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长大了
——选课走班和学科教室的故事
2014-08-07周志英
周志英
北京十一学校教师
我们长大了
——选课走班和学科教室的故事
周志英
北京十一学校教师
2013年,十一学校教育年会的主题是“发现了一棵树”。如果按照今天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来看,教育工作者们在学校里面看到的,应该不再是一群一群的人,而是一个一个的活生生的个体。所以,世上没有两棵相同的树,教育需要我们发现和唤醒每一棵树。其实,在发现和唤醒的同时,我们每一个老师自身也在成长。
选课的烦恼
2012年7月15号,学校选课走班制实施的第一个学期,我和我的团队迎来了新一批初一学生。在此之前,学校只对高中年级实施选课走班,所以对于组织初中学生选课走班这件事,我们心里也有忐忑。于是,在前期,我们做了大量的充分的工作,从课程研发,到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资源的组织,等等。开学之后,学生就有了丰富的课程种类可供选择,比如说必选课程、分类必选、分时必选、分级必选、自选课程……其中,技术课程有18门,艺术课程有25门,体育课程有12门。如此独特而又丰富的课程,让学生和家长充满了期待,也让我们每一位老师充满了期待。从7月15号到8月15号,这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团队的所有老师,对学生进行了选课指导,和他们一对一地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可说是万事俱备,就差选课了。
8月15号9点,学生开始选课。然而,从9点10分开始,我们就接到了家长的电话,当然都是对选课不满意的。家长的意见很多——
“你开设了这么多课程,为什么我们还选不到自己喜欢的?”
“我们家孩子就喜欢哪门哪门课,为什么选不上?你能不能扩招一下?”
“这哪是在选课,分明是在拼各家电脑的配置高不高!”
……
面对家长的质疑,我们心里其实充满了委屈,因为我们自觉前期的工作已经做得非常充分和到位了。在我们的想象中,选完课之后,家长和孩子只会发出一片赞扬之声;但理想和现实之间却有如此的落差。于是,我们开始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我们再一次梳理了整个过程,这才发现,在这次选课中,我们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到底选没选上他喜欢的课,在给学生做培训的时候,甚至传授了很多“抢课秘诀”;但却没有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们选课,没有告诉孩子们,我们为什么给他们开设了这样独特而丰富的课程。
就这样,痛定思痛,关键的问题被厘清了:十一学校为什么让学生选课?课程的着眼点应该落在孩子们身上,应该落在学生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应该尊重一个孩子独特的需求和成长方式。这样,课程的价值才会凸显出来。但是,家长们和孩子们并不一定了解到这些,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和家长、和孩子一遍一遍更好地沟通。因为,有选择才会有责任,有责任才会有成长;因为有选择才会有自由,有自由才会有创造。而成长和创造,都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也是我们学校做教育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当我们理清了这些思绪之后,眼下的问题才变得清晰起来。一定要让孩子们选到他最喜欢的课程吗?初中的课程设置,有其基础性和发展性,也就是说每个孩子不一定就清楚他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要在课程的选择和学习过程中,一遍一遍地明确自己到底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所以,选择可能有两种结果:有些学生选课之后发现自己很适合,所以决心沿着这个学科方向深入发展下去,但这只是一少部分学生的收获。对于大部分初中孩子而言,他更有可能经过选择和体验之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于是,再次选择另外一个……就是在这样的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之中,他了解了自我,理清了前进的方向。所以,我们在体育、技术、艺术等门类下,给学生开设了那么多门课程,就是希望孩子们首先选择自己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因为只有体验了,你才知道自己喜欢不喜欢、适合不适合,而不是上来就非要选择你最喜欢的那门课程。
所以,在选课的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在成长,我和我的团队也在成长。曾经有人问过我:才上初一的孩子,你就给了他充分的选择自由,当他没在你的视线之内的时候,你担心吗?你放心吗?其实,我们曾经也有过这样的忧虑,但是经过一年半的时间后,我们发现,当学生在校园里面被尊重、被信任、有了选择的自由的时候,他自己也会变得更加的自尊自信,他也就有了自律和责任意识,因为一切的行为都是他自己选择的。
图1
图2
图3
教室的力量
选课走班制开始实施,相应地,十一学校的每一间教室都已经成为了学科教室。学科教室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使得本学科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及时参与到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当中去。所以,每到一个学段的中期,我们都会请学生来评价一下,他最喜欢的是哪一间学科教室。
2012年,学生在第一学段的评价汇总出炉了。学生对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思品这七门学科,进行了喜爱程度大排行。在学生评价之前,我们给自己设定的标准,是喜爱该门课程的学生能达到75%为最好。所有的老师都拭目以待,期望自己的学科能达到标准,能排在前面。结果是这样的。(如图1)
生物和思品达到了我们预定的标准,学生的喜爱率分别在77.7%和78.8%。然而,从来都是“千年老大”的语数英,却一下变成了倒数二三四。语数英的老师痛定思痛,赶快找原因。有些老师就安慰他们说,可能原因是在这一学段语数英还没有开展选课,但是生物、历史已经可以选课了,所以学生会认为这是我自己选择的,我当然会喜欢。地理老师听了这些话,心里面就不平衡了,因为在这一学段,地理也可以选课了,为什么学生就这么喜欢生物教室和历史教室,而地理被排在了最后?
就这样,所有的老师都坐不住了——排在前面的,希望下一次依然能在前面;排在中间和后面的,希望下一次一定能够翻身。地理老师就开始盘算,历史不是排在前面吗?咱们一起来备课,我看看你的课堂到底是什么样,学生才喜欢。所以每次地理老师备课的时候,请历史组的老师一起来参加。地理老师会问,我的课程环节是这样设计的,你作为一个学生,你喜欢吗?我们来上一次课试一试……经过这样的调整之后,地理老师们就发现了什么样的课堂是学生最喜欢的——富于挑战、能让学生参与其中的课堂任务,学生最喜欢。语数英的老师说,我也不能坐以待毙,我不能等着学生已经选课之后,学生再喜欢我,我现在也要做前期的调研。有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主动向学生征求意见:在所有的语文课堂活动中,你最喜欢哪一些?排在前面的分别是课本会演,读书沙龙,向你推荐一本书等,它们的共同特质,也是富于挑战,能让学生参与其中。有的数学老师也主动在学生中展开调查,收到了这样的反馈:这节课怎么没有课堂检测呢?这节课怎么还没让我提问呢?今天讲了好几个例题,老师为什么没讲这些题之间的联系呢?我知道我的回答有点罗嗦,但是老师怎么没提醒我一下呢……这些反馈也都在告诉我们,我们的课堂就是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富于挑战。
在第三学段的时候,又一次诊断来临了。(如图2)
历史和地理老师非常高兴,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做双赢。历史学科第一次突破了80%的点。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所有学科的学生喜爱率都比原先有所提升。学生喜爱率在75%以上的学科数,由先前的两个,提升到了现在的五个。但是语数英老师的心再一次被刺痛了——原来还是倒数二三四,现在变成了倒数一二三。语文、英语老师发现,从第二学段开始,语文、英语学科的课程分为必选和自选,所以学生对自选模块的认识,可能多多少少会与必选模块有一些差别。于是,语文、英语老师针对自选课再一次进行了调研……
就在最近,第五学段的诊断刚刚结束。(如图3)
我们再一次非常高兴地看到,学生喜爱率达到80%以上的学科,现在已经有三个了——地理、物理和历史。其他所有学科和原来相比,都有进步。对于教师个人的课堂而言,已经有喜爱率达到100%的了,也就是说,这个老师教的所有孩子都喜欢这个学科教室。达到90%以上的教室也有很多。我想,喜爱只是第一步。当所有学生都喜欢这个学科教室的时候,老师能够做的改进难道就没有了吗?
没人看的数学书
去年,我带初一的时候,我的学科教室里面有很多数学书。选择放置的这些书目,是我们所有的数学老师一起研讨的结果。我们每个教室里面都有两个书柜,摆满了大概要有两百多本。这半年多来,学生不太喜欢看。我曾经反思,学生为什么不喜欢看这些书?是不是因为我们准备得太多了,学生读不过来,有了畏难情绪?是不是因为我们准备的这些书,学生读不懂?是不是因为学生不喜欢这些书,不喜欢数学?
在这一学期,我的学科教室里不再只摆放那些公认的好书了,我又亲自挑选了一些书。我选择的标准有五条——第一,这本书我读过;第二,我读过至少五遍以上;第三,我喜欢;第四,我觉得学生能读懂;第五,我觉得应该把它向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推荐。依据这些标准,我选出了一共13本书放在书架上。没想到,还是没有人看。
对于我的学科教室,学生的喜爱率已经达到100%了,但是他在这个学科教室里面,却不看我给他推荐的数学书,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我为他们精挑细选的书呢?学科教室里面一定要放本学科的书吗?学科教室里面只能放本学科的书吗?
在《21世纪学习的革命》这本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我还是个年轻的物理学教授时,曾经很努力地讲授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课程。有一天,有位已经毕业的学生来到我的办公室,语气中透出来愤怒和悲哀。学生说,你把我的生活给毁了。我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学生说,我上大一时选了你的课,你把物理学讲得那么趣味横生,我才决定选择物理学作为专业。直到上了高年级我才意识到,自己实际上对这个科目兴趣不大,我的才能在别的方面。就是因为你,我的整个大学都被浪费了!
读了这个故事之后,我才发现,我所关注的问题还是太狭隘了。我曾经对自己说,作为教师,我已经长大了,我原来在教室里面看到的只是一个个在学数学的学生,而现在,我看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但是,当面临到具体问题的时候,我发现其实我还没有完全长大。在我的学科教室里面,我应该看到什么?在我的学科教室里面,学生应该看到什么?我开始觉得,在我的学科教室里面,我要放与数学无关的书,放一些我喜欢的、我至少读过五遍以上的、我觉得学生也能读懂的,我觉得能为他将来成长真正起到帮助作用的书。
从此以后,每到自习课的时候,每到学生自由活动的时候,我都爱在我的教室里面,观察学生看没看我的书。当我看到,终于有学生把自己的学业课程写完之后,顺手从书架上拿起几本书放在桌子上翻一翻的时候,我心里特别高兴。我想,他也许会看不懂,但是他看了,他知道自己能够在其中得到点什么,这就够了。
我曾目睹李希贵校长给一位初一学生的家长推荐《丁丁历险记》的漫画版。我曾经很看不上漫画书,我认为那不是主流文化,但是校长却推荐了。我想他一定有他的理由。于是,我也买了一套《丁丁历险记》,把它放在我的学科教室的书架上。结果,我发现最受学生欢迎的就是这套书。原先,我担心的是学生不看我书架上的书;现在,我担心的是学生一下子拿了太多本不放回原处,放得教室里到处都是,我得整理。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