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本培训成为教师成长的新起点
2014-08-07李明
李明
[摘 要]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努力探索教师培训的新思路,是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培训是教师培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每位教师的发展均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结合实际,立足校情,在培训策略和方法上确定了以创品牌学校,办一流教育为目标,以加强队伍建设,引领品牌发展为工作思路,确立了以师德为先、骨干引领、互助合作、研训一体的队伍建设策略,构建起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教科研为依托的教师培训新机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队伍建设;校本培训;以人为本;骨干引领;团队互助;研训一体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具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特级教师邢益宝曾说:“学生的发展,就是教师的成功,教师的发展,才是学校的成功。”教师本身的素质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命运,学校发展与否,发展快慢,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因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常抓常新的系统工程。
酒泉市东苑学校是2011年肃州区新成立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教职工100人,拥有在社会上享有很高声誉的名师阵容,自学校成立之始,就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期望值很高,上级行政部门和教育部门也多次强调,要把东苑办成在肃州区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学校。那么,如何在今后的发展中成为一所教育质量过硬的品牌学校,如何利用好现有教师资源配备的优势,带动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两年多来,我们结合实际,立足校情,在培训策略和方法上做文章,确定了以创品牌学校,办一流教育为目标,以加强队伍建设,引领品牌发展的工作思路,把教师的培训提高作为促进品牌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确立了师德为先、骨干引领、互助合作、研训一体的队伍建设策略,构建起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教科研为依托的教师培训新机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以人为本,夯实师德基础
师德是学校的第一品牌。实践证明,让教师在师德教育的各项活动中深化感知,通过学习、实践、反思、交流提升感悟,是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师德水准行之有效的方法。校长及学校管理者的工作成效不在于自己做了什么,而在于引领和鼓励教师去做什么,并成功地做了什么。
1.以人为本,让教师快乐地工作
有句话说得好——认真能把事情做对,而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我们坚持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在政治上引导人,思想上教育人,业务上锤炼人,体制上激活人,生活上关心人,构建了相互信任、融洽的人际关系,使学校成为人心凝聚的精神家园。面对我校新调入教师多、教师思想状况不一的情况,以全力做好本职工作作为师德教育的核心,利用学习班、全校教师大会、党员活动等时间开展统一思想、鼓足干劲、立足团结,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思想教育活动,逐步形成民主平等的干群关系,团结协作的同事关系,从而涌现出一大批坚持工作、主动多代课、团结进取的优秀典型,初步形成了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学校育人文化。
2.重视反思,让教师自警自省
在师德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反思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有效的促进手段,能使思想和认识产生升华,能使工作实践更为有效。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在教育学生的方法、沟通的技巧、教育的艺术、做学生喜爱的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爱岗敬业等多方面进行反思,就能实现不断升华职业道德的目标。学校及时反馈教育教学情况调查,甚至家长、学生的来电、来信和专项检查中反映或发现的问题,让有关教师进行重点反思。通过反思,查找自己的不足,发现自身的问题,明确改进和提升的空间,不断提高教师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
3.记录成长足迹,让教师有成就感和归属感
为了体现教师成长的成就,我们给每位教师建立了专业发展档案。其内容包括个人发展计划、教育教学理念、班级管理经验、课题研究、论文、精彩教案、反思、辅导学生获奖情况及其他个性化内容。每位教师在成长档案中都能看到自己的成长过程,及时反思自己的日常工作,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实现了教师评价由鉴定性向激励性,终结性向过程性的转变。
二、骨干引领,打造高效课堂
骨干教师通过课堂引领是队伍建设的核心所在,因为课堂教学是学校质量的根本。学校根据教师发展的需要,每年都组织骨干教师,围绕课堂展开培训。
1.优质课以点带面
为了更好地展示教师在新的课堂理念下的教学,每学期我们都组织一次校内评优课活动,全校所有教师参加,先在备课组内每人自选内容,或组内同课异构,推出优质课;组内集体备课,名师精心指导,由学校按教研组分科安排,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评课小组,对个别教师的教学标准达成度较低,由骨干教师进行分析帮助其对症下药,边学边改,向常态教学要质量。
2.示范课典型引路
如何才能给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指明方向?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我们常请一些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有自己特点的名师、骨干教师在校内上新课程示范课,开拓教师思路,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课型有利于教师的交流,互相切磋技艺,博采众家之长,充实和提高自己。
3.研究课重在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要有研究意识,我校教师以高效课堂研讨课为载体,开展《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研讨活动,并要求每位教师边听课边做好听课评析。在评课中,促进全体教师思想和业务上的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理论和实践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评优课推出名师
两年来,学校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和“新秀”工程,不断完善教师“以优带新”的辅导制度和学科导师制,从教师的“备、教、批、辅、查”等日常的教学工作入手,高标准严要求,勤指导常督促,切实抓新教师的辅导工作,同时发现和确定教学、教改、科研综合素质高的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通过片、区、市级的公开课、评优课等活动形式,不断创造机会,推出教学新秀,锤炼他们的课堂教学艺术,让更多的教师跻身到名师行列,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到目前为止,我校有3名新分配教师在肃州区新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小学英语课、小学科学实验课等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3名青年教师在肃州区初中数学、初中语文、体育课等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4名教师获酒泉市初中数学、初中语文、小学科学课等优质课评选一、二等奖,2名教师获甘肃省初中英语、小学英语优质课评选一等奖,1名教师获全国“卡西欧杯”数学课赛二等奖,这些成绩见证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
三、互助合作,培育团队精神
学校要鼓励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分享教学技能和专长,培养教师团队意识及合作精神。教师和同事之间应该是伙伴关系,形成合作的团队,共同计划教学,相互观察、讨论,并彼此学习新教学模式或检讨或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
1.明确学习内容
对于每周的学习内容我校都作了比较具体的安排,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师资培训的重点任务来抓,向教师推荐和购买了大量的学习用书,如《走进新课程》《各科新课标》《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中小学课堂教学创新指导》《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师与研究性学习》等,还定期组织校领导开展新课标讲座,年级组、备课组讲课标、说教材,各学科课程标准解读等专题学习。
2.人人参与讲座
依据学校的教育实际和教师的教学疑惑问题进行主题性的讲座,让全体教师集中参加,认真倾听,研讨讲座、报告的信息,从中接受新知,用于实践。骨干教师听教师上课、为教师评课、与年轻教师面对面的谈话,从中接受教育专家的思想传播,获取大量信息,解决教学上的困惑、问题,以便在自己的实践中更好地逐步体会、体现、完善新的理念。同时,学校还定期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调研,拓宽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学科、学术水平。
3.案例分析促教学反思
要使校本培训取得实效,关键在于确定好教学研究的主题。研究的主题来自何处?它应该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教师的亲身实践。为此,我们确立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成功即成果的新型课题观和教研观,让教师在参与校本培训的过程中能够及时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行为。我们常常看到,一个教师上完课走下讲台,老师们或欣喜地评说,或充分地肯定,或友善地提醒……新的教法在热烈的切磋中逐步成熟。
四、研训一体,突出课堂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积极引导教师达成教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新的增长点的共识,坚持科研兴教,质量立校的宗旨,积极倡导教研教改之风,以新课程改革和校本研究为主体,多次组织跨学段听课、跟踪式听课、公开课、示范课、同课异构、名师大讲堂等形式,借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学校教科研工作以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为主阵地,坚持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教师每年在各类教育报刊、杂志发表教研论文几十篇。同时,推动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使任课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发挥了教科研对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进而增强教师的学术能力,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开展教科研活动,凝聚了人心,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使课堂主阵地成为我校师资培训的重要舞台,也使年轻教师能够不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骨干教师尽快走向全区、全市。目前,我校教师队伍拥有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42人,占教师总数的 42%。其中,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15人,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4人,骨干教师队伍梯队层次逐步形成,优秀的教师队伍引领了学校的品牌发展,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责任编辑 尹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