀、抑聚、抗凝对症处理,必要时手术探查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腹腔引流情况
两组患者在腹腔引流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两组患者均在术后48~72 h拔除引流管。
2.2 两组患者术后PT、APTT水平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PT、A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PLT变化情况
两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2.4 两组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两组患者均随访至少3个月,均无死亡病例,实验组累计发生血栓为10例(4.42%),实验组无患者出现明显的门静脉血栓症状。对照组患者累计发生血栓为35例(35.00%),两组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5。对照组中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8、10天出现严重的剧烈腹痛、腹胀伴有发热及恶心呕吐症状,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强化CT检查证实为经门静脉血栓Ⅲ级(按照改良Yerdel分级法[3]),两例患者均经过1个月的内科保守治疗好转后出院。
表5 两组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3 讨论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多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能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系:①术后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改变,门静脉系统血流缓慢,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增高。②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静脉明显迂曲扩张,手术造成脾静脉呈一盲端,血流极其缓慢易形成血栓。③手术导致脾静脉内膜损伤,内膜下胶原纤维暴露激活凝血系统也容易形成血栓。④术后PLT数量增加和功能增强有利于形成血栓[4-5]。⑤术后腹腔感染引发门静脉炎症反应、血容量相对不足、滥用止血药物、低蛋白血症、腹水形成时不恰当的大量应用利尿药物也促成了血栓的形成[6]。
针对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本研究采取的主要预防措施是:①术中操作要轻柔,保持原位脾切除并在二级脾蒂断脾,避免过多搬拉脾脏,尽可能地减少血管内膜的损伤。②断流完成后各创面彻底止血,胃大、小弯腹膜化,将大网膜覆盖脾窝和腹后壁腹膜的创面,术后不常规使用止血药物。本研究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对照组为35.00%,实验组为4.42%,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术后24 h尽早的静脉应用于低分子右旋糖苷,复方丹参或者丹红等活血化瘀药物治疗,一是考虑到,虽然患者术后第1天PLT大部分都在正常范围内,但是和术前比较已有明显升高。二是考虑到,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前上消化道出血及肝硬化腹水在治疗时严格限制液体量,加之脾切除时脾脏带出大量血液,这样术后24 h后患者大多处于血容量相对不足状态,断流术后脾静脉呈一盲端,门静脉系统压力进一步增高,血流缓慢,血液又呈高凝状态,早期应用活血药物有利于防治门静脉系统早期血栓形成,用药观察未发现不良反应。术后早期应用活血、抗凝、袪聚药物预防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研究显示PLT升高多在术后3~20 d,PLT升高高峰在14 d左右,与文献报道相符[7-8],脾切除术后患者的造血功能处于1种极度的活跃状态,短期内患者的白细胞和PLT会几倍、十几倍地增高,易发生血栓形成[9]。两组的血栓发生率升高的在术后14 d内,也证明了门静脉血栓形成和PLT升高有一定的关系,根据PLT数量适时给予袪聚、抗凝治疗,当PLT≥300×109/L时加服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当PLT≥500×109/L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次/12 h,共2周,并加服羟基脲以减少PLT的生成[10],效果满意。临床证明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安全地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11]。部分患者出院时PLT仍高于正常时,继续口服药物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若PLT≥500×109/L时加服羟基脲治疗2~3个月,均取得了很好的预防和控制门静脉系统血栓的效果。
由于门静脉系统血栓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容易与术后反应相混淆,在术后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及腹部情况的变化,当术后出现不符合术后反应规律的发热、腹痛尤其进食后腹部疼痛、腹胀及恶心呕吐应当立即做腹部彩色多普勒检查,一旦彩超不能除外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及时做腹部强化CT,争取做到早期诊断,及时给予相应治疗。
综上所述,门静脉高压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应用活血、抗凝、袪聚药物能明显降低血栓发生率,对围术期出血无明显影响,是防治门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待在基层医院规范防治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1]邹俊.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及治疗进展[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2(7):95-97,105.
[2]杨镇.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J].临床外科杂志,2004,12(7):393-394.
[3]邓美海,邓鹏,林楠,等.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调查[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7,22(8):616-618.
[4]陈凯,杨洪吉.合并门静脉栓塞的肝移植受体术前诊断与术式研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29(4):314-318.
[5]江艺,吕立志,陈少华,等.肝移植门静脉动脉化的临床应用(附2例报道)[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28(9):704-705.
[6]张秋学,刘汝海,李凤山,等.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八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11):692.
[7]刘先德,曾诗.琴脾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及PLT上升原因探讨(附135例报告)[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67.
[8]樊斌,张家耀,张勇,等.肝炎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前后PLT计数变化[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2):153-154.
[9]李记超,郜胜才.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12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7):102.
[10]汪玉芳.原发性PLT增多症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2013,8(1):30.
[11]徐澄澄,付向宁.低分子肝素干预对普胸外科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9(4):536-539.
(收稿日期:2014-02-28本文编辑:苏畅)
[基金项目] 河北省衡水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 13030A)。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断流时均是按照杨镇的手术规范做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实验组术后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术中及术后不用止血药物,于术后24 h后给予静滴低分子右旋糖苷300~500 mL,丹参20 mL或丹红20~30 mL,术后第1天复查肝功能、PT、APTT及PLT(1次/3 d)。PLT≥300×109/L时口服阿司匹林、双嘧达莫;PLT≥500×109/L时,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次/12 h),口服羟基脲抑制PLT生成。术后1周复查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1次/周),有异常临床表现时随时复查。2周出院后,PLT≥300×109/L或有门静脉有血栓者应继续口服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必要时加服羟基脲,定期复查PLT(1次/周)和彩色多普勒超声(1次/2周),出现发热、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时随时复查。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2~3 d,彩色多普勒超声或者强化CT提示有门静脉血栓时给予活血化瘀、抑聚、抗凝对症处理,必要时手术探查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腹腔引流情况
两组患者在腹腔引流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两组患者均在术后48~72 h拔除引流管。
2.2 两组患者术后PT、APTT水平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PT、A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PLT变化情况
两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2.4 两组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两组患者均随访至少3个月,均无死亡病例,实验组累计发生血栓为10例(4.42%),实验组无患者出现明显的门静脉血栓症状。对照组患者累计发生血栓为35例(35.00%),两组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5。对照组中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8、10天出现严重的剧烈腹痛、腹胀伴有发热及恶心呕吐症状,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强化CT检查证实为经门静脉血栓Ⅲ级(按照改良Yerdel分级法[3]),两例患者均经过1个月的内科保守治疗好转后出院。
表5 两组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3 讨论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多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能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系:①术后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改变,门静脉系统血流缓慢,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增高。②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静脉明显迂曲扩张,手术造成脾静脉呈一盲端,血流极其缓慢易形成血栓。③手术导致脾静脉内膜损伤,内膜下胶原纤维暴露激活凝血系统也容易形成血栓。④术后PLT数量增加和功能增强有利于形成血栓[4-5]。⑤术后腹腔感染引发门静脉炎症反应、血容量相对不足、滥用止血药物、低蛋白血症、腹水形成时不恰当的大量应用利尿药物也促成了血栓的形成[6]。
针对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本研究采取的主要预防措施是:①术中操作要轻柔,保持原位脾切除并在二级脾蒂断脾,避免过多搬拉脾脏,尽可能地减少血管内膜的损伤。②断流完成后各创面彻底止血,胃大、小弯腹膜化,将大网膜覆盖脾窝和腹后壁腹膜的创面,术后不常规使用止血药物。本研究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对照组为35.00%,实验组为4.42%,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术后24 h尽早的静脉应用于低分子右旋糖苷,复方丹参或者丹红等活血化瘀药物治疗,一是考虑到,虽然患者术后第1天PLT大部分都在正常范围内,但是和术前比较已有明显升高。二是考虑到,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前上消化道出血及肝硬化腹水在治疗时严格限制液体量,加之脾切除时脾脏带出大量血液,这样术后24 h后患者大多处于血容量相对不足状态,断流术后脾静脉呈一盲端,门静脉系统压力进一步增高,血流缓慢,血液又呈高凝状态,早期应用活血药物有利于防治门静脉系统早期血栓形成,用药观察未发现不良反应。术后早期应用活血、抗凝、袪聚药物预防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研究显示PLT升高多在术后3~20 d,PLT升高高峰在14 d左右,与文献报道相符[7-8],脾切除术后患者的造血功能处于1种极度的活跃状态,短期内患者的白细胞和PLT会几倍、十几倍地增高,易发生血栓形成[9]。两组的血栓发生率升高的在术后14 d内,也证明了门静脉血栓形成和PLT升高有一定的关系,根据PLT数量适时给予袪聚、抗凝治疗,当PLT≥300×109/L时加服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当PLT≥500×109/L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次/12 h,共2周,并加服羟基脲以减少PLT的生成[10],效果满意。临床证明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安全地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11]。部分患者出院时PLT仍高于正常时,继续口服药物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若PLT≥500×109/L时加服羟基脲治疗2~3个月,均取得了很好的预防和控制门静脉系统血栓的效果。
由于门静脉系统血栓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容易与术后反应相混淆,在术后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及腹部情况的变化,当术后出现不符合术后反应规律的发热、腹痛尤其进食后腹部疼痛、腹胀及恶心呕吐应当立即做腹部彩色多普勒检查,一旦彩超不能除外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及时做腹部强化CT,争取做到早期诊断,及时给予相应治疗。
综上所述,门静脉高压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应用活血、抗凝、袪聚药物能明显降低血栓发生率,对围术期出血无明显影响,是防治门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待在基层医院规范防治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1]邹俊.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及治疗进展[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2(7):95-97,105.
[2]杨镇.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J].临床外科杂志,2004,12(7):393-394.
[3]邓美海,邓鹏,林楠,等.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调查[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7,22(8):616-618.
[4]陈凯,杨洪吉.合并门静脉栓塞的肝移植受体术前诊断与术式研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29(4):314-318.
[5]江艺,吕立志,陈少华,等.肝移植门静脉动脉化的临床应用(附2例报道)[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28(9):704-705.
[6]张秋学,刘汝海,李凤山,等.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八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11):692.
[7]刘先德,曾诗.琴脾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及PLT上升原因探讨(附135例报告)[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67.
[8]樊斌,张家耀,张勇,等.肝炎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前后PLT计数变化[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2):153-154.
[9]李记超,郜胜才.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12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7):102.
[10]汪玉芳.原发性PLT增多症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2013,8(1):30.
[11]徐澄澄,付向宁.低分子肝素干预对普胸外科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9(4):536-539.
(收稿日期:2014-02-28本文编辑:苏畅)
[基金项目] 河北省衡水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 1303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