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hGM-CSF和纳米银联合外用对深Ⅱ度烫伤创面病原菌的影响

2014-08-08杨景哲王芳耿琪瑛陈凤平冯欣姝

中国医药导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纳米银耐药性病原菌

杨景哲+王芳+耿琪瑛+陈凤平+冯欣姝+温海玲

[摘要] 目的 研究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纳米银联合外用,对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方法 用Wistar大鼠建立深Ⅱ度烫伤模型,分为A、B、C、D四组,A组(30例):凡士林纱布覆盖,B组(30例):纳米银覆盖,C组(30例):rhGM-CSF涂抹创面,D组(30例):rhGM-CSF+纳米银覆盖,伤后第1、4、7、10、14、21天,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并计数,细菌分离鉴定,测定细菌耐药谱。 结果 A组在第4、7、10、14、21天均培养出细菌[(3.22±1.04)×104/cm2、(4.57±1.15)×104/cm2、(8.13±1.25)×104/cm2、(16.36±3.22)×104/cm2、(14.52±3.10)×104/cm2];B、C两组在第10、14、21天培养出细菌[B组:(5.67±0.77)×104/cm2、(8.14±1.21)×104/cm2、(6.86±0.96)×104/cm2;C组:(4.38±1.44)×104/cm2、(6.80±0.85)×104/cm2、(4.94±0.40)×104/cm2];D组在第14、21天培养出细菌[(4.10±0.47)×104/cm2、(2.46±0.76)×104/cm2]。第10、14、21天,A、B、C、D组细菌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居首位;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对青霉素G、环丙沙星、利福平、苯唑西林、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四环素等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对哌拉西林、奈替米星、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等耐药,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均为D组>C组>B组>A组。 结论 rhGM-CSF和纳米银联合外用,减少深Ⅱ度烫伤创面细菌生长,提高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纳米银;烧伤创面;病原菌;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 R64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4(c)-0012-05

Effect of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combined with nano-silver for deep burn degreen Ⅱ about pathogens

YANG Jingzhe▲ WANG Fang▲ GENG Qiying CHEN Fengping FENG Xinshu WEN Hailing

Department of Burns and Plastic Surger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e Medical University, Hebei Province, Chengde 067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of the pathogens, about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rhGM-CSF) combined with nano-silver as a treatment for deep burn degreen Ⅱ. Methods The burn model were done with Wistar ra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petrolatum treatment (group A, n=30), nano-silver treatment (group B, n=30), rhGM-CSF treatment (group C, n=30), and rhGM- CSF combined with nano-silver treatment (group D, n=30). Bacteria were cultured, isolated identified, and determined antibiotics spectrum, on postburn day 1, 4, 7, 10, 14, 21 in all groups. Results There were bacterias in group A on postburn day 4, 7, 10, 14, 21[(3.22±1.04)×104/cm2, (4.57±1.15)×104/cm2, (8.13±1.25)×104/cm2, (16.36±3.22)×104/cm2, (14.52±3.10)×104/cm2]. There were bacterias in group B and group C on postburn day 10, 14, 21 [group B: (5.67±0.77)×104/cm2, (8.14±1.21)×104/cm2, (6.86±0.96)×104/cm2; group C: (4.38±1.44)×104/cm2, (6.80±0.85)×104/cm2, (4.94±0.40)×104/cm2]. There were bacterias in group D on postburn day 14,21 [(4.10±0.47)×104/cm2, (2.46± 0.76)×104/cm2]. Among group A, B, C and D, on postburn day 10, 14, 21,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 0.05). Staphylococcus aureus was the most in gram-positive bacteria. Pseudomonas aeruginosa was the most in gram-negative bacteria. The results of susceptibility test indicated that Staphylococcus aureus were resistant to Penicillin G, Ciprofloxacin, Rifampicin, Oxacillin, Ofloxacin, Gentamicin, and Teteacycline, while Pseudomo- nas aeruginosa were resistant to Piperacillin, Netilmicin, Cefepime, Piperacillin tazobactam, and Gentamicin. The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group D>group C>group B>group A. Conclusion rhGM-CSF combined with nano-silver treatment can reduce bacteria growth, improve the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of pathogens.

[Key words]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Nano silver; Burn wound; Pathogen; Drug resistance

烧(烫)伤是常见的机体损伤,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以前困扰烧伤治疗的休克期复苏,因量化公式、容量监测仪器的应用,而逐渐成熟,而烧伤创面外用敷料种类繁多,但是如何合理有效利用,至今在烧伤治疗方面仍是一个盲区。rhGM-CSF和纳米银联合外用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启动免疫应答,可控制烧伤创面炎性反应。而深Ⅱ度创面在愈合过程中溶痂极易感染,致创面加深,同时长期抗生素应用,致耐药菌群比例增高,残余创面经久不愈。因此合理的创面外用药物,直接影响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周期及整体治疗的病程和转归。而rhGM-CSF和纳米银联合外用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一方面可以控制感染,减轻创面炎症反应,加速创面愈合;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治疗费用,对烧伤整体治疗有积极意义,对抢救生命至关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Wistar大鼠120只,200~220 g,雌雄各半,由天津山川红实验动物科技有限公司购买。水合氯醛1 mL/kg腹腔注射麻醉,背部去毛后用99℃纱布覆盖10 s,造成4 cm×4 cm大小深Ⅱ度烫伤创面(病理切片证实),伤后创面分别用A、B、C、D四种方法处理,每组30只,A组:凡士林纱布覆盖,B组:生理盐水湿润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购买自深圳市爱杰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覆盖,C组:rhGM-CSF(购买自长春金赛药业有限公司)涂抹创面,D组:rhGM-CSF+纳米银敷料覆盖,创面无菌敷料包扎,每天换药,分别于伤后第1、4、7、10、14、21天留取创面分泌物标本,至第21天,终止实验。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电热恒温培养箱(DNP-9272,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细菌培养仪(Bact/ALERT 3D培养仪,法国梅里埃公司),细菌鉴定仪(VITEK2TM-compact,法国梅里埃公司),药敏试验所用药敏纸片(英国OXOID公司),药物敏感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肺炎克雷伯杆菌ATCC700603,原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细菌室)。

1.3 创面细菌培养、计数

创面分泌物用咽拭子涂抹整个创面,注射用水10 mL浸泡,分别取其中的10 μL在9 cm血平板(中国蓝琼脂+血琼脂)及麦康凯平皿上均匀划线,在37℃电热恒温培养箱孵育24 h,菌落计数,运用细菌鉴定仪根据革兰染色镜检及生化鉴定。

1.4 药敏试验

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11年版)标准,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试验及结果判定。选择抗生素纸片为青霉素G、苯唑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林霉素、头孢呋辛钠、红霉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四环素、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西丁、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利福平、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米诺环素、氯霉素。

按照CLSI要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测采用30 μg头孢西丁进行检测,针对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测其抑菌环直径≤21 mm判断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21 mm判断为耐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间不同时相点差异采用F检验,两两比较行SNK-q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创面细菌培养及计数统计

在伤后第1天创面细菌培养中,各组创面均无细菌生长,A组在第4天培养有细菌生长,B组、C组在第10天培养有细菌生长,D组在第14天培养有细菌生长。组间比较,第10、14、21天,F值分别为36.28、43.59、48.14,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组内比较,第10、14、21天,B组与C组细菌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1.82、1.63、2.15,均P > 0.05);第10、14、21天,A组与B组、C组、D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表1 各组不同时间点细菌数量比较(×104/cm2,x±s)

注:“-”表示无数据;与A组比较,*P < 0.05;与B组比较,#P < 0.05;与C组比较,&P < 0.05

2.2病原菌分布情况

A组在第4天出现细菌培养阳性,B、C组均在第10天细菌培养阳性,D组在第14天细菌培养阳性,在培养菌群中,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为主,不动杆菌的毒性较弱,临床症状不明显;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A、B、C、D组在第14、21天均培养有细菌生长,分别对第14、21天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各组中,革兰阳性菌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革兰阴性菌均为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最高。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各组创面的不断缩小,细菌总数不断减少,但是A组极易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在增高,B组基本持平,而C、D组在下降。病原菌分布情况见表2。

2.3 主要病原菌药物耐药率统计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主要对青霉素G、环丙沙星、利福平、苯唑西林、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四环素等耐药,革兰阴性菌主要对哌拉西林、奈替米星、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等耐药。

2.3.1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统计在第14、21天,A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分别为36.7%及43.3%,D组最低,分别为23.3%及20.0%,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敏感,并且对于其他药物敏感性均为D组>C组>B组>A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见表3。

2.3.2 铜绿假单胞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在第14、21天,A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最高,分别为16.7%及20.0%,D组最低,均为13.3%,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美罗培南敏感性较高,对哌拉西林、奈替米星、头孢吡肟完全耐药,并且对于其他药物敏感性均为D组>C组>B组>A组。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见表4。

3 讨论

烧伤发生后细菌的移位、感染是烧伤治疗面临的首要问题,而深Ⅱ度烧伤感染易导致创面加深、残余创面不愈。创面感染是最常见的烧伤感染来源,烧伤患者皮肤、黏膜受损,屏障作用遭到破坏,正常皮肤表面有大量细菌,烧伤后很难避免细菌感染,而且坏死组织的液化和炎性物质的渗出,致使损伤表面营养丰富,为感染菌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在烧伤治疗过程中各种有创操作的进行,如动静脉置管、留置导尿、气管切开、呼吸机的使用,使烧伤患者对病原菌易感性增加[1],滥用抗菌药物除导致敏感性细菌产生耐药外,还破坏了人体内的微生态平衡,造成“条件致病菌”成为烧伤创面感染的病原菌[2]。各个地区的烧伤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和耐药状况不尽相同,并有不同的变异趋势。所以,烧伤创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对于患者的治疗、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rhGM-CSF作为基因工程产物,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炎症细胞因子,增强机体的免疫力[3],改善创面局部炎性趋化反应。rhGM-CSF局部外用可吸引炎症细胞及修复细胞至创面,活化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和分泌功能,提高创面自身的抗感染能力,从而在适度炎性反应下介导创面愈合[4-5]。纳米银敷料是采用纳米技术,将单质银制成粒径约为25 nm的银微粒,银与菌体蛋白中的巯基(-SH)结合,引起其变性,使巯基酶失活发挥其广谱抗菌作用。rhGM-CSF和纳米银敷料相结合,细菌耐药性分析提示,并没有出现广泛耐药菌群的出现,对于较少创面细菌生长、控制创面炎性反应方面有优势。

深Ⅱ度烧伤创面临床治疗过程中,烧伤感染以细菌为主,长期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后期可能出现真菌感染。本组资料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革兰阳性菌居首位,铜绿假单胞菌在革兰阴性菌居首位,且二者极易出现耐药性,与大部分烧伤病房病原学研究相一致[6-7],也有不同的研究结果,而高玲等[8]研究提示,革兰阴性菌中不动杆菌比例最高,吴肖峰[9]烧伤创面研究发现,革兰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紧随其后的是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说明烧伤创面细菌感染菌株组成具有一定的地区差异。Fadeyibi等[10]在尼日利西南部的研究提示铜绿假单胞菌比例最高,并且明显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而本课题实验结果提示,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比例明显高于铜绿假单胞菌。创面治疗过程中第14、21天,也是溶痂后创面愈合阶段,A、B组革兰阳性菌比例较高,而C、D组革兰阴性菌比例较高,革兰阳性菌的大量生长,不利于创面炎性反应及全身性感染的控制。rhGM-CSF和纳米银联合外用,协同的抑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细菌生长,控制烧伤后创面炎性反应方面相得益彰。

rhGM-CSF和纳米银联合外用不会增加耐药菌的产生,而目前烧伤创面治疗过程中,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易致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多重耐药的产生,并且金黄色葡萄球菌成为烧伤感染的优势菌群,耐药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在增加[11],尤其是临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和开放性有创操作,使抗生素的耐药率逐渐上升,同时MRSA的检出率也逐年上升[12],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群分析中可以看出,在烧伤治疗第14天,即创面开始溶痂愈合时,正常治疗的敏感抗生素已经出现大量耐药的情况,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仍保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敏感性,美罗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高敏感性,第21天,耐药抗生素比例降低,尤其是D组,与创面大部愈合、溶痂期结束、感染控制有关,rhGM-CSF和纳米银联合外用有效的抑制了深Ⅱ度烧伤创面细菌的生长和耐药菌产生,所以在适量抗生素应用的前提下,rhGM-CSF和纳米银联合外用作为合理的创面外用敷料,可以减轻烧伤后创面感染,减少烧伤后耐药菌群的产生,缩短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对临床工作有很大的指导和帮助。

烧伤创面外用敷料的研究逐渐趋向复合生物材料,并且在临床上效果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支持,但是更全面、多中心临床试验工作的展开,是指导临床工作的前提,有待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Hodle AE,Richter KP,Thompson RM. Infection control practices in U.S.burn units [J]. Journal of Burn Care & Research,2006,27(2):143-150.

[2]赵永建,邓诗琳,刘群,等.烧伤感染细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0,7(4):563-565.

[3]赵志伟,雷晋,段鹏,等.斯丽凯纳米银抗菌凝胶治疗烧伤创面30例疗效分析[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 19(2):37.

[4]练祝平,黄立妮,蔡浩,等.应用纳米银敷料治疗烧伤创面的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4):161.

[5]刘焕亮,王慧杰,袭著革.纳米银的抗菌原理及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26(8):736-739.

[6]李涛,颜保松,杨小丽,等.烧伤科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变迁与原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7):1710.

[7]Guggenheim M, Zbinden R, Handschin AE,et al. Changes in bacterial isolates from burn wounds and their antibiograms: A 20-year study (1986–2005) [J]. Burns,2009, 35(4):554-555.

[8]高玲,王霞,王艳霞,等.医院烧伤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4):941.

[9]吴肖峰.烧伤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7):75-76.

[10]Fadeyibi IO,Raji MA,Ibrahim NA,et al. Bacteriology of infected burn wounds in the burn wards of a teaching hospital in Southwest Nigeria [J]. Burns,2013,39(1):171.

[11]李乐,傅跃先.近8年中国烧伤创面细菌谱变迁及药敏变化[J].重庆医学,2010,39 (20):2811-2812.

[12]杜学娜,张岩,董爱英,等.秦皇岛两所医院2006~2010年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J].医药导报,2013,32(1):29-30.

(收稿日期:2013-11-24本文编辑:卫轲)

[基金项目]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课题计划项目(编号20130024);河北省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自筹经费)项目(编号20122164)。

▲共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耿琪瑛(1954.2-),女,河北承德人,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烧伤创面异体皮应用及难愈性创面治疗的研究。

rhGM-CSF作为基因工程产物,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炎症细胞因子,增强机体的免疫力[3],改善创面局部炎性趋化反应。rhGM-CSF局部外用可吸引炎症细胞及修复细胞至创面,活化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和分泌功能,提高创面自身的抗感染能力,从而在适度炎性反应下介导创面愈合[4-5]。纳米银敷料是采用纳米技术,将单质银制成粒径约为25 nm的银微粒,银与菌体蛋白中的巯基(-SH)结合,引起其变性,使巯基酶失活发挥其广谱抗菌作用。rhGM-CSF和纳米银敷料相结合,细菌耐药性分析提示,并没有出现广泛耐药菌群的出现,对于较少创面细菌生长、控制创面炎性反应方面有优势。

深Ⅱ度烧伤创面临床治疗过程中,烧伤感染以细菌为主,长期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后期可能出现真菌感染。本组资料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革兰阳性菌居首位,铜绿假单胞菌在革兰阴性菌居首位,且二者极易出现耐药性,与大部分烧伤病房病原学研究相一致[6-7],也有不同的研究结果,而高玲等[8]研究提示,革兰阴性菌中不动杆菌比例最高,吴肖峰[9]烧伤创面研究发现,革兰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紧随其后的是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说明烧伤创面细菌感染菌株组成具有一定的地区差异。Fadeyibi等[10]在尼日利西南部的研究提示铜绿假单胞菌比例最高,并且明显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而本课题实验结果提示,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比例明显高于铜绿假单胞菌。创面治疗过程中第14、21天,也是溶痂后创面愈合阶段,A、B组革兰阳性菌比例较高,而C、D组革兰阴性菌比例较高,革兰阳性菌的大量生长,不利于创面炎性反应及全身性感染的控制。rhGM-CSF和纳米银联合外用,协同的抑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细菌生长,控制烧伤后创面炎性反应方面相得益彰。

rhGM-CSF和纳米银联合外用不会增加耐药菌的产生,而目前烧伤创面治疗过程中,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易致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多重耐药的产生,并且金黄色葡萄球菌成为烧伤感染的优势菌群,耐药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在增加[11],尤其是临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和开放性有创操作,使抗生素的耐药率逐渐上升,同时MRSA的检出率也逐年上升[12],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群分析中可以看出,在烧伤治疗第14天,即创面开始溶痂愈合时,正常治疗的敏感抗生素已经出现大量耐药的情况,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仍保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敏感性,美罗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高敏感性,第21天,耐药抗生素比例降低,尤其是D组,与创面大部愈合、溶痂期结束、感染控制有关,rhGM-CSF和纳米银联合外用有效的抑制了深Ⅱ度烧伤创面细菌的生长和耐药菌产生,所以在适量抗生素应用的前提下,rhGM-CSF和纳米银联合外用作为合理的创面外用敷料,可以减轻烧伤后创面感染,减少烧伤后耐药菌群的产生,缩短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对临床工作有很大的指导和帮助。

烧伤创面外用敷料的研究逐渐趋向复合生物材料,并且在临床上效果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支持,但是更全面、多中心临床试验工作的展开,是指导临床工作的前提,有待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Hodle AE,Richter KP,Thompson RM. Infection control practices in U.S.burn units [J]. Journal of Burn Care & Research,2006,27(2):143-150.

[2]赵永建,邓诗琳,刘群,等.烧伤感染细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0,7(4):563-565.

[3]赵志伟,雷晋,段鹏,等.斯丽凯纳米银抗菌凝胶治疗烧伤创面30例疗效分析[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 19(2):37.

[4]练祝平,黄立妮,蔡浩,等.应用纳米银敷料治疗烧伤创面的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4):161.

[5]刘焕亮,王慧杰,袭著革.纳米银的抗菌原理及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26(8):736-739.

[6]李涛,颜保松,杨小丽,等.烧伤科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变迁与原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7):1710.

[7]Guggenheim M, Zbinden R, Handschin AE,et al. Changes in bacterial isolates from burn wounds and their antibiograms: A 20-year study (1986–2005) [J]. Burns,2009, 35(4):554-555.

[8]高玲,王霞,王艳霞,等.医院烧伤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4):941.

[9]吴肖峰.烧伤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7):75-76.

[10]Fadeyibi IO,Raji MA,Ibrahim NA,et al. Bacteriology of infected burn wounds in the burn wards of a teaching hospital in Southwest Nigeria [J]. Burns,2013,39(1):171.

[11]李乐,傅跃先.近8年中国烧伤创面细菌谱变迁及药敏变化[J].重庆医学,2010,39 (20):2811-2812.

[12]杜学娜,张岩,董爱英,等.秦皇岛两所医院2006~2010年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J].医药导报,2013,32(1):29-30.

(收稿日期:2013-11-24本文编辑:卫轲)

[基金项目]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课题计划项目(编号20130024);河北省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自筹经费)项目(编号20122164)。

▲共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耿琪瑛(1954.2-),女,河北承德人,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烧伤创面异体皮应用及难愈性创面治疗的研究。

rhGM-CSF作为基因工程产物,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炎症细胞因子,增强机体的免疫力[3],改善创面局部炎性趋化反应。rhGM-CSF局部外用可吸引炎症细胞及修复细胞至创面,活化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和分泌功能,提高创面自身的抗感染能力,从而在适度炎性反应下介导创面愈合[4-5]。纳米银敷料是采用纳米技术,将单质银制成粒径约为25 nm的银微粒,银与菌体蛋白中的巯基(-SH)结合,引起其变性,使巯基酶失活发挥其广谱抗菌作用。rhGM-CSF和纳米银敷料相结合,细菌耐药性分析提示,并没有出现广泛耐药菌群的出现,对于较少创面细菌生长、控制创面炎性反应方面有优势。

深Ⅱ度烧伤创面临床治疗过程中,烧伤感染以细菌为主,长期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后期可能出现真菌感染。本组资料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革兰阳性菌居首位,铜绿假单胞菌在革兰阴性菌居首位,且二者极易出现耐药性,与大部分烧伤病房病原学研究相一致[6-7],也有不同的研究结果,而高玲等[8]研究提示,革兰阴性菌中不动杆菌比例最高,吴肖峰[9]烧伤创面研究发现,革兰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紧随其后的是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说明烧伤创面细菌感染菌株组成具有一定的地区差异。Fadeyibi等[10]在尼日利西南部的研究提示铜绿假单胞菌比例最高,并且明显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而本课题实验结果提示,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比例明显高于铜绿假单胞菌。创面治疗过程中第14、21天,也是溶痂后创面愈合阶段,A、B组革兰阳性菌比例较高,而C、D组革兰阴性菌比例较高,革兰阳性菌的大量生长,不利于创面炎性反应及全身性感染的控制。rhGM-CSF和纳米银联合外用,协同的抑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细菌生长,控制烧伤后创面炎性反应方面相得益彰。

rhGM-CSF和纳米银联合外用不会增加耐药菌的产生,而目前烧伤创面治疗过程中,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易致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多重耐药的产生,并且金黄色葡萄球菌成为烧伤感染的优势菌群,耐药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在增加[11],尤其是临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和开放性有创操作,使抗生素的耐药率逐渐上升,同时MRSA的检出率也逐年上升[12],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群分析中可以看出,在烧伤治疗第14天,即创面开始溶痂愈合时,正常治疗的敏感抗生素已经出现大量耐药的情况,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仍保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敏感性,美罗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高敏感性,第21天,耐药抗生素比例降低,尤其是D组,与创面大部愈合、溶痂期结束、感染控制有关,rhGM-CSF和纳米银联合外用有效的抑制了深Ⅱ度烧伤创面细菌的生长和耐药菌产生,所以在适量抗生素应用的前提下,rhGM-CSF和纳米银联合外用作为合理的创面外用敷料,可以减轻烧伤后创面感染,减少烧伤后耐药菌群的产生,缩短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对临床工作有很大的指导和帮助。

烧伤创面外用敷料的研究逐渐趋向复合生物材料,并且在临床上效果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支持,但是更全面、多中心临床试验工作的展开,是指导临床工作的前提,有待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Hodle AE,Richter KP,Thompson RM. Infection control practices in U.S.burn units [J]. Journal of Burn Care & Research,2006,27(2):143-150.

[2]赵永建,邓诗琳,刘群,等.烧伤感染细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0,7(4):563-565.

[3]赵志伟,雷晋,段鹏,等.斯丽凯纳米银抗菌凝胶治疗烧伤创面30例疗效分析[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 19(2):37.

[4]练祝平,黄立妮,蔡浩,等.应用纳米银敷料治疗烧伤创面的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4):161.

[5]刘焕亮,王慧杰,袭著革.纳米银的抗菌原理及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26(8):736-739.

[6]李涛,颜保松,杨小丽,等.烧伤科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变迁与原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7):1710.

[7]Guggenheim M, Zbinden R, Handschin AE,et al. Changes in bacterial isolates from burn wounds and their antibiograms: A 20-year study (1986–2005) [J]. Burns,2009, 35(4):554-555.

[8]高玲,王霞,王艳霞,等.医院烧伤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4):941.

[9]吴肖峰.烧伤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7):75-76.

[10]Fadeyibi IO,Raji MA,Ibrahim NA,et al. Bacteriology of infected burn wounds in the burn wards of a teaching hospital in Southwest Nigeria [J]. Burns,2013,39(1):171.

[11]李乐,傅跃先.近8年中国烧伤创面细菌谱变迁及药敏变化[J].重庆医学,2010,39 (20):2811-2812.

[12]杜学娜,张岩,董爱英,等.秦皇岛两所医院2006~2010年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J].医药导报,2013,32(1):29-30.

(收稿日期:2013-11-24本文编辑:卫轲)

[基金项目]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课题计划项目(编号20130024);河北省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自筹经费)项目(编号20122164)。

▲共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耿琪瑛(1954.2-),女,河北承德人,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烧伤创面异体皮应用及难愈性创面治疗的研究。

猜你喜欢

纳米银耐药性病原菌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婴幼儿感染中的耐药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植物提取物法制备纳米银及其在个人洗护用品中的应用
WHO:HIV耐药性危机升级,普及耐药性检测意义重大
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的病原菌
纳米银改性正畸粘接剂的研究
rhGM-CSF与纳米银对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影响的对比研究
壳聚糖对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杂交羔羊腹泻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