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课证岗赛”融合教学模式探讨
2014-08-07廖红
【摘要】从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实施“课、证、岗、赛”融合教学模式的措施。
【关键词】会计专业“课、证、岗、赛”融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147-03
随着全球经济越来越趋于一体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经济业务变得越来越复杂,会计环境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会计行业的高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如何应对,这是高职会计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会计专业教学应实施“课、证、岗、赛”融合教学模式。“课、证、岗、赛”融合教学模式是指以职业资格证、会计行业岗位、技能竞赛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来设置课程、进行课堂教学,将职业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做到课程与工作过程融合,课程与职业证书融合,以赛促训,以赛强技,真正实现“课中融岗,课中融证,课中融赛,岗中有课,证中有课,赛中有课”的交叉相容方式,加快学生职业角色的转换,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没有紧跟职业与就业岗位要求而进行及时修改,造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竞赛相脱节,导致学生考证过关率低,对口就业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三脱节”。
(一)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考试要求相脱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这一规定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内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具有一定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证书,是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是证明能够从事会计工作的唯一合法凭证,是进入会计岗位的“准入证”。然而,近年来会计从业资格通过率很低,详见图1。
图12012年、2013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合格率结构(比例)图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主力军是在校学生,从图1的合格率不到20%可看出,近两年来的会计专业教学质量不高,折射出会计教学存在着问题,课堂教学与会计职业资格没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没有做到课程教学与会计职业资格要求“无缝对接”。为此,课证融合非常必要。
(二)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脱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一规定要求将职业岗位与课程联系起来。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脱节的现象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
1.会计教学和真实业务相脱节。会计课堂教学的经济业务通常是用文字来描述的,极少看到原始凭证,很多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做文字描述的题目得心应手,而面对真实的业务,不知怎样编制会计分录;会计课堂教学通常采用“T”型账户来讲解会计账簿,面对真实账簿时,学生无从下手;教师在上“财务会计”通常告诉大家有三大报表,并会亲手教学生编制报表,而面对实际会计工作,学生竟然忘记有哪三大报表,更不知怎样编制报表,如何进行财务分析,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财务信息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反映了会计教学与真实业务相脱节,教师只教会了学生理论知识,却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去应用这些知识,如何把这些知识转换为实际操作的能力。
2.实习实训流于形式。近年来,高职院校强调会计专业应培养具有会计行业实际业务操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协调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将实践教学分为校内模拟实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实践教学的课时占总课时的51%以上,安排部分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引进能工巧匠到学校教学等,尽管如此,但效果并不明显,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单位的要求相差甚远。具体表现在:(1)校内实训基地。①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与会计岗位要求相脱节。由于资金有限,高职院校只能建几个简单的实训室,购买一些教学软件,不够规范化、系统化,学生在实训室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业务核算,实践教学的应用层次基本处于会计工作最基础的核算层面。②从内容上看,仅涉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实训涉及面较窄,与会计岗位的真正业务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缺乏运用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不同行业会计实务的适应能力训练。③要实现会计教学中的“课、证、岗、赛”的融合,应研究编制实用实效、内容丰富、结构科学的岗位实训教材。而目前校内实习的教材是由只有教学经验而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编写出来的,资料陈旧,教材内容与岗位相脱节。④从方法上看,基本是手工模拟作业或用会计核算软件去模拟和操作传统的手工会计业务,教学情景与实际会计职业环境尚有较大距离,学生只是会简单操作几笔业务。(2)校外实训基地。由于会计工作具有保密性的特点,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参与度低,实习单位一般只让学生翻看凭证和账簿,“蜻蜓点水”做一些简单业务,学生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企业的整个会计业务流程的处理,缺少系统化操作,通过实习,只增加了学生对会计岗位的感性认识,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顶岗实训,因此,学生校外实习的内容和质量难以保障,难以通过顶岗实习取得令人满意的预期效果。
(三)课程教学与技能竞赛相脱节。“依托技能大赛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高等职业院校重要的办学理念之一,举办技能竞赛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大创新。技能竞赛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高职教学质量和水平,检验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目前各高职院校限于课时要求,仅仅安排1~3门选修课程,课时往往是几十节课,从时间上无法达到竞赛的要求。从内容上,由于开课时间少,教师只能选择重要内容或“蜻蜓点水”地讲述,难达到职业能力和职业标准的要求;技能是“时间+技巧”的结合,由于无时间进行练习,大部分学生只是懂得方法,无法做到“熟能生巧”,掌握的只是技能的一些皮毛东西,各高职院校要参加技能竞赛时只能对几个参赛选手开“小灶”。另外,由于无完整的配套教材,学生没办法系统学习。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施“课、证、岗、赛”融合教学模式的措施
高职院校应该按照会计行业和教育规律的要求,将专业人才培养成为会计行业的准从业人员,达到“毕业能上岗,上岗能称职”目的。围绕这一要求和目的,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融合的原则,通过搭建“课、证、岗、赛”融合平台,面向行业,联系企业,校企合作,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实训、实习基地体制,学生择机进企业“顶岗”实习,零距离培养会计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以职业发展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为核心,以实现学生持续发展为目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中,不但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学生赢在起跑线上,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和持续发展,以职业发展为主线,全面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具体包括两点:一是以会计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按会计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梯性、层级性、渐进性,设置阶梯性、层级性的高职会计课程体系;二是按照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将能力构成分解为专业技术能力和非专业技术职业发展能力两大块,转变教育理念,跳出就业能力培养的小圈子,树立以关注学生一生职业发展为宗旨的新的教育理念,除了实施专业技术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精神,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学生非专业技术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学内容推行“课、证、岗、赛”融合,实施分阶段、渐进式“课、证、岗、赛”教学模式。会计类各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本专业根据职业发展要求,实行分阶段、渐进式“课、证、岗、赛”教学模式。
1.将“课、证、岗、赛”课程纳入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专业基础特点,实行分阶段、渐进式、多样化的“课、证、岗、赛”教育。将“课、证、岗、赛”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如开设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等考证课程为必修课,开设会计基本技能、成本会计、成本会计课程模拟实习、税收实务、会计综合实训等动手能力强的课程,为不同基础、不同岗位需求的学生提供渐进式“课、证、岗、赛”培训。
2.实施分阶段、渐进式“课、证、岗、赛”教育。(1)低年级阶段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教育。通过开设会计基本技能、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会计学原理课程模拟实习等课程,完成珠算、点钞、传票等会计基本技能的学习,完成现金业务核算、银行存款业务核算、其他货币资金业务核算、往来业务核算、财产物资核算、资金核算、财务成果核算等业务核算等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上岗和参加各种技能比赛打下良好的基础。职业证书计入学分,实现与相关课程学分互认,做到“课、证、岗、赛”合一,为学生通过从业资格证书提供教学及时间上的优势。(2)中年级阶段技术职称教育。通过学生在校1~2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各种技能有了一定的提高。鼓励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二、三年级的学生参加由国家财政部组织的助理会计师等职称考试。(3)高年级阶段的执业资格教育。鼓励专业基础好、素质高的学生考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执业资格。
(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会计技能比赛是检验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成果,展示高职高专学生会计岗位通用技术和职业能力,引领和促进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激发行业企业关注和参与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提升高职高专会计职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通过会计技能大赛的指挥棒作用,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此,高职院校应开设与比赛相关的课程,如会计基本技能、会计手工处理技能、会计信息化技能竞赛、企业经营沙盘实训等课程,并引入竞争机制,组建多个教师指导团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会计技能大赛和ERP沙盘模拟大赛。
(四)加强高质量的实训基地建设。“课、证、岗、赛”融合是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增强学生的会计岗位技能,达到专业学生“毕业能上岗,上岗能称职”。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然而会计行业是个特殊行业,学生实习、实训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为此,加大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势在必行。具体措施是:一是把企业搬进校园。由学校提供场所给企业,企业在学校开会计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学校利用企业资源的积极性为师生提供科研课题条件,企业积极吸收学生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实现双赢。二是加大校内实训基地资金投入,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按照“加强基础,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提高层次”的思路,建设符合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体制规范、管理科学、设施装备较先进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基地。三是不断改善校外实习基地条件,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和质量,使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熟练掌握会计岗位的操作要求和操作技能,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课、证、岗、赛”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同时也要有较高的技术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具备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素质,实现“教学水平”和“技术能力”相融合。要想实现“教学水平”和“技术能力”相融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专业教师必须持有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二是专业教师利用假期和周末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挂职锻炼,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进而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三是聘请企业一线会计岗位的管理专家到学校任教,带教青年教师。四是在学院开设会计公司,承接各种会计业务,让教师真正“实战”。
(六)选好、编好“课、证、岗、赛”融合的配套教材。教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材的建设至关重要。为此,高职会计专业选用和编写教材时,一定要紧密围绕职业资格证、会计行业岗位、技能竞赛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来选用和编写,以适应考证、岗位、比赛、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方向阳.开展职业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9(5)
[2]王竞雄,杨春旺,王绍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东盟博览,2010(5)
[3]李霞.会计实务教学中“课岗融合”的研究与实践[J].财会教育,2011(33)
[4]万仁新、方国旗. 面向行业的“ 课、证、岗融合”教学模式探讨[J].经济师,2011(7)
[5]蔡娟.会计专业“课、证、岗融合”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2(3)
[6]王粉萍.依托职业技能大赛,重构高职课程教学体系[J].陕西教育,2013(3)
【作者简介】廖红,女,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高级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改革和会计改革。
(责编卢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