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课堂中词汇的背景教学法
2014-08-02高泽洵
高泽洵
摘要: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学习在语言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作为词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映在词语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内涵中。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中必须将词汇的文化背景与词汇的教学结合起来。词汇的背景教学法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汉语词汇,从而真正掌握并熟练有效地运用词语。本文阐述了背景教学法提出的理论背景、含义、优势以及如何具体运用。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词汇背景教学法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就无法通过语言进行交际、无法传递信息。不论是第一语言习得还是第二语言学习,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词汇的学习。在汉语国际教育课堂中,词汇教学至关重要。
刘珣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提到,词汇能力的培养不仅应包括掌握词汇的语义、句法功能和搭配关系,还要掌握词汇的文化内涵和词汇在不同情景下的附加色彩,从而具有在不同情境中对词汇选择的能力,区别词汇之间语义差别的能力、猜测新词词义的能力和掌握词语组合规则的能力[1]。这说明,在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中,词语的搭配和文化内涵是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
一、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
萨丕尔指出:“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对于语言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要真正掌握一种第二语言,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交际能力中所包括的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均与文化密切相关。其次,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一般都要求更多地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甚至要学习专业性的文化知识。所以,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中国文化教学[2] 。
语义文化是词语社会文化内涵中包涵的文化,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心理和思维。词汇教学中,语义文化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中外语义文化不同的词汇有很多:
首先是汉语中存在,但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没有的词语。如“梯田”“孝顺”“户口”“科举”等词,在教学中,如果不向学生介绍其文化背景,解释其文化内涵,学生就难以理解。
其次是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言中都存在,但是语言意义或文化意义不相对应的词语,可分为:1.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皆对应,如:太阳、男人、电视等;2.语言意义对应,文化意义不对应,如:“舅舅”和“uncle”、汉语和英语中的“红色”一词等;3.文化意义对应,语言意义不对应,如“幸运儿”和“lucky dog”。如不介绍其文化背景和内涵,很容易出现理解和使用上的错误。
另外,词语文化要素的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倾向于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这也符合对外汉语教学的实境性原则[3]。
二、语块学理论
语块(chunks of language)理论是由Nattinger和DeCarrico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他们把英语学习中,学生对一些使用频率和接受程度很高的短语词汇(lexical phrases)称之为语块。所谓的语块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语块理论,对汉语中一些固定词语、固定组合和固定用法等语块加大教学力度,让学生掌握其语法、语境和语篇意义,然后通过对大量语块的反复教授和习练,充分调用学习者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认知能力,把词汇学习和语法学习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习者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4]。
得到语块理论的启发,在对外汉语阅读课中,是否也可以将同一情境下的词语归类学习呢?
三、背景教学法
在此,我们提出一种结合了词语文化要素教学和语块理论的“背景教学法”。即对课文中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将同一情境下的词语归类串讲,将词搭配成常用短语整体记忆。这里的“背景”指的就是词语的文化背景。如今主流的对外汉语教材,基本都是按照不同的主题分单元编写,每个单元里有围绕主题的2至3篇文章,这就为背景教学法的展开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如《婚礼进行曲》[5]一文,由于涉及到中国婚礼,首先可以介绍中国婚礼的相关背景知识。第一步,简单地介绍古代婚礼的特点和流程,如中国古代的婚事,大多靠媒人引介,由双方家长决定;婚礼仪式在男方家中进行,不但要拜天地,而且要拜高堂;结婚时男女双方都要穿红色的衣服等。这就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输入了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男尊女卑、孝敬父母的观念,汉语中红色的文化内涵等。接下来,介绍现代婚礼的特点和流程,涉及到的“婚期、婚礼、婚宴、婚纱、婚庆公司”等词,以及“预定、酒店、价格、豪华、费用”等词,可以分别放在一起串讲,便于学生归类记忆。而介绍了“婚期、婚宴、婚纱”之后,“婚车、婚房”的意思学生就可以自己推断出来。同时,“预定酒店、拍婚纱照、豪华婚车、布置婚房、大喜的日子”等就可以作为与结婚相关的常用短语整体记忆。如此,学生自然就会具备“在不同情境中对词汇选择的能力,区别词汇之间语义差别的能力、猜测新词词义的能力和掌握词语组合规则的能力”。
又如,《独生子女》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421家庭》《独生父母》《去谁家过年》,均涉及到中国的家庭模式,独生子女政策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可以首先介绍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背景,从而引出独生子女的概念;接着,介绍和中国家庭相关的一些现象:“421模式、独生父母、独生子女夫妇去哪过年、失独老人、老龄化”,涉及到 “养育、抚养、赡养、经济、付出、孤独”等词语。这样一来,当遇到和结婚或中国家庭有关的语言情境时,学生就比较熟悉了解,并可以马上联想到相关的词语、短语以及文化知识。
背景教学法的优点十分明显:第一,它符合汉语国际教学的结合性原则[6],有助于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有助于克服词语使用过程中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负迁移;第三,有助于词语的归类、比较、搭配和猜词能力的培养,便于词汇的记忆、运用和扩充;第四,有助于增加汉语文化知识,培养汉语思维习惯。
四、背景教学法的运用——以精读课为例
词汇的背景教学法在各种课型均可实施,即先介绍课文中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然后将同一情境下的词语归类串讲,将词搭配成常用短语整体记忆。此处主要以精读课为例:
1.接触生词。介绍与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此过程中,使用并简单地解释课文中的生词。然后,学生们围绕文章主题简单地进行讨论。
2.学习生词。个别生字标出拼音,结合讲过的背景知识用语素释义法引导学生猜测词义,随后在讲课文时详细讲解生词的含义、词性、相关短语、用法(配合例句)。讲完所有的词语之后,再次展示生词(此时不需要标注拼音)。
3.练习生词。完成相关的生词练习题,讲解时,让学生轮流回答,最后引导学生用生词造句。结束后让学生复述课文并回答关于文章内容的提问,整个过程中均要求学生使用生词。
4.应用生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若干发散性的问题供学生讨论。最后设计一个契合整个单元主题的题目,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借此运用学过的生词、短语和文化知识。
五、结语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学习在语言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词汇中蕴含的文化是文化在语言中最基本、最广泛的存在形式。因此,汉语国际教学中必须将词汇的文化背景与词汇教学结合起来。背景教学法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汉语词汇,丰富语言知识,从而掌握并熟练地运用词语,提高汉语语言能力。
注释:
[1][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0页,第118页。
[3]即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汉语,使课堂情境化。马惠玲:《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原则初探》,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4]亓文香:《语块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
[5]与下文中的《独生子女》均来自王瑞烽:《成功之路:进步篇·读和写》第12课和第13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结合性原则是指阅读课上应适当辅之以“听说”,以“听说”来帮助阅读、巩固阅读。马惠玲:《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原则初探》,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M].中华书局,1987.
[3]王瑞烽.成功之路:进步篇·读和写[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4]周健.语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