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科型智库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4-08-07刘兰兰

中州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智库指标体系指标

曹 明,刘兰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文献信息中心,郑州 450002)

一、引言

现代智库的雏形发源于20世纪初的西方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军事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兰德公司(Rand Corpration)、布鲁金斯学会(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等智库开始兴起,进入90年代,智库的发展更具全球化、专业化。相比之下,中国的智库建设起步晚、发展快。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智库数量却不到美国的1/4,与此同时,按照智库规模、能量与贡献的排名,中国能进入全球前100名的智库仅有6家(任玉岭,2013[1])。作为公共决策的专业咨询研究机构,智库在市场变革和经济发展中提出的各种战略咨询,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但是,智库作用和效果还未能完全发挥,智库影响力还未能全面彰显。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颁布,“建设高质量智库”“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成为智库行业发展和改革的推动力。加快智库行业的信息化改革,推动智库资源、智库管理和智库决策的信息化发展,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支持地方经济的需要(喻新安,2011[2])。

在理论研究方面,新型智库是针对传统智库的研究模式而言的,学者们对新型智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智库的现状(孙蔚,2011[3])、新智库建设(吕余生,2009[4];高尚全,2013[5])以及中外智库的比较研究(陈旭峰,2010[6];郭岚,2013[7])。此外,针对地方社科院科研转型的相关研究也很多(山东社会科学院课题组,2011[8];张华,2010[9];焦新旗、汪洋,2011[10])。在智库评价体系研究方面,学者们的研究集中在对社会科学的成果指标体系上。赵珣(2008)从学术性角度归纳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学术评估的特点,认为我国的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未来将会呈现从“专家评估走向多元主体评估、从单维度评估走向多元标准评估、从数量技术评估走向多种方法综合评估、从阶段评估走向全过程评估等多种发展趋势”[11],该指标体系主要针对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创新性创立的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缺乏对整个科研过程的宏观分析。徐少同(2010)在赵珣的基础上根据中国智库发展转型的时代背景,结合我国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特征,引介了广东社科院推行的新成果评价体系,即把智库成果分为上级交办课题、院级常规课题、横向课题、个人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四大类,重新定义了评价体系的对象、范围[12]。该体系对科研成果进行了分类梳理,对社科界的科研成果测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文章仅局限于对科研成果的测评,缺乏对科研过程的整体探讨。

随着2001年我国国家统计信息中心《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的颁布,信息化建设在政府、企业、高校等领域的步伐逐渐加快,有关其信息化指标体系的研究也逐渐趋于成熟与完善,并积累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鲁昌荣、丁德臣、严奇,2009[13];李勇、刘文云,2006[14])。但社科型智库的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还很少,沈洁(2013)[15]的《地方社科院信息化建设问题探论》一文针对地方社科院信息化建设实践,率先提出提高地方社科院信息化建设水平必须要推行“行政办公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图书文献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文章系统地探讨了地方社科院信息化建设的三个层次,但是,文章中并没有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社科型智库信息化评价体系。因此,在本研究中,把社科型智库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智库评价建设的实际,基于ISM理论,构建“五位一体”的智库信息化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创新提出了“智库信息化评估模型——IAEOF模型”,改模型对研究社科型智库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智库信息化指标体系构建的逻辑思路

1.智库信息化指标的逻辑体系

信息化测度体系由美国经济学家Fritz.Machlup最早提出,1962年他在著作《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中首提“知识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出对美国知识生产分配的最早测度体系,这一体系被美国学者广泛应用,对后世的研究影响深远。1977年,Marc U.Porat利用投入-产出法计算出信息指标对GDP的贡献率[16],其研究成果《信息经济》(The Information Economy)成为世界各国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以及对信息经济测度的典范之一。此外,日本学者小松崎清介在1965年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模型,建立了四个类别共12个指标。这些信息化测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智库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对智库信息化水平的测评,不仅要对信息化的应用和过程进行评估,还应该对信息化产生的成果和其影响力进行评估,以便于智库工作者能在众多指标体系中发掘相关性最强、影响力最深的因子。所以智库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方位测评衡量智库信息化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二是智库成果的类别等级评价体系;三是智库成果影响力的评价体系。为了系统地梳理智库信息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模型,笔者在梳理整合以上三个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智库信息化建设的各个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J.Warfield教授在1973年提出的系统分析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简称ISM方法)[17],把复杂的信息化系统分解成若干个要素,构造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多级递阶结构方式,即智库信息化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详见图1所示。

图1 智库信息化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图

智库信息化是实现智库发展、智库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而信息化应用的最直接影响因素分别是信息化人才和信息化资源。一方面,智库要推动信息化,必须通过专业的信息化人才来推进,这些信息人才需要学习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型信息技术,在信息安全、稳定、友好的环境下,由信息化领导对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执行推进的。另一方面,智库信息化资源也是影响智库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中坚力量,信息资源作为一个看不见的“软实力”,需要电脑、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智库在信息化硬件的购置、更新、维护上经费被称为信息化经费投入,这些经费投入都是在智库信息化政策下经过专业的预算制定实施。智库信息化影响因素解释结构图是自上而下的递进关系,反过来也是自下而上的推动关系。

2.智库信息化IAEOF评估模型结构框架

智库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系统性工程,研究智库的信息化建设必须以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把智库的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看待。根据上文所述的解释结构模型,笔者从智库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出发,探讨了从智库信息化运作到智库成果及智库影响力全套流程的指标体系,从投入(Inputs)、应用(Application)、保障(Ensurance)、成果(Outcome)和影响力(Force)五个维度出发,制定了智库信息化建设的“IAEOF评估模型”。具体而言,智库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套系统的工程,由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构成,详见图2所示。

图2 智库信息化IAEOF评估模型图

如图2所示,投入指标、应用指标和保障指标分别代表了智库信息化建设过程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投入指标是整个智库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基础设备、信息资源、信息人才这些指标的投入,智库的信息化建设便无从谈起。应用指标是智库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核心,信息化的投入只有具体到应用层面,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智库的信息化水平。智库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可持续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投入和应用的过程中更需要一定的保障才能确保智库信息化建设的更新和推进。因此,保障指标和投入指标、应用指标共同构建了智库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智库信息化建设的成果被称为成果指标,主要包括课题、论文、论著及研讨会等形式。智库成果既受智库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又直接提升智库影响力。要全面评价智库的信息化建设情况,需要我们不但关注智库信息化建设过程,更要关注智库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及影响力。

三、基于新型智库的社科系统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智库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智库信息化指标建设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才能进行。智库建设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业内相关标准的建设还不完善。纵向比较,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智库建设已经取得相当多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在智库信息化建设上已经探索到比较成熟的发展道路;横向比较,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早的,依次是社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信息建设有和智库信息化建设相同的部分,智库信息化指标的选取应该在这些基础上找到共性的地方借鉴其合理的部分,同时挖掘属于自身特点的个性指标。

智库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甚至四级指标,各个指标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智库信息化指标体系建设必须能客观真实地反应智库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即在现有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国家信息化相关政策及同行业具体标准,构建合理、严谨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既要用前瞻性、全局性的眼光看待智库信息化发展的现在和未来,也要遵循智库发展的现实情况,尊重事实,客观的制订衡量信息化发展的具体指标。

(2)系统性原则

智库信息化指标涉及智库发展各个方面的因素,这些因子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为了尽可能的避免因子之间相互交叉、融合的局面,必须构建一套系统合理的评价体系,这套评价体系不但能覆盖智库发展的各个方面,还能简明扼要地概括主要脉络方向,既要有枝也要有叶。

(3)可操作性原则

创建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测试信息化水平对智库发展的影响力,因此,实用性是本体系指标的最大现实意义。在操作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循客观、真实的数据来源渠道,另一方面要根据在保障数据可量化、可操作的基础上简化各种指标,提取最具代表性的指标进行实际操作。

2.基于新型智库的社科系统信息化评价体系及指标说明

根据上文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原则,在参考《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社科院近年来的信息化发展特点与趋势,笔者提炼了以下19个代表性的信息化指标,如表1所示。

(1)投入指标

投入因子是智库信息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投入指标具体包括基础设备、信息资源和信息人才三个因素,分别从“硬件”“软件”和“人”三个方面阐释了智库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基础设备因素包括:信息化装备建设(如计算机人均数量、计算机档次等)和信息化网络设备环境(如主干网带宽、出口带宽、桌面带宽等外网环境建设和人均网络节点个数、计算机接入互联网比例、无线网覆盖率等内网环境建设);信息资源因素包括:电子信息资源(如光盘数据库、E-book、非数字资源、数字化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期刊、网络图书、网站链接等)和管理信息资源(员工信息资源、智库信息资源);信息人才包括信息技术人才和信息管理人才两个方面。

表1 社科系统新型智库信息化建设指标

(2)应用指标

智库信息化过程中应用因子是信息化环节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投入指标的具体反映。智库信息化应用指标具体包括网络检索、网络服务、办公自动化、官方网站平台技术的应用。除此之外,应用指标的4个二级指标下面还共包含10个三级指标,分别是检验网络检索技术水平的跨库检索能力和跨馆检索能力;检验网络服务技术水平的信息推送、信息导航、信息定制及信息互动服务的水平;检验官方网站平台使用情况的智库网站点击次数、智库网站的用户满意度;检验办公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智库决策的信息化水平,自动化应用对传统办公功能的覆盖程度。

(3)保障指标

智库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因子是维护智库信息化持久、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分别从战略地位、安全机制、经费政策三个方面为智库的信息化发展“保驾护航”。其中,战略地位是信息化发展的战略保障,包括信息化建设规划(如是否有专门的信息化预算、是否有专门的信息化规划、是否设置了专门的信息化部门),信息化建设领导(如信息化领导的信息化技能水平、信息化领导的行政级别),信息化建设管理(如人事、科研、财务等数字化智库信息管理系统)三个细分指标;安全机制是信息化发展的安全保障,主要通过信息安全技术(如信息备份情况、网络防病毒措施),信息安全水平(如网络故障次数、黑客攻击次数、系统瘫痪次数),信息版权管理(电子文献版权、数据库版权)等三个细分指标来衡量;经费政策是保障智库信息化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保障,主要通过信息安全费用与信息投入比例、信息技术类固定投资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薪资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和行业标准的采用等方面来衡量。

(4)成果指标

成果指标是以上三个指标在智库信息化发展的直接反映,也称“产出指标”。根据相关文献和智库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将成果指标分为课题、论文、论著及研讨会数量。为了全面衡量智库研究成果,课题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国家、省、市科技部门立项及中标课题;第二类是上级主管部门交办课题;第三类是与横向联系单位或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论文数量只统计发表在C类及以上中文核心期刊数量和省级以上报纸的理论学术版数量。成果指标虽然和智库专家的学历结构、研究水平等直接相关,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专家对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阅读—学习—创新—再生产等行为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其研究成果受智库信息化发展水平影响。

(5)影响力指标

影响力指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领导批示数量、智库专家受访次数、智库专家获奖次数和论文被收录转载次数。智库的影响力有多大,一方面检验了对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出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另另一方面代表了其对社会公众所产生的实际效力。地方智库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承担着省委、省政府智囊团和思想库的角色,领导批示的数量越多越能凸显社科院在政府决策的影响力。在针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调查中,智库专家在媒体中的访谈及时地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也是智库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智库专家获奖和论文被收录转载情况是智库成果在学术上影响力的直接体现。

3.评价方法

(1)数据获得方式

智库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科学、严谨、可操作的系统工程,在智库信息化的测度与评估研究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实证数据,其中大部分数据无法通过互联网、公开媒体等途径获得。因此,在对信息化体系进行评价时,需要采取的是实地调研法,通过采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与查询文档资料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来获得一手材料。

此外,如表1所示,大部分指标可以直接获得精确数据,如计算机数量、智库网站点击次数、课题数量等,但也有4个指标:信息检索精确度、网站用户满意度、信息工作领导影响力和网络安全水平无法获得直接数据。其中,信息化领导这一指标作为整个智库信息化工作推进的主要负责人,其个人影响力对统领全局有着不可替代的决定作用,因此,选择信息化领导影响力指标时需要考虑两个因素,即信息化领导的行政级别和自身信息化水平。此外,对信息检索精确度、网站用户满意度、网络安全水平3个指标的定量统计方法文章均采用李克特(Likert)量表法进行量化分析。

(2) 智库信息化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述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关于智库信息化指标评价的方法还存在一定空白,而随着高校信息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智库信息化即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笔者通过对高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的比较来看,常见的指标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其中,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一方面,均需要样本数为变量数的3倍及以上,才能够通过KMO以及球形检验;另一方面,主成分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会从现有样本中自主选择相应的成分,从而打乱了最开始的评价体系划分,不能综合评价样本。层次分析法的不足之处在于难以客观地确定指标的权重,一旦选取专家打分赋权法,那么就会增加评价的主观性。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主要是分析投入与产出的效率,能够有效地反映出信息化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效率问题,因此,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可以客观、科学、有效地对智库信息化建设状况进行评价。

四、结束语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信息技术变革,社会由工业化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软实力的重要标志,高水平的智库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迎合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提高自身科研实力,更好地发挥科学决策能力,地方社科院系统作为当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社会科学综合研究中心”,纷纷开始信息化建设。不仅给科研工作带来便利,更为“新型智库”建设勾画出一条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任玉岭.建设中国特色智库产业迫在眉睫[EB/OL].(2013-07-01)[2014-04-06].http://jjckb.xinhuanet.com/opinion/2013-07/01/content_453201.htm.

[2]喻新安.建设新型智库助推中原崛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5-25(14).

[3]孙蔚.中国智库的现状及其参与决策研究[J].中州学刊,2011(3):119-122.

[4]吕余生.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智库的思考与探索[J].学术论坛,2009(12):149-152.

[5]高尚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J].全球化,2013(10):121-122.

[6]陈旭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智库研究:美国经验对中国智库的借鉴意义[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9-11.

[7]郭岚.国外智库产业发展模式及演化机制[J].重庆社会科学,2013(3):121-126.

[8]李建军,崔树义.论地方社科院向新型智库的转型[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10):4-11.

[9]张华.我国信息智库建设与地方社科院科研转型研究[J].东岳论丛,2010(10):35-40.

[10]焦新旗,汪洋.构建“三位一体”新格局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以河北省社科院为例[J].社会管理与评论,2011(4):81-86.

[11]赵珣.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学术评估体系建构的发展趋势[J].未来与发展,2008(5):15-18.

[12]徐少同.中国智库发展转型背景下的成果评价体系研究[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1):83-87.

[13]鲁昌荣,丁德臣,严奇.以DEA和SOM方法为支撑的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9):163-166.

[14]李勇,刘文云.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J].情报杂志,2006(3):141-143.

[15]沈洁.地方社科院信息化建设问题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5):92-95.

[16]杜方冬,孙振球,饶克勤.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进展[J].情报杂志,2008(5):146-150.

[17]汪应洛.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5-50.

猜你喜欢

智库指标体系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民居智库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中政智库“五朵云”
中政智库“五朵云”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