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工作作风的横向流程化
2014-08-07张书林
张书林
[摘要]党的工作作风在工作开展的各个横向环节流程中,都有其特定的原则要求及表现形态,总体上构成工作作风的横向流程化。在工作决策环节,党的工作作风的原则要求是民主之风、科学之风,表现为决策意向上的民本决策、决策论证上的专家决策、决策决断上的集体决策。在工作执行环节,党的工作作风的原则要求是积极执行、稳妥执行、灵活执行。在工作监督环节,党的工作作风的原则要求归根到底是要大力弘扬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
[关键词]工作作风;横向流程化;决策;执行;监督
党的工作作风,是指党组织、党员、干部在从事具体工作的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我们知道,一项完整工作的开展要经历多个环节与流程,其中最基本的无非是决策、执行、监督三个环节。党的工作作风在实践中应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必须着力从这三个基础环节上进行考察。而党的工作作风在这三个上下关联环节上的呈现,客观上就构成工作作风的横向流程化。
一、决策环节的工作作风
(一)决策意向:民本决策机制。对党的决策体系而言,民本决策机制主要是在决策意向的形成确立阶段,侧重于解决“为谁决策”这一根本性问题。根据长期的实践探索经验,民本决策机制的运转,必须关注以下四个基本点。
其一,人民利益诉求的实现。人民群众要生存发展,就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相应的也就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民本决策,说到底,是要以人民利益为核心来进行决策。因此,民本决策机制的推行,必须坚持回应民生诉求原则、人民利益主导原则,切实代表、维护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其二,深入到人民群众中搞调查研究,直接联系群众。要做到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制定符合人民群众实际的决策,就必须首先搞清楚真实的民情是什么。要做到这一点,只能自觉地深入到群众中去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真正做到决策的形成是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之难的结果。
其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智者。我们党要形成民本决策机制,就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此,必须着力研究如何把党的决策过程变成群众性政治参与过程的问题,将人民群众的智慧、意图充分体现到决策决断中。
其四,决策正确与否的判定标准是人民满意度。民本决策机制客观上要求我们形成的决策,必须是真正符合群众意图的、真正是群众满意的决策。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决策科学与否的最终判定标准必须是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
(二)决策论证:专家决策机制。在现代社会中,一个科学决策的形成越来越需要经过反复的论证、比较和权衡。而承担决策论证职能的,无疑就是各种智库中的专家们。所以,专家参与决策,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专家决策机制,日益成为现代科学决策不可或缺的关键变量。
其一,专家在决策过程中的功效,主要体现在论证决策意图的正确性、论证决策方案的可行性这两个环节中。领导班子的决策意图是不是正确,需要专家从客观规律入手,站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作出论证;初步形成的决策方案在进入决策决断程序之前,应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从各个方面和层面判定决策方案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可操作性。
其二,专家决策不是单兵作战,而是专家团式的集团作战。专家参与决策论证并不是某一个专家的个人行为,而是许多专家的集体行动。在重大决策形成过程中,仅有某一或某一方面的专家参与决策论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着力组建由各个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团,综合性地从决策基础、决策动因、决策效力、决策成本等方面来评判决策的可行性与效能性。
其三,注重本土专家与外请专家的组合。组建专家团来论证决策,既要请本地专家,也要外请专家。本地专家的优势是了解本地实际情况,但其视野相对较窄。外请专家由于不在本地工作和生活,对本地的微观情况把握的稍逊一些,但其好处是更能够从宏观上审视评析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因此,我们在为实施决策论证组建专家团时,必须掌握好本地专家与外请专家的比例,切勿仅仅囿于决策成本的蝇头小利,而忽视了决策科学的长远大计。
(三)决策决断:集体决策机制。我们党的决策决断模式,是集体决策,即“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党委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保持协调高效运转,增强整体合力。”[1]“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这个十六字原则方针,实际上表明了领导班子的决策决断机制。而为保证这一机制运转的效能,必须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领导班子在议事和决策过程中必须在班子内部注重发扬民主,对需要决定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班子成员都要自由而又认真负责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没有班子内部充分自由的讨论,就不能保证形成的决策是所有班子成员意志的体现。
二是处理好会前与会上的关系。班子成员不能将眼光只盯在会上、将精力只放在会上,必须同时做好会前的个别酝酿和沟通工作,将一部分精力放在会下。这项工作做实了,就能够顺利实现班子开会决策的目的,避免出现“会前不通气,会上气不通”这样的影响议事质量和决策效率的问题。
三是处理好班子“一把手”与其他成员的关系。领导班子在议事和决策中,包括班子“一把手”在内的所有班子成员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在班子的议事过程中,所有班子成员都具有平等的发言权利和机会。在班子的决策表决中,要严格执行票决制,每个班子成员在投票权上一律平等;作为班长的“一把手”,决不能搞“一言堂”、个人说了算。
二、执行环节的工作作风
(一)积极执行。规划图纸不等于现实图景。再好的决策,如果不能执行到位,也是画饼充饥,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利益诉求。因此,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充分认识到决策执行在工作开展中的重要意义,积极行动起来推动决策在实践中的贯彻执行,使人民群众在决策执行过程中真正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积极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工作作风。党员、干部在工作执行环节强化担当精神、责任意识,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积极开展工作的具体行动中去,才能建构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工作精气神,同时也有助于党员、干部自身政治价值和政治抱负的实现。
(二)稳妥执行。将党的决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贯彻落实下去,必须稳妥进行,切不可盲目推进、急躁冒进。稳妥执行的内在要求有三。其一,全面推开之前要进行局部试点。为防止决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大面积错误、造成巨大损失甚至无法挽回的后果,我们在将党的决策全面推开之前,一般应选择一些地方开展局部试点、在小的范围内加以试行。其二,经常性地对工作开展情况“回头看”。工作执行不能仅是“低头拉车”,还要注意“抬头看路”、“回头看路”。经常性地对工作执行情况进行审视和总结,发现执行中的偏离就能够及时地加以修复。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摸黑走道,一条道走到黑”的严重性问题。其三,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开展工作。工作开展中需要解决的不同问题、矛盾的难易程度,显然是不一样的。基于先易后难的认知与行为逻辑,我们在工作开展中在涉及到不同问题处理时,应该先从简单问题入手然后逐步过渡到复杂问题,而不是相反。这种处理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规程,显然是我们稳妥推进工作的重要体现。
(三)灵活执行。我们注意到,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在推行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一个重要的原则要求,那就是“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应在坚持中央原则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这一原则要求,实质上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如果中央政策笼统地要求“一刀切”、“一锅煮”、“一勺烩”,而不是充分考虑到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的具体实际,那就很容易出现政策的“水土不服”问题,不利于政策效能最大化的实现。例如,中央强调不以GDP论英雄,要全面推行科学发展,但是,实际上科学发展具体到不同的省份其侧重点又是不一样的。习近平曾对此指出:就广东、江苏、山东这三个经济强省而言,主要是看怎么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看怎么优化产业结构,怎么继续起到领头雁、火车头作用;而对于西部地区的青海、西藏而言,其重点不是在经济发展上,而是要侧重于水土保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上,这一点必须要明确。需要说明的是:灵活执行是在总的原则性指导之下的灵活性,而不是与原则性对立或背离的灵活性,不是要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是那样的“灵活性”,就是在变相抗衡中央和上级,是坚决要不得的。
endprint
三、监督环节的工作作风
党组织、党员、干部的工作开展情况、工作开展流程是否按照预期的方案展开,是否达到预期的价值目标,这需要我们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考量。这种干预与考量,客观上就体现为对工作开展情况的监督制约、督促检查。工作监督是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与阶段,工作监督方面的行为风格和习气是党的工作作风的重要方面。那么,在对工作的监督制约控制上,我们应着力推崇什么样的工作作风呢?在笔者看来,对工作进行监督的工作作风要求,无论其以何种形式和面目呈现,归根结底都应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
毛泽东曾深刻指出:“对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还是要作公开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实行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条是不行的。”[2]其一,为对工作进行监督而开展的批评必须要尖锐。因为如果在开展批评时,“你不那样尖锐,不切实刺一下,他就不痛,他就不注意。”[3]所以,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批评,一定要指名道姓、不要有什么顾虑、不要怕得罪人。其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在特定的场合和场所进行,这样才能印象深刻、入脑入心。这种特定的场合就是定期召开的支部组织生活会、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在毛泽东看来,“定期召开会议,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一种同志间相互监督,促使党和国家事业迅速进步的好办法。”[4]
实践证明,在党组织内部、领导班子内部通过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切实加强自我监督与相互监督,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与问题,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避免由于发现不及时或过分姑息所导致的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严重性问题,从而达到更好地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能之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对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转变具有特殊意义,它是领导干部自我改造和提升的强大武器。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这个道理:“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剂良药,是对同志、对自己的真正爱护。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需要勇气和党性,不能把我们防身治病的武器给丢掉了。”
为保证在工作监督环节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的真正准确践行到位,我们应自觉坚持以下原则要求。一是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的原则。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万万不可违背实事求是原则,靠想当然、自以为是的主观猜测、主观臆断来开展批评,给别人乱扣帽子、歪曲事实。二是出于公心、出于自觉的原则。批评与自我批评实际上就是找毛病、查缺点,使自己或别人“亮相出丑”的过程。既然是这样,批评者自身一定要定位准确、站稳立场,慎用手中的批评权力,切勿使其受到不良企图、不当目的之污染。三是以人为本、与人为善的原则。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中必须看重人、尊重人、爱护人,一切从党内同志的健康成长、积极进步之需要出发,努力营造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友好相处的和谐融洽局面。只有批评者充满人文关怀,被批评者才能真正是如坐春风。四是深入本质、触及灵魂的原则。批评与自我批评要真正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使被批评者真正有所触动,关键是所开展的批评必须穿透现象入本质,真正在被批评者的灵魂深处引发一场革命。五是整改问题、提升工作的原则。毛泽东在1944年9月的《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深刻指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5]所以,必须充分利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斗争武器强化对工作开展的监督制约,及时准确发现问题、定位问题、剖析问题、整改问题,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带动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4.
[2][3][4]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06.406.406.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004.
本文系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党的工作作风与党群关系研究》(项目号:13&ZD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建部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姚东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