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2014-08-07叶宏
叶宏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着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客观事实,农村文化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必然给农村社会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逐步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政府为指导的协调发展对策、以社区组织为载体的协调发展对策和以农民为主体的协调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村文化;农村经济;对策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农村农业产业生产率显著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农村整体的文化发展水平却明显滞后,农村经济与农村文化的发展存在严重的失衡和不协调状况,而文化发展的滞后使得经济的增长失去了长久的理性动力和精神源泉。因而,探索并提出科学有效的促成农村文化和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对策至关重要,符合国情、区情、社情和民情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发展的对策将能较好地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的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现象,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以政府为指导的协调发展对策
作为社会管理主体的农村政府,应该在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指导作用,这才是确保两者协调发展的宏观基础。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体制社会中,作为宏观经济的指挥,政府在农村文化硬件建设和经济发展基础中处于主导地位。农村的一系列政策优惠、便民设施、基础设施等,都需要依靠政府才能实施。
(一)强化农村经济基础。国富民强,农业是根基。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严格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在稳定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逐步解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的现象,因地制宜,突出各地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大幅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村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农村的思想文化理论建设。加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思想文化理论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使马列主义中国化、具体化,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传播、教育、植根、甚至武装到农民头脑中。这些思想理论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石,他们决定着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性质、前途,是先进农村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就像邓小平认为的那样,人要团结就必须要有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农村广大地区和居民一定要在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把八亿农民团结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上。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包括村级党组织建设、(乡)镇党组织建设、县级党组织建设,其中最主要的是村镇两级党组织建设。可以说,在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中,村镇党组织建设处于核心地位。第一要强化组织,不能出现党组织软弱瘫痪,更不能出现组织领导不团结或者拉帮结派的土匪帮派现象。第二要强化组织选举,实行村民真正民主。第三要强化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作风和业务水平,能带领农民群众发展农村文化,协调文化与经济发展、共同致富。第四,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提高村镇干部思想政治水平和建设新农村本领。
(四)发挥农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如果是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建设的决定因素,那么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则是建设农村文化和农村经济的重要保障。农民党员,应该言行一致,率先垂范,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道德体系和人生价值观念,利用高尚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广大农民,赢得大家的信赖,产生巨大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农民群众在实际行动中体会到:应当自觉地遵守法律、自主学习贯彻党的各项农村方针政策、合理对待农村发展中的利益关系,自动发扬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
(五)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的投入。农村文化与经济要发展要实现协调的状况,真正有效果的其实还是靠政府的投入。面对农村文化状况普遍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现状,我们只能加大文化基础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缩小两者的投入差,才能达到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这种投入要舍得投、敢于投、投重点。在文化基础的各项投入中,教育是最重要的。要使农村经济大幅度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加大农村教育投资,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六)确保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政策。当然作为政府的支
持,不仅仅是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持,更重要的还有制度和政策的支持,这种软支持有时比硬支持更能发挥功效。要完善农村文化的立法和执法,逐步从法律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考核,把文化建设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不能考核仅看关系,或者仅仅看经济,要把经济考核和文化考核结合起来。同时注意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现象,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具体实际状况来制定相应的农村文化政策和要求。
(七)制定科学的文化与经济发展战略。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是反映农村文化的基本,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了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的现实需要,必须遵循科学的文化发展规律,设定科学的文化发展目标,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步骤。一是要合理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任务;二是要使农村文化发展短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相互配套和协调,完善农村文化发展体系;三是要把农村文化发展战略与建设活动规划与当地农村发展战略和工作规划统一起来;四是要制定农村文化具体建设发展的规划,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
二、以社区组织为载体的协调发展对策
(一)建设农村社区文化网络。农村社区文化网络主要包括党校、政府网站或者农村文化网站、农村文化站、农民文体活动中心、电影院、图书室以及小型的农民俱乐部、文化活动室,还有一些黑板报、政务公开栏、宣传橱窗等。此外,还包括越来越多的农民兴趣小组、农民爱好小组等。这些社区文化组织都是承载、传播农村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夯实农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素质的基础。没有这些载体保障,农村文化建设就失去了依靠,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也就无法顺利开展。
(二)建设农村传统文化组织。农村的社区文化组织要大力弘扬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这一民族精神的灵魂,这才是延续民族生命的源泉。比如农村民间艺术、农村儒家文化等。要继承和发展农村的儒家文化传统组织。儒家文化不仅是我国的宝贵资源,也是全世界的宝贵资源。在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儒家文化对于维持自给自足的中国小农经济社会起到了稳定和繁荣的作用。在旧中国的农村,基本上是儒家文化的私塾在教育引导着农民的精神和生活。在当代,儒家伦理也将对中国现代化事业起到积极作用。在现在的社会中传承发展儒家文化精神,既不会与马列主义相矛盾,更不会与经济发展相阻碍。儒家思想能参与农民的精神建设,培养农民自觉的道德意识,造就理性和谐的社会。
(三)合理利用外来社区文化组织。对于一些农村而言,或许建立自己的文化组织有困难,这就得需要充分利用外来社区文化组织来进行文化宣传和建设。目前来说,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三下乡”的社区文化组织。每年按照国家文件,都有一些文化组织或者单位下到农村进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要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文化组织。特别是外来文化组织进行的这些活动,基本上会帮助农村建立一定的文化基础,如捐书建立农家书屋、捐电脑建立农民电脑学习班、支教建立一帮一教育等。
endprint
三、以农民为主体的协调发展对策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历史的最终推动者和决定力量。因此,只有以农民为主体才是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最重要保障。只有农民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了,才能促进农村文化的大幅度发展,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转变,才能打造一个全新的中国农村面貌。
(一)要以科学武装农民。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群体、一个居民,如果没有精神力量,那是什么都不行。在新世纪各种文化的冲突斗争中,农业、农村要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必须要有主导性的科学理论指导。
要做到科学的理论武装农民,对于农民自身来说要逐渐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培养科学的行为方式。引导农民树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思想、农村发展科学观、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观、改革创新理念等,带领农村地区和广大农民在现代化、市场化过程中超越传统、变革现代、走向未来,实现传统农民、愚昧农村向现代农民、文明农村的转变。
(二)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农民的文化知识,最重要的就是农村的教育和培训。农村教育可以促使下一代农民脱离文盲层次,但由于农民众多、农村广袤等原因,目前只能执行9年制义务教育。这对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来说,还远远不够。九年制义务教育培养出来的农民知识具备基本的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专业水平和创新层次。这就需要针对我国农村实际,大力实施科教兴农、人才兴农、教育兴农战略,积极引进农民专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大力开办各种形式的知识培训班,用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三)建设农民家庭文化。搞好农民家庭文化,对于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很多事实表明,农村经济增长、社会风气良好、治安稳定,与这些农村家庭文化建设得好有很大的相关度。而一些农村地区社会风气不正、秩序混乱、犯罪猖獗,也与家庭文化建设差有直接关系。目前来说我国农村经常发生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家庭相关问题,如婚姻问题、老人赡养、邻里关系等民间纠纷。因此,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家庭文化建设,通过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地域文化的思路,逐步实现户、村、镇统一协调发展。
(四)鼓励扶持农民自办文化。随着农村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需求越来越高,渴望越来越大,农民自办文化逐渐兴起。农民自办文化来自于基层,发展于基层,服务于基层农民群众。他们不仅丰富了广大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更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氛围,提高了农民道德水平,提升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此外,也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建设,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各级农村政府应通过民办公助等方式,鼓励农民自办文化,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民,允许其建设文化室、图书室、活动室等,支持农民自负盈亏,兴办农民书社等,大力扶持民间文化社团和剧团发展,引导农民自办文化逐步向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发展,提供资金贷款、土地使用、政策支持等等,通过农民自办文化推动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惠海、李康化主编:《文化经济学》,书海出版社2004版。
[2] 刘永佶:《经济文化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