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韵》所引《说文》研究

2014-08-08孙绪武

关键词:说文集韵研究

作者简介: 孙绪武(1965-),男,山东聊城人,文学硕士,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汉语词汇、音韵。



摘要: 《集韵》引用《说文》,出现的疏漏主要有:1字形相近而致误。2以今字代古字。 3衍文。4脱文。5引文不准确。6同义词替换。7字头错误。 8丢失偏旁。另外,还有以一义误以为两义者;注释张冠李戴者;因避讳而改字者等。

关键词:集韵;说文;研究;引用

中图分类号:H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2-0000-00

一、引言

《集韵》是中国宋代编纂的一部韵书。编者为宋代丁度。宋真宗年间编纂了两部韵书:《广韵》多用旧文,繁省失当,有误科试;《韵略》多无训释,重叠字,举人易误用。由于这两部韵书多受时人诟病,于是宋仁宗令丁度等人重修这两部韵书。《集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修撰的,并于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完成。 

《集韵》和《广韵》在分韵的数目上完全相同,只是韵目用字、部分韵目的次序等稍有不同。《集韵》收字秉承“务从该广”的原则,因此收字量大,而且收的异体字比一般辞书都多。《集韵》共收53525字,比《广韵》多收27331字。《集韵》字训以《说文解字》为根据,“凡字训悉本许慎《说文》,慎所不载,则引它书为解” [1],反切多采自《经典释文》。《集韵》对我们当代的文字、音韵、训诂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历史书籍在传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都会造成疏漏,这给今人阅读和研究古书带来不利的影响。《集韵》也不例外。特别是《集韵》在引用《说文》的时候,出现了不少错误。如果不及时校勘,将会陈陈相因,不利于辞书的传承。校勘古书是我们当代语言文字学人责无旁贷的任务,应该加以重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扬州使院重刻本影印、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的《集韵》(全三册,1983年7月第1版)为底本,参以大徐本、小徐本《说文》、《玉篇》、《广韵》、《宋刻集韵》、《类篇》等书,重点研究《集韵》在引用《说文》时的疏漏,列举数端,以就教方家。

二、《集韵》引《说文》之疏漏

1字形相近而致误

《集韵•东韵》第7页,《说文》:通,逺(有时为了便于比较字形,一些字会采用繁体字)也。 [1]

案:《说文•辵部》:“通,達也。” [2]达,就是通达。《说文•辵部》:“达,行不相遇也。” [2]远,就是距离长。《说文•辵部》:“远,辽也。” [2]两者意义相关,但不同。“远”的繁体为“逺”,与“達”字形相近,故而《集韵》引《说文》致误。

《集韵•东韵》第10页,《说文》:詷,共也。一曰[XC最.TIF,JZ]也。 [1]

案:《说文•言部》:“詷,共也。一曰譀也。” [2]譀,《说文•言部》:“诞也。” [2]《说文》无“[XC最.TIF,JZ]”字。《集韵》“[XC最.TIF,JZ]”为“譀”字之伪。“譀”与“[XC最.TIF,JZ]”字形相近而致误。

《集韵•冬韵》第30页,《说文》:賨,南蛮贼也。 [1]

案:《说文•贝部》:“賨,南蛮赋也。” [2]“南蛮赋”为中国秦汉时期四川、湖南等地少数民族所缴的一种赋税。如《后汉书•南蛮传》:“岁令大人输布一疋,小口二丈,谓之賨布。” [3]“南蛮贼”与此义迥异。“赋”与“贼”字形相近而致误,《集韵》应据正。

《集韵•钟韵》第35页,緃,《说文》:[XC绒.TIF,JZ]属。 [1]

案:《说文•糸部》:“緃,[XC绒1.TIF,JZ]属。” [2]緃,有文彩可以缘饰衣服等的织物。[XC绒1.TIF,JZ],《说文•糸部》:“[XC绒1.TIF,JZ],采彰也。一曰车马饰。从糸戉声。” [2]“[XC绒1.TIF,JZ]”,右边是“戉”字。“[XC绒.TIF,JZ]”,右边为“戊”字,两者不同。“[XC绒.TIF,JZ]”,字书无此字,当为错字。“[XC绒1.TIF,JZ]”因与“[XC绒.TIF,JZ]”字形极度近似而致误。

《集韵•钟韵》第36页,《说文》:夆,牾也。 [1]

案:《说文•夂部》:“夆,啎也。” [2]《说文》为“啎”,不作“牾”。《说文•午部》:“啎:逆也。从午吾声。” [2]《说文•牛部》无“牾”字。《集韵》《类篇》皆作:“牾,兽名。”“啎”与“牾”两字义不相涉。《康熙字典•牛部》:“按,啎,俗刻误作牾。” [4]由于字形相近,《集韵》误刻“啎”为“牾”,当据正。

《集韵•钟韵》第39页,《说文》:镕,治器法也。 [1]

案:《说文•金部》:“镕:冶器法也。” [2]“冶”为熔炼金属之义。《说文•仌部》:“冶:销也。从仌台声。” [2]段注:“销者,铄金也。仌之融如铄金然。” [5]“治”本义为河流名。《说文•水部》:“治:水。出东莱曲城阳丘山,南入海。从水台声。” [2]两字音义都不同。因两字字形相近,《集韵》遂误以“治”为“冶”。

《集韵•支韵》第52页,《说文》:[XC施.TIF,JZ],蛄[XC施.TIF,JZ],强芊也。 [1]

案:《说文•虫部》:“[XC施.TIF,JZ]:蛄[XC施.TIF,JZ],强芈也。” [2]“芈”本义为羊鸣叫。《说文•羊部》:“芈:羊鸣也。” [2]“芊”本义为草木茂盛。《说文•艸部》:“芊:草盛也。” [2]两者音义都不同。由于字形相近,《集韵》遂误刻“芈”为“芊”。

《集韵•支韵》第59页,《说文》:鴜,鴜觜也。 [1]

案:《说文•鸟部》:“鴜:??鴜也。” [2]“鴜”本义为苍黑色水鸟,也叫“??鴜”。《玉篇》:“鴜:水鸟,似鱼虎,苍黑色。” [6]“觜”本义为鴟旧头上长得象角的毛。《说文•角部》:“鴟旧头上角觜也。” [2]两者音义都不同,由于字形相近,《集韵》误刻“鴜”为“觜”。

《集韵•支韵》第67页,《说文》:陂,阪也。一曰池也。 [1]

案:《说文•??部》:“陂:阪也。一曰沱也。” [2]“沱”本义为江水支流的通名。《说文•水部》:“沱:江別流也。出山东,别为沱。” [2]“池”本义为水停积处。《广韵》:“池,停水曰池。” [7]“沱”与“池”音义都不同,由于两者字形相近,《集韵》误刻“沱”为“池”。

《集韵•支韵》第80页,《说文》:陭,匕党陭氏阪也。 [1]

案:《说文•??部》:“陭,上党陭氏阪也。” [2]《汉书•地理志》:“上党郡有陭氏县。” [8]陭氏县,古县名。西汉设置,县治在今山西省安泽县东南,古代属上党郡。“匕党”,中国古今无此地名。显然,“匕党”乃“上党”之误刻,因字形相近而致误。

《集韵•支韵》第80页,《说文》:檹,木檹柅。 [1]

案:《说文•木部》:“檹,木檹施。” [2]“施”本义为旗帜飘动的样子。《说文》:“施,旗貌。” [2]“柅”本义为一种树。《说文》:“柅,木也。” [2]两者音义不同。为何“施”伪为“柅”呢?段玉裁说得很对,《说文解字注》:“旎者施之俗也。柅者又旎之伪也。” [5]《集韵》因而致误。

《集韵•脂韵》第88页,《说文》:私,禾也。比道名禾主人曰私主人。 [1]

案:《说文•禾部》:“私,禾也。从禾厶聲。北道名禾主人曰私主人。” [2]“北”为方位名,“比”为并列、并排之义,两者音义不同。“北道名禾主人曰私主人”意思是北方人说,称“禾主人”叫“私主人”。“比道”则不成话。很显然,“北”伪作“比”,《集韵》因字形相近而致误。

2以今字代古字

《集韵•东韵》第8页,《说文》:男有罪曰奴,奴曰童,女曰妾。 [1]

案:《说文•?部》:“童,男有辠曰奴,奴曰童,女曰妾。” [2]“罪”本义为捕鱼用的网。《说文•网部》:“罪,捕魚竹网。从网、非。秦以罪爲辠字。” [2]“辠”本义为犯法。《说文•辛部》:“辠,犯法也。从辛从自,言辠人蹙鼻苦辛之憂。秦以辠似皇字,改爲罪。” [2]许慎认为秦朝把“辠”改为“罪”,也说出改动原因。许慎当有所本,非为臆测。但许慎并不认同该说,说到“罪”时依然用“辠”。后代辞书则沿用之。《玉篇•辛部》:“辠,犯公法也,今作罪。” [6]《玉篇•网部》:“罪,犯法得罚也。” [6]《广韵•贿韵》:“罪同辠。” [7]因而《集韵》改“辠”为“罪”。引文当依照原文为是。

《集韵•东韵》第12页,《说文》:芃,草盛也。 [1]

案:《说文•艸部》:“芃,艸盛也。” [2]《说文》:“艸,百卉也。” [2]《说文》:“草,草斗,栎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臣铉等曰:今俗以此为艸木之艸,别作皁字为黑色之皁。案:栎实可以染帛,为黑色,故曰草。通用为草栈字。” [2]小篆的“艸”为会意字,象两棵草形,是“艸”的本字,俗体以“草”为“艸”。“草”本为皂角之义,俗体写作“皂”,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皂”字专司其职。在东汉时代,两字区别画然,不可相混。《集韵》引《说文》,应遵照原文作“艸”。

《集韵•东韵》第16页 ,《说文》:堫,種也。 [1]

案:《说文•土部》:“堫,穜也。” [2]《说文•禾部》:“穜,埶也。” [2]《说文•禾部》:“種,先種后熟也。” [2]两字本不同义,后两字相混。《集韵•钟韵》:“種、穜,《说文》先種后熟也。或作穜。” [1]《集韵•肿韵》:“穜、種,类也。或从重。” [1]《集韵•用韵》:“穜、種,《说文》执也。或从重。” [1]《字汇•禾部》“穜”引陆德明说:“禾重是種稑字,今文作穜;禾童是穜埶字,今文作種。乱还久矣。” [9]《集韵》引文当遵照《说文》原文。

《集韵•东韵》第21页,《说文》麷:煮麦也。 [1]

案:《说文•麦部》:“麷,煑麦也。” [2]煮,《说文》本作[XCZ1.TIF,JZ],其异体为[XCZ2.TIF,JZ]和[XCZ1.TIF,JZ],后省作“[XCZ3.TIF,JZ]”,“[XCZ3.TIF,JZ]”后隶变为“煮”。段注本《说文解字•鬲部》云:“[XCZ4.TIF,JZ],烹也,从[XCZ5.TIF,JZ]者声。[XCZ6.TIF,JZ],或从火。” [5][XCZ6.TIF,JZ],隶变作“[XCZ3.TIF,JZ]”,或省作“煮”。又《隶辨•偏旁》云:“火,在上者变作[XCZ7.TIF,JZ],光、[XCZ8.TIF,JZ]字从之;在下者或作[XCZ9.TIF,JZ],赤、亦、熙、熹、然、焦、麃、羔等字从之。” [10](p915)因此,“煑”字作“煮”,乃隶变之故。《宋元以来俗字谱》、《字学三正》、《汇音宝鉴》、《中日朝汉字字形对照》、《中文大辞典》等都以“煮”为正字。《集韵》在引用《说文》时,直接将“[XCZ3.TIF,JZ]”改为“煮”,不当。当遵照原文。

《集韵•支韵》第52页,《说文》:?? ,敷也。 [1]

案:《说文•攴部》:“?? ,??也。从攴也聲。” [2]大徐本、小徐本《说文》都作“??”。《说文》只有“??”字,无“敷”字。《说文•攴部》:“?? ,??也。” [2]《说文解字注》:“?? ,俗作敷。古寸與方多通用。” [5]《隶辨》:“《说文》从攴从專,攵与攴同,今俗作敷。” [10]隶辨之前尚无“敷”字,《集韵》引《说文》当依原文字。

《集韵•支韵》第56页,《说文》:凘,流冰也。 [1]

案:《说文•仌部》:“凘,流仌也。从仌斯聲。” [2]《说文•仌部》:“仌,凍也。象水凝之形。” [2]《说文•仌部》:“冰,水坚也。从仌从水。凝,俗[XCZ10.TIF,JZ]从疑。鱼陵切。臣铉等曰:今作笔陵切,以为冰冻之冰。” [2]也就是说,“冰”原本为“水坚”之义,读作níng,正体为“冰”,俗体为“凝”。后来把“冰”作为了冰冻之“冰”。《说文解字注》:“以冰代仌,乃別制凝字。经典凡凝字皆冰之变也。” [5]《康熙字典》说得更清楚,《康熙字典•冫部》:“冰,《集韵》《正韵》鱼陵切,音凝。同凝。《正韵》古文冰作仌,凝作冰。后人以冰代仌,以凝代冰。” [4]《集韵》引文当依照《说文》原文字。

《集韵•之韵》第118页,《说文》:??,坼也。厂之性坼,果熟有味亦坼。 [1]

案:《说文•攴部》:“??,坼也。厂之性坼,果孰有味亦坼。” [2]“孰”本义为食物做熟了。《说文》:“孰,食飪也。” [2]《说文》无“熟”字。《字汇》:“熟,俗孰字。古惟有孰字,后人于生孰字下加火以别之。” [9]后来两字有了明确分工,“孰”表示人称的代词,“熟”表示食物煮好了。《集韵》引用《说文》当用“孰”字。

《集韵•鱼韵》第145页,《说文》:欤,安氣也。 [1]

案:《说文•欠部》:“欤,安气也。” [2]“气”本义为云气,象形字,象云起的样子。《说文•气部》:“气,云气也。” [2]“氣”本义为赠给宾客的草料、粮食等,《说文•米部》:“氣,馈客刍米也。” [2]《六书正伪》:“气,俗用氣。从米,乃禀氣之氣。”《说文解字注》:“气、氣,古今字。自以氣为云气字,乃又作饩为廩氣字矣。” [5]两字意义本不相干,由于读音相同,俗体用“氣”替代了“气”,于是“氣”另造“餼”字以相代。《集韵》引《说文》不应改为“氣”字。

《集韵•灰韵》第225页,《说文》:隤,下坠也。 [1]

案:《说文•阜部》:“隤,下队也。” [2]“队”本义为从高处坠落。《说文•阜部》:“队,从高队也。” [2]“坠”本义为坠落。《说文•阜部》:“坠,陊也。” [2]《说文解字注》:“队、坠,正俗字。古书多作队,今则坠行而队废矣。” [5]《集韵》引《说文》当以原文字为好。

《集韵•真韵》第242页,《说文》: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振,民农时也。 [1]

案:《说文•辰部》:“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靁电振,民农时也。” [2]“靁”本义为雷声。《说文•雨部》:“靁,阴阳薄动,靁雨生物者也。” [2]《说文》无“雷”字。《隶辨》:“雷,《说文》作靁,省作雷。” [10]《玉篇•雨部》:“雷,同靁。” [6]也就是说,“雷”的正体为“靁”,俗体简化为“雷”。既然《说文》无“雷”字,《集韵》不当改字。

3衍文

《集韵•东韵》第21页,《说文》:豐,豆之豐满者也。一曰乡饮酒礼有丰侯者。 [1]

案:《说文•豐部》:“豐,豆之豐满者也。一曰乡饮酒有丰侯者。” [2]《集韵》引《说文》,在“酒”字后衍一“礼”字,当据删。

《集韵•脂韵》第107页,《说文》:黴,物中久雨青黑。 [1]

案:《说文•黑部》:“黴,中久雨青黑。” [2]《集韵》引《说文》,在“中”字前衍一“物”字,当据删。

《集韵•之部》第108页,《说文》:邿,附庸国。在东平亢父县邿亭。 [1]

案:《说文•邑部》:“邿,附庸国。在东平亢父邿亭。” [2]《集韵》引《说文》,在“邿”字前衍一“县”字,当据删。

《集韵•虞韵》第154页,《说文》:??,艸木华叶也。 [1]

案:《说文•??部》:“??,艸木华也。” [2]《集韵》引《说文》,在“也”字前衍一“叶”字,当据删。

《集韵•模韵》第180 页,《说文》:涂,水名。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渑。 [1]

案:《说文•水部》:“涂,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渑。” [2]《集韵》引《说文》,在“水”字后衍一“名”字,当据删。

《集韵•模韵》第182页,《说文》:垆,黑刚土也。 [1]

案:《说文•土部》:“垆,刚土也。” [2]《集韵》引《说文》,在“刚”字前衍一“黑”字,当据删。

4脱文

《集韵•支韵》:第50页,《说文》:卮,器也。 [1]

案:《说文•卮部》:“卮,圆器也。” [2]《集韵》引《说文》,“器”上脱“圆”字,当据补。

《集韵•支韵》第64页,《说文》:缡,丝介履。 [1]

案:《说文•糸部》:“缡,以丝介履也。” [2]《集韵》引《说文》,“丝介履”前后分别脱“以”“也”字,当据补。

《集韵•支韵》第76页,《说文》:觿,锐耑可以解结。 [1]

案:《说文•角部》:“觿,佩角,锐耑可以解结。” [2]《集韵》引《说文》,脱“佩角”二字,当据补。

《集韵•脂韵》第102页,《说文》:戣,《礼》:侍臣执戣,立于东垂。兵也。 [1]

案:《说文•戈部》:“戣,《周礼》:侍臣执戣,立于东垂。兵也。” [2]《集韵》引《说文》,“礼”前脱“周”字,当据补。

《集韵•脂韵》第103页,《说文》:?,短須皃。 [1]

案:《说文•須部》:“?,短須发皃。” [2]《集韵》引《说文》,“皃”前脱“发”字,当据补。

《集韵•微部》第124页,《说文》:扉,扇也。 [1]

案:《说文•戶部》:“扉,戶扇也。” [2]《集韵》引《说文》,“扇”前脱“户”字,当据补。

《集韵•鱼韵》第138页,《说文》:蒩,茅藉也。《礼》曰:“封諸侯以土,蒩白茅。” [1]

案:《说文•艸部》:“蒩,茅藉也。《礼》曰:‘封諸侯以土,蒩以白茅。” [2]《集韵》引《说文》,“白”前脱“以”字,当据补。

《集韵•虞韵》第163页,《说文》: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而相合。 [1]

案:《说文•竹部》:“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 [2]《集韵》引《说文》,“而”前脱“分”字,当据补。

5引文不确

《集韵•江韵》第46页,《说文》:缸,瓶也。 [1]

案:《说文•缶部》:“缸,瓦也。” [2]《集韵》伪“瓦”为“瓶”,当据《说文》正。

《集韵•江韵》第47页,《说文》:厖,石大皃。 [1]

案:《说文•厂部》:“厖,石大也。” [2]大徐本、小徐本《说文》皆作“石大也”,《集韵》“也”伪作“皃”,当据正。

《集韵•脂韵》第92页,《说文》:坻,从陼也。 [1]

案:《说文•土部》:“坻,小渚也。” [2]《集韵》“小渚”伪作“从陼”,当据《说文》正。

《集韵•脂韵》第95页,《说文》:?,水。出鴈门阴管累头山,东入海。 [1]

案:《说文•水部》:“?,水。出鴈门阴馆累头山,东入海。” [2]《集韵》“馆”伪作“管”,当据《说文》正。

《集韵•之韵》第108页,《说文》:缁,帛黑也。 [1]

案:《说文•糸部》:“缁,帛黑色。” [2]《集韵》“色”伪作“也”,当据《说文》正。

《集韵•微韵》第123页,《说文》:婓,往来婓婓皃。 [1]

案:《说文•女部》:“婓,往来婓婓也。” [2]《集韵》“也”伪作“皃”,当据《说文》正。

《集韵•鱼韵》第138页,《说文》:岨,不戴土也。 [1]

案:《说文•山部》:“岨,石戴土也。” [2]《集韵》“石”伪作“不”,当据《说文》正。

《集韵•模韵》第178页,《说文》:麤,行超远也。从二鹿。 [1]

案:《说文•麤部》:“麤,行超远也。从三鹿。” [2]《集韵》“三”伪作“二”,当据《说文》正。

6同义词替换

《集韵•支韵》第70页,《说文》:陴,城上女垣俾倪也。 [1]

案:《说文•??部》:“陴,城上女墙俾倪也。” [2]《说文•土部》:“墙,垣蔽也” [2]《说文•土部》:“垣,墙也。” [2]“墙”与“垣”为同义词。《集韵》以“垣”代“墙”,虽为同义词,亦不可取,当据原文正。

《集韵•脂韵》第88页,《说文》:厶,奸衺也。韩非曰:“苍颉造字,自营为厶。” [1]

案:《说文•厶部》:“厶,奸衺也。韩非曰:‘苍颉作字,自营为厶。” [2]《康熙字典》:“作,造也。《诗•鄘风》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4]造、作为同义词。《集韵》以同义词“造”相替换,不当,当据正。

《集韵•之韵》第122页,《说文》:淇,一曰出隆虑西山。 [1]

案:《说文•水部》:“淇,或曰出隆虑西山。” [2]尽管“一曰”与“或曰”意思相同,但《集韵》引《说文》应以原文为准。

《集韵•鱼韵》第138页,《说文》:罝,兔罟也。 [1]

案:《说文•网部》:“罝,兔网也。” [2]罟,本义为网。《说文•网部》:“罟,网也。” [2]“罟”与“网”为同义词。《集韵》以“罟”代“网”,虽意义相同,亦不可。当据正。

《集韵•虞韵》第156页,《说文》:鰸,鱼名。状如虾,无足,长寸,大如叉股,出辽东。 [1]

案:《说文•魚部》:“鰸,鱼名。状似虾,无足,长寸,大如叉股,出辽东。” [2]“如”与“似”为同义词。《集韵》以“如”代“似”,虽意义相同,亦不可。当据正。

7字头错误

《集韵•虞韵》第169页,《说文》:几,鸟之短羽飞几几也。 [1]

案:《说文•??部》:“??,鸟之短羽飞????也。” [2]几,本义为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说文•几部》:“几,踞几也。” [2]??,则是鸟儿的短翅膀飞动的样子。两者音义都不同。《集韵》伪“??”为“几”,误,当据《说文》正。

《集韵•模韵》:第180页,《说文》:[XCZ11.TIF,JZ],步行。 [1]

案:《说文•辵部》:“??,步行也。从辵土声。” [2]???,中间为“土”字,不为“士”字,《集韵》以为“士”字,误,当据《说文》正。

《集韵•齐韵》:第201页,《说文》:禾,禾之曲头止不能上也。 [1]

案:《说文•[XC禾.TIF,JZ]部》:“[XC禾.TIF,JZ],木之曲头止不能上也。” [2]禾《说文•禾部》:“禾,嘉谷也。” [2][XC禾.TIF,JZ],禾,两字形音义都不同。《集韵》伪作“禾”,当据《说文》正。

《集韵•灰韵》第229页,《说文》:胚,妇孕一月也。 [1]

案:《说文•肉部》:“肧,妇孕一月也。从肉不声。” [2]肧,义为妇女怀孕一个月,为形声字,从肉不声,非“丕”声。《说文》无“胚”字。《集韵》“肧”伪作“胚”,误,当据《说文》正。

《集韵•谆韵》第263页,《说文》:因,回也。 [1]

案:《说文•囗部》:“囩,回也。从囗云声。” [2]囩,义为回,从囗云声,非大声。《说文•囗部》:“因,就也。从大囗。” [2]因,为“茵”的本字,本义为坐垫,会意字,从大从囗。《集韵》“囩”伪作“因”,当据《说文》正。

8丢失偏旁

《集韵•虞韵》第156页,《说文》:[XC朱2.TIF,JZ],扌也。 [1]

案:《说文•斗部》:“[XC朱2.TIF,JZ],挹也。” [2]《集韵》“挹”偏旁丢失,只剩下“扌”,当据《说文》正。

《集韵•虞韵》第171页,《说文》:[XC朱1.TIF,JZ],夅双也。 [1]

案:《说文•竹部》:“[XC朱1.TIF,JZ],栙双也。” [2]《集韵》“栙”偏旁丢失,只剩下“夅”,当据《说文》正。

《集韵•谆韵》第253页,《说文》:漘,水厓也。《詩》曰:“真河之漘。” [1]

案:《说文•水部》:“漘,水厓也。从水脣聲。《詩》曰:‘寘河之漘。” [2]《集韵》“寘”偏旁丢失,只剩下“真”,当据《说文》正。

另外,诸如,以一义误以为两义者:《集韵•东韵》第15页,《说文》:鏓,鎗锪也。一曰大凿;一曰平木者。 [1]案:《说文•金部》:“鏓,鎗锪也。一曰大凿,平木者。” [2]大徐本与小徐本《说文》都作“一曰大鑿,平木者”,《集韵》误以为两义。

注释张冠李戴者:《集韵•模》第181页,《说文》:駼,黄牛虎文。 [1]案:駼,本义为古代良马名。《说文•马部》:“駼,騊駼也。” [2]《说文•牛部》:“[XCZ12.TIF,JZ],黄牛虎文。” [2][XCZ12.TIF,JZ],则是“黄牛虎文”之义。《集韵》释义张冠李戴。当据《说文》正。

因避讳而改字者:《集韵•支韵》第50页,《说文》:榰,柱砥。古用木,今以石。引《易》:“榰常凶。” [1]案:《说文•木部》:“榰,柱砥。古用木,今以石。从木耆聲。《易》:‘榰恒凶。” [2]《说文》引《易》本作“恒”字,而《集韵》改为“常”,这应是避宋真宗赵恒之名讳,遂改“恒”为“常”。当据《说文》正。

三、结语

《集韵》在引用《说文》时出现的疏漏,本文列出的共60处,这是笔者初步研究的成果。随着笔者研究的深入,还会发现更多的疏漏之处,则另文呈现。这些疏漏形成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跟传抄者有关,他们可能依据自己的想法,而误改原文;跟刻板者有关,特别是字形极为相似的汉字,很容易把此字误刻成彼字,或写成一个汉字系统中根本不存在的错字;跟原书的编者有关,他们在编撰该书时,可能已经产生了疏漏,结果层层相因,流传至今;跟当时整个学界关于语言文字的认识水平有关,比如对正体字、异体字、古今字、俗体、或体等的认识和区别。

《集韵》存在的疏漏,会使它在语言学史和辞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受到一定影响。对《集韵》进行深入细致地校勘是摆在当今学人面前的一项有意义的课题,也是一项繁重而艰辛的任务。希望通过众多同人的共同努力,依据校勘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集韵》重新进行编订,比如增加每一个字的索引以便于查检等。这样,《集韵》在当今的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必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丁度集韵[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3-253

[2](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7-306

[3](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2831

[4](清)陈廷敬康熙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58:701;131;99

[5](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250;123;570;20;732

[6](梁)顾野王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447;527;298

[7]周祖谟广韵校本(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4:51;274

[8]班固汉书•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1553

[9](明)梅膺祚字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42

[10](清)顾蔼吉隶辨[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178

Research on the Citations of Shuowenin Jiyun

SUN Xu-wu

(Department of Chinese,Guangdong Polytechnic Nomai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65,China)

Abstract:When Jiyun is citing Shuowen, there are many mistakes, including mistakes resulting from similar characters, replacing ancient characters with modern ones, redundancy due to miscopying, lost words due to miscopying, inaccurate citations, synonyms, mistaken words which are meant to be explained, lost sides of characters, and some other errors owing to mistakenly derived meanings, misplaced annotations, alternation of certain words because of taboos, etc

Keywords:Jiyun; Shuowen; research; citation

(责任编辑:余树华)

猜你喜欢

说文集韵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荆璞《五音集韵》之形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集韵》征引《说文》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集韵》征引《广雅》研究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集韵》编撰的起讫年代考辨
执其管钥 示以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