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社会转型角度看中国模式

2014-08-07马源白雪燕

2014年15期
关键词:中国模式社会转型

马源 白雪燕

作者简介:马源(1991-),男,汉,江苏泰兴人,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白雪燕(1991-),女,汉,安徽安庆人,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经济伦理学。

摘要:近年来中国模式不断被提及,同时我国改革的阀门也被打开。基于此,从社会转型的角度,从对中国模式的争论、内涵特征以及风险挑战等方面解剖中国模式,以期寻找一条全面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关键词:社会转型;中国模式;改革一、中国的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一词为舶来品,它是社会结构朝积极方向发展的一种过程。即社会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当然,社会转型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在内的诸多方面。

基于此,可知30多年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系统性、全局性的变化,社会基本特征亦大不同于以往,主要体现在:经济上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机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政治上高度集权向集体领导的转变;文化上由单一民族文化向多民族文化的转变;社会上从原先的城乡分离的二元体制向城乡融合式模式的转变等。由此,中国开创了一条在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迅速实现综合国力趋强的奇迹,也即出现了中国模式的提法。

二、中国模式的争论

中国模式这一概念发端于雷默,他认为“北京共识”具有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试验,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以及循序渐进、等特点。对于中国模式国内外学者并未达成共识,学界大概有如下观点:

其一,没有中国模式。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是自己在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且其没有连续性,不能够复制和借鉴。正如包心鉴所言,所谓中国模式,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认识上的误导,是一个悖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与要求的伪命题,应当不提中国模式。

其二,直面中国模式。它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结。尽管其还不成熟,是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但需直面它的存在。对中国模式的研究,可以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其三,慎提中国模式。这种观点承认中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反对提中国模式。主张以中国特色、中国道路或中国经验替代。他们认为,模式具有固定性和示范性。本文认为提中国模式无可厚非,它并不仅局限于经济层面,更是包含一整套政治和其他公共政策等的统一体。我们既要看到中国模式的优越性,也要对其风险和挑战作出积极的回应,而非片面言其优劣。

三、中国模式的内涵特征

对于中国模式的内涵,本文着重探讨政治和经济层面。从政治层面看,和西方多党代议制民主相比,中国采用的是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政府的目标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从经济层面看,中国采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个体、私营、外资经济。基于中国的实际,不难发现:

第一,社会转型是领导驱动的。回溯历史,中国改革大都是由领导推动的。“问题倒逼改革”的说法,给人平添了更多的改革决心。从某种层面,中国模式实现了市场和政府间的有效组合。当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提法,会让政府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探索、形成充分尊重市场主体新活力的体制机制。

第二,社会转型是渐进的。渐进性改革容易让人民接受,减小社会的动荡;容易让改革者在此过程中积累经验,开辟改革的新路径。显然,这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安定有序的政治环境。异于俄罗斯“休克疗法”,它充分考虑到了社会和人民可承受程度,确保了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使得中国经济实现了30多年的快速稳定发展。

第三,社会转型是积极稳妥推进的。基于改革的渐进性,社會转型表现出积极稳妥的特征。早在上世纪90年代,高层领导就提出了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并且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仲要结合点。沿着这样的思路,积极稳妥推进社会转型也就成为了可能。

四、中国模式的风险挑战

改革开放虽然创造了中国奇迹,实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但是,中国模式还不是一条成熟的现代化道路,其存在一系列系统性的风险挑战。

首先,中国模式与民主化进程不一致。中国政府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改革的过程中忽视民主法治建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中国政府所一贯坚持的,出于这一原理经济发展会为民主法治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而西方侧重于一整套民主制度的构建。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推进,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挑战。领导干部关注政治改革人数不多,“扩大党内民主”、“建设法治国家”、“防腐倡廉的制度设计”等议题受到冷遇,怎样真正做到“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亟待解决。

其次,中国模式的延续性有待观察。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中国模式的显著特点,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这也意味着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政府管得过多,市场主体活力受抑制,“产学研”相结合很难形成;国内产业空心化趋势加强;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等等。未来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环保、节能等方面努力,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

再次,中国模式的普适性问题要经历实践的检验。中国模式优越之处在于:一是具有良好的自身能动性和开放性;二是中国模式具有很强的应对危机的能力,这表明中国模式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不久将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思路将会显现出更大的作用,换言之中国模式也会为他国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当前,最为关键的是探索一条全面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而非照搬照抄西方社会发展模式,既要积极稳妥推进改革,也要不失时机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关键行业的改革。要清除苏联、美国、欧盟一些国家模式对我国的消极影响,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科尔奈.“大转型”——比较,第17辑[M].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2]秦宣.“中国模式”之概念辨析[J].前线,2010,02.

[3]冯海波,崔伟.“中国模式”概念批判[J].前沿,2011,21.

[4]刘爱武.国外中国模式研究评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中国模式社会转型
开放与短缺:论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转型中的高层住宅——以重庆白象居为例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
社会转型环境对“小产权房”购买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