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校情境中的学生情绪调节训练
2014-08-08罗峥
罗峥
摘要:学校积极开展情绪教育,会提高学生对情绪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将情绪教育的理念潜移默化地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情绪调节的主动性、有效性和灵活性都大大增强。美国的社会情绪学习课程是学校情境中的情绪调节训练的成功典范,本文希望通过对美国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介绍,为我国中小学开展情绪调节训练提供借鉴。
关键词:学生情绪调节;共情训练;冲动控制与问题解决;愤怒管理
一所学校是否重视学生的情绪感受,并开展相应课程对学生进行情绪教育,对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学校积极开展情绪教育,会提高学生对情绪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将情绪教育的理念潜移默化地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情绪调节的主动性、有效性和灵活性都大大增强。这已从国外许多情绪教育课程的效果中得到了证实。
学校情境中的情绪调节训练并不仅仅针对情绪调节本身,因为中小学生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认知还在不断发展,情绪调节训练必须与其他情绪教育,如情绪知识、情绪理解、情绪表达,以及行为塑造结合起来。美国的社会情绪学习课程(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L)就是这方面的成功典范。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将情绪能力作为训练重点,将情绪调节训练与相关的训练综合起来,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美国学业与社会情绪学习联合会(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Social,and Emotional Learning,CASEL)是为从幼儿到高中的社会情绪学习提供科学的指导与评估的交流中心。CASEL在2003年评定出20项优秀项目,其中包括“第二步”(Second Step)项目、“促进选择性思维策略”(Prompting Alternative Thinking Strategies,PATHS)、“强健儿童”(Strong Kids)项目、“创造性解决冲突与合作学习”(Resolving Conflict Creatively& Partners in Learning)、“反应性课堂”(The Responsive Classroom)以及“接受责任成功”(Success Through Accepting Responsibility,STAR)课程等。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也开始重视开展情绪教育,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本文重点介绍“第二步”(Second Step)项目,以期对我国中小学开展情绪调节训练提供借鉴。
“第二步”课程是暴力预防课程,由拜兰德(Beland)等人于1992年发起,最初在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实施。适用于4~14岁儿童,主要针对学生的冲动、攻击行为,也会涉及增加学生的社会情绪能力和其他保护性因素。通过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社会情绪技能,并通过训练提升学生共情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管理自己的愤怒。
一、“第二步”项目的理论基础
“第二步”项目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这种学习过程包括注意、保持、运动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注意过程决定着在大量的榜样行为中选择什么作为学习的目标,然后通过保持过程将观察到的榜样行为以表象系统或者言语系统记在心里,当遇到类似情境时,学习者就会将那些已经习得的行为动作表现出来,而动机过程则决定了学习者表现出什么样的习得行为,那些获得奖励的行为会更多地被表现出来,这样一个过程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固定下来。观察学习可以应用于社会情绪技能训练,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技能时,可以通过教学、观察、练习和反馈等方式,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行为,让学生在社会交往背景下及小组活动中进行模仿学习,可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由克里克和道奇(N. R. Crick& K. A. Dodge,1994)提出,一开始是针对儿童的攻击行为,后来这一模型扩展到了整个社会适应行为。该模型认为影响学生行为的并不是社会线索和情境本身,而是他们对此的认知加工。这一加工过程包括五个阶段:一是对情境线索的选择性注意;二是将情境线索与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对照,并对它作出解释;三是明确自己期望达到的目标,寻找合适的行为;四是根据自己的信念、行为的后果,选择最佳的行为策略;五是将行动付诸实施。学生在面临一个社会情境时,都有一个这样的程序化的加工过程。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应用到社会情绪学习时认为,学生的情绪反应源于其对情绪线索的理解,进而采取一定的行为,比如如果一个学生将别人的无意碰撞理解为侵犯,那么他可能就会产生攻击行为。这些情绪、想法和行为的交互作用会影响儿童社会情绪发展。因此,“第二步”项目强调训练学生的情绪反应、想法模式、行为技巧以及影响他人的方式。
二、“第二步”项目的主要内容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共情训练,冲动控制与问题解决,愤怒管理。
1.共情训练
共情是“第二步”课程的核心概念,也是冲动控制和愤怒管理的基础。它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对自我和他人情绪的理解;(2)考虑他人的角度;(3)对别人进行善意的解释;(4)对他人的情绪化进行反应;(5)给烦恼中的他人以积极回应(Miller,Eisenberg& Fabes,1996)。共情训练的目的是教会学生能根据身体和情境线索来确定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理解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适当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并对他人表现出关心与回应。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策略训练学生的共情能力:训练学生从各种各样的身体(比如表情、手势)和社会情境(如情境故事)线索中确认出六种情绪(愉快、悲伤、愤怒、吃惊、害怕和厌恶),这两种策略是情绪感知的层次;让学生认识到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或者同一种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使学生了解情绪会有变化以及为什么会这样变化,这是情绪理解的层次;用“我”语句与同学交流情绪,表达对同学的关心,这是情绪表达的层次。从情绪感知、情绪理解、情绪表达这几个方面着手训练学生的共情能力。
案例呈现:
露露是高一某实验班学生,高中入学成绩落后,学习吃力,虽然投入大量时间学习,起早贪黑,可是不见效果,因而经常沉默寡言,少有笑容。班主任通过与她交谈了解到她很羞愧、焦虑,失望情绪很严重。在周记中,她倾诉了渴望得到好成绩和怕辜负父母期望的心情:“我最最害怕的不是老师,是学习成绩,是父母失望的眼神。如果没有我,他们手上不会爬满老茧;如果没有我,他们的脚趾甲里不会满是黑泥;如果没有我,他们的头上绝不会有白发。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我绝不能让我的父母以失望而告终。”她也想让自己变得开朗一些,但是不知道如何摆脱这些消极情绪。她在学校中回避与同学的交往,很少主动跟同学、老师打招呼,因而几乎没有什么朋友。
针对案例中露露的问题,教师可以对她采取共情训练,让她对自己的情绪更为敏感,鼓励她主动跟同学适当地交流情绪。当她主动地跟同学分享自己的情绪体验时,同学一般也会给予回应,这时要让露露懂得应从积极方面看待别人的回应,并教她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看问题。这样,她的朋友自然会多起来,从而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2.冲动控制与问题解决
敏感、易冲动是中小学生的典型情绪问题。根据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学生对于日常交往事件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反应。而一些攻击性强的学生对于环境中的威胁更敏感,更容易将别人的行为解释为敌意冲动,因而教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情绪尤为重要。
给学生呈现一些社交情境,让他们练习情绪管理技巧和问题解决技巧,训练学生在与同伴发生问题时保持冷静,而不是根据头脑里马上想到的去做,并教学生采用一些问题解决策略。
冷静策略的具体步骤是:(1)当体验到强烈的情绪(如紧张、愤怒)时,首先告诉自己“停下来”;(2)给自己时间冷静下来,对自己说“我可以冷静下来……要冷静……”,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如走开、从后往前数数字、告诉别人自己的感觉、深呼吸、放松肌肉、做运动等,减弱强烈的情绪体验。
问题解决策略具体分为五步:(1)确定引发自己情绪的问题所在;(2)头脑风暴,想出可能的解决方法;(3)试着评估每种方法,从四个标准考虑:是否安全、是否公平、别人会怎样想、方法是否有用;(4)选出最佳方法试着解决问题;(5)根据结果对方法进行评估。总之,儿童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应首先冷静下来,然后用共情技术来辨别情境中的社会线索,仔细思考情境中的信息后作出判断,并选择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在选择可能的解决方法时应符合亲社会目标,并在实施方法后对方法进行评估,以便下次遇到类似情境时能更好地应对。
3.愤怒管理
愤怒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愤怒情绪和他人愤怒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养驾驭愤怒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小学生处于身体、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和对自身的过度关注导致愤怒情绪的发生更为普遍。中小学生管理愤怒和其他强烈情绪的方法很多,其中之一是行为分心,让学生将注意力从愤怒情境转换到新的活动中。随着年龄增长,使用认知分心(如想某些愉快的事)来应对愤怒情绪的次数会增多。另外一种情绪管理策略是改变引起情绪的情境。此外,还可以使用放松策略(深呼吸)或对情境进行认知重建(如他并不是想跟我打架,只是想跟我做朋友)等方法。
愤怒情绪管理主要包括四步:(1)教学生识别让他们生气的信息,如内部线索(如生气时身体会变热和紧张);(2)当感觉到这些线索时,采用一些冷静策略使自己冷静下来,如呼吸、运动、想象放松;(3)在平静下来之后,仔细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4)对采用的方法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估。
三、“第二步”项目的应用实例
该课程每周一次,每次30~40分钟。课程包括10~20分钟的故事阅读和课堂讨论,15~20分钟的体验分享和角色扮演活动。以共情训练课程为例,具体内容如下。
1.情境讨论
教师呈现一个故事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讨论之后进行体验分享。
故事情境:
今天是周四,朗朗兴奋地来到教室,因为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野炊,他对此已经期待一年了。但是老师突然宣布野炊取消了,改为看教学录像,而且还要在看完后写一篇观后感。朗朗听到后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
根据这个故事情境提问学生以下几个问题:你认为朗朗此刻的感受是什么?他会有哪些表情或行为?他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假如你是朗朗的同桌,你会怎么跟他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编写一些这样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让学生学会识别、理解他人的情绪,并对他人的情绪行为给予关怀。
2.角色扮演
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冲突的感觉,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识别、理解别人的情绪感受,提高共情能力。教师先将学生分组,并分配好角色,然后让学生按照设定的情境开始扮演活动,即扮演他们在给定的情境下会作出什么反应。
情境一:星期天你在家复习,你的朋友邀请你去她家看电影,虽然你很想去,但是担心父母不同意,因为第二天要数学考试了。
情境二:你是小华,今天有个转学过来的新生成为你的同桌。下课后你跟他打招呼,但是他没有理你。
情境三:你是小强,中午在学校吃午饭时,你们班的“小霸王”周周让你让开座位,说你坐了他的餐位,你让开了,但是发现没有空座位了,你最后靠着墙站着吃完了午餐。你很想哭,但是你知道周围有很多同学在看着你。
情境四:你是梦梦,老师让你们完成一个社会调查的方案。你和倩倩同组,你想到了一个好的点子,但是你发现倩倩已经开始在写了。你非常想把你的点子也加进去,但是倩倩听不进去,说你的想法很糟糕。
每个情境由两名学生来扮演。其他学生在扮演结束后进行讨论,讨论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表现的是什么事情,以及其中涉及的感受有哪些。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必须将自己置身于角色之中并去体验表演者的感觉。
冲动控制与问题解决课程、愤怒管理课程也可以采用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冲动控制的冷静策略和问题解决策略,学会愤怒管理的步骤。此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分享个人经历,然后运用这些策略和步骤对学生的个人经历进行剖析。比如,教师可以首先通过一些提问,例如这周有什么事情让你感到高兴、什么事情让你不高兴、哪些问题得到了解决等,引导学生进入情绪状态。接着,教师需要应用问题解决模型教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并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问题解决模型可以包括以下几个引导性提问:问题是什么?可以采取哪些解决办法?根据学生对解决办法的回答,教师进一步提问:这种办法安全吗?会给他人什么感觉?它公平吗?它起到作用了吗?这样学生可以认识到,在冲动情绪状态下如何理性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不良的行为结果。
栏目编辑 / 黄才玲.终校 / 任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