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力格尔的传承与保护

2014-08-02何金峰

艺术评鉴 2014年9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

何金峰

摘要:20世纪末,许多著名的乌力格尔说唱艺术家相继离世,再加之国内各种娱乐选秀节目兴起,娱樂方式开始出现多样化,使得乌力格尔的流传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直接导致了乌力格尔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危机.本文通过对乌力格尔之乡内蒙古扎鲁特旗乌力格尔的时代特征以及兴起衰落作为研究重点,结合资料文献来讨论乌力格尔的发展历程及对它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乌力格尔 传承 保护

一、乌力格尔的简介

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是我国蒙古族聚集地最为稠密的地区,而这一地区诞生的“乌力格尔”是我国内蒙古少数民族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演绎形式,蒙古语将它意为“说书”,可称为“蒙古书”,亦可称为“蒙古琴书”。乌力格尔因其表演形式比较简单,所以可分为很多种演绎形式,比如:只讲故事不需要伴奏的称为“雅巴干乌力格尔”,亦可称为为“呼瑞乌力格尔”,用四胡伴奏说唱的称为“胡仁乌力格尔”,用朝尔伴奏说唱的则称为“朝仁乌力格尔”。“胡仁乌力格尔”流传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上,也是比较主流一种演绎形势。

乌力格尔起初的表演方式与西方中世纪的吟游诗人极为相似,与之相比,乌力格尔更具有适应性,灵活性,它不需要舞台,道具灯光,服装服饰,需要的只是一把马头琴或者四胡便可以随拉随唱。

蒙语说书以语言生动、形象见长。便沿着在忠于原作的人物性格以及故事背景的前提下,往往会进行很大程度上的改编,在描绘人物性格、形象、活动心里和表现战争等各式各样场景时,总是以特别生动的比喻来加以诠释。而它的的唱调则是按照书中情感气氛的变化而随时转变的,曲调尤为丰富;而说白也可以根据剧情变化去诠释。唱词都颇为押韵,因为长短各不相同,故节奏的转变也很跌宕起伏。

乌力格尔有旋律和调式固定的曲调。表演者可以通过固定的曲调来自由表演不同的故事小说。表演者可以再开阔的广场舞台上说唱,也可以再民族特色极为浓蕴的蒙古包内说唱;可单人说唱,也可以由多人将自己设定为故事角色来说唱。

蒙语说书艺术在长期的文化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艺术流派,而这种艺术风格的分野恰是基于不同的的文化差异的土壤之中。作为一个游牧民族,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其生活范围的广袤性和居住环境的多样化。在不同的地区,又受其他兄弟民族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且程度各有差异。由此,我们可以窥探蒙语说书艺术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有的继承了演唱英雄史诗的传统艺术手法和演唱民歌的艺术特色,注重以优美的语言来塑造人物,以唱为主,少用或不用说白,唱词严格地押头韵,节奏强,曲调多样。如:有的继承了讲述民间故事和朗读历史小说的艺术手法,大量地运用说白来表达内容,着力于故事情节的传奇性和悬念。还有的是较多地受戏曲表演艺术的影响,注重以表情动作来刻画各种人物的活动和形象。影响较大的传统书目有《格斯尔的故事》、《江格尔》、《蟒格斯的故事》等。改编汉族古曲小说的书目有《三国》、《水浒》、《西游记》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繁华的地区都建立了说书馆,艺人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也常在广播电台播音演出,使乌力格尔的听众面更趋广泛,并且出现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书目。

二、乌力格尔的艺术来源

乌力格尔被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从最早的13世纪初开始起源, 并且受到广大的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的喜爱,被誉为是我国蒙古族文化艺术的活化石。因为年代非常久远,我们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驰骋战场时期,当时非常盛行的神话故事,而民间艺人们也将神话故事作为表演题材来进行表演。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无力格尔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而作为它的发源地,科尔沁大草原当然也蕴含并且流传丰富的“胡仁乌力格尔”。由专家学者考证后得知,在并非完全统计的情况下,科尔沁这一地区的乌力格尔多到有上百甚至上千种。艺人们短则唱数日,唱则可唱几十天数月之久。

时间到了清代时期。由于连年战乱,清政府为了防止蒙汉之间的关系,迫不得已修建了长达数千里的“柳条边”。从这一时期开始,乌力格尔的传播只局限在内蒙古等地区。到了是十八世纪中叶,山东河北等地出现连年旱荒,使得民不聊生,于是黄河沿岸大批农民涌入内蒙古各地。大批黄河沿岸的农民涌入之后,促进了当地的农耕经济的发展。所以,受其影响,牧民的生活开始变得稳定,出现了安定繁荣的局面,随之,蒙汉文化的交融,也使得汉族曲艺在内蒙古地区迅速发展,正是这一时期,加快了蒙古族乌力格尔的作品更新,许多汉人的民间故事被”蒙古说书”表演者们翻译为汉文,一些经典小说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花木兰》、《济公》都成为了当时乌力格尔的主要故事节目。

时间又到了民国年间,乌力格尔的表演者们聚集在科尔沁草原上,这一时期也是乌力格尔在科尔沁右翼中旗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自古以来敖包祭祀和草原那达慕已成为蒙古人发扬传统的一种形式,而在这种一年一度的隆重聚会上,乌力格尔表演者们身背潮尔、四胡,用自己的方法去诠释并且演绎出他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尊敬。当时的蒙古贵族王爷们也非常喜欢听乌力格尔,他们经常邀请乌力格尔说唱艺术家们到府邸做客,表演之后会得到贵族们的奖赏。这一时期,乌力格尔艺术家们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顶峰,他们所创作的许多映射当时蒙古族生活的作品,如:丁哈尔扎布根据图什业图王府举办摔跤手比赛时发生的故事,创作了短篇乌力格尔《暴哈(猛士)一赛兴嘎》,并以自拉自唱的形式演出,该曲目不久便流行于科尔沁草原。此一时期,科右中旗(图什业图旗)成了科尔沁草原的乌力格尔之乡。

随着八年抗战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全国人的大解放,当然,科尔沁地区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乌力格尔艺术家门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调整,而在社会生活水平进步最为明显的科尔沁右翼中旗,当地文化主管部门为了改善乌力格尔当时每况愈下的现状,不惜花大量资金建立蒙古语说书馆,在当地旗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常举办一些乌力格尔说书的比赛,由此便促进了乌力格尔艺术的更上一层楼的发展。据调查,由于当时正处于解放初期,新中国成立后,艺人们的又有了新的创作题材,描写抗战英雄儿女的英雄事迹就成了当时创作的主流,比如《刘胡兰》、《黄继光》、《女英雄郭俊卿》、《草原儿女》等作品,当然还有描写红军的英雄事迹,比如:为了躲避国民党五次围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随着艺人们的不断涌现,加之题材的不断更新,乌力格尔在科尔沁右翼中旗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地在创办蒙古书图书馆之后,又在电视台节目上开始请乌力格尔艺术家进行表演,而这种在电视上可以让广大群众收看到的节目,也受到乌力格尔爱好者的亲睐,在另一种形式上,也加速了乌力格尔的传播。

三、乌力格尔的演艺名人

在美丽的科尔沁草原上,流传着一种蒙古族人非常喜爱的艺术形式——乌力格尔。在辽阔的草原上,游牧民族将乌力格尔描绘的极为浪漫与开阔,而这种浪漫与开阔的宏伟气场也往往能征服广大听众,雄伟的英雄史诗也受到最热烈的追捧。

相比于年轻的乌力格尔艺人来说,老艺人们在艺术上的造诣更加更加丰富,由于经历的年代不同,老艺人们在说唱时所表现出来的感染力更具强大,每字每句都好像他们自在其中一样,说唱技艺更为高朝,精湛。

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科尔沁蒙古人,由于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去外地做生意,他们不得不将我托付给我的外公外婆来照看,而我从那时起,在他们二老的怀里开始听乌力格尔说书。外公的外婆就像在守在电视机前等待动画片开始的孩子一样,每当乌力格尔的乐器响起时,他们的脸上即刻会露出如孩子般纯真的笑容。而当时令我记忆犹新的乌力格尔说唱家便是李双喜。

相比于年轻的乌力格尔艺人来说,老艺人们在艺术上的造诣更加更加丰富,由于经历的年代不同,老艺人们在说唱时所表现出来的感染力更具强大,每字每句都好像他们自在其中一样,说唱技藝更为高朝,精湛。

李双喜就这样一位追求卓越艺术造诣的乌力格尔艺术家。李双喜1955年出生于哲理木盟(今内蒙古通辽市),从小就受到一位乌力格尔说唱老者的熏陶,因为童年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所以乌力格尔会受到约束,他还是会坚持去听,可只能是偷偷的。11岁时,他开始接触到四胡这种乌力格尔必备的演奏乐器,由于当时科尔沁蒙古族老百姓家里几乎都有这一乐器,也为他学习四胡提供了便利条件。凭借李双喜的超强的记忆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演奏技巧,并且能熟练地掌握各种曲调。十七岁时,再一次老百姓家里的杀猪宴上,他第一次表演了中国古代经典神话故事《西游记》,在老百姓口中大受好评,每逢老百姓家里做红白喜事时都会叫李双喜去表演一段,这也为了他以后的乌力格尔演艺道路打上了良好的基础。

直到今天,他创作编曲的乌力格尔已达到几十部之多,其中最为经典的便是《青使演艺》,在电台一经播出,就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在社会上反响更是强烈。之后,他的这一作品在电视台每天放半个小时,深受观众喜爱。看得人多了,慢慢的他的作品出现在电视上也便更多了。短的可以讲十天半个月,长的则可达到几个月,其中,一部《西游记》就可以播放长达一年之久。今后,他打算挑选几位对祖国有卓越贡献的蒙古族人物作为故事题材,以此来著作新的乌力格尔,用他老人家的话说:“我要用最朴素的语言,给老百姓讲述最真实的故事。”

此外,乌力格尔的演艺名人还有很多,比如宝德、布仁巴雅尔。以及说唱大师罗布生。

四、传承与保护

乌力格尔曲艺文化在2006被正式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可以将时间向前推进,回想当时乌力格尔艺人们身背潮尔、马头琴、四胡,游走出入在蒙古包和城乡小镇上的情景。而这一深得民心的表演形式,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其走向衰弱。

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西方音乐的流入:近几年,由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信息时代的到来,西方文化也逐渐受到世界上各个地区的追捧,随着西方流行音乐的流行,比如:摇滚乐、爵士乐、黑人说唱乐等,抢占了中国文艺市场,使得年青一代的人不在关注民族特色更为浓韵的无力格尔,而去追赶潮流,使得乌力格尔在本民族地区受到了传承影响。

(二)国内兴起的各种选秀:从2005年的《超级女声》开始,国内各种选秀节目的火爆程度一直都在攀升,就以《中国好声音》为例,自节目开播就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追捧, 而其中所演唱的流行音乐作品也受到电视观众的亲睐,这也直导致乌力格尔受到冷落。

(三)老一辈乌力格尔艺术家的离世:由于时间现如今年轻人所接触的音乐多为流行乐,都不愿意去学习更加有民族特的艺术,许多老艺术家都很害怕这一艺术的失传,然而这种局面也不是他们所能控制的,让现在的年轻人摒弃流行乐而去学习古老的艺术是不可能的。而正是这种青黄不接的时期,也是导致乌力格尔流传受到影响的原因之一。

面对这样一种情境,从1958年起,这里的人们开展了抢救、保护乌力格尔艺术的工作。当时参与抢救乌力格尔艺术工作的民俗学家王迅介绍说:“经过五十年的艰辛搜集整理,我们搜集到一千余万字的民间文艺资料,挖掘、整理出版接近濒临失传的长篇英雄史诗,其中包括长篇史诗《镇压蟒古斯的故事》、《迅雷.森德尔》、《阿勇干散迪尔》)、《刀劈公主》等一些故事。这些故事长期在民间流传,受到民间的欢迎。”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老艺人白音仓也积极参与到了抢救乌力格尔的工作中,83岁时,他完成了乌力格尔长篇书目《陶克陶胡》。并于1990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发行。同年,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他“民间故事家”称号。尔后,新一代“胡尔沁”如特木尔巴根、特木勒、唐森林等脱颖而出。他们把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经过改编后搬上舞台,扩大了乌力格尔的影响力。

悠悠岁月,时光流转,时代的列车驶进了21世纪,前郭尔罗斯草原文化馆对传统的乌力格尔进行了改革,赋予乌力格尔新的时代特色,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草原文化馆馆长宝音朝古拉介绍说:“为适应社会发展,过去传统都是一人一把琴,一个人表演,我们改革变成多人多把琴,分人物角色去表演,而且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这样好像一台戏似的。我们没离开传统琴书的曲调和形式,道白的时候坐着道白,交战时候站起来表演,这样形式上特别吸引人。”

五、结语

乌力格尔就像是一个信仰,一个民族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信仰,没有了信仰就如同没有了灵魂,少了灵魂的存在,那么一个民族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好在近几年社会各界都认识到了乌力格尔这一艺术瑰宝存在的重要性,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再次看到乌力格尔的崛起,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保护下,传承了200多年的蒙古族曲艺瑰宝乌力格尔一定会长青不老,世代流传。

参考文献:

[1]那达米德,福宝琳.乌力格尔曲调300首[M].内蒙古:内蒙古哲里木盟文学艺术研究所,1989.

[2]高长胜,佟布林,包文斌.科尔沁文化概览·科尔沁右翼中旗篇(绿原文丛)[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

[3]包玉华.简述“胡仁·乌力格尔”的语言艺术[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