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大学语文教学与实践创新关系的几点思考

2014-08-02董岳州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7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老师

董岳州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张,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上百的学生,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语文作为老牌“国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似乎走进了死胡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批评者居多,“刺耳者”不少。笔者通过几年的大学语文教学,深入地进行思考,觉得只要处理好“了解甚多”与“知之甚深”、提倡自学与鼓励创新、遍地开花与重点突破、理论学习与联系实际的关系,就可以做到了然于胸,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创新语文教学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常谈常新”的话题,大学语文的教学更似乎走进了死胡同,但又不得不面对。笔者通过这几年的大学语文教学,深入地思考其中的要害之处,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

一、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既让学生“了解甚多”,又能“知之甚深”

在多年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在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或许对某些文学史、文学现象、文学流派能侃侃而谈,“了解甚多”,然而让他们具体深入地谈谈对某一作家或作品的认识时,他们却中途哑火,成为“一知半解”式的“半桶水”;或拿他人的观点来说事,毫无自己的真知灼见,更勿论理论联系实际了;有的甚至对很多作家作品根本都不怎么了解,“一问三不知”。

出现上述现象不能不说和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关系。众所周知,随着这些年中国大学的大肆扩张,学生似乎成了“批量生产”的商品,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上百的学生,确实没有更多的精力和学生一个个面对面地交流,于是多年来以“史”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强化,因为这样就可以达到“多快好省”的教学目的。老师讲文章的时候通常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划分段落,讲解中心思想等等,至于文章的内涵、作品风格及给读者的启发,则“轻轻飘过”,甚至根本不提及。讲述文学作品时,重点向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内容、背景及文学流派等,而并不要求学生对作品有深入的体会。这样“史学”成了教学的中心和“主角”,文本反而成了“配合演出”的“配角”。经过老师的讲解,学生省了“上下求索”的工夫,迅速获得众名家关于作家作品的“精彩结论”,例如知道《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知道《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知道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也知道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等文学现象与流派。然而学生就真的掌握了这些知识吗?他们是否知道《诗经》中《蒹葭》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他们对《红楼梦》里公认的厉害人物王熙凤有何独特见解?他们如何联系现实来评论莎翁笔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如此等等,不去认真地钻研文本、作品,是很难得出观点和结论的,思想上的创新那就更不用说了。

由此可见,中国的大学语文教学有些过于偏重和强调“系统性”。其实作为一名学生,学的科目很多,应该要精读细学,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经典作品上,有选择性地阅读。至于日渐精微的文学史知识只要有所了解即可,没必要全面掌握,否则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根本学不好。所以大学语文的教学应该要回到其初衷,既要让学生“了解甚多”,更要让他们“知之甚深”,那种贪多求快,“压缩饼干式”的教学方法虽然能推进教学进度,但就效果而言,却要大打折扣,还是不要的好。

二、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提倡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创新

有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中国大学的中文系每年培养了大批的中文毕业生,但在这些中文专业出身的人当中,成为作家尤其是名作家的是少之又少。而有些非中文专业出身或没有受过正规中文教育的人却反而成了作家乃至名作家,如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何也?这和大学语文教学又联系上了。大学语文现在的教学模式无非就是以“史”为纲,采用“满堂灌”和“流水席”式的形式和方法,老师讲得激情四溢,唾沫横飞,学生听得一知半解,昏昏欲睡。学生的思维被老师框定,无力也不想跳出这个框框,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慵懒的习惯,更不会想着如何去创新了。这种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只管带着耳朵去听,而不用眼睛观察,用脑子思考,缺乏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从而养成“耳听为实”“道听途说”的学习风气,自然就没有什么创新可言了。相反有些人没念过或没念完大学,却能成为知名作家,虽然与其个人的阅历密切相关,但他们那种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的精神才是他们成功的源泉,在这一点上韩寒是很具有说服力的了。

所以说语文的教学和学习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一口吃成大胖子”,要知道心急是吃不了热豆腐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在于平时的积累,其中自学显得尤其重要。大学生通过中小学的长期积累,已经有了深厚的基础知识,完全具备自学的条件,老师要做的就是如何好好地引导他们自学。至于学习方法,笔者给学生上第一堂大学语文课就强调两个字:读、写。多读书,读好书,当然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善于动脑子思考问题。另外就是勤写作,把读书的心得和思考后的收获写下来,把平时观察思考的东西写下来。只有多读多写,积累了丰厚的知识,学好大学语文就不在话下了。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东坡志林》里谈到如何写文章时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能见之。”此乃学习语文的真知灼见。古人尚能知道其中的奥妙,今人反不能及,岂不谬哉?

作为老师,教授大学语文时,一定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以自学为主,课堂上不能老师“一言堂”,要多与学生互动,双向交流,课后要多和学生探讨,尽量做到“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创新。要使学生树立长期积累的观念,否则考试前的“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要知道大学语文教学就像煲汤,也像“温水煮青蛙”,要恒温、慢热,不宜爆炒、猛煎,更不能搞突击,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至于作文,一定要引导学生多写,只有多写,才能真正切实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平时经常有学生对笔者诉说写作的苦恼与迷惘,笔者会告诉他们一定要多写,坚持练笔,这是唯一的途径,没有捷径可走。有的学生照这种方法做,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有的学生没有听或没能坚持下去,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大学语文教学应该遍地开花,成为高校的“香饽饽”

语文是我国的传统国学,理应受到重视。因为这门课程除了要教学生学习国学知识外,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这样才能使青年学子学好自己的母语,一代一代继承和发扬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然而随着大学的扩张,大学语文逐渐被边缘化,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颇有滑向没落的迹象。首先是大学课程的设置明显偏向新兴学科和实用学科,大学语文似乎变得可有可无。其次,大学语文在高校中开设不足,显然“不受待见”。非中文专业的系部有的开设,有的没有开设。选修了的学生上课兴趣不高,学习不认真,有的甚至不去上课。没开设的就更不要说,从而导致在高中就选择理科的学生更加缺乏人文素养的培育。此外,从上到下对国学都缺乏足够的重视。可以全民学英语,可以全民考英语,对大学语文却弃之如履,有的高校甚至宣称不开或不考大学语文,实在是让人悲哀。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得树立“母语至上”的观念,不能因噎废食,不能行为短视。应该让大学语文在高校里遍地开花,成为高校的“香饽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习自己的“母语”,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应该要“上行下效”,让大学语文成为高校的必修课。只有人人都来学习自己的“母语”,才能重视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反之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文素质低下、道德素养缺失、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材”。这一点恐怕要好好向几十年来一如既往地保持国文教学传统的台湾地区学习了。

四、大学语文教学应该要“放下身段”,联系实际“接地气”

大学语文教学要想搞好,老师“放下身段”,下去了解中小学、学习中小学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而不能觉得自己是堂堂的大学老师,高高在上,对中小学则嗤之以鼻。其实中小学和大学语文是一个联系密切的整体,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中小学为大学承担输送人才的任务,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好坏影响着大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大学语文的教学则为中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但中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毕竟不是一回事,这就需要大学老师“不耻下问”,好好了解、学习中小学。尤其是现在有些大学老师参与到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中,这就更需要关注小学,了解中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接受能力以及欣赏趣味,才能真正革新教材,革新教学,做到语文知识的整体性和延续性。一味地“闭门造车”,只会“站得高”,但不一定“望得远”。有些大学编者甚至不联系中小学实际,而是着力强调教材的创新,选一些“新人”和“新文”,舍弃一些得到大众认可的经典,如大量删除鲁迅的作品,说是因为脱离了时代特点。这无异于“杀鸡取卵”,鼠目寸光。有些作品随着时间的流转,确实有些地方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但“真金不怕火炼”,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作品完全应该保留下来,而对个别地方进行删改。另外,每年派高校老师参与中小学考试尤其是中高考的命题制卷评卷工作,也是联系实际“接地气”的好办法。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一所培育小学教师的二本师范院校,对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十分重视,因此也注重学院老师与小学的接触交流,要求每学期老师下小学听课不少于十节,并做好记录、讨论及反馈工作。另外,学院每年的毕业生在毕业前一学期都会去学院各县市的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并配有老师进行指导。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笔者每学期都深入小学听课、评课,每年都作为指导老师对实习生进行实习指导,参与了实习期间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颇觉受益匪浅。笔者认为只有真正将大学与中小学联系起来,才能将两者衔接;只有真正“放下身段”,认真学习而不是“居高临下”,才能联系实际“接地气”,把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融为一体。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大学语文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建议高校应该重视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价值。

反过来,要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让他们了解大学,使中小学语文教学与大学语文教学“接轨”,可以让中小学语文教师去高校进行培训,和大学老师“亲密接触”,互相了解提高。教育部已经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开展了中小学教师到大学去培训的“国培”“省培”计划,每年分批次轮流培训中小学老师,为提高中小学老师的业务水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大学语文老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湖南一师是小学教师培训的重要基地,笔者每年参与听课、讨论,觉得培训确实是沟通大学和中小学老师的很好桥梁,是双向沟通,共筑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值得坚持并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苏轼.东坡志林[M].山东:青岛出版社,2010.

[2]李颖.大学语文教学理念及培养模式建构[J].改革与开放,2011,(2).

[3]刘春芳.大学语文教学新思维探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

[4]屠锦红等.母语高等教育调查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4).

[5]杨瑾.大学语文教学的个性化[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老师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