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区小江河砂治理措施初探
2014-08-08刘兴怀
作者简介:刘兴怀(1965—),男,云南禄劝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5000803
1引言
经过长期的观测分析计算,小江流域河床平均每年抬高达20cm,每年产生泥沙大于4200万t,流入金沙江的泥沙高达约1900万t。由于小江夹带的泥沙量大(包括大量粗颗粒的推移质),在与金沙江交汇处形成巨大的滩地,迫使金沙江江面收缩,主流逼向对岸,形成险滩,这对金沙江流域水电站及航道开发利用十分不利。小江流域的泥石流滑坡等土砂灾害除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冲毁道路、城镇、工矿、农田和水电工程。仅东川区水土流失面积就有1309.56km2,被列为泥石流Ⅰ级危险区(极端危险)。1950年以来,东川小江流域发生了近千次大大小小的泥石流灾害,因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超过20多亿元,仅6次大的泥石流灾害就使200余人遇难,极大地阻碍了东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治理措施分析
2.1截流
2.1.1面山截流
开截流沟:根据面山年最大径流量,沿山体水平方向开设多条截流沟(数量按径流、沟的容量计算),要求每条截流沟能将沟上面径流全部截流,截流沟与山体坡度一致(上高下低),便于砂自然流下。
铺拦砂管:在截流沟的沟面铺上拦砂管,让颗粒大于拦砂管间隙的砂砾自然流到截流沟下方,当砂砾失去水流作用后,基本固定。
设置滤砂网:在截流沟的尽头设置与截流沟成45°角的滤砂网,将截流沟内的小砂砾固定在滤砂网两侧。
建拦砂墙:在滤砂网下端建拦砂墙,将过滤后的砂砾拦截,不让其流入导流沟。
开挖导流沟:在砂滤网下方开挖与主河道相连接的导流沟,将经过截流、两次滤砂后的水流导入主河道。
2.1.2砂地截流
(1)修建主河道。小江河砂经多年堆积,由于大部分河道不固定,主河道年年变化,形成一个大扇形砂丘,当年水流量大,河道变化大,反之,河道变化小。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修建固定河道,河堤、河底浇灌固定。
(2)设置拦砂杆。在主河道顶端(上部)水平设置多处拦砂渠,并在拦砂渠上设置拦砂杆(上低下高),将河道内流下的河砂固定在拦砂渠以上,水流固定到主河道内。
2.2固定砂砾
河砂经过截流失去水流动力后,砂砾基本固定,形成扇形凹凸不平的砂丘,要达到将砂砾长期固定的目的,必须进行客土改造,将河砂地适当整平后,覆土60cm造林。
2.3造林
2.3.1树种的选择
造林树种的选择在以生态功能为主的同时要兼顾社会效能和景观效益,绿化与美化并举。同时,根据项目区所处特殊的区域位置,造林树种的选择应以生态效能大、景观效益好的常绿阔叶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充分引用外来适宜本地生长、性质优良的树种,以提高面山森林的生态和景观效益。
(1)种植树种。桉树、银桦、杨树、松树、柳树、新银合欢、银杏、香樟、枫香、旱冬瓜、竹子、栾树、乌桕、蓝花楹、头状四照花。
(2)苗木标准。种植的苗木,苗高2.5m以上,地径4cm以上,常绿树种占50%以上;面山绿化的苗木要求两年生以上,苗高不低于0.5m,地径不小于0.8cm,容器不小于15cm×20cm的容器苗。
2.3.2技术要求
(1)“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做好造林绿化规划编制工作。按照“精心、精细、精品”的要求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统一规划控制,分步组织实施。
(2)依靠科技,创新工作思路。在施工设计中要突破传统造林设计的思想和模式,坚持高标准、高投入、高效益,区别对不同地块类型,规划、设计和确定出既能近期发挥效益和作用,又能长远发展的方案并付诸实施。
(3)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选择质优、速生的乡土树种。种苗选择要结合实际,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块,按照“生态优先”原则,坚持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以选择抗逆性强的乡土性树种为主,适当选用适应本土条件的外来树种。强化“丰富景观”的原则,从发展的观点选育和引进适合当地生长的常绿阔叶树种,丰富植物景观。
2.3.3造林技术措施
(1)整地。为提高和保障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幼树的生长,本项目造林采取的整地方式为:坡度在36°以下,阔叶树种和柏类树种采用沿等高线撩豪整地,规格60cm×60cm,长度根据自然地形确定,间距按密度要求进行;针叶树种采用块状整地,规格40cm×40cm×40cm;坡度36°以上地方、立地条件较差和水土流失严重和岩石裸露地方,采用块状整地,规格30cm×30cm×30cm。灌木树种采用小块状整地,规格为10cm×10cm×10cm。为促使形成多层次的森林结构,可根据造林地现地实际情况,通过不规则小块状方式,适当插播一些当地适生的灌木树种。
(2)混交方式和混交比例。混交林具有提高森林的抗逆性能和综合效益,维护和提高林地生产力的作用。因此,根据项目建设的原则,人工造林树种配置以营造混交林为原则。采取的混交类型主要有: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混交、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构成多林层)、乔木与灌木混交等。混交方式为:带状混交。阔叶树种混交比不低于30%,在立地条件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加大小乔木和灌木树种的比重。
(3)造林方式。按选定的造林树种和造林类型,采用人工植苗造林。
(4)初植密度和株行距。根据项目建设选择的造林树种特性、立地条件和林种培育目的,为充分发挥生态效能,造林初植密度按每公顷不低于630株(每亩42株)的要求,采用的株行距为:阔叶树4m×4m,针叶树4m×4m。树种配置方式采用带状。
(5)造林定植方法。造林苗木栽植必须于每年雨季的6~7月内完成,选择阴雨天定植。否则,7月后定植,幼苗生长期不足,扎根不深,严重影响幼树抗旱、越冬,降低成活率。选用3年生的Ⅰ级容器大苗上山,阔叶树苗高在2~2.5m以上,地径在3cm以上。栽植时应注意撕掉苗根不易穿透的外部容器(如塑料袋)等,并注意踩实苗木与土壤间的空隙。
(6)施用保水剂和施肥。施用保水剂对提高苗木成活率、保存率增效显著。据省林科院滇中地区昆明大面积荒山绿化造林试验结果,土壤中加入5gHD-1保水剂,不论在什么立地类型上使用,都可提高造林成活率4%~42.5%。施入量一般情况下以占施入范围内(植树塘)干土重的0.1%。根据栽植苗木大小的不同,2~3年生阔叶树苗,施入量为30~50g/塘(株),针叶为10~20g/塘(株)。保水剂应在苗木定植前提前施入,具体施入时间,可根据造林前的降水情况确定,但必须保证苗木定植前让保水剂在土壤中充分吸足水分。同时,为了促进林木成活后的生长发育,还须施足基肥。基肥的品种可视土壤造林树种的不同而异,基肥以农家有机肥最好,也可施复合肥、尿素、普钙等化肥,在造林时同时施入。
(7)地膜覆盖。由于项目区地处高原,气候冬干夏湿,干湿分明,干季长达6个月,降雨量少,晴天多,风速大,空气湿度小,加之现有造林地立地条件差,导致幼树干季干旱缺水,降低了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加大了补植补造工作量,造成造林成本的不断增高。为确保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植物光合效率,造林时采用地膜覆盖的保水措施。即选用无色、透明的地膜,根据造林苗木的大小,选择1m×1m或60cm×60cm规格,造林时把地膜铺设在表土层下面。幼树郁闭成林后,注意废弃地膜的回收处理,以免造成新的环境污染。
(8)幼林抚育。造林后的管理,主要是补苗、松土、培土、除草、追肥等项。造林后的第一年10月抚育一次,第二年开始至郁闭前,每年雨季(5~6月)或秋冬季进行除草、松土等抚育措施,以促进幼树的生长发育。以后连续抚育3~4年。发现有漏播、缺苗的要及时补植,松土不伤及苗木根系,割除影响幼树生长的高密杂草。
3管理方案分析
3.1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机构
成立以分管林业的副县长为组长,县财政局、县林业局局长为副组长,县监察局、县政府办、县审计局、县发改局为成员单位的“造林管护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管护工作的上情下达,下情上报,文件收集等管理工作。
3.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拟定了管理办法,经县人民政府办公会同意并下发执行。与此同时,建立了护林员、监管员定期汇报制度,林地管护核查制度,护林员巡山记录制度、林业局和乡(镇)不定期检查制度、村级组织护林员管理制度。
3.3狠抓落实,建立健全管护责任制
县人民政府→各乡(镇)人民政府→各乡(镇)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村民委员会层层签订造林管护责任状。
3.4招聘人员,明确职责
为加强造林地的管护,每个片区都要配备管护人员,管护人员的产生由各自然村的村民担任,采取村民自愿报名,由村两委推荐、镇农林水服务中心考核的方式组织公开竞聘产生,并经乡镇政府审核批准,报县林业局备案。管护人员必须热爱林业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责任心强,遵纪守法,熟悉管护片区范围及周边山区地形、林情,年龄在55周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具有较强的事业心、正义感和责任感。管护人员一般按造林面积2000亩左右配备1名,并明确了管护人员的职责。
(1)对进山人员实行登记管理。在林区进出口设立固定防火值班点,对进山人员进行管理。发现未经批准的野外用火等行为及时制止,并做好每天巡山护林的台帐登记工作。2014年5月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5期蒋薇,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与全氮供应研究自然与生态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与全氮供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