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亚文化圈的传播与流变

2014-08-07王娟

2014年15期
关键词:文化圈东亚儒学

作者简介:王娟(1989-),女,汉,山西人。现攻读天津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影响下,东亚文化圈重构的呼声日益强烈。本文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通过分析东亚文化圈形成机制及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正确看待和评价东亚文化圈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质。

关键词:文化圈;东亚;传播;流变;重构;文化特质东亚文化圈是以中国为文化源地,以朝鲜、日本和越南为受容区的人文地理区域。春秋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百学思想大碰撞,黄河下游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要特征、以天人合一和人本主义为特色的汉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启的民族大融合进程中,中国文化发展趋于复杂化,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学外衣,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

在这个强大的文化中心的影响下,汉文化开始向其周边地区和国家进行自觉的扩散辐射。

从地缘上看,最先直接接受汉文化影响的是北方的朝鲜半岛。无论是箕子朝鲜政权时期、卫氏政权时期还是在汉四郡进行直接统治时期,田蚕、礼仪、器皿、文字等中国文化在朝鲜得到了广泛传播。到了朝鲜三国时期,汉字、儒学、佛教、阴阳五行思想等传入。各国在中央设立国学或太学传儒学。以佛教传播为例,高句丽小兽林王二年,“(前)秦王苻坚遣使及浮屠顺道,送佛经文”,由此,佛教传入高句丽;百济枕流王三年,西域僧人摩罗难陀自中国东晋入百济,弘扬佛法,佛教遂传入百济①。新罗汉化虽晚,但后来居上。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中日关系最早有关于徐福东渡的传说;《后汉书•东夷列传》载:“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也就是现在熟知的“汉倭奴国王”金印。朝鲜半岛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最大贡献者当属王仁。王仁作为移居百济的中国移民,到日本后献《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并且他向日本太子等讲授中国儒学思想,《日本书纪》载:“王仁来之,则太子菟道稚郎子师之,习诸典籍于王仁,莫不能达。”6世纪中叶,汉化佛教经由朝鲜半岛传到日本。飞鸟时期,经过圣德太子的努力,佛教在日本得到传播。现存的法隆寺便可以窥见当时日本的佛教文化受中国北魏与六朝文化的影响之深。

视角南移至受汉文化圈影响的越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设立南海、桂林、象郡,并将南下的五十万秦军,全部留下“嫡戍”,从内地征调一万五千余名未婚妇女送到岭南,充当戍军之妻,并“与越杂处”,首次开始了民族大融合。②公元前207年,秦亡;南海尉赵佗“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史记•南越尉佗列传》),首次接受了汉文化和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以及铁器生产工具,长达九十余年的安定局势,推动了整个越族地区从原始氏族社会直接进入封建社会;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平南越,设九郡,将越南正式归入中国的版图;汉中人锡光任交趾太守,设学堂,授礼仪,传播种植技术等,这个时期延续了一千多年。

作为文化圈四要素的汉字、儒学、律令及汉化佛教均已传播至东亚各地区,这表明东亚文化圈在魏晋南北朝时初步形成。③

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不仅进行内部调整,还积极消化吸收各种外来宗教文化,形成一种“坐集千古之智”的大好局面。④大唐作为当时世界上高势能文明的国家,对其他国家和文化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汉文化向其周边地区和国家扩散辐射在这时期最为突出。

日本在这时期大量直接吸收汉文化最引人关注。生产方式、服饰风格、典章制度、哲学文艺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学习和模仿。645年,日本“大化改新”,以“唐化”为标准,大力推行租庸调制度、班田制和中央集权制;8世纪初,颁布《养老律令》,几乎都是因袭唐朝政治制度。鉴真和尚东渡,在日本他被尊为“日本文化的恩人”。

新罗统一三国,建立起朝鲜半岛上第一个统一王朝。面临统一后重建问题,统一新罗更加强调学习唐朝文化,把唐制视为立国的规范。一切政治制度、政治机构都模仿唐朝。文化方面,设国学后改为大学监;儒学以《论语》《孝经》为必修,进行科举考试。

679年,唐改隋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从此称越南为安南。唐朝的文教制度、培育和选择人才的政策以及推行汉文化的方针在安南都是卓有成效的。唐宪宗(806—820)时,交州诗人廖有方考中进士,从此科举制度传入安南。

此外,唐朝實行空前的文化开放政策,世界各国使者云集长安。朝鲜半岛的新罗和岛国日本不断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留学僧来唐朝学习中国文化,并加以传播。东亚文化影响力更加深远,标志着东亚文化圈的正式形成。

程朱理学是在对佛教和道教思想融合基础上的儒学的第二次复兴。⑤作为正统儒学,在中国被确定为官方意识形态,一直到19世纪,占统治地位达700多年,并且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也为正统思想,程朱理学成为东亚文化圈的思想核心。

在教育方面,中国到明代,形成官学与私学并行发展,⑥庶民教育兴起的局面。日本、朝鲜、越南也是如此,日本是在室町时期,随着“下克上”风潮的兴起,直接以庶民为对象的初等教育获得了发展,形成了中世庶民教育的大环境。在高句丽,除了有贵族子弟上的“太学”,还有庶民子弟上的私立学校——“扃堂”。《旧唐书•东夷列传》高句丽条记载:“俗爱书籍,至于衡门厮养之家,各于街衢造大屋,谓之扃堂,子弟未婚之前,昼夜于此读书习射。”⑦扄堂成为了庶民下户习文练武的私立大学。

到了19世纪,西方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文化的西学东渐使东亚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到政治体制陷入困境,发展出现迟缓及衰落,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学遭到解构,文化源地的中国优势已不复存在。这一时期的日本最为典型。面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和沦为殖民地的风险,1868年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实行“文明开化”。大量引进西方的现代艺术精神、民主观念和自由平等意识,改变了日本传统的精神文化,积极向西方靠拢。

现如今,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影响下,为实现东亚经济的共同繁荣,增进本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东亚文化圈重构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更为重要的则是东亚文化的特质,使得东亚作为一个文化整体,至今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东亚文化特质第一个特性是主体性。它是“对人的本性、本质的深刻探索,是对人的主体自觉的价值和意义的提升和尊崇。”⑧主要体现在人生目标和生活方式的追求上,东亚文化圈强调入世,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自我实现的目标。东亚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的价值共性,在多元文明相互冲突、融合过程中展现的共生精神是东亚文化中具有显著人文色彩的特质,这是东亚文化圈重构的最重要的原因,也为化解当今世界冲突与危机提供了有效途径。

正是由于以上文化特质,将东亚各民族凝聚在一起。让东亚文化圈在历史发展中没有像其他古老文明一样陨落,并至今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韩国文化史.杨昭全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

[2]越南通史.郭振铎、张笑梅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3]林龙飞.东亚汉字文化圈及其形成论析.东南亚纵横.2006年.

[4]东方文学概论.何乃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三章.

[5]东方文化通论.侯传文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6]日本文化通史.叶渭渠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7]以韩国三国时代儒学诠释东亚文化圈.李甦平.选自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儒家思想篇.高明士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注解:

①韩国文化史,杨昭全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1页

②越南通史,郭振铎、张笑梅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③林龙飞.东亚汉字文化圈及其形成论析.东南亚纵横,2006年.

④东方文学概论,何乃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三章

⑤东方文化通论,侯传文,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⑥日本文化通史,叶渭渠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⑦韩国文化史,杨昭全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0-21页

⑧《以韩国三国时代儒学诠释东亚文化圈》李甦平著,选自《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儒家思想篇》.高明士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93—107页

猜你喜欢

文化圈东亚儒学
“东亚汉诗史(多卷本)”简介
儒学交流在路上
我校东亚研究院一行应邀访问韩国东亚大学
圈里事儿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未定的东亚多边体制与能动的中国东亚政策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关于创建派出所文化圈的几点思考
秦皇岛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圈”的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