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2014-08-07王成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关键处课文思维

王成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4-0079-01语文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近几年来我通过对阅读教学的深入了解和探讨,发现语文教学逐步向培养"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方向发展。过去那种重分析讲解的"满堂灌"早已被摒弃,但代之而来的"满堂问"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着。这种教学表面上看很活跃,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是一种"假启发式"。

只有得当的课堂提问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强化"问题意识"。即在一节课中,提问什么,怎样提问,什么时机提问,都要精心安排,将课堂教学设计成一环扣一环的"问题链",把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学习认知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课堂提问就要做到"精、巧、活、深"。

1.课堂提问要"精"

所谓"精",就是精心设计提问,设计的问题要精。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提问既要有深度,又要体现层次性,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探索的乐趣。如教学《凡卡》一课时,为找准关键处,可抓住"悲惨"一词,层层设疑:"悲惨"是什么意思?凡卡为什么过着悲惨的生活?他的生活很悲惨,体现在哪些方面?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悲惨"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认识。

2.课堂提问要"巧"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而体现重难点,在"节骨眼处"巧妙设置的问题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课文到最后,教师可以这样向学生发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小壁虎以后尾巴再断了,它还会去借尾巴吗"这种问题既紧扣文章的重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总结,又超出了课文本身的内容,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

3.讲课结束时还可以在关键处或学生不经意处设问

如《养花》最后一段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就是养花的乐趣。"这是文章中心的含蕴处、理解的关键点,可提问:为什么忧和泪也是乐趣呢?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说的博大包容、赏心悦目是乐趣,多得知识是乐趣,付出辛劳是乐趣,分享成果是乐趣,为心爱的东西奉献真情自然也是乐趣。

其次,教师提问要有层次性。新课程强调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的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

(1)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问题设计的难度适中。太难的问题会使学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损伤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削弱学生渴求知识的热情;而太容易的问题没有启发性,学生回答时不动脑筋,思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这样的问题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问题难易程度的原则是稍难但未超过学生的现有水平,既非唾手可得,也非可望而不可及,应该是"跳起来摘果子"最合适。一般来讲,对低、中年级所提的问题要简单具体些,对高年级学生的提问则可以概括些、集中些。

(2)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安排问题。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高低,即使是同一年级(或班级)的学生,程度不同,提出的要求也不同。对差生的提问,可以把一个问题分成两个更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且答到要点就算正确;对优生可以采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式要求他说出或叙述思考的过程。如果教师的提问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差异,提问时不分对象地一刀切,盲目热衷于追求课堂气氛,势必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也有悖于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义。提问既要考虑适合全体学生,又要顾及部分有余力的学生,达到素质教育"合格加特长"的要求。因此教师提问时最好前面的问题不宜太难,要让全体同学通过思考都可以回答出来,再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加深。

猜你喜欢

关键处课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善抓关键巧析文
聚焦关键处,让智慧“亲临”
文本关键处:阅读教学的重点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