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颠覆设计之广州大剧院
2014-08-04撰文一苇
撰文/一苇
梦幻颠覆设计之广州大剧院
撰文/一苇
出自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扎哈·哈迪德之手的广州大剧院,犹如“搁浅”在珠江岸边的两块石头。一大一小、一黑一白,其经典的造型组合犹如鬼斧神工之作,天造地设而生,极具视觉冲击力。这样一个标新立异的建筑还有一个优美的名字——圆润双砾,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是基于扎哈·哈迪德对广州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才亲自命名。
立意于“海珠石”的传说
“是谁驱石到江心,天为羊城镇古会”,广州大剧院的立意就在于此。传说古时候有一块巨型礁石屹立于珠江中,人们称它为“海珠石”,也是广州的镇城之石。寓意一对被珠江水冲刷的“砾石”,搁浅在岸边,其设计思路与广州大剧院所处的地理形态非常相符。其实,扎哈•哈迪德最擅长的就是用地理性的语言去表达创意。
就这样,圆润双砾在扎哈•哈迪德的创意下,生根于动感十足的珠江畔。它起伏流畅的线条、引人入胜的轮廓与珠江水交相辉映,充满了生命活力和浪漫激情。
对于扎哈•哈迪德来说,广州大剧院的立意虽然来源于“海珠石”的传说,但设计构思的灵感主要还是来源于精致风雅的中国园林。在她看来,中国式建筑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身在其中,人们能感受到一种“永恒与宁静”。
深受这一理念的影响,扎哈•哈迪德通过类比的手法把主体建筑设计与环境景观设计关联起来,以产生一种嵌入性。将景观元素渗透到建筑形体和建筑空间当中,以动态的建筑空间和形式、模糊边界的手法形成功能交织,并使之有机相连,从而实现空间的持续变化和形态交集。将建筑的内部、外部直至城市空间看作是城市意象的不同但连续的片段,通过刻意的切割与联接,使建筑物和城市景观融合共生。
“将一个个单一的建筑元素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目的是让广州大剧院和环境中的自然系统一样,充满连贯性与美感。”扎哈•哈迪德这样说,通过刻意地切割与联接,使室内与室外、建筑与景观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交融的关系,和谐共生。
没有曲线就没有未来
广州歌剧院灰黑的色调构成自然、粗野的原始造型,具有很强的质感,与周边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形象构成显著对比。原因在于大剧院的外墙采用石材和玻璃镶嵌而成,“大砾石”的黑色花岗岩是“冰花蓝”,“小砾石”的白色花岗岩是“白麻”,黑白对比的基调,使整座建筑色彩清晰而厚重。
大剧院的内部则采用“钢筋铁骨”的钢架结构。虽然其规模没有“鸟巢”大,但是建设难度却尤有过之,“鸟巢”的钢架结构纵然多变,但仍有1/4是对称的,而广州大剧院则纯粹是一个不对称的非几何形体,倾斜扭转之处比比皆是。
例如“大石头”外围护钢结构,共有64个面,41个转角和104条棱线。网壳两个平面夹角最小为79°,最大为177.5°;“小石头”共有37个面,18个转角,54条棱线,网壳两个平面夹角最小为43.9°,最大为174.1°。每条棱线上留有很多肉眼几乎看不出来的小挂钩。这些小挂钩既有避雷作用,也为日后清洗外墙提供了方便。据了解,如此复杂的结构,在国内还是首次。
更大的难度在于施工,因为硕大幕墙上的花岗岩和玻璃没有一块的形状是相同的,就算是玻璃,也分了单曲、双曲、转角等好几种规格。施工单位必须事先用电脑做出了模拟图,计算出每块花岗岩、玻璃的尺寸,找工厂定做好。再到现场部分片、分面进行安装,工程难度极大。这种外形看似简洁、内部却蓄藏玄机的建筑,为这座艺术殿堂的观赏者们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其实,这正是扎哈•哈迪德的设计特点,她的设计不是靠玩弄光线和炫酷的建筑材质,靠一些轻飘飘的技巧,如优美的曲线。她曾说过,“没有曲线就没有未来”。所以,她的作品在形式上有挣脱地心引力的飞动空间感,那些线、面优美而流畅。
扎哈·哈迪德(英国)
2010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2004年哈迪德获得了“建筑界的奥斯卡奖”普立策建筑奖
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Association)硕士学位
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
设计风格
“有着天方夜谭中魔毯般”的想象空间,多用螺旋元素塑造蜿蜒的建筑气韵。
颠覆常规的梦幻构造
剧院内部设计,最大限度的兼顾了艺术本位和观众需求。
广州大剧院的结构独特,完全突破了以往建筑的结构特点,也算是对传统结构的一种颠覆。剧院的柱子和墙也都是扭斜的,结构是无序的、不规则的,所以就直接导致外围护结构具有强烈的凹进凸出的不规则折面,内部也会出现大跨度、大悬挑、大倾斜的剪力墙柱等,从而形成复杂的,不规则的建筑空间。
对于一个非几何形体的设计,剧院采用的是“铸钢结构”——三向斜交折板式网壳,在外围结构不规则的情况下,面和转角也开始变得多样化。这原本可以用数字规律来计算的,反而在广州大剧院上却无法去描述。
与悉尼歌剧院贝壳式的翘面,水立方无矩可寻的泡泡表面相比,广州大剧院的塑性形体显得更复杂。它没有一个节点相同,建造使用的每一个钢件都是分段铸造再运到现场拼接,每一个节点从制造、安装均要在空中准确三维定位。目前,国内对如此复杂的钢结构还没有规范可循,因而,无论是设计师还是建设者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当5000多块大小不同的玻璃幕墙和70000多块形状不一的石材,在拼接的过程中,可见是怎样的一个工程?就算是玻璃,也分了单曲、双曲、转角等好几种规格。可想而知,整个建筑的内部空间该是一个怎样的“乾坤”!
剧院内部设计,最大限度的兼顾了艺术本位和观众需求。一方面尽可能满足不同类型演出的需要,另一方面也确保了观众获得最佳的欣赏效果。据了解,“大砾石”是有1800个座位的歌剧院主体大剧场,“小砾石”则由400座的多功能剧场构成,可以满足不同表演的需要。另外,其他的一些配套设施也应有尽有。比如休息室、咖啡馆、化妆厅等等。
扎哈•哈迪德的设计以大胆的造型而出名,也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这个外形简洁、内藏玄机的建筑,对于她来说就是“希望它可以带动市民与文化有一种互动的参与。”不仅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空间体验,而且还为观赏者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