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2014-08-07华婧艺黄晟

2014年15期
关键词:不良贷款商业银行

华婧艺 黄晟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华婧艺,武汉大学2011级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

第二作者:黄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1级,金融学院金融工程专业。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定心丸,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我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质量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货款业务的增多,商业银行目前的管理机制无法有效的控制不良贷款比例的上升,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及应对对策。首先,本文概述了商业银行的概念、特征及分类;其次,分析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几点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一、商业银行概述

1.概念。商业银行的英文名为Commercial Bank,它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商业银行是一个中介机构,其经营对象是金融资产;第二,商业银行的经营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第三,只有商业银行能够提供“银行货币”。综合而言,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业务包括工商业存、放款,它是经营货币的企业,获取利润是该企业的最终经营目的。

2.特征。(1)商业银行与其它工商企业一样,以盈利为目的,自负盈亏。(2)商业银行与其它工商企业一样,有自身的特殊性。工商企业所经营的商品是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的。而商业银行所经营的商品是金融资产,其本身是无形。由于商业银行本身的特殊性又被称为金融企业。

3.分类。目前,我国银行体系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其中,商业银行包括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外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主要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两种类型的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资产和承揽的业务占我国商业银行的比重很大。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1.商業银行目前贷款规模。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以融资为主要经营模式的企业越来越多,推动了金融机构货款规模的扩张,根据有关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调查,2012年上半年末与2011年末,境内工商银行分行的人民币贷款比例增长了6.4%,其中,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以及一些新兴产业的贷款比例上升了48%,促进了我国整体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同时,工商银行也加大了微型企业和个人信贷的投放,其投放比例增加17%。

2.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商业银行按照贷款人的偿债能力和风险程度将贷款分为五级,即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其中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为不良贷款,“不良”程度最轻的贷款是次级贷款。关注贷款是指借款人目前还具有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但其自身还存在一些对偿还不利的的影响因素,如果这些因素影响扩大,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将会受到影响,银行也会因此受到威胁,关注贷款有可能发展成为不良贷款;次级贷款是批贷款人偿还能力明显出现问题,完全无法依靠正常的营业收入足额偿还借款本息,即便通过担保,也有可能无法偿还本息。

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结构不容乐观。根据有关调查数据资料的分析,2007年到2011年期间,不良贷款泊余额和比率都呈现了下降的趋势,说明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情况正在不断的改善。但是,从整体来看,2010年开始,损失货款余额和可疑货款金额有上升的趋势,不良贷款有恶化的预兆,这说明不良贷款的收回和盘活率都有所下降,进一步化解不良贷款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4.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式复杂。随着社会企业经营项目和经营模式的不断变化,我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也在不断的发展,从过去的单一的授信信贷业务逐渐向银行承兑汇票和信用证垫款等表外贷款业务发展。这些业务的开展虽然增加了企业的贷款业务量,但同时,也提高了银行信贷风险出现的几率。不良贷款出现的可能性不再只有授信贷款业务才能发生,其它业务领域也将会涉及。由于业务品种的多样化,使商业银行面对的不良贷款形式也变得复杂化。

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1.商业银行承担的历史包袱较沉重。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由于自身机制的原因在市场的竞争处于劣势,亏损态势逐年扩大。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有企业的经营亏损大部分由政府来填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政府财政补贴逐渐转变为银行贷款,国有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由于银行贷款接替。同时,根据我国渐进式改革方针的逐步推行,社会储蓄以居民储蓄为主体。这种局式造成国有企业资金来源更依赖商业银行,破于政府的压力,商业银行不得不向经营状况不良的国有企业发放贷款,而这部分贷款的利率往往低于或等于市场上的基准利率;再加上居民储蓄的增加,使得商业银行承担更高的存款利率成本。这种低效资本配置加重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

2.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效率较低。商业银行处理经营过程中各级人员关系的结构是通过制度安排来处理的,这种单一的处理方式使其缺乏了一定的灵活性与能动性,导致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效率低下。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所有者抽象;第二,相关激励约束机制有效性差;第三,进入和退出市场交易产生障碍;第四,债权陷入软约束状态。

3.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不够严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原则包括三个,即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贷款人必须遵循银行的内部贷款程序,在贷款前必须做好贷款前检查、贷款时审查和贷款后监测。但大多贷款人只看重本企业的丰厚的利润,而忽视了这些表面化的程序,银行信贷人员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拉存款和维护客户上面,只保证了贷款的数量,而忘记了贷款质量的重要性,导致不良贷款的比率越来越高。

4.商业银行缺乏贷款管理的风险意识和防范措施。加强商业银行对贷款管理的关键是缓解和控制不良贷款。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信息管理较薄弱;第二,我国商业银行缺乏不同类型贷款定量评估标准。

四、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对策

1.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在实际工作中,信贷人员应当充分、全面和客观的做好贷款前调查;强化贷款中各个审查阶段的评估工作,提高相关评估技术和放贷质量;及时做好贷款后续监控、评估工作,确保信贷风险控制工作的有效实施。

2.规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在实施信贷操作任务时,必须严格遵守商业银行贷款程序,做好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在执行贷款程序之前,信贷人员应该对借款人员进行严格的“5C”审查,即品德审查、能力审查、资本审查、担保审查、经营状况审查。审查时如果发现异常,信贷人员应该及时终止贷款人申请的贷款;在放贷之后,商业银行应该时时注重事中控制,跟踪监测信贷风险,一旦发现贷款人员虚报贷款用途或隐瞒借款重要事实,对于日后收回贷款的可能性十分严重,应立即停止发放贷款,终止贷款合同;在贷款期已满时,发现贷款人无法按时还清贷款时,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必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尽量减少银行的经济损失。因此,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在执行信贷任务时应当严格遵循贷款程序,减少银行不必要的不良贷款业务的承揽。

3.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健全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可以有效的抵御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我国商业银行要付出实际行动,依法按章办事,严厉打击各种金融犯罪活动,从源头治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

4.商业银行应及时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商业银行应该通过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来弥补漏洞,在做信贷业务时综合客户个人信用信息,详细审查申请人资料,尽量减少不良贷款人员业务的产生,为企业减少信贷业务风险。

五、总结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是改革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商业银行应该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金融行业的发展变化,及时探索新的化解不良贷款的措施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宋效中,骆宏伟.我国商业银行防控不良贷款的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

[2]庞昌芸,张跃芳.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及防范措施[J].北方经贸2011.

猜你喜欢

不良贷款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叙永农商银行化解不良贷款443.5万元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不良率农行最高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