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给孩子一点柔性空间
2014-08-07周春梅
周春梅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著有随笔集《把自己和书关起来》
希望和学生一起读美好的书,做美好的人
多给孩子一点柔性空间
周春梅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著有随笔集《把自己和书关起来》
希望和学生一起读美好的书,做美好的人
城市规划师将空间分为两种:硬性空间、柔性空间。硬性空间即钢筋水泥等现代建筑所构建的空间,柔性空间则指树木、草地、水面等组成的空间。前者缺少自动调适的功能,容易形成热岛效应等不良气候现象;后者则不仅可调节自然环境,还可让人们身心放松,有利健康。
我们的教育也可以借用这两个概念,并反思:我们给孩子提供了什么样的空间?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开山作之一《四百击》中,少年安托万热爱巴尔扎克的小说,以至于那些文字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中。一次写作中,他不自觉地借用了巴尔扎克的文字来描述“祖父之死”,感受到写作的巨大激情。老师读到之后,未与他作任何沟通,将之视为抄袭,当众羞辱嘲笑。如迷途羔羊的安托万,本可借对巴尔扎克的热爱作为起点,在阅读与写作中逐渐找到心灵的归宿,但被这次“抄袭”事件打断。在家庭和学校中都得不到爱与理解的安托万开始逃学,偷窃,成为不良少年,最终被送进了少管所。
刻板生硬、没有爱与尊重的硬性空间,只会让孩子也变得生硬凶暴。弥漫社会的戾气,或许正来源于这样的“硬”。温柔的爱与鼓励却如春风,让孩子冰雪中的心灵解冻,舒展,自由生长。
瑞典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名篇《秋天奏鸣曲》,深刻描述了一对母女之间的情感纠葛。母亲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与女儿在七年的离别之后重逢。在一次深夜的对话中,女儿借酒吐露出长久积郁的心声:母亲一直忙于事业,疏于照顾她和父亲;而在仅有的一次较长时间的相处中,母亲又以专制的方式去塑造女儿的外形、性格,带给她巨大的伤害。女儿尖锐地指出,母亲实际上缺乏爱的能力,只在意得到别人的爱,却不愿或不懂得付出爱。这种爱无能及其造成的不幸,也遗传给了女儿,毁了她的一生。母亲面对女儿的指责,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时代:父母很少触碰她,无论是爱抚还是惩罚。在这种冷漠的关系中,她无法建立起对世界的真实感,只能借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的确,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母亲在音乐中对情感的杰出领悟与控制,但在现实的情感世界中,她却一直像个未成熟的孩子,即使到了暮年,依然不能给痛苦的女儿爱抚与宽慰。童年的不幸深刻影响了其一生及下一代,这种不幸代代相传;我们还可以追问,母亲的父母,又是在什么样的硬性空间里长大成人?
再看我们的社会,父母们一定会觉得自己给孩子提供了理想的柔性空间:全家都围着一个孩子打转,那么多的呵护与爱,还不够“柔”吗?事实果真如此?过度的关注与期望,如丝一般缠绕住孩子,构成一个幽闭的空间,让孩子喘不过气来。这种空间看似柔软,实则是另一种“硬”。而许多家长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他们不吝金钱,送孩子上各种补习班,给孩子买昂贵的电子产品,却没有时间陪孩子一起玩,更不用说付出心力与孩子一起读读书,谈谈心了。曾有不少家长为孩子的阅读担忧,询问推荐书目与阅读捷径。我建议家长与孩子共读一些经典,这样对话就有了基础;好读书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胜于千言万语的劝导。但能这样去做的家长,少之又少,他们往往推说忙碌,但用于应酬、上网等的时间却很多。
我有一位同事,因担心儿子的人文素养,在周末办家庭读书会。一家三口一起读书,一人朗读,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内容有孩子的语文课本,也有各种课外读物。读书会逐渐扩大,亲戚家的两个孩子也加入进来,饶有兴趣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孩子的理解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即使是相对艰深的问题,他们也能有独特的思考,常带给成人意想不到的启示。同事说有些书如果让孩子自己去读,估计他是不愿意的;但大家这样一起读读议议,他就听进去了,想进去了;讨论完了,他自然也就有了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孩子们用天真的童声唱出心声:“爱我你就陪陪我,爱我你就抱抱我。”或许柔性空间的本质正在于此:付出爱、时间、心力、智慧,让孩子建立真实感与安全感,那将成为他们一生最重要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