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策略探析

2014-08-06李芹燕

重庆高教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媒介信息化

李芹燕

(重庆文理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 重庆 永川 402160 )

新媒体是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可以理解为以数字媒体为核心,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客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1],如数字报刊、数字广电、网络、智能手机、触摸媒体等。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发展,手机媒体、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已经成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常用媒体,成为他们相互交流、获取和发布信息的重要工具。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走上了信息化之路,而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常态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化之路必然面临新的变革。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化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化的正效应

新媒体技术使媒介的使用更为普及,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当中,也使信息传播更为广泛,传播效果大为提高。新媒体以“数字化”和“互动性”为最大优势,以电脑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为主要载体,颠覆了社会传播模式以及内容生产方式。在新媒体构建的平台上,社会正成为一个高速通路的网状传播系统,高校和学生个体都是这个系统当中的节点。

新媒体因其具有的快捷方便、实时互动、文化多元、虚拟介入以及声画兼备等特性,与大学生求新求异、渴望参与社会交流的特点高度切合。新媒体实时互动的特性激发了大学生群体参与媒介传播的主动性,这些都有利于就业信息的传达和就业指导工作方便快捷地开展。除了传统的就业信息网站外,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化的渠道和平台变得更加多样化,不管基于学生自我学习、测评、模拟应聘,还是基于校方服务于指导,或者是政府机构、用人单位用于信息发布、网络招聘、模拟实习也注定产生新的指导形式。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化的负效应

新媒体时代,信息获取越来越便捷,能在一定程度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但是,媒介容纳信息的无限性和集成性,以及媒介主体的多元性,也会给大学生群体参与市场竞争带来负效应。

1.可能加大就业信息不对称。高校与学生、高校与用人单位、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长期存在,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新媒体具有数字化、实时性和交互性传递信息的传播优势,显现出强大的传播效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就业信息接受无效率与不对称型,但新媒体的急速蔓延,也可能加剧劳动力市场分割条件下的就业信息不对称。”[2]

2.可能加大就业信息鸿沟。“信息鸿沟”又被称为“数字鸿沟”,指的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大学生因为经济条件、所学专业、性别、文化等的差异,对新媒体的使用程度不同,从而可能加大原本就存在的就业信息鸿沟。

3.就业信息过载产生就业信息焦虑。媒介的信息储存能量不断增强,可以获知的就业信息总量增大。“工业时代做的是信息加法……信息时代做的是信息减法,汇聚了机器智能、人工智能的互联网络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载体与处理工具,正在帮助人们最快速、最精确地获得信息。然而仅提供载体和工具又是远远不够的。”[3]目前,信息审核机制尚不完善,一方面毕业生迫切地需要获得就业信息,但另一方面,信息量过大以及信息的不确定性,也会让他们无所适从,产生新的焦虑,因而需要指导他们学会做“信息减法”。

二、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的不足

(一)就业信息源少,学生主体性欠缺,就业社会关系网络不足

新媒体对人类的信息传播行为和活动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媒介技术的演进也让“新媒介”的内涵越来越宽,莱文森提出了“新新媒介”概念,泛指如博客网、推特网、维基网、聚友网、脸谱网、播客网等当代最热门的媒介[4],这些媒体是最具个人色彩的媒体形式,信源、传播者和媒介已经完全融合成一个整体,这是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反观当下就业信息源,主要为高校、政府机构、主动型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中介公司,大量毕业生以及毕业生利益相关方个体的信息沉没于网络海洋中,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大学生主动获取就业指导,发布个人就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还相对薄弱,主动建立并利用就业社会关系网络不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二)就业信息化建设等于就业信息网站化,渠道单一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开通;2006年,教育部、人事部等五部委组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2008年,教育部和网络联盟组建“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平台”;此外,各省市、各高校的就业信息网建设也蓬勃开展。

目前,虽然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高校的就业信息化进程在渠道建设上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和改观,仍以网站建设和网页完善为主。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不明确,以硬件建设为主,重复建设多;资源、管理、服务等软件建设没有跟上,资源共享不足;投入大或者投入不足两极分化严重,设计能力差、信息审核机制不健全,毕业生利用率低。建设较好的“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平台”,设计了微信二维码,在“创业”“指导”“法律”三大板块嵌入了部分应用,较好地实现了互动,但是仍然缺乏更方便的新媒体应用方式。

(三)就业信息化指导等于信息发布,指导方法简单

目前,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网等几大招聘网站开发了手机客户端,华东理工和大连海事大学等部分高校建立了“微就业平台”并推出了“就业APP”手机软件终端,而大多数高校以及政府部门的就业信息化指导仍局限于通过网站发布就业资讯和开展网上招聘,提供的职业能力测评、就业咨询、职业能力辅导等深层次服务还较少。指导人员和被指导人员之间缺乏实时交流与互动,缺乏动态指导,基本未采用广受大学生青睐的新媒体如微信、微博和社交网站、APP应用等。现有的信息化指导,更多是单向度的和静态的,提供给大学生自我指导和提升的方式少,吸引力不足。

三、新媒体环境下就业指导信息化策略

(一)依托新媒体,拓宽信息源,重构大学生就业社会关系网络

依托新媒体甚至新新媒体的普及,可以最大幅度地拓展就业信息源,把大学生就业利益相关方个体都纳入信息网络中,重构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尽量消除大学生就业信息不对称,填补就业信息鸿沟。

社会关系网络与大学生就业有正关联,美国社会学家格拉诺维特在研究个人就业问题过程中的社会关系作用时,提出了弱关系理论,证实了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影响[5]。对大学生来说,其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异质性越强,能从中摄取的资源越多,其社会资本越丰富,这是能有效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能力因素[6],大学生能通过社会网络获取就业信息,减低就业成本,增加获得工作的机会,或者获得自主创业的支持。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正可以借助新媒体优势,帮助大学生拓展社会关系网络。

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学生对社会关系网络的利用不够。笔者对所在学院2013届356名就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主要的就业信息获取和就业机会的获得源于学校和家庭,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某高校学生利用社会关系网络就业情况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家庭为中心、以地缘为媒介呈现差序格局,体现在就业资本量中,并影响学生的就业机会。中国社科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失业率高达30.5%,成为就业最困难的群体[7],这正是社会资本作用的结果。传统媒介环境中,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以家庭为中心,如图1:

图1 差序格局社会关系网络[8]

新媒体环节中可以通过信息源建设,帮助学生重构社会关系网络,建立可能的新型社会关系网络,如图2:

图2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选择新型社会关系网络

图2显示,新媒体环境下,通过校友博客、教师博客、就业相关方社交网络等,能使学生不出校园就“走出去”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获得市场信息反馈与调节,得到就业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不再单一地以家庭为核心建立,还可以依托高校资源尤其是校友资源建立,这能在一定程度弥补大学生社会资本的不足,特别是对处于社会差序格局劣势的农村生源学生大有益处。

(二)借力新媒体,建立学生为中心的信息体系

现有的就业信息体系主要是政府主导,以就业管理部门和高校为中心点,以网站为依托,工作方式以信息收集和发布为主,其特点是单向度、批量式,因此学生参与度不高,就业指导效果欠佳。

借助于大学生使用率极高的新媒体所具有的快捷方便、实时互动、虚拟介入的特点,建立以学生智能平台为核心的就业信息体系,可以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就业指导的主动性,就业指导人员和就业利益相关方可以实时互动交流。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体系,以学生为中心,以个人智能平台为依托,以多向信息传递和就业服务与辅导为主要功能,其特点是多向度、主动式、个性化,结构关系如图3。

图3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信息体系模型

图3所示的信息体系,能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实时性、互主体性,不管是就业创业指导、心理疏导、提高就业技能、模拟应聘还是获取就业信息,都以学生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增强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效力。

(三)利用新媒体,着力就业指导信息化软件建设

就业指导进程中,软件建设对信息化功能发挥的作用丝毫不亚于硬件建设。“就业信息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机器引入就业工作的过程,更是一种就业思想、就业观念变革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过程。”[9]目前,国家部委及高校在硬件建设上已经初具规模,急需的是满足就业工作相关方各主体需求的软件系统和适合学生的、个性化的APP应用。

1.研发就业指导APP。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各种功能全面、特点突出的APP给人们带来了便捷。大学生群体的手机持有比例极高,手机求职客户端和就业指导APP自然受到他们的欢迎。目前,高校发布的就业APP功能较单一,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和猎聘网的手机客户端,也只有简历创建及管理、职位搜索查询等功能,仅前程无忧还提供校园招聘功能。因此,就业指导APP的应用前景看好,可以借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主体的个性化需求寻找就业指导,从而提高就业实绩。APP体验、实操等交互性、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让指导内容更多样、指导方式更有新意;同时,让大学生与相关方在网络物化形态构筑的空间环境中进行最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和快速信息交流。

2.建立就业信息平台接入标准,规范就业信息管理。目前,高校、招聘网站、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平台采用不同的框架和思路,不利于整合资源,也不利于大学生提高利用率。应该在政府相关部门联合作用下,规范现存的以及新建的网站、应用系统与统一信息平台接入的标准,实行个人和组织的统一身份认证,使之能与统一信息平台协同工作。此外,应当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管理机制和管理队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大学生及用人单位的权益。就业指导的重心要从就业信息管理与就业平台维护转移到个性化就业指导、全程就业服务上去。

结语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进程已经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这需要我们有机融合就业指导理念与新媒体技术,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实绩为目标,探索就业指导信息化的新路径,帮助学生更快更好更和谐地就业。

参考文献:

[1] 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2008(5):122-124.

[2] 许文杰,金天星,郑曼.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就业信息的不对称[J].河北大学学报,2011(2):141-143.

[3] 刘建宏.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340.

[4] 莱文森.新新媒介[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 Granovetter M. Getting a Job—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6] 徐伟.非能力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6-7.

[7] 匿名.[EB/OL].(2013-12-27)[2014-01-03].http://www.chinalxnet.com/content/2013-12/27/content_283514.htm.

[8] 吴立保.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实证研究综述[J].扬州大学学报,2011(6):67-68.

[9] 李文吉.关于网络文化时代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9:12.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媒介信息化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月“睹”教育信息化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