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诚信问题探讨
2014-08-07邓俊华
【摘要】分析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虚开贫困证明、评选作弊、夸大困难程度、贷款违约等诚信缺失问题,提出改进诚信教育教材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和管理制度建设、加强贫困生档案建设、构建全方位诚信体系等对策。
【关键词】广西贫困生诚信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006-02
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成本的分担,在西部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奖、助、贷、减、免、补”的立体资助体系已经成为了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主要渠道和方式,但是随着资助的金额和人数的增加,学生当中也出现了许多不诚信的现象,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贫困生的诚信教育,保障贫困生资助能够良性健康地发展,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一、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诚信缺失的表现
广西作为西部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人口结构等条件的限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2013年受理贷款申请27万人,申请贷款金额超过16亿元,较2012年增长了13%。6年来广西已累计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超过50亿元,受益贫困学生43万人,生源地贷款总量和人数位居全国第一,切实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大学问题。
随着资助政策的推广,资助面的扩大,在各阶段资助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而在学生层面,主要表现为学生诚信的缺失破坏资助政策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学生诚信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虚开贫困证明。目前,无论是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阶段,申请助学金或者补助,主要依据的都是学生开具的贫困证明或者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为了获取贫困生资格,一些学生和家长虚开贫困证明。而地方行政部门审核不严,未认真调查就开具相关证明。学校也不可能全部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实际家庭情况,这就导致学校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出现很大的困难。
(二)评选作弊。根据贫困生认定和评选办法,为了体现公开、公正,认定的结果往往由评议小组投票决定。有的学生为了得到贫困生资格,通过请客吃饭、送礼、许诺好处等方式拉票,在评选之前大打感情牌,甚至个别学生联合起来,互相支持,在得到助学金后再平均分配。这种做法有时候导致真正贫困的学生得不到资助。
(三)夸大困难程度。在评选和认定过程中,为了获得资助或者得到更高等级的资助,评选中形成了攀比“贫困”的现象。家庭人均年收入越开越低,有的学生开具的证明上仅有200元,甚至利用家里的关系开具低保证明,而有的学生添加了一些虚构的情节,如遭受水灾、旱灾,家人重病等。还有的学生在向评议小组介绍家庭情况时添加虚构的情节,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新生入学初次评定的过程中,由于互相不熟悉,给界定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四)贷款违约。大学学费双轨制之后,为了帮助广西广大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国家出台了有贴息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最初的贷款是由中国银行实施的校园地助学贷款,贷款在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也给银行和高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学生在享受到助学贷款政策带来的好处,顺利完成学业后,部分学生并没有履行相应的义务,按时偿还贷款。校园地贷款实施以来还款违约率普遍高于银行的贷款风险控制线,有的艺术院校贷款违约率达到15%,由于缺乏制约的手段,校园地助学贷款甚至难以为继,部分学校限贷,甚至不贷。
之后国家出台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贷款方式,目前广西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人数、规模居全国第一,自2009年实行以来,规模逐步扩大,原来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前几年工作收入低,所以实行最初只偿还利息、后面再偿还本金的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广西即将进入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还款高峰。面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学生诚信意识不高、社会信用和责任感缺失,出现失信违约行为。
(五)将资助资金用于高档消费。根据政策,各个阶段的国家助学金都是为了帮助贫困学生满足日常基本消费。励志奖学金是解决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开销。然而,部分学生在得到资助之后,并没有将钱用在该用的地方,而是将钱用在追求享乐和高消费上。例如,购买高档手机、请客吃饭、购买名牌等。
(六)受助后违约。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到边远地区基层就业、入伍当兵、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等,出台了相应的边远地区代偿、入伍代偿、免费师范生等政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部分学生到了贫困地区就业以后条件太艰苦就放弃履行义务,违背了当初签订的协议。违约既违背了承诺,也对贫困地区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损失。
二、对策
学生诚实守信,是贫困生资助工作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目前,学校正在集中研究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学生诚信教育,偏重的是理论教学和课堂教学内容。学校开设的课程,小学的有思想品德课,大学的有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有的学校甚至单列了诚信教育课程。但是,根据实际的调查反馈,学生并不喜欢这种说教的教育方式,往往课堂理论教学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成效不大,知行脱节,学生的行为养成更多地依靠社会公约和行为教育的方式。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目前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工作。
(一)改进诚信教育教材设置,注重特色性和连贯性。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诚信教育来看,诚信教育在各个教育阶段是独立的,既没有连贯性,也没有形成体系,各个阶段的教育功能和达到的目标没有形成贯穿学生个人成长始终的体系。翻阅各教育阶段的诚信教育教材,它们之间甚至没有区别,有的大学教材像是针对小学生的,有的小学教材更适合大学生使用。上述问题导致我们在设置诚信教育课程时不同阶段功能重复,或者课程缺失。同时,针对广西地区诚信教育特点的教材缺失。因此,我们在研究和完善教材时,应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阶段学生的诚信教育的教材和教学目标,并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民俗公约,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二)注重知行合一,加强实践教学和管理制度建设。要使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就要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言必信、行必果”的生活习惯。这就需要从小就加强对学生的行为监督,监督学生读书期间的日常行为和生活习惯,建立对其诚信的评判和奖惩机制和制度。通过各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诚实守信,对不诚信的行为予以严厉地惩罚或处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参照国外的模式,可以从学生小学入学开始,就建立学生诚信积分银行,对学生的诚信行为进行量化考核,诚信的积分作为下一步升学、评奖、资助以及找工作的重要参考指标。通过诚信积分,建立学生诚信的管理制度,约束学生的文明行为,构建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三)加强贫困生档案建设,做好家庭社会的关联工作。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档案存在“三不管”问题:一是各阶段互相不管,各自认定。例如,高校注册贫困生和高中注册贫困生没有必然联系,生源地贫困家庭和高校评定结果不对应。二是贫困生档案和学生的诚信记录互相不管,不诚信的学生也能获取资助。三是贫困生与毕业以后工作的收入水平互相不管,例如贫困生工作以后收入很高,脱贫以后不偿还贷款,或者工作之后收入水平还是在贫困线之下,还不起贷款,性质是不一样的。这些都是在贫困生档案管理和建设中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应该在以下方面加强贫困生档案建设:一是将贫困档案放入学生个人档案,一直作为个人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跟随个人终身;二是对贫困资格采取年审的制度,动态地管理和考核;三是将学生诚信档案纳入贫困档案,学生的诚信记录作为学生获得资助的重要参考参考依据;四是学生个人的档案应该和家庭及生源地相关联,收入水平应该由父母缴纳社保或者所得税的当地证明;五是档案应该和银行的征信系统相关联,对于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担保人和贷款人都应该查询其征信记录和诚信档案后才给予审批,对违约的学生将限制其开展跟银行有关的其他金融业务;六是应该和个人工作后的收入水平相关联,应该每年向档案所在机构或者贷款银行提供收入证明,以便适当地调整还款周期或方式。
(四)增加制约手段,完善相关法规,构建全方位诚信体系。目前学校的诚信建设大多停留在教育阶段,即使遇到了有违约或者欺骗行为的学生,也没有相应的制约手段。学校的学生手册也没有因学生不诚信而处分学生的条例,对认定贫困生时开具虚假证明,法律上也无对应的处罚措施。对于学生的贷款还款,银行的管理制度也和其他的一般贷款并无区别。对此,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增加对学生诚信制约的手段,例如对于贷款的学生,可以发放和还款期限相同有效期的学位证或者毕业证,待学生如期还款后再换发永久学位证或毕业证。
2.完善政策法规,对于不诚信的行为要予以处罚。我们的学生手册和相关法规方面,对学生品行或者道德都有要求,但是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作为其升学、就业、开展个人金融业务的杠杆,之前都应该根据该学生的诚信档案对其诚信等级进行评估。
3.建立担保制度。国外对于信用业务的开展都需要有担保人才能进行,首先担保人的信用要良好,其次被担保人的信用也影响到担保人,如被担保人违约或欺骗,双方的金融业务都将受到限制。
4.增加人性化的考量。例如对于学生贷款违约,有的时候确实是因为学生就业后工资收入水平低,无力偿还贷款,应该允许其对贷款展期还款,促进良性健康发展。
总之,目前我国建立诚信体系是非常紧迫的,而学生时期的诚信体系建设是整个社会的诚信道德体系建设的基础,承担着教育的作用,也是整个贫困生资助体系可以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当前,广西建设贫困生诚信体系还面临着旧观念、旧办法的制约,需要通过技术化的手段简化繁琐的审批和办事流程,还需要横向地协调和沟通促进其顺利推进,也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来推动体系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群芳.中国高等职业院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2]柴林林.高校新资助体系下的诚信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2013ZZ020)
【作者简介】邓俊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
(责编黎原)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