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对策研究

2014-08-07曹福毅孙勇李智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13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辽宁

曹福毅+孙勇+李智

基金项目:辽宁社会经济发展课题(2013lslktjjx-18);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L12DJL041)。

作者简介:曹福毅(1970-),男,辽宁沈阳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科技管理;孙勇(1980-),男,辽宁锦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管理;李智(1963-),男,辽宁铁岭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科技产业管理

摘要:通过对辽宁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的分析,归纳出辽宁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结合辽宁实际,借鉴国内其他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为进一步优化辽宁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提出了理顺对接机制,减少合作双方技术差距;健全约束机制,建立合理利益分配格局;完善信息传递机制,搭建有效合作平台;深化多元投入机制、搭建产学研合作融资平台等建议。

关键词:辽宁;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3000502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技术需求方的企业与技术供给方的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一种合作,促进技术创新要素的有效聚集和优化组合。随着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社会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产学研协同创新已经成为辽宁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驱动力。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有效推进协同创新,加强区域产学研合作政策环境研究,对于辽宁调结构、促发展具有深层次意义。从国内外发达地区成功发展经验来看,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平稳、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有效途径之一。

近年来,辽宁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一代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初具规模。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全省形成了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截至2013年底,辽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集群13个,规划面积达到775平方公里,涵盖装备、石化、冶金等重点行业,形成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13个产业集群中科技人员达到1.5万人,实现销售收入1787亿元,同比增长25.4,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99.4亿元,同比增长31.6%。2013年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辽宁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排在全国第7位。

虽然辽宁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全球化、协同性和开放式创新的背景下,辽宁产学研合作发展仍面临以下四个不足。

1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不足

辽宁规模以上企业还未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投入主体和需求主体,除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外,其他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较低,难以起到以科技创新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从全国各地区来看,2012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超过600亿元的有6个省(市),江苏排在第1位为1287.9亿元,上海排在第6位为679.5亿元,辽宁排在第7位为390.9亿元,与排名前6位的省(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2013年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辽宁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仅排在第12位。

2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不仅中科院沈阳分院系统、沈阳化工研究院的科技成果只有20%在辽宁省内转化;而且全省技术市场交易额中的50%以上流向外省,辽宁省科技成果外流现象较为普遍。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科研机构提供的技术成果的配套性和成熟度不高,二次开发成本过高,企业失去兴趣;二是某些科技成果因市场变化而失去了转化机会,或科技成果因技术生命周期的制约而失去了转化的经济价值,未能抢占市场先机。2013年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在科技活动产出指数的排序中,辽宁排在第8位,与排在前五位的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相比较,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3产学研合作的短期性较为普遍

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辽宁仍居主导地位,企业的科技创新主要方式是自主开发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2006年辽宁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的100家企业中有61.90%的企业采取的是“合作开发”,“技术转让”、“信息交流和疑难咨询”、“委托开发”,分别占2063%、13.75%、11.15%,“共建产业中试基地”排在了最后。2012年辽宁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的386家企业中,69%的企业采取的是“合作开发”,“技术转让”和“共建研究开发机构”所占比例均为29.7%,选择“共建中试产业基地”和“共建联营企业”的企业排在最后两位。以上数据表明辽宁省产学研合作模式在过去5年间没有质的改变,还处于低层次阶段,偏重于短期合作,在积极的实验探索中,仍未形成符合辽宁特点、较为成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尚未进入共担风险的产业化阶段。

4中介机构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不强

在一份“如何看待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的调查问卷显示,70.3%的企业认为政府的作用是宏观引导、支持和推动,40.5%的企业认为“政府应该直接投资或政府出面发展中介机构职能”,71.6%的企业是通过“自己联系”与合作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26.1%的企业通过“政府牵引”与合作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7.2%的企业通过“中介机构”与合作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以上数据表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意愿比较强烈,政府部门在其中也发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专业化的产学研合作中介服务机构远没有发挥出他应有的作用。

产学研协同创新涉及了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主体,以及人才、市场、信息、技术和资金等多方面的要素,主体和要素如何统一,在协同创新中充分发挥作用,是产学研合作问题提出的基础。本文根据辽宁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理顺对接机制,减少合作双方技术差距。

政府重点培育影响力大、辅射面广、设施齐全、人才智力资源密集的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专业技术型服务平台。专业技术型服务平台直接面向相关产业,对科技成果进行深加工和技术集成,为企业提供成套的工程化科技成果,解决技术转化中的技术成熟性、配套性问题;继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继续加强工程硕士点建设。以技术项目为纽带,鼓励高校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共建“技术开发中心”和“科研生产联合体”,相互兼职、联合研究、专职培调、委托培养研究生等各种方式加强校企合作,以合作促进交流,推动学术标准与市场标准的融合;探索省内高校优势资源协同机制。对省内各高校传统优势学科进行甄选,对其加强专项投入,避免重复建设,鼓励高校充分发挥传统学科优势,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与发展研究方面展开广泛且深入合作,对接相关产业集群,联合开展重大技术攻关,联合承担国家重点项目,对于在辽宁转化的先进技术成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区域内各高校联动的科技产业链条;政府推动建立“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联合辽宁省产业界、教育界、科技界及学术界致力于产学研合作的部门、单位成立“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在行业自律、机制创新、信息交互、产权保护等方面扩大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第二,健全约束机制,建立合理利益分配格局。

endprint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合作各方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影响产学研合作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动力来源于获取的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产学研合作的整体获利相对固定,博弈各方的利益分配情况却不尽相同,考虑自身利益,合作各方会采取相应的策略,只有在利益分配达到均衡状态时,才能被合作各方所接受,从而保证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辽宁应根据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法律框架,综合考虑各方投入的资源价值、经营绩效、技术新颖程度、项目投资规模、技术风险等因素,形成依托资本市场的科技成果定价交易机制,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业绩增长的源泉。在科技创新为企业带来丰厚效益的同时,政府要引导企业建立多元的奖励和约束机制,在制度的约束下保证技术开发机构及人员享有参与利益分配的权利,切实提高科技人员的地位和待遇。

第三,完善信息传递机制,搭建有效合作平台。

搭建专业化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首先,政府采取引进、自建相结合,公益性、商业性相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推进辽宁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朝着专业化、国际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升其增值服务水平;其次,政府与专业化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建立战略协作联盟,搭建专业化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形成长效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对接活动。专业化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依托市场,面向市场,以市场机制运行,引导要素资源及时进入市场,通过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优化配置;第三,结合辽宁实际,优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通道效应,吸引创新要素资源向通道入口不断聚集,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作用,不断加速创新要素在区域内的流转;最后,建立全省性的技术市场管理机构和协调机构,以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中心,承担收集和推广技术市场信息、生产信息、科技成果信息的任务。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系统和计算机技术手段,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信息网络,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发布,设立数据库,开展技术有偿服务,不断扩大信息的传播和转移的辐射面。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咨询评价、预测系统,为产学研合作各方提供合作项目的技术性、先进性、科学性、经济性、适应性和回报率等参考资料,缩短合作各方在目标价值上存在的较大差距。

第四,深化多元投入机制、搭建产学研合作融资平台。

资金缺口大是辽宁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困难的关键因素,企业无力或者不愿承担投资风险比较大的科技转化项目。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项商业性的合作,承担的风险高低决定着投资收益的多少,风险越高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也同时决定合作的长期性、稳定性和深入性,辽宁只有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体系,才能解除科技成果在转化阶段的资金困境。建立一套完整、可行性强的投融资机制体制,来保证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的资金充足。首先,在辽宁区域内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参与的投资体系,投资主体要实现多元化,投资形式要实现多样化,投资理念要实现前沿化。辽宁逐步建立起汇聚多方资金、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的风险投融资机构和风险投融资担保机构;其次,辽宁进一步增加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规模,专门用于支持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支持科技人员携成果领办和参办科技企业,在税收、资金担保、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有效引导资金流动,调动社会优势资金从事科技风险投资,鼓励科研人员参与适合企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活动。

本文根据大量的调研数据,针对辽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不足,在进一步优化辽宁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环境方面提出四点建议。然而,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会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变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如何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仍需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总结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宋保林,李兆友.论技术知识的生成与获取一基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视角[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0.

[2]刘云龙,李世佼.产学研联盟中合作成员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2325.

[3]刘力.走向“三重螺旋”: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战略选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0):4448.

[4]林海斌.辽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N].辽宁日报,2011,(02).

[5]吴伟.产学研合作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9):3943.

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辽宁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澳门辽宁 携手同行
辽宁舰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