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2014-08-07梁景敏

师道·教研 2014年5期
关键词:关键处规律三角形

梁景敏

〓〓从常态课堂引发的深思

〓〓在一次蹲点跟班的听课中,发现一教师在一节课内竟然一口气向学生提出了九十多个问题,平均不到半分钟就一个问题,几乎以问题贯穿始终,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无法认真思考。而其中类似“懂了没有?”“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无效提问就多达二十次以上。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似活跃,实则低效,应引起我们的深思。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

〓〓从沉思中进行细节分析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旧中求新、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动曲折、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给课堂教学增添神奇的魅力,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讲究提问的艺术,是数学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环节。恰当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他们一步一步掌握教学要点,理解数学内容,对活跃数学气氛也有一定作用。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必须要把握好尺度。

〓〓从分析中引发思考透视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

〓〓第一,问点要“精”。

〓〓课堂提问首先是“问点”要精,即要选择在何处问才最有效。漫无目的、随心所欲地提问只会令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精确的“问点”一般应设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以及规律的探求处。“问法”要精,即怎样问才最简洁明了。教师提问要力求结构简单合理,语言精练,切忌繁杂冗长,让学生不知所云。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我们可以尝试这样提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第二,设置要“坡”度。

〓〓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浅人深,层层推进,体现两个原则:一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能拾级而上;二是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第三,设置要“角”度。

〓〓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转换,使其具有新鲜感,以引起学生深思、多思的兴趣。教师只有在认真琢磨推敲的基础上,注意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变化、变换与组合,才能设计出异于常规、引趣激思的变式提问来。比如,一位教师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古老的题目:鸡兔同笼,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有几只?学生议论纷纷,有的笔算、有的心算……还是算不出来。此时,教师问学生:“这道题难在哪里?”学生回答说主要是鸡与兔的足数不同。教师又说:“那我就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只脚。”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惊奇的眼睛。“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这道题应如何解呢?”在老师的巧妙提示下,学生们找到了解题方法:如果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那么总足数应为90只,多出的116-90=26(只)足都被兔子提了起来,因此兔子应为13只。由此可见,教师角度新颖的设问往往会激起思维的波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难”度要恰当。

〓〓课堂提问的难度要适当。过于浅显的问题对学生思维没有挑战性,学生往往心不在焉地应之以“是”或“否”,根本不用思考。而过于深奥的问题使学生望而生畏,不仅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反而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贴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

〓〓1.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2. 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3. 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4. 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

〓〓5. 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6. 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

〓〓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所以,教师要针对提问的难易程度从“学情”出发,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以便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口语表达能力。

〓〓第五,把握“开放度”。

〓〓教师有意识地用一些答案不唯一、条件不唯一、解法不唯一、策略不唯一的开放性问题来问学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助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及直觉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如:在一年级教学找规律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颜色、形状、个数的不同分别来发现排列规律,接着又出示围成圈男女同学跳舞图,问:六一联欢会上,我们班出了个节目,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可以从男女生的排列、服饰款式、颜色的排列、舞蹈动作的排列来发现规律,甚至可以从更多方面来发挥想象力。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同时,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责任编辑〓黄日暖

猜你喜欢

关键处规律三角形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三角形,不扭腰
善抓关键巧析文
聚焦关键处,让智慧“亲临”
三角形表演秀
文本关键处:阅读教学的重点
如果没有三角形
几何入门阶段做好“接枝”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