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多媒体与小学语文整合的几点思考
2014-08-07郎永贵
郎永贵
【摘要】多媒体教学以其丰富的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活泼形象的情景。它突破传统的教学限制,为小学语文教学兴趣的提高,优化教学效率创建了一个更好的平台。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辅助阅读
一、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读”
“读书永远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阅读课要以读为主,要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可以让学生感受其境,体会其情,增强语感。
二、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品”
“品”即品读、品析之意。“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后深入领会其表现手法和语言妙处,汲取精华。“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予以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根据屏幕上再现的情境,读课文,品词句,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美,使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挑山工》时,教师就用课件播放泰山上挑山工肩负重荷、奋力登攀的情形,让学生设身处地去观察、想象、体验,再让学生把课文中描写挑山工以及他们如何登山的语句找出来品读。这样逼真的情景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身临其境地观察、想象、体会泰山的险峻以及挑山工逼真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了挑山工登山之艰辛。再通过神情专注、饶有兴趣地品读,学生潜心会文,充分品读,体会挑山工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向着目标不懈努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从而萌发对挑山工的敬佩与贊扬之情。这样能让文字给感受引路,让文本来砥砺学生的探究意志,引领学生沿着课件的视觉和文字的脉搏,直达心灵深处,最终达到“花落无痕,润物无声”的效果。
再如《冀中的地道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十册),这篇课文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劳动人民及游击队是如何利用地道这一有利地势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很多学生虽然看过地道战的故事,但对地道打击敌人及保护自己的各种关口并不理解。如文中所说的“孓口”,有一位老师就成功的利用CAI课件的展示,使学生从视觉上理解了“孓口”。再如在CAI课件中还展示了人民是如何利用地道对敌人进行打击,又是如何对付敌人的水攻及放毒,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兴趣从听觉、视觉上理解了这一“地道战是个奇迹”的难点。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说”
“说”是学生讨论后的语言思想交流,是学生主观意识的直接流露。只要我们想“安排”学生说,每一篇课文都有许多让学生说的地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说”,因为CAI课件是集图形、文字、颜色、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技术于一体,多种信息交替或共同出现,可以使学生的眼、耳、口、脑多种器官并用。所以形象生动的动画场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再配上诗一般的语言,必定会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让他们主动探索、使他们想说、愿说、会说、乐说。
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教师先演示制作的课件,展现秀美的草原景色:一碧千里,河水清清,羊群移动,辽阔无边,再加上蓝天白云,美不胜收。在学生欣赏了这赏心悦目的草原美景,再认真阅读和仔细鉴赏课文后,屏幕上出现了这样一个重点句:“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回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这种境界中,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你的感受又是什么?作者有这样的愿望,你的愿望是什么?根据你的感受或愿望用“既……又……,既……又……”说话。学生受生动形象的场景感染,已经深深地陶醉在草原的美景之中。
四、利用多媒体,启导学生“拓”
“拓”的含义是开辟、扩充,即学生充分利用“已知”展开联想和想象。拓展想象是实施课内外教学衔接训练的基本方式,是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方法,可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当《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快要结束时,教师利用网上的优势,把收集到的战斗结束后,战友们用邱少云生前挖坑道时用过的铁锤和钢锹,在陡峭的391高地的石壁上,刻写的纪念他的碑文的相关资料以课件形式演示给学生看。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激发了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学生则以情悟情,以神会神,真正受到了感染和升华。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啊!
由此可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阅读教学,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从而真正落实了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确有它独具的优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将愈来愈广泛地被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它为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前景,也对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教学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努力去探索,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与积累,并随时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培养新世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