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延平区机电制造产业自主创新路径探析
2014-08-07暨丽娟
暨丽娟
摘要:现代市场竞争中,企业科技自主创新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不竭动力,机电制造产业要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从而增强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关键词:机电制造;自主创新;产业集群
机电制造产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产业,涵盖机械电子和装备制造领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水平与经济、科技总体实力的标志。机电产业自主创新,是提高机电产业市场竞争力的不竭动力,本文认为机电产业发展的最关键决定因素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决定产业的发展,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发展现状
在倡导“机电一体”和工业化、信息化相融合的今天,南平市提出打造机电制造千亿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机电产业市场竞争力。延平区作为闽北老工业基地和中心城市所在地,在发展机电制造产业方面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延平区机电制造产业重点发展电线电缆、机电设备制造、汽车配件等产业。电线电缆业以南线电缆、三红电缆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高中压电缆、通讯电缆、特种架空线等高端和特种电缆产品;机电设备制造业以盛鑫机械、星光机械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电线电缆设备、机电设备、造纸设备等机电一体化设备;汽车配件业以华闽股份、华泰汽配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各类发动机缸套、汽车半轴、传动轴等产品。据统计,截止2012年底,中心城市有规模以上机电制造企业4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67.6亿元。其中“南线”、“三红”电线电缆占有全省3-5%的市场;三金电子金属盖板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40%;金山铸造铝合金制品产量在全省市场占有率达到15%。一些特色产业园已基本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正逐步体现。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机电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机电制造产业都处在一个转型升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目前,延平区机电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机电产业总产值占全省同口径产业产值比重不到3%,企业技术创新难度大,机电产业实现产业优化升级、跨越式发展动力不足。
(二)企业创新型科技人才不足。据统计,延平区机电产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高端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人才不足,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十分稀缺。截止2012年底,延平区拥有各类机电制造业人力资源总量为18079人,其中人才资源总量为4366人,占企业人力资源总量的24%。在人才资源结构中,经营管理人员860人,占19.7%;专业技术人才2397人,占54.9%;高技能人才1109人,占25.4%。
(三)企业品牌知名度不高。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中心城市机电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40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件、福建省著名商标45件、福建省名牌产品31个,全国一线品牌比例不高,仅南孚电池、太阳牌电缆、闽铝3家。
(四)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据统计,中心城市机电行业内已建成的企业技术中心中,国家级2家、省级4家、市级6家。企业用于技术开发创新的资金占销售总值的比例不到1%,企业研发技术普及率不高,仅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在全区机械行业重点骨干企业中普遍应用。
三、机电产业自主创新发展思路
当前,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机电产业存在高碳工业低碳化压力,给未来机电产业发展带来不确定风险,对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延平机电产业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水平,解决产业发展瓶颈问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一)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的机制。为适应市场化和全球化竞争的需要,提高机电产来的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政府要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不断自主创新。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按当年本级财政预算支出不少于1.3%的比例,预算本级科技三项费用,保障科技自主创新经费投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完善和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加大企业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政策的落实力度。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向金融部门推荐自主创新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引导金融机构对自主创新企业的支持。鼓励企业积极向上争取科技项目资金,对机电产业集群、高新技术推广等给予项目经费补助。鼓励社会资金流向创业风险投资领域,促进创业投资公司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
(二)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导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和长远发展,建立研发机构,大幅度提高机电产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的扶持力度,在行业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
(三)支持企业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采取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依托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完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联盟开展共性技术攻关,解决制约机电产业升级的重大制造装备、关键零部件、基础原材料、基础工艺及高端分析检测仪器设备等难题。
(四)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面向机电行业技术创新需求,促进科技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推动形成一批专业领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示范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政府引导,带动社会投入,支持围绕机电产业创新发展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机电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技术转移、知识产权、质量品牌、人才培训等服务。
(五)加强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我区机电制造业三大产业集群和重点领域,发展培养和引进一批能突破关键技术、带动产业升级、实现成果转化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优秀团队。实施“创新团队+创新项目”引进计划,以“人才+项目”的形式,引进拥有核心技术、产业带动力强的创新项目及创新团队,引进的人才优先列入区高端人才引进资助计划。吸引符合要求的急需紧缺人才到延平来开展项目、技术对接,引导相关人才服务机电制造产业发展。注重后备人才培养,针对部分行业发展需要,在青年学生中选拔人员,攻读机电制造急需紧缺专业。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流动和兼职。
——在人才层次上,努力形成一支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适应国际国内竞争的一流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大大提升,60%的机电制造企业管理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企业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分别达到16.5%和23%;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分别达到25人和40人。
——在人才结构上,人才职称、年龄、学历结构比例进一步趋向合理,高、中、初级职称人才比例为10:50:40;研究生、本科、专科的比例达15:35:50;大专学历以下人员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比例达到85%以上。
(六)实施企业知名品牌战略。大力推进以技术创新为基
础,以驰(著)名商标、知名商号、中国名牌产品、福建名牌产品等为核心的品牌战略,加大机电产业品牌宣传,形成品牌集聚效应,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鼓励机电产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和境外维权,实现品牌国际化。充分运用专利技术,加快技术装备更新、新产品开发,做大做强我区机电制造产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抢占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 方金城,朱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及案例分析》.山东,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柳御林.《技术创新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