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中厂”的教学信息化建设研究
2014-08-07邱金林黄丹妮
邱金林 黄丹妮
【摘要】针对基于“校中厂”的教学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探索,提出以校企共建、共享和应用为主要途径的教学信息化建设思路,并总结所在学院的实践经验,为高职教学信息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中厂教学信息化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094-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教育信息化是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大力推进共建、共享和应用优质教学资源是教学信息化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信息化的有力支撑。
为促进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和应用优质教学资源,强化技能型人才培养,实现学与教效果最大化,近几年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落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以“校中厂”——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农产品流通实训基地”为依托,对教学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成效明显。
一、“校中厂”教学信息化建设思路
“校中厂”通常是由校企合作共建,引入企业设备、资金、生产线等,建设可生产真实产品的校内实训场所,对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中厂”的优势在于,学校借助企业“硬件”资源,实施工学结合,学生身处真实工作环境,得到“真刀真枪”的锻炼。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校企共建、开发教学信息资源的机制和途径需要完善,企业丰富的“软件”资源难以融入课堂教学,真正让学与教更大受益。大力促进“校中厂”教学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共建、共享和应用优质教学资源,是充分利用“校中厂”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通过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创新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育人为本,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程中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支撑发展与引领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把学与教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环境中,传统“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校中厂”教学信息化建设,要以解决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此推进传统教学模式深刻变革,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将信息化发展的新思路、新观念、新内涵嵌入“校中厂”教学,通过建立校企双元主体、共建共享、应用驱动的开放合作机制,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开发实训实习项目,以学生为中心,学与教由“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重点解决学生“怎么学”和教师“如何教”的难题,使信息技术成为工学结合的有力抓手。
(二)推进信息化支撑下的工学结合
“校中厂”需要解决校企资源共建共享脱节的问题,搭建校企互动信息化教学平台,探索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学校课堂和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现场远程开展专业教学的改革。调动企业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需要解决并找准企业经济利益与学校人才培养效益的有效结合点,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形成校企合力,从而为“校中厂”教学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机制保障,这是推进信息化支撑下的工学结合的重要前提。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将企业典型素材、生产过程、管理流程等信息资源实时转化成为教学典型案例,融入课堂教学,这些典型案例针对性、操作性、现实性强,不但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手段改革上,按照企业真实项目、任务设计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视频、虚拟、动画、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弥补语言传递抽象、枯燥、复杂的问题,学生通过直接感知和亲自参与体验,养成独立思考、沟通协作的行为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在实训实习项目开发上,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共同开发具有操作性、体验性、现场氛围、分阶段、综合性等企业生产特点,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训实习项目,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做中学,做中教,学生通过实训实习就可以培养职业道德,熟悉工作流程,掌握生产规范,学生就业即能适应上岗工作。
二、“校中厂”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实践
根据以上建设思路,结合我院办学特点和教学改革实际需要,以“校中厂”——农产品流通实训基地为依托,在教学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一)深化校企合作
“校中厂”——农产品流通实训基地是我院与广西特产网合作共建,为广西高职院校中唯一专门研究和服务于农产品现代流通的生产性大型实训基地,充分体现我院“建设独具特色的现代商贸和农村现代流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应用型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学院与广西特产网共同成立校企产学研合作机构,设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建设、学生实训实习、员工培训、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和合作。建设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益和经济利益,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
以农产品流通为平台,以电子商务技能人才培养为依托,联结校企合作利益共同点,通过构建多主体共建、多功能协同共生、多方面同享共赢的校企运行机制,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互利共赢,企业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企业积极“反哺”教学建设,增强了“校中厂”自身的“造血”功能,在巩固原有合作成果基础上,校企进一步合作发展,建立了教学资源、项目开发等多方面信息管理、共享和开发平台,深化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工学结合。
(二)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水平
“校中厂”教学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双师素质”,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理念和应用水平。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等特点,知识的呈现由抽象、枯燥、复杂,变得形象、生动、具体,很好地解决了学生“怎么学”和教师“如何教”的难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我们以信息化环境为引导,通过多种方式帮助教师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水平,创新教师角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训实习设计。
一方面,充分利用近几年我院承办广西高等学校教师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的优势,分期分批次组织教师参加培训,邀请广西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专家作专题培训讲座,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和应用水平。另一方面,组织开展院级教育教学软件应用大赛,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近几届广西高校教育教学软件应用大赛,参赛项目包含多媒体教学软件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项目虚拟仿真动画作品设计、教育信息化研究论文评比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和研究水平得到锻炼和提升。
(三)搭建校企互动信息化教学平台
“校中厂”——农产品流通实训基地已成为我院跨专业、跨领域开展教学、实训、实习、创业的实体。建立校企互动信息通道。学院与企业建立校企信息沟通机制,定期召开专业与企业的“双业”联动协商会议,召开系主任与经理、专业负责人与店长、教师与技术人员的“双员”联席研讨会议,建立起校企教学、管理、实训等方面的信息通道,将企业生产最前沿的新信息、新技术、新项目及时反馈到教学一线,让教学改革的最新动向及时为企业所了解,在教学改革上形成了良好互动。
搭建顶岗实习和创业资源共享平台。利用广西特产网上下游延伸的300多家企业的产品资源和信息环境,开展多个专业的顶岗实习和创业体验。学生课外时间分组在广西特产网淘宝店上进行产品销售和促销实践,增进学生对企业、岗位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学生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明显提升。他们自主设计的12项营销策划方案、34件包装设计作品为企业所录用,并产生良好的经济价值。
(四)开发优质教学资源
校企共建“校中厂”过程中,广西特产网获得了快速发展,企业加盟店发展到40多家,年销售达5000多万元,产学结合的效益实现最大化。在教学素材开发上,校企共同参与收集、整理和编制企业生产过程的典型素材和案例,将企业典型素材、生产过程、管理流程实时转化成为课堂教学的鲜活内容,极大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在实训实习项目设计上,以企业生产项目、任务为导向,充分考虑各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关联性、岗位技能学习的递进性、岗位技能与企业生产的融合性特点,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库、技能竞赛库等具有教学做融合特点的实训资源,提升实训实习效果。
依托“校中厂”建设,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整合和开发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企业全程参与专业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完成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网站建设、课程管理系统建设、专业群资源库建设、课程资源库通用权限管理平台建设,开发了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网络营销的信息化实训教材,开发了2门专业核心课程、4门专业技能课程的网络教学和学习网站。
高职院校“校中厂”教学信息化建设具有鲜明的特色,需要因地制宜,寻找符合自身特点的建设思路与方向。教育信息化仍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它必然为教学改革注入强劲动力,经过近几年来校企合作办学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校中厂”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方的共赢。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201106LX813)
【作者简介】邱金林(1972-),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黄丹妮(1981-),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馆员,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和建设。
(责编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