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天天向前走去
——读史金霞老师《重建师生关系》
2014-08-07肖璐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教师
肖璐/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教师
永远天天向前走去
——读史金霞老师《重建师生关系》
肖璐/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教师
《重建师生关系》一书,拿到手已经许久了。封面上,是绿地上一株枝繁叶茂的树——于是想起雅斯贝尔斯的那句话:“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虽然说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唤醒,却也未尝不可反过来理解:就像树们彼此摇动,云朵相互推移,在教育中,被唤醒灵魂的,其实不只是学生。
平日里提到“教学相长”,总停留在学科内容的层面上,很少涉及“灵魂”。在层层的升学压力以及高考这个公认的最终检验者面前,“教学相长”已常是敷衍,谈“灵魂”就更加奢侈了。正是因为这种奢侈,读到史金霞老师此书,才更觉珍贵。书中以“爱”、“理解”、“对话”、“尊重”在师生关系中的意义为线索,用史老师二十年从教的丰富经历,阐述了关于“爱”的误解、关于“理解”的艰难、关于“对话”的原则、关于“尊重”的可能,以及作为社会关系之一种的师生关系。话题并不新鲜,例子也未必那么独特,但我以为最珍贵的,是她对教师这个身份的清醒认知:现实虽然尘土飞扬,然而为人师者,应该自有一份坚守,这坚守不仅是为了教育的真义,更是为了教师的自我救赎。
教师究竟是怎样的一份职业呢?在当下的中国,做一名教师,意味着怎样的生活?几次听到平日兢兢业业的老师对学生说,如果你不好好读书,将来最多也就像我一样做个老师。但凡稍作思量,其中滋味,真是复杂难言。的确,眼前的现实是严酷的。越来越严密的考试制度带来的,是升学的压力、指标的考核,是对学养真诚追求的节节败退,也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异化的不归路。其间爆发的所有矛盾,包括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乃至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都是这现实的折射。如果自觉地做了这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自觉地帮着修整那些不合乎规范的齿轮,或许反倒没那么痛苦;偏偏越是对于愿意思考的人,这现实的严酷越惊心动魄。所以我深深理解那些拿自己作反面教材教育学生的老师们,如果不是这个职业本身真的太令人沮丧,他们何至于这样否定自己已经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
源创书架
《朱永新教育小语》朱永新 著福建教育出版社三百条小语,数十年问学心得,数百万字著述精华,一本书读懂朱永新,走进新教育。
《叶圣陶教育箴言》叶圣陶 著 朱永新 编福建教育出版社这是一笔沉甸甸的精神财富,最简明的叶圣陶教育思想读本。
《班主任工作创意市集》吴法源 王莹 编福建教育出版社有创意,做班主任才轻松,本书收集了你想不到的60个创意。
《做一个优秀的心理教师——20位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案例》袁章奎 著教育科学出版社最一线的成长经历,最实用的咨辅妙招,心理教师必读的职业修炼秘籍。
但在史老师的书中,绝看不到这种抱怨。她坦然地承认并且面对现实,二十年来始终坚信,教育是为了让孩子们成长为他们自己,二十年来始终践行,绝不变成她所厌恶的人。
我以为,《重建师生关系》最重要的启示之一,是师与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彼此依存。为人师者怎样对待学生,决定了他自己是怎样的人。如果爱变成控制,爱者也同样受制而不得自由。老师往往企图掌控学生的一举一动,乃至所思所想,难道不是白白耗尽心力而不可得?如果爱源自于理解和尊重,课堂上乃至教室外的罚站、回答不出问题时的嘲弄、对某些学生的冷遇,乃至种种不合理的惩罚手段,怎会发生?师与生的平等,不是建构课堂氛围或其他技术上的需求,而是在人格意义上存在的。因此,站在讲台上,拥有老师这个身份,并不意味着就有资格训斥、辱骂学生,也不意味着就是任何方面的权威。教师怎样对待学生,就意味着认可怎样的人与人相处的关系。如果老师自己奉行着的就是地位决定人格的准则,面对更高地位的权势者,面对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不义、不公,怎么能有平等的心志?又站在什么立场上愤怒?辱人者人恒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边怨天尤人,一边期望救赎从天而降,首先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救赎,从来只来自于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我是有尊严的吗?我是被孩子们发自内心地爱着的吗?我懂得爱、同情和公正待人吗?我有勇气实践生命的各种可能吗?无论从教时间长短,读一读史金霞老师的这本书,至少让我们用他人的历程观照自己的生活,或许可以再次鼓起勇气,探寻属于自己的道路。
我极喜爱全书末尾引用的惠特曼的那首诗:有个孩子天天向前走去/他只要观看某一个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个东西…………那个天天向前走的孩子/正在走/将永远天天向前走去。
成长,不只是青春的任务,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遇见、观看和改变。愿我们永远天天向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