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输入与输出平衡论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习得模式研究
2014-08-07刘玲妍
【摘要】结合二语习得关于输入与输出平衡的相关理论,阐述英语听力和口语教学有机结合的必要性,探讨以输入为基础、输出为驱动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习得模式。
【关键词】输入与输出平衡论英语听说教学习得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119-03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一直存在相对分割和相互脱节的现象。传统的听说教学观念认为,只要语言输入达到了一定的量输出就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事实上,很多大学生接受了十几年的英语听力练习,投入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但最后发现自己根本无法使用英语进行日常生活和工作上的基本交流。同时,传统的英语听说课把听力教学的练习当做教学的重点,对口语教学不重视。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听力练习,口语操练十分少;或者听力和口语课的主题虽然紧密联系,但是口语练习仅停留在对听力材料机械的朗读和背诵上,缺乏创造性的练习,语言得不到实际有效地输出。语言输出技能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听说教学必须更好地结合起来,听说结合,以听促说,才能真正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在实际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把握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平衡?通过有效输出和输出从而促进语言习得的有效策略是什么?在认知的细节上如何把握听力输入(input)的量和方式?口语技能输出(output)是目的还是手段,如何实现有效的输出?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更深入细致地探讨。
一、二语习得关于语言输入与输出平衡的理论研究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研究者从输入、吸收和输出以及相互关系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也提出了很多理论模型。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是以理解语言为基础的理论,其中“可理解性输入”、“i+1”等理论探讨了对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但是,他强调输入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语言输出的重要性。针对语言输入假说中的不足,Swain提出以语言运用为基础的语言输出假说(The Output Hypothesis),阐述了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的作用。他认为语言输入对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影响是有限的,学习者只有经过语言输出活动才能真正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Jeremy Harmer 则探讨输入和输出的平衡对二语习得的重要意义,提出输入和输出要形成有机的互动机制、语言输出要与交际目的紧密联系等重要理念。Gass进一步强调了二语习得输入到输出过程的整体性,通过分析二语习得过程中输入和输出的地位和作用、语言的吸收和整合、实施输出的切入点等方面,提出了二语习得过程模式。这些理论研究对外语教学最重要的启发在于: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都是语言习得的重要环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英语教学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两者必须有机结合和相互平衡才能够促进习得的产生。因此,不管是在阅读教学还是听说教学中,都要注重语言习得过程的完整性。只有把输入和输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语言输入作为前提和基础,语言输出作为教学的目的和驱动,语言学习才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语言输入和输出平衡视角下大学英语听说整体教学的必要性
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是语言习得的两个重要阶段。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是语言习得的初级阶段。语言输出是语言习得的充分条件、内在驱动和最终目的,是语言习得的高级阶段。语言习得始于输入,但输入不会自动转化为输出。语言习得的根本目的是输出,但输出也不会凭空生成,所以任何孤立地谈论语言输入或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的作用都是不科学的。
朱纯认为,句子有两类表征,即逐字逐句表征(表层形式)和命题表征(即意义)。人们在听完句子后保存在记忆中的主要是意义而不是表层形式,即语言形式。如果学习者只是单纯进行听力的输入训练,那么他们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感知的阶段,保存在他们脑海里的就只是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即表征形式。而口语表达即语言输出要求学习者必须先关注语言形式,并且将输入的语言材料和相关信息进行重构加工后,语言表达才可能逐渐趋于准确和流利,促进学习者的加工机制从意义加工转化为句法加工。
由此可见,实施以切实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的大学英语听说整体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把输入和输出有机结合起来,以听力输入作为听说教学的基础,然后通过口语技能输出的环节作为一种驱动和手段,促使学习者从意义加工转化到句法加工上从而激活内在认知。输出环节主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提高口语技能的产出,学习者提供自身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不断修正和优化语言输入,并形成输出的自动化
三、以输入为基础、输出为驱动的大学英语听说整体教学习得模式
英语听说整体教学指的是把听力教学和口语教学当做语言习得的两个重要组成阶段,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前者作为二语习得的先决条件和基础环节,后者作为听说教学的进阶环节是二语习得的驱动手段和目的,其根本核心在于听说结合,以听促说,以说促学,把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
(一)以听促说,把有效的听力输入当做语言习得的基础阶段。输入是语言学习的先决条件。听觉输入不仅是为了在交际过程中接收、理解信息并基于此作出反应,它同时也是语言学习本身的重要环节,需要语言学习者从中吸收地道的语言,为进一步高效输入乃至有效输出(output)做铺垫。语言输入指语言学习者通过听、看以及感知可理解语言材料的结构、意义和交际功能的过程。Krashen认为学习者所接受的语言输入必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语言习得才有可能发生:可理解性输入;包含着已知的语言成分(i);略高于已知语言水平的成分(i+l)。他还指出,非语法输入也是最佳语言输入的必要条件之一。
通过听力练习实现有效语言输入的有效策略包括:首先,学习者所接触到的听力材料必须具备可理解性,而不是他们脑海里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的事物,这是语言习得的必备条件。教师需要通过Brainstorming、topic-discussion、视频展示等手段来进行激活和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及必要词汇,在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的同时适当地巧妙地帮助学生清楚听力过程可能遇见的障碍,提高听力材料的可理解性。其次,听者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里既要包含有自身语言水平的成分(i),还要包含适当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新的知识(i+1)。因此,对听力材料的选择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但又略微高过其现有的水平,才能收获新的知识,取得新的进步。再次,保证足够的语言输入量。充足的输入量是实现有效语言输出的基础,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语言意识,为口语技能输出练习打基础。最后,听力输入的过程不能以语法讲解为重点。教师可以适当激活和补充语言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应尽量鼓励学生跳出多年的语法框架的束缚,通过语言输出训练不断检验和修正,不断取得进步。
(二)以说促学,口语教学作为语言习得的进阶环节是语言技能产出的驱动手段和目的。戴炜栋指出,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是充分发挥其工具的作用,恰如其分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输出技能产出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但是语言输入不会自动转化为输出。从二语习得视角看,英语教学既要有充足的语言输入作为前提和基础,又要把输出活动本身当做一种驱动手段,促使学习者去注意语言的形式,启动内在加工机制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句法层面的深加工。学习者语言输出是语言习得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语言习得的高级阶段,是学习者语言技能产出的必经之路。
根据Swain的输出假设,语言输出对于语言习得具有三大功能:注意功能(the noticing function)、假设检验功能(the hypothesis function)和(元语言功能(the metalinguistic function)。首先,语言输出能使学习者提高对语言形式的注意,触发更恰当的输入。其次,语言输入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自身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促使他们不断修正和调整。最后,输出有助于优化语言输入。学习者通过形式多样的语言操练,可以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并形成输出的自动化。文秋芳也指出,输出能够推动学习者对输入材内容进行深加工。因此,基于听力输入的口语技能输出教学作为内化语言知识的一种驱动和手段,其驱动作用在于促使学习者将储存的语言材料和掌握的知识重新整合,完成运用语言进行有效地传递信息的最终目的。
口语技能练习实现语言输出的有效策略包括:首先,要有充足的可理解性输入作为前提。根据认知图式论,学习者在脑海里存在有相关主题充足的图式,输出才可能顺利进行。所以在口语技能输出之前,通过听力练习环节补充,建立和丰富语言、内容及策略等相关图式,可有效提高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度。其次,输出活动须具备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注意输出活动的多样性。Swain同样提到了可理解性输出概念。口语技能输出活动的设计要与学生知识水平、语言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相符合,要把握好口语教学任务的难度,不能打击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只有当学习者愿意参与到课堂来,才会得到尽可能多使用英语表达和沟通的机会,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检验和修正语言,逐步实现输出自动化。最后,输出活动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可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分阶进行。Harmer认为输出可分为操练性输出( practice output)和交际性输出(communicative output)。传统的英语听说教学大多采用对话操练等操练性的输出活动,这种方式有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在类似情景中沟通表达的信心。但是二语习得研究者们指出,单纯的机械操练无助于语言习得,口语教学必须包括交际性输出活动,如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情景对话练习、课堂辩论和演讲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迫使他们对输入信息进行深加工,提高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输出活动的设计可根据学生的个体水平差异和认知特点分阶进行,把操练性输出作为第一阶段,交际性输出作为第二阶段,由浅入深,逐步实现口语技能的产出。
四、结语
随着二语习得研究取得不断进展,研究者们逐渐达成一致看法,即孤立地研究输入或输出去讨论英语教学的实施模式都是不科学的。对于英语教学而言,只有把语言输入当做学习的基础,把语言输出当做检验和提高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驱动方式和最终目的,才可能最终获得成功的语言习得,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此外,要把这个模式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还需要更进一步地去研究从输入到输出整个过程学习者的心理机制如何地发挥作用,由此指导设计更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下转第151页)(上接第120页)习者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1985
[2]Swain M. The output hypothesis: Just speaking and writing arent enough[J].The Canadian Modem Language Rev iew,1993(50)
[3]G Cook,B Seidlehofer(eds. ).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 lied Linguistics[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25-144
[4]戴运财,陈声威. 输入、输出一体化的外语教学模式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7)
[5]邓联健,杨烈祥.二语习得中的吸收假设[J].外语教学,2006(3)
[6]顾琦一.输出假说剖析[J].外语学刊,2006(2)
[7]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204
【作者简介】刘玲妍(1980-),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和英语教学法。
(责编卢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