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图式对汉语等量语法单位的制约作用
——以助动词“配”为例*
2014-08-03邓莹洁
邓莹洁
(北京语言大学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北京 100083)
一、引 言
汉语中存在一些和“等量”概念密切相关的语法单位,从词到短语,到句式,甚至到篇章,各层级都有本身蕴含“等量”关系或在更大语言环境中体现等量关系的语法单位。举例来说,以下这些语法单位蕴涵着等量关系:首先,在词的层面上,反义词,并立式复合词与连词“和、跟、同”,“或者”,“与其……不如”等等都蕴含等量关系;其次,在短语层面,同位性偏正结构、联合结构和一些汉语熟语如“一半一半”、“一上一下”和“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等(吴海英,2011[1][p.118])蕴含等量关系;再次,在句式层面,表示比较方式的句式“A跟B一样”、“A有B那么(这么)……”,体现量的配比的“双数量结构”(“两个人一间寝室”与“一间寝室两个人”)(张旺熹,2012[2][p.61-62]),具有等值图式的“把”字句(我们把生活当作一个扩大了的游乐场)(张旺熹,2012[3][p.82])和“被”字句,这些句式也蕴含着等量关系;最后,在篇章层面,有的分句之间是平行的并列关系,此时也可以使用等量关系来进行解释说明。
在涉及以上这些蕴含等量关系的语法单位教学时,有时会遇到困难,而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对于汉语体系中一些不易说明的语言现象有着较强的解释力,能够从人类思维的共识层面出发解决汉语理解难题,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关于蕴含等量关系的语法单位,我们可以使用意象图式中的双秤盘平衡图式向汉语学习者形象浅显地揭示其中内在使用规则。
二、双秤盘平衡图式和量范畴
(一)意象图式理论与双秤盘平衡图式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为描写语义结构而提出的假设。Lakoff和Johnson(1980)认为意象图式是建立在身体经验基础上所形成的基本认知结构,对于意象图式的理解侧重于身体与外部世界环境的互动关系。[4]为了适应环境,并且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人们的感觉和知觉、行为会建立起一定的模式。这些反复出现的模式、程式就形成了意象图式的基础。其中,身体的空间运动模式、操纵物体的经验等感知模式是最基本的意象图式。由于意象图式的体验性和逻辑性,某些意象图式可作为解释句法结构的分析工具。
Lakoff(1987)总结了人类经验中的多个重要的基本意向图式,如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中心——边缘图式、系联图式等等,其中还包括平衡(balance)这一图式。[5][p.267]“平衡”图式具有对称性特征,它为相等关系或等价关系提供了经验。具体来说,平衡图式又包括AXIS-BALANCE(轴平衡图式);POINT-BALANCE(点平衡图式);TWIN-PAN BALANCE(双秤盘平衡);EQUILIBRIUM(平衡图式)。[6]我们认为,助动词“配”的意象图式为双秤盘平衡(TWIN-PAN BALANCE)图式。
双秤盘平衡图式是涉及作用于一个支点两侧的物理或隐喻性的平衡力量的平衡模式。双秤盘平衡图式的构成要素包括支点和杠杆的两边。其基本逻辑为:(1)对称性。A和B平衡,那么B和A也平衡;(2)它们之间的等价关系以支点为中心。双秤盘平衡要求支点两边数量等同,比如左边杠杆有2kg的苹果,那么为保持平衡,右边杠杆也必须有2kg的苹果(或其他物品);左边添加1kg,右边也得添加1kg,这样才能继续保持平衡。在此平衡图式中,杠杆的支点就相当于等式中的等号。[1]
(二)量范畴理论
李宇明(2000)指出,“量”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认知、把握和表述的重要范畴,人类认知世界中的事物、事件等都含有“量”这样的因素,比如,事物具有几何量和数量等,事件具有动作量和时间量等。“‘量’这种认知范畴投射到语言中,即通过‘语言化’形成语言世界的量范畴。”[7][p.30]此外,人们在表述量时,往往带有主观评价,这样的带有主观评价的量叫作“主观量”,反之不带主观评价的量即为“客观量”。
朱德熙(1982)[8][p.65]认为“配”表示估价,《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中也将“配”划入表示评价的一类助动词中,[9][p.171]而“估价”和“评价”都是对认知世界中的事物、事件等所含有的“量”的主观评判认定。
(三)小结
汉语等量语法单位能够用双秤盘平衡图式来解释,这种平衡图式是关于隐喻性力量平衡的图式,而结合量范畴的概念,能够让等量语法单位的内在关系得到更加明晰、具体的解释。下面,本文以助动词“配”为例,运用双秤盘平衡图式,从量范畴的角度来解释负载等量关系的“配”在句法上的使用限制,以探寻解释汉语中等量关系的新角度。
三、关于助动词“配”的疑问
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是这样来对助动词“配”进行分析的:作为助动词,其意思是“有资格;够得上”。“配”多用于反问句和否定句。在肯定句中,“配”常常和副词“只、才、最”等同时出现。此外,“配”后不用否定词语。[10][p.426]《语法讲义》中,朱德熙先生认为“配”表示估价。[8][p.65]《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将“配”划入表示评价的一类助动词中。[9][p.171]下面,对“配”字句的各种句法结构进行梳理:
(一)“配”字肯定句的句法结构
在肯定句中,助动词“配”一般不会单独出现,其前总会有“只、最、才”之类的副词。检索语料库发现,带有助动词“配”的肯定句的句法结构一般为:“NP1+副词+配+VP+NP2”:
1)只有它,才配称作真正的宝石。
2)你以为我就那么好欺侮,只配在你找不到旁人的时候请你吃饭,陪你看戏,一旦有人来了,就得乖乖地滚到一边去?
(二)“配”字否定句的句法结构
助动词“配”常常出现在带有否定副词“不”的否定句中,其基本结构为“NP1+不+配+VP+NP2”,如:
3)对于这篇报道,身为英国陆军最高军事首长的杰克逊称,如果调查证明指控属实,施虐者不仅违法,而且不配穿英军军服。
4)从前三等没有睡车,似乎是暗示三等客人原不必睡觉——或者是不配睡觉。
事实上,否定词“不”也属于副词的类别,因此我们也可以将这一类结构归入“NP1+副词+配+VP+NP2”,“配”字肯定句和“配”字否定句可以同时讨论。
(三)“配”字反问句的句法结构
前面已经考察了“配”和副词同时出现的情况,那么,在反问句中,我们不再选取二者同现的例子,而是查找“配”前不带副词,单独出现的情况。通过观察,发现带有单独“配”字的反问句一般为是非问形式和特指问形式,它们的基本内部结构如下:
1.是非问形式的反问句
在是非问形式的反问句中,“配”字句的基本结构为“NP1+配+VP+NP2+吗”。
5)你配点菜吗?我吃什么,你就跟着吃什么吧。
6)等到了店子再给你们算账!……叫你们喊他们等等,你们偏不叫!……这样配当轿夫吗?
在此,“配”前没有附加副词或其他成分,是单独出现的,这种情况在“配”字句中较为少见。
2.特指问形式的反问句
在特指问形式的反问句中,“配”字句的基本结构为“NP1+疑问代词(怎么、哪等)+配+VP+NP2”。
7)要不然,我怎么配做你的外交大臣呢!
8)要在中国,谁不叫我外国叫花子,哪配进北京饭店一类的势力场;……
需要注意的是,“配”前的疑问词“怎么”、“哪”在这里发挥的都是非疑问的作用。这些词从疑问用法到非疑问用法的语法化过程是一个客观意义缩减、主观性意义增加的主观化过程。[11]在特指问形式的反问句中,“配”前的疑问词与主观性表达相关。
(四)“配”字句的各类常见句法结构
以上梳理了“配”字肯定句、“配”字否定句和“配”字反问句的句法结构,各类常见句法结构如下表1所示:
表1 “配”字句的各类常见句法结构
助动词“配”常常出现的句类是带有特定副词的肯定句、否定句和反问句,以上总结了“配”字句的各类常见句法结构,这些句法结构中,最常见的结构为“NP1+副词+配+VP+NP2”。
对于助动词“配”的使用,我们存在着疑问:(1)为何“配”一般用于反问句、否定句和带有特定副词的肯定句?(2)除了在反问句中,为何“配”没有不附加其他成分独立出现的情况?传统语法著作中,更常见的是对“配”的使用规则进行限定,至于为何“配”的使用带有种种限制则未给予详细解释。我们认为,双秤盘平衡图式能够解释“配”字句的种种句法制约。本文试图基于双秤盘平衡意象图式、从量范畴的角度对助动词“配”和与之相关的成分进行分析,尝试回答以上疑问,对“配”的使用限制做出解释。
四、“配”字句中的“量”和主观性
“配”是“估价”、“评价”的行为,将两个不同领域的“量”相联系、相等同,“配”字结构蕴涵着一种等量关系。关于“配”字句,我们是否可以做这样的理解:(1)“配”字句中,“配”前的NP1是等待估价的对象,是客观的,在这一结构中等待被评估其所具有的“量”的大小;(2)NP1后面的成分是对其的主观评价,“VP+NP2”被赋予了主观性,至于主观性如何体现后面再做分析;(3)若要使得“配”结构成立,需要满足量的平衡,即维持一种等量关系。下面,我们将从“配”字句的各个要素入手观察其中的“量”与主观性。
(一)“配”字句中的NP1和VP+NP2
人类认知世界中的事物、行为都含有“量”的范畴,NP1所指称的事物和V+NP2所代表的行为都可以具有“量”这样的因素,它们都具备了被“量化”的条件:
9)这种专为野兽扩张爪牙的文化(NP1),实在只配叫作武化(V+NP2)。
10)梁启超认为中国老百姓的素质(NP1)极差,不仅不配搞民主共和(V+NP2),连搞君主立宪的条件也不具备,……
11)这个不要脸的(NP1),搞不上对象顶不住了,有本事自己到外找去,在家里勾引男人算什么,还配做姐姐(V+NP2)吗?
12)魏得材见小兰抚摸花洋布时那种喜欢,他也就没有勇气叫张广升拿走了,只是说:“我们穷人家闺女(NP1),哪配穿这样的洋布(V+NP2)?”
然而,这两种“量”却存在着性质上的区别:NP1是等待被评价、估量的客观对象,其所具备的量为“客观量”,无论其本身在常态价值评判体系中处于何种地位,在“配”字句中它都只是仅具备客观量的待估物;VP+NP2本身也只是客观世界中的行为动作,具备客观量,但在此被用作主观评价的手段,说明它已被赋予主观性,那么,VP+NP2就是“客观量+主观性”的组合。
(二)“配”字句中和主观性有关的副词
“配”字句中,NP1后面的成分是对其的主观评价,这个评价的主观性主要通过该结构中的副词来实现,即便是副词没有在其显性句法结构中出现的反问句,在其语义层面仍留有副词的位置。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说到常出现在“配”前的副词有“只、才、最”等,通过对语料的观察,我们发现,除了这些副词,可以置于“配”前的副词还有“就”、“真”等。总的来说,能和“配”同时出现的副词种类有限,这些副词一般属于范围副词、程度副词和时间副词,而这一现象与李宇明(2000)提出的观点基本相契合:与主观量表达关系较密切的副词,是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和个别程度副词。[7][p.118]
在肯定句中,“配”不单独使用,其前总会出现副词,如“只”、“才”、“最”等,在否定句中,“配”前总会有否定副词“不”,而未与副词同现的“配”的反问句的句法结构所负载的语义可以用否定句的结构进行表示,在这之中,“不”带有主观评价的意味。“配”字句较为常见的句法结构为“NP1+副词+配+VP+NP2”,“配”前一般会出现一个和主观量表达有关的副词,是表示主观性的副词。
(三)“配”字反问句和主观性
前面我们考察的是不带副词的“配”的反问句,这些反问句一般都表示否定意义。胡德明(2010)认为:“反问句的否定是从价值观念层面做出的否定,反问句的否定语义来源于反问语气,反问语气则是通过语法形式表达的说话人针对句子命题的一种主观否定态度。因此,从根本上说,反问句的否定语义来自说话人主观上的否定态度。”[12][p.200]这说明“配”字反问句所表达的否定是和主观性相关的否定。
关于反问句的两种情况,首先看特指问形式的反问句,在这一类型的反问句中,“配”字前有疑问词“怎么”、“哪”等,这些疑问词已经不再表达疑问之义,是与主观性有关的成分;接下来是不与副词同现的是非问形式的反问句,这种类型的反问句在所有“配”字句中形式最为特殊,其他“配”字句的“配”字前都会附加其他成分,这样的“配”字句中,“配”是单独出现的,如上面的例句“你配点菜吗?”这里的“吗”不再表示疑问,而是表示反诘语气,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倾向性。[13]
(四)“配”字句与“量”和主观性
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对“配”字句中的“量”和主观性做一个梳理:
表2 “配”字句中的“量”和主观性
由上表2可以看出,在肯定句、否定句以及特指问形式的反问句中,量和主观性在“配”两侧的分布是一样的,都是“客观量+主观性+配+客观量+主观性”,即在“配”的前后都有“主观性”和“客观量”的组合。然而,是非问形式的反问句和其他“配”字句不同,量和主观性是这样体现的:“客观量+配+客观量+主观性+主观性”。在这里,将“客观量+主观性+配+客观量+主观性”视为“配”字句中量和主观性排列的原型模式,而另一种模式则为其变式,具体情况下文将进行分析。
五、双秤盘平衡图式对“配”句法制约的解释
(一)“配”字句的双秤盘平衡图式
前面分析,“配”字句的常见结构一般是这样的:NP1+副词+配+VP+NP2,在“配”字前后,量和主观性的存在多是这样的:“客观量+主观性+配+客观量+主观性”。NP1是“配”所估价的客观对象,位于“配”的一端,等待被估量、评定其价值,而V+NP2是已知其量的另一端的行为动作,凭借隐喻的方式,充当另外一端的量器,这个量器具备主观性。“配”是一种评价、估价,将两端的对象进行隐喻性的量等同。因此,助动词“配”所在结构的意象图式相当于一个双秤盘平衡图式,在“配”字句的平衡图式中,“配”字是平衡的支点,用下图1表示:
图1 “配”结构的意象图式
“配”字句的意象图式为双秤盘平衡图式,在这一图式中,“配”字前后的成分通过隐喻的方式达到两边的“量”的平衡。以例9)为例,若要保持该“配”字句意象图式的平衡,在“量”上,我们可以将“配”前后的NP、V和副词做这样的关系认定:
NP1“这种专为野兽扩张爪牙的文化”是“被估价物”,等待说话人对其“量的大小”进行主观评价。即,助动词“配”前的组成成分中会出现一个待估价的NP1,其后会出现一个等价的成分,而对于听话人和说话人来说,这个等价物的量的大小他们都了然于心。从认知角度来看,NP1可被视为未知其量的事物,而等价物可被看作言者和听者双方都已知其量的量器,换句话说,就是用量器“VP+NP2”(“叫作武化”)来评估待估价的NP1(“这种专为野兽扩张爪牙的文化”),为了保持“配”字句的意象图式平衡,图式两端“秤盘”中的成分需要等量。然而,量器“VP+NP2”(“叫作武化”)的量不仅包括行为动作本身的客观量,也蕴涵着主观性,“被估价物”NP1(“这种专为野兽扩张爪牙的文化”)却只具备客观量,因此,待估物一端需有具主观性的“只”才能维持平衡。
(二)“配”字句中的量器
在“配”字句中,“配”后的量器用来表示主观评价中,被估价物的量的大小,而量器本身量的大小,有的包含具体的数量,有的表面包含具体的数量实际不表示数量,还有的不包含具体的数量。
1.包含具体数量的量器
相对来说,在“配”字句中,带有具体数量的量器比较少见,如:
13)这个也说他搓得不好,那个也说他搓得不好,甚至有人说他只配搓50个铜板的麻将!
在这个例句中,量器为“搓50个铜板的麻将”,其数量具体可见。
2.包含具体的数量实际不表示数量的量器
此类量器中,有明显的数量词,这些数量词中数词的部分都为“一”,这里的数量词不是为了表示数量,而是为了强调事物所属类别。
14)因此他立刻恭恭敬敬地请柯林斯先生伴着他女儿们一块儿去走走,而柯林斯先生本来也只配做一个步行家,不配做一个读书人,于是非常高兴地合上书本走了。
该例句的量器为“做一个步行家”和“做一个读书人”,在此,“一个”被用来凸显名词的属性意义,在“步行家”和“读书人”的对比语境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这种属性意义具有主观性。[14]
3.不包含具体数量的量器
在“配”字句中,最普遍的是没有具体数量的量器,然而,即使没有具体的数量,这些量器也仍被用作表示被估价物量的大小的手段。这些量器具备主观量,是在客观量的基础上被赋予了主观性,而这些主观量一般属于“直赋型主观量”(李宇明2000[7][p.114]),其量的大小主要由“配”字结构中的副词赋予,如:
15)只有三好学生才配听胡子爷爷的故事哩,明白吗?
16)你只配老老实实地,待在那个四合院儿里,当孝顺的养子,规矩的姑爷,……
以上两例中,一个量器为“听胡子爷爷的故事”;另一个量器相对较为复杂,为“老老实实地,待在那个四合院儿里,当孝顺的养子,规矩的姑爷”。这些行为、状态通过隐喻性的方式进入“配”字结构充当量器,虽然没有具体可见的数量,但在此也具备了“量”的元素。
4.量器的构成
例13)和例14)中,量器分别为“搓50个铜板的麻将”与“做一个步行家”和“做一个读书人”。从常态数量系统来看,“搓50个铜板的麻将”由于具体数量明确,即便单独出现也较易判断其量的大小,主观性的体现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对于隐喻“量”而言,“做一个步行家”和“做一个读书人”孰大孰小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能得到答案,主观性影响着它们“量”的大小。
例15)和例16)中,量器“听胡子爷爷的故事”和“老老实实地,待在那个四合院儿里,当孝顺的养子,规矩的姑爷”若脱离“配”所在语境,和被估价对象一样,也是客观的,不受估价者主观影响。然而,这些对象已经进入语境,形成量器,由副词赋予了其主观性,这个时候,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量,还负载了由估价者附加的主观性。也就是说,现在量器的组成部分,除了客观的“听胡子爷爷的故事”这类事物或事件所具有的客观量,还有评价者的主观性,主观性是评价者使用副词附加上去的。
根据上述分析,衡量被估价物量的大小的量器可以用图2这样表示:
图2 “配”字句中量器的组成
(三)双秤盘平衡图式对“配”字句的要求
由于被估价物只有客观量,而量器除了客观量以外还带有主观性,如果仅将被估价物置于“配”字“双秤盘平衡图式”,会破坏“配”的意象图式的平衡性,出现如下图3的情况:
图3 没有副词或其他主观性成分的“配”字句意象图式
下面这个例子就是因待估物一端缺少主观性而致使句法错误:
17)*……,只是需要抛弃那些尾巴主义的思想和清规,只是需要让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计划”和“谋略”能自由发展,那时我们(客观量)配作伟大革命阶级的代表(客观量+主观性),……
18)*这一种人(客观量)因为不能够把世界上的音乐作品,一一拿来当很好的教师学习,所以一直到死,配做一个学生(客观量+主观性)。
若要保持上两例“配”的意象图式的平衡,则必须在“双秤盘”的另一端同样附加主观性。而另一端的被估价物是客观存在,等待评价估量的对象,是客观量。这个时候,就需要加上一个表示主观性的成分。与主观量表达关系较密切的副词,如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和个别程度副词等可以充当表示主观性的成分。加上副词之后,“配”的双秤盘平衡图式才能够保持平衡,如图4所示:
图4 保持平衡的“配”句的意象图式
还是上两个例句,在待估物一端增加了副词“才”和“只”,保持了图式的平衡:
17)’……只是需要抛弃那些尾巴主义的思想和清规,只是需要让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计划”和“谋略”能自由发展,那时我们才(客观量+主观性)配作伟大革命阶级的代表(客观量+主观性),……
18)’这一种人(客观量)因为不能够把世界上的音乐作品,一一拿来当很好的教师学习,所以一直到死,只(主观性)配做一个学生(客观量+主观性)。
“配”字肯定句、否定句以及特指问形式的反问句都符合上图意象图式的平衡模式,唯有是非问形式反问句“NP1+配+VP+NP2+吗”是“客观量+配+客观量+主观性+主观性”的模式,这样看来似乎不符合平衡图式。事实上,这一模式可以视作“配”字句平衡模式的变式:疑问语气词“吗”的管辖范围为“NP1+配+VP+NP2”,意象图式中,支点“配”一端是NP1(客观量),另一端是VP+NP2(客观量+主观性),这样的图式显然无法维持其平衡,“吗”是在对这个图式进行质疑,对这样的图式的平衡性提出疑问。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在“配”字句中,VP+NP2这一量器除了具备客观量,还是说话人主观态度的一种体现,负载了主观性。而待估物只是一个客观事物,不具备主观性。在“配”的双秤盘平衡图式中,为了维持其平衡性,其左右都需体现主观性,然而待估物NP1本身是没有主观性的,只有依靠其后的副词或与主观性相关联的成分来显示主观性,以维持这个图式的平衡。
六、结 语
本文运用意象图式理论中的双秤盘平衡图式解释了助动词“配”的使用限制。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希望从认知角度出发解决更多的语言问题,通过意象图式理论揭示更多潜藏在语言之中的规则,并使这样的方式能够浅显易懂地呈现于教学中。在人的认知体系中,万事万物都含有“量”的概念,投射到语言系统里,“量”在各个语法层级上都会以其特定的方式维持其平衡状态,带来语法制约,双秤盘平衡图式便是一种和“量”的平衡密切相关的意象图式。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运用平衡图式理论对蕴含等量关系的语法单位进行更进一步的系统研究,以探索适宜于汉语教学的更为直观、便捷的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吴海英.意象图式理论视角下的英汉数字隐喻[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 张旺熹.汉语特殊句法的语义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3] 张旺熹.汉语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
[4] Lakoff 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 Lakoff 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6] Croft W.&Cruse D.A..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7] 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9] 刘月华,潘文娱,故韡.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0]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1]唐燕玲.疑问词的语法化机制和特征[J].外语学刊,2009,(5).
[12]胡德明.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13]杨永龙.句尾语气词“吗”的语法化过程[J].语言科学,2003,(1).
[14]刘安春.“一个”的用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