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率市场化面临“攻坚战”

2014-08-04王臻

中国西部 2014年3期
关键词:市场化利率

王臻

2013年,无疑是利率市场化全面提速的一年。多数人预测,在未来的一到两年内,利率市场化将继续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将面临格局转变的重要阶段。然而,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西部地区来说,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场金融改革的“关键一仗”应如何稳中求胜?对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

鏈接:利率市场化的重要节点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同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理,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

2013年12月8日,央行推出《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同业存单作为一种货币市场工具,以市场化的备案方式发行,定价参照同等期限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2013年12月12日,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国开行发行首批同业存单,总额为190亿元;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的同业存单12月13日发行,规模为150亿元。

社会融资成本不降反升

有观点认为,若存款利率上限完全放开,银行将面临内部定价机制不完善、自身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能力待提升及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等多方面的压力。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与罗兵咸永道联合发布的调查显示,利率市场化给银行带来的最明显冲击包括:净息差进一步收窄,成本定价管理难度加大,银行“吃利差”“揽大户”的传统经营模式遭遇挑战。

长城证券重庆营业部首席分析师龚科告诉《中国西部》,金融改革归根到底要实现金融资源市场化,解决供给和需求存在的错配关系,让最有活力的市场主体获得资金。预计改革核心将是利率汇率市场化与资本项目开放以及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投资机会很有可能出现在与优先股、民营银行、资产证券化相关的领域。

“利率市场化之后,对西部地区的商业金融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璋勇告诉《中国西部》,虽然近年来西部经济发展很快,但资源总量毕竟有限,此阶段市场能够承受的市场利率是比较低的。但西部又是一个缺少资金的地方,这就造成了社会融资的高成本。经济水平较低的西部显然很难接受这样的高成本。“金融是嫌贫爱富的,什么地方可以获得高回报,资金流就会流向哪里。因此,我认为,西部地区还是要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回顾历史,美国、巴西、阿根廷、智利、韩国、日本、中国的台湾地区等,在逐步放松利率管控之后,均导致社会融资成本上升。

由于我国存款利率长期偏低,所以广大储户无疑是受益方。要调高存款利率,银行和企业将分别通过缩小存贷差、提高融资利率,推动消费增长,改变投资占比过高的经济结构。由于银行缺乏以更低利率贷款的动力,因此,从整体来看,企业融资的成本很难降低。

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刘增学也认为,由于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资金收益率偏低,一旦放开利率市场,资金会按照市场规律流向收益率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而西部地区则会更加雪上加霜。“这与国家产业政策要适当向西部倾斜、缩小东西差距的政策是背道而驰的。”

利率市场化面临四重障碍

刘增学告诉《中国西部》,中国利率市场化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障碍:

一是基准利率的制定难以体现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原则,社会平均利率尚未形成。特别是对中小型企业来说,由于平均利润率极低,部分企业表面微利而大多数企业实际亏损。占中国农业大头的传统种植业利润率更是不足1%,或者完全无利可图。实体产业的萧条,将使利率放开后的金融业可能出现畸形繁荣。

二是市场利率的高低对企业使用资金缺乏有效约束力。利率运行的外部环境是软的,基本上没有约束力。资金短缺是长期存在的事实,单纯指望利率马上市场化,不可能完全起到引导资金流向、调节资金供求关系、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甚至有可能加剧资金供求矛盾,加重企业利息负担,恶化信贷关系,导致有限资源的浪费,扭曲利率的市场信号作用。

三是国有商业银行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发挥作用。国有商业银行还要承担服从国家产业政策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艰巨任务,无法按贷款风险程度、通货膨胀溢价、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制定合适的利率;国有商业银行还要在国家有计划的政策调整中,服从大局,发放各种优惠贷款等。因此,商业银行并不能形成自身的市场利率。

四是对利率市场化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定。在市场利率条件下,商业银行利率的浮动范围将被大大放宽,利率执行主体的行为控制也同时被大大放松。但另一方面,对在利率执行中的行为人并没有一套完整、详细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其行为。

中国人民银行张掖市中心支行高级经济师陈海燕认为,利率市场化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了贷款和投资的增长,带动了生产、消费乃至居民收入的增长。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加快推进。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应该是存款利率的逐步放开以及市场化基准利率的培育并真正发挥作用,使利率能够反映实际资金供给与需求,从而改善有限金融资源的配置效果。

金改攻坚需分五步走

2014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明确表示,相对于其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关乎全局,背负着“金融稳定”的重大责任,甚至被银行业看作是一场生死之战。如何打好这场意义重大的金融改革“攻坚战”?刘增学给出了五条建议。

第一,坚持间接调控的利率制度。

为避免完全的利率市场化造成资金不合理流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不平衡的进一步加剧,政府要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弱质产业设立财政贴息和担保制度,以弥补市场利率均等原则带来的宏观经济失衡。另外,政府不仅要弥补市场失灵领域,还要主动承担培育和发展市场的重任。未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应是实现“市场形成利率、央行调控利率”这一间接调控模式。

第二,在进程安排上分四步走。

建议采取“固定利率—管理浮动利率—放开部分利率—利率全部自由化”的策略。在我国利率浮动管理体制建立的初期,要继续实行规定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管理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待浮动利率运行稳定后,即可实行只控制存款利率上限的做法。最后,当利率市场化条件成熟后,即可取消利率上限,实现完全浮动。

第三,利率市场化的立体突破。

考虑到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完善,存在市场分割状况,难以像市场经济成熟的发达国家那样,通过一个突破口引起其他利率的联动。因此,要在央行基准利率的选择、金融市场利率放开的顺序安排和商业银行利率管制的取消三个方面寻找突破口,这就是所谓的“利率市场化的立体突破”。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还处于初期或者外围发展阶段,要通过商业银行体制外的发展促进商业银行体制内的利率改革,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激励约束相容”。

第四,优先放开资本利率与融资利率。

从我国的实践进展来看,建议优先放开资本市场利率和直接融资市场利率。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和稳定关系着国计民生和整个社会的稳定,故不宜先放开。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它与银行利率的放开相比要稳妥一些,弊端要小一些而已。在银行利率与银行以外的利率两者选择上,只能遵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博弈原则。

第五,加强法律建设。

首先,要在法规上规范和保障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在法律中对其进行详细而确切的规定。其次,对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一开始就纳入法律轨道,追踪每一具体步骤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及时采取调整及补救措施。再次,利率的传导机制在市场化过程中存在很大的时滞性,其事后效果远远脱离于政策执行的初始。因此,在关键时候要提出一些法律和规定,以保证利率政策执行的稳定性、有效性。

“利率市场化对优化金融机构资产、提高风险处置能力、有效配置金融资源都有积极的作用。”陈海燕告诉《中国西部》,对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方面应该加大利率政策激励作用,不断扩大银行间市场业务,规范利率市场化进程;同时,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贷款实行较低的利率浮动水平,切实降低农民的金融资金使用成本,真正实现通过利率市场化调节资金分配的效果。

猜你喜欢

市场化利率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大兴安岭地区碳汇量市场经济化机制初探
浅议农村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
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的黄梅戏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