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劳动力转移后贫困农村持续发展研究
——以山西省北部右玉县农村典型调查为例
2014-08-06石莎秦作霞殷海善凌日平安祥生
石莎,秦作霞,殷海善,凌日平,安祥生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山西 太原030006;2.太原师范学院 城市与旅游学院,山西太原030012)
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镇的过程,农村人口与劳动力的离开必然会调节农村实际居住人口(以下简称实住人口)的人地关系,从而增加实住人口的收入。[1]农村实住人口收入的增加,甚至超过城镇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时,农业和农村的吸引力得到增强,有可能维持农村必要的人口规模,维持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本文以晋北右玉县农村为例,来探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劳动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文献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农民、农业调查问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研:年龄、种养规模及类型、收入状况等。村庄发展采用观察和访谈调查法。
一、调研村的基本情况
右玉县地处晋北地区,长城脚下,气候干旱、寒冷、多风沙,年均气温4℃,一月平均气温零下11℃至零下15℃,七月平均气温19℃至20℃,年降雨量450mm左右,无霜期为90天左右。适合该区域的农作物主要为小杂粮,包括小日期玉米、土豆、莜麦、胡麻、草玉米、豌豆、青莜麦等。全县地势南高北低,中间平缓,有季节性河流贯穿南北,土地辽阔,水草资源丰盛,发展畜牧业条件得天独厚,是山西省唯一的半农半牧县。建国以来,持之以恒植树造林成为“塞上绿洲”,现在全县绿化面积达到53%。右玉县下辖10个乡镇251个行政村,总人口10.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8.5万人。右玉县工业、服务业均不发达,是山西省众多国家级贫困县之一。除县城和一个煤炭乡镇之外,绝大多数村庄为半农半牧经济,村民外出打工和兼业是重要的收入来源。
(一)人口与农业劳动力
1.在村人口、在村户数情况
本次调查村庄选择山村、裴村和海村三村。
表1 调查村庄人口情况
从人口和劳动力两项指标看,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程度极高。三村合计在村人数为户籍人数的26.19%,在村户数为户籍户数的30.95%。历史上的右玉县,生态环境恶劣,农业生产水平低,缺乏工业和服务业,就业能力有限,而且中小学教育和周边县相比有很大差距,对居民吸引力小。从第一轮土地承包开始,部分农民就开始放弃土地离开农村。右玉县人口和劳动力迁居地为工矿业发达、习俗相近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大同市,仅少数人在右玉县城和朔州市。因此,右玉县农村多数村庄实住人口普遍仅为户籍人口数量的三分之一,并且,农村实住人口基本在50岁以上,农村劳动力短缺。
2.在村人口的年龄结构
目前,农村的人口与劳动力已经高度老龄化,平均年龄超过60.4岁,65岁以上的为24.44%,人口老化严重。从调查来看,40岁以下人口和劳动力极少,50~64岁的村民是农业劳动力的主体,在访谈中他们自称是村里的中年人,65岁以上仍然从事农业生产的不少。少数年轻人,或者是村干部需要留守,或者是智障身残不能外出者。农村的农业劳动力呈现出明显老龄化的特征,甚至农业劳动力有断层的危险。
表2 调查村庄农业劳动力的年龄结构
(二)经济发展情况
1.耕地与种植业
右玉县是山西省少有的人少地多县,耕地资源、草地资源都比较丰富。加上人口外迁多,实住人口的人均耕地资源、草地资源比较多。从统计面积看,三村户籍人口人均耕地面积0.75公顷;然而由于离开村庄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在村农户,三村实住人口人均耕地面积2.86公顷,其中裴村实住人口人均耕地面积3.19公顷。[2]三村现在实住人口每户平均耕地面积为6.30公顷,6.6公顷以上的农户占到实际居住户数的22.22%,出现了一户33.3公顷规模的大户。加上部分高龄农户退出农业生产,实际居住人口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经营的土地面积更多。而实际上,各村耕地面积要远多于统计面积。①在农业集体化时代,考虑到土地生产力的差别,土地登记时,山区农村普遍以260步作为一亩,而标准亩为240步。甚至过于偏远的村庄,以2、3亩作为一亩的情况也是常见的,名曰大小亩。此外,各村还有大量的政策性退耕地,和农户自愿的弃耕地。各村耕地分为上等河滩地和下等山梁地。由于村庄外迁人口多,农村实住人口在流转中普遍挑选了上等的河滩地,而放弃了下等的山梁地。可见,农村人口与劳动力转移,改善了实住人口的耕地数量和质量。
表3 调查村庄耕畜情况
当地农民栽培作物种类普遍为玉米、草玉米、莜麦、荞麦、胡麻、马铃薯等几种。农作物的机耕、机播已经普遍,莜麦、荞麦、胡麻一般为机收,玉米和马铃薯机收正在推广。若按照收支核算,正常年景情况下,上等河滩地大致每亩(0.06公顷)地能够获益150~200元,下等山梁地每亩(0.06公顷)能够获益100元左右。但实际情况是农民主要出售胡麻和马铃薯,获得现金收入来购买化肥、种子、农药和农机服务,其余作为农业再生产投入。而玉米、草玉米、莜麦、荞麦除少数作为家庭口粮以外,其余作为喂羊的饲料、饲草。因此,农户的种植业收获的主要是饲料饲草和部分口粮。大致来说,一户农民耕种6.67亩(0.45公顷),正常年景下种植业现金收入为1万元左右。
表4 家庭耕地规模调查
由于土地资源丰富,全县出现了少数农业经营大户。牛心乡出现了三个种植大户,他们共同的特征是比较年轻,购置的农业机械齐全,经营20~46.67公顷土地,以莜麦、荞麦、胡麻这类用工少的作物为主,加上养殖业,和对外农机服务,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
2.养殖业
饲养牲畜是右玉县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半农半牧的生产体系中,种植、养殖及公有牧草资源之间是一种动态关系。[3]牲畜依赖于公有草地上的饲草及农作物和其副产品,又以粪肥和耕畜的形式 “回报”饲草、饲料和农作物,因此养殖业是山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必要环节。农户养殖的牲畜种类主要有羊、牛、驴、猪、鸡,养羊是当地农民主要的现金收入来源。根据调查,三村实际居住农户65户中,45户有劳动能力的农户饲养了羊,平均户养规模为55.98只,其中5户百只以上的大户。养殖10只以下的,一般是年龄很大劳动能力差的农民,为儿女准备一些羊肉,不以获利为主。
表5 调查村庄农户养羊规模情况
养殖户的养殖方式是低成本的传统放养方式(需要补充少量饲料饲草),结合优良品种、合理的公母比、齐全的防疫免疫技术等系列先进科学技术。当地的放养模式一般为养羊数量少的雇羊倌放养,数量多的自己放养。近年来,羊工的价格是一只羊一年120~200元,村庄之间有差别。对于养殖户来说,羊工支出是养殖户最大的现金支出。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羊倌日益稀缺,羊倌缺乏成为影响农牧区农户养羊与否的关键制约因素。从管理、饲草资源等角度看,多数农民认为30~50只是农户收入最大化的养殖规模。若按照50只生产母羊估计,产羔75只左右,在支付羊工后年收入约4.5万元左右。
3.其它收入
农户在种植、养殖以外,少数年龄偏小身体健康的农民会去附近打工来增加收入。打工类型主要是政府在高速路边的绿化工程,以及政府对农村投资的道路、街道硬化美化工程等。现在日工资普遍为100元至150元。经常务工的农民,每年可以劳动100天左右,收入接近一万元。财政转移收入是农民另一笔现金收入。财政转移收入包括农业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2012年三项收入合计为每公顷1230元。一户承包耕地3.3公顷的话,能够收入4000元左右。其次,是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低保收入。2013年右玉县65岁以上农民生活补贴标准为每月30元,年补贴360元,困难农民低保标准为每年1608元。此外,县级财政每年给农村居民每户一吨煤炭用于冬季取暖。财政转移收入对于年轻农民没有太大吸引力,而对于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农民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综上所述,一户农民耕种6.67公顷地、养殖50只羊,种植和养殖经营所得和财政补贴,不计自己消费的部分口粮和务工收入,年收入大体在6万元左右,高于多数儿女在城镇务工收入。右玉县农民实住人口的收入虽高,但多被儿孙花费在城镇的教育和住房上,没有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3.农业辛苦程度
所调查村庄农民收入虽高,但是农业生产比较辛苦。农业生产过程中虽然耕地、播种、部分收获能够实现机械生产,还有部分人工中耕作业,其中马铃薯、玉米的收获是辛苦的,收获以后需要干燥、剥粒、保管、销售等后期劳作。若有养殖业,更是辛苦之极。即使让羊倌代放,需要早交羊晚接羊,清理羊圈、接生羊羔、剪卖羊毛等繁琐事情,日日劳作。农事的复杂、辛苦是外出打工的单一、轻松不能够相比的。
(三)社会发展指标
参考农业普查设立指标,农村社会发展指标分为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本社会服务和农民生活条件三项指标,加上返乡从事农业意愿一项主观指标加以评价调查村庄社会发展情况。
1.农村基础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公路、电力、电话、电视、饮用水的通达情况,综合商店、农资市场、农产品市场的建设情况。经过多年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电、水、电话、电视已经全部覆盖,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综合商店、农资市场、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和运营由于多种原因没有能够建设和运营,不能有效发挥出农产品商品化的功能。
2.农村基本社会服务
农村基本社会服务包括幼儿园、小学、图书室、卫生室和文化室等,这几项服务在调查农村普遍缺乏。然而,对农村发展影响最大的是中小学教育资源的缺失。在国家撤并农村学校政策的直接影响下,农村小学、初中教育资源基本丧失。以该乡为例,全乡目前仅有一所小学,两名学生,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难以维持。农村教育资源设施缺乏和教育质量差,是农村年轻人离开农村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农村医疗资源同样不足,多数行政村没有医疗室。村中普遍没有音乐、体育等娱乐生活,甚至没有赶集、聊天、打牌等集体生活。
3.农民生活条件
反映农民生活条件的指标包括彩电、电话、摩托车、电动车、电脑的拥有情况,住房、管道水、炊事能源、厕所、洗浴室、垃圾处理等情况。现在,农村彩电、手机、摩托车、电动车已经普及,电脑开始普及。调查村庄的住房以砖木、土木结构一层建筑为主,价值不高,但户户皆有。饮食,调查村庄居民的饮食以白面、大米为主,自产杂粮消费较多,猪肉、羊肉消费量也较多,蔬菜、水果和牛奶的摄入比较少,但为历史最好时期。管道水已经普及。炊事能源以柴草为主,烧土炕取暖,烧柴草做饭,少数人辅以电力、灌装气、煤炭。村庄普遍缺乏洗浴设备,村民较少洗澡。村中厕所较差,有墙而无盖、无顶,脏且不安全。由于没有垃圾集中处理,加上人羊共处,村中道路、庭院到处是羊粪。而且人畜共患布鲁氏杆菌病,山西省是全国的高发区、重病区,养殖户患病非常普遍,感染者终生难愈。从全国平均情况来说,调查村庄农民的生活水平并不高;和城镇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4.子女返乡意愿
村中老年人以及暑假返乡的年轻人都认为年轻人不会返乡从农,二十年后谁来种地、谁来养羊是令人担心的。现在,返乡务农成为 “失败、丢人”的价值观念,他们宁愿在城镇过着收入不高的生活,也不愿意返乡务农。农业劳动力后继无人而 “末代化”的趋势明显。[4]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同时,农村人地关系改善,农业得到发展,农村实住人口的收入提高,农民在村收入和在外打工相比具有了优势。但是,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存在不足或缺失,表现为农村基本社会服务缺乏,农民生活设施条件差,农村对青壮年人口的吸引力差。农民、农业和农村之间的割裂导致农村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境。[5]
(二)讨论
种养大户是近年来农村出现的新现象,适应了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减少的社会变化趋势。种养大户能够维持对土地的利用和农业的发展,同时兼顾对其他农户的生产支持,富裕起来的种养大户是农业的希望。但是富裕大户更有能力在城镇与村庄之间便捷转移,呈现 “农村生产、城镇生活”两栖的生活模式,那么在农村人地关系继续调整和农民转型后,农村的衰落趋势或许依然难以扭转。
[1]辜胜阻,刘传江.人口流动与农村城镇化战略管理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1.
[2]殷海善,赵鹏.右玉县家庭承包土地流转调查 [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84-87.
[3]郭仁民.半农半牧山区的畜牧业发展趋势 [J].青海草业,2002,11(1):50.
[4]殷海善,石莎,秦作霞.关于末代农民现象的思考 [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7):658-660,684.
[5]田玉军,李秀彬,陈瑜琦,等.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研究评述 [J].自然资源学报,2010(4):686-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