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习见闻
2014-08-02孟杰
孟 杰
(作者系山东省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副局长、德开小学校长)
台湾的很多学校十分重视国际交流和两岸交流,教育部门也积极推动国际教育以及两岸教育活动的开展,设立了一系列交流项目供学校申报,对申报成功的学校提供资金支持。像台东大学附小与杭州市的麦鱼桥小学缔结了友好学校,利用暑期组织师生间的交流,他们还申报了赴日的交流研讨项目。台北教育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也向我们表达了愿意开展交流的愿望,交流形式可以是两岸名师同课异构,可以是校长论坛,还可以是学生互相参访。
在与其他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交流方面,我们德州的大部分学校意识还比较落后。思路决定出路。交流,不但交流感情、交流方法,更重要的是开阔视野、开放思想、转变观念,而这正是德州的校长最急需的。
4月2日至9日,12名校长在山东省德州市教育局史冠武副局长的带领下,赴台湾进行了为期8天的教育考察。这也是德州赴台的第一个教育考察团,市台办、市教育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台湾方面细心安排,热情接待,考察取得了圆满的效果。
8天的时间,我们从台北到嘉义、高雄、花莲、台东,最后回到台北,行程1700余公里,环台湾岛走了一圈,期间走访了6所学校,分别是台北市北投区文化国小、台北市国语国民实验小学、台东大学附属小学、花莲市名义小学、国立台北教育大学附属实验国民小学和台北市私立复兴实验高级中学。我们一边考察教育,一边感受台湾的风土人情,台湾、台湾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热情、礼貌的台湾人
台湾人给我们的感觉是“温、良、恭、俭、让”,这是儒家品德教育在台湾扎根的结果,尤其是通过多年来的礼貌运动,将儒家精神落实到现代日常生活的具体展现。这几天我们接触最多的是陪着活动的郭芝吟女士。郭女士是一名航空公司的培训师,她接待过众多来自大陆的高层,经验丰富。她把我们或者说每一个大陆的客人都当成她的家人来接待,言谈举止都透露出真诚,无论面对谁,面对什么问题都面带笑容,尽最大努力给予解决。几天来,大家对郭女士的表现交口称赞。最后一天在送我们去机场的路上,郭女士深情地回顾了陪伴我们的几天旅程,情之所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令我们也非常感动。在我们通过安检口进入机场候机厅的时候,她站在口外久久驻足,向我们挥手,直到看不到我们为止,这份真诚令人感动。
给我们开车的师傅姓陈。在大陆,司机一般只负责打开行李仓门,乘客再撅着屁股把沉重的行李塞进去,而在台湾,你只要把行李放在车下即可。陈师傅每天在发车前把行李一件件整齐摆放好,下车后再一件件给我们拿出来,着实让我们体验了一番上帝的感觉。
参访的6所学校,从校长到主任,再到普通老师,对客人都热情有加。台湾人对我们的微笑、对我们的问候,感觉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丝毫没有做作的成分。这是一种素质、一种修养,是在一个温暖的环境中长期浸润、修炼的结果。有的学校还组织了音乐表演等活动隆重欢迎我们。在会议接待室,摆放着每个人的台签,每人一个水果盒、一份小食品、一包纸巾、一杯热茶或其他饮料,既体贴入微又实用方便。大部分学校都为我们准备了小礼品,校长要与我们每个人交换名片……让我们感觉宾至如归。
有人说:“喧闹与文明成反比。喧闹之地,必是文明低落之处。喧闹度越高,文明度越低。而凡文明之地,自然不见喧闹。”按此说法,台北人的文明程度实在相当高了。台北马路上行人多,汽车更多,自行车极少见,但轻便摩托车成千上万,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上下班时可以说是震耳欲聋。但我发现,市内交通乱中有序。十字路口,每遇红灯,大群摩托车都会停下,而且全部停在停车线后面,规规矩矩。行人过马路,从不乱窜,都走行人穿越道,遵守灯标。所以虽然车多,还是很有安全感。事实上,不论在哪里,我从无一次见到有人横冲直撞,也不记得见到口叼香烟走路的行人,或者有人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台湾近50年来进行的文明养成教育,已见硕果累累。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台湾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一个是全社会努力的结果,另外更和学校的品格教育分不开。在台湾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垃圾的分类处理,这要感谢国小的老师,教会了孩子们如何把垃圾分类,让孩子们养成了分类的习惯,这才有了现在这样的结果。
二、从厕所看卫生
一所学校卫生保持如何,最重要的表现是厕所。在台湾,学校、宾馆、景区的厕所干净得让我吃惊,咨询得知,台湾人从小就要接受讲究卫生的教育,当然还有严格的检查及管理制度。厕所如此,其他地方就更不用说了,到处让人神清气爽。据资料称,台湾以前卫生也是很不好,后来台湾推行了一项名叫“垃圾不落地”的运动,政府每天定时到社区收集垃圾,听到垃圾车的音乐一响,人们排队去扔垃圾袋,这已成为台湾的一道风景。看来任何美好事物的产生都有个过程,都需要教育和管理。
三、校园文化建设更接地气
我们参访的几所学校,硬件设施说不上多好,大都建于几十年前,且占地面积均不大,教师大部分集中在一个大办公室办公,班主任都在教室后面办公。但各所学校目之所及到处都有我们无比羡慕的郁郁葱葱的绿,我想除台湾的气候适宜植物生长外,还因为绿化、美化校园的这种意识已在每个人心中根深蒂固。我们看到的是一所所宁静、自然、纯净的生态校园,校内木质步道,阳光菜园和花圃,室内攀岩处,室外露营场地,是孩子们认识自然、亲近自然、健康成长的最好场所。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相比我们大陆学校而言,台湾的学校更注重的是实用。我们的文化设计适合成人和参观者看,而台湾学校的文化设计更多的是站在了儿童的视角。校园的门厅都布置有宣传栏,内容有学生书画作品、猜谜、手工作品等,且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展示优秀学生风采,宣传学校近期取得的突出成绩。教室内的宣传栏大多是孩子们的书画作品、征文等,内容更接近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实际,更加接地气。
四、一本书一个世界
从几所学校能看得出,台湾的学校十分重视阅读,校长称图书馆是学校的心脏。一本书一个世界,图书馆里的书十分适合孩子们阅读。图书除教育部门配备、学校自购外,还有相当一大部分来自家长的捐献。家委会成员每天都会到学校图书室值班,除负责协助学校教师借阅图书外,还充当故事妈妈,给孩子们讲书,向孩子们荐书,空余时间对破损的图书进行修补。一座图书馆是不是真正向学生开放,孩子们是不是把它作为最喜欢光临的地方,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我们很多的图书馆以豪华著称,但其使用率、受孩子们欢迎的程度与台湾相比还有很多差距,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我们做。
在台北教育大学附属小学,每个走廊都有一个可以推动的小书橱,上面贴着此书橱的书是由哪一位家长捐赠。在北投区实验小学我们也看到了同样的情况,门厅里摆放的书学生可以自由取阅,书的扉页上也均印着捐献者的名字。家长捐书不但可以弥补学校藏书不足,且家长为孩子们捐书,就会更加关注孩子们的阅读情况。整个社会都来关注阅读,台湾飘满书香。
五、课程建设与生活紧密相联
特色学校体现在哪里?当然是课程。台湾的学校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像北投区文化国小的特色是英语教育,自称英语教育独步台湾,他们除一周开设9节英语课外,还自筹经费新台币60万元推广英语教学,包括聘外籍教师、印教材、搞活动等。而台东大学附小则推出了阅山方案、学童种稻体验课程、水芙蓉计划等,积极开发身边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中去学习知识。
我们最关心的是台湾传统文化教育、礼仪教育的开设情况,但从他们的交流中,看到各校并没有特意开设什么国学方面的传统课程。他们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礼仪教育,融入了生活、每一节课、每个教育活动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反思我们的学校,每学期甚至每周都要组织主题队会、上品德课,孩子们在课堂上慷慨激昂,表现得尽善尽美,但真正来到生活中却又变了另一个面孔,这值得我们深思。
台湾重视品德教育,将之作为一种政府行为。第二次政党轮替后这两年,台湾推行了两项重大政策:一是台湾有品运动,即通过推展品德教育、艺术扎根、终身阅读及环境永续等四项计划,带动台湾“人人有品”,即有品德、品质和品位。二是提出“三三一行动方案”,即鼓励台湾人每天至少学习30分钟,运动30分钟,并日行一善,用以鼓励全民心动不如行动,快乐参与学习,这也是一项品德教育运动。
台湾学校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进行品德教育,如制定品德教育实施政策,推展学校品德学习活动,培育教师专业技能,多元融入品德教学,营造品德学习环境,结合民间及社区资源开展品德教育活动,检视品德教育实施成效等。
作为校长,我们不能改变社会,但我们能影响自己学校的几百几千名孩子,进而带动上万个家庭。我想下一步要立足学校实际,推行品德教育、品德运动,为建设有品德州作出积极贡献。
六、学校谁来管
在我们参观学校的时候,有4所学校的家委会主任都出面接待并作了经验介绍,能看得出台湾学校对家委会工作的重视。家委会主任都是由家长层层选举产生,当然一般能任主任的要么是企业老板,要么是政府官员,因为他们掌握更多的资源,可以更方便地为学校服务。学校给我们提供的小礼品、果品,大多是家委会赞助的。在台湾,一所1000多人规模的学校,家长志工的人数一般在200人左右。家长全面参与学校教育,凡是校长遴选、教师甄选、教科书评选、校务会议、课程发展等无所不包,家长参与等于展示“消费权”及“公民权”等权利。在台湾,学校家长会的宗旨在于整合家长的力量,凝聚家长的共识,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紧密地结合,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权在学校教育中落实,并吸纳社会资源,丰富学校教育,以多元化学习的内涵实践学校社区化的理想。学校社区化、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社区总体营造已是时代潮流,也是时势之所趋。台湾的家校合作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很多的经验。正如林惠真在《家长参与活化了学校教育——台湾家长的任务与成果》一文中指出的:“没有比家长更迫切需要‘好的教育’了!基于‘孩子的成长不能等待’,‘为孩子的幸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等缘由,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教育制度仍然僵化、升学压力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台湾倡导亲师合作的学校,出现了一种回归教育本质、提供给深耕教育及深入社区教改之路的教育,也带动了台湾教育改革的方向。这是超越时空的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力量。”
我们德开小学近两年在家委会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比起台湾来说,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一所学校之所以能不断进步,就在于这所学校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校老是抱着闭关锁国的思想,小富即安,唯我独尊,只能是停滞不前甚至走向没落。我认为家长是发现学校问题、促进学校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之一,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要善待家长的投诉——家长关心的,我们要努力;家长反对的,我们要改进。家委会建设,要努力向台湾学习。
七、交流,让学校走向世界
台湾的很多学校十分重视国际交流和两岸交流,教育部门也积极推动国际教育以及两岸教育活动的开展,设立了一系列交流项目供学校申报,对申报成功的学校提供资金支持。像台东大学附小与杭州市的麦鱼桥小学缔结了友好学校,利用暑期组织师生间的交流,他们还申报了赴日的交流研讨项目。台北教育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也向我们表达了愿意开展交流的愿望,交流形式可以是两岸名师同课异构,可以是校长论坛,还可以是学生互相参访。
在与其他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交流方面,我们德州的大部分学校意识还比较落后。思路决定出路。交流,不但交流感情、交流方法,更重要的是开阔视野、开放思想、转变观念,而这正是德州的校长最急需的。
八、正能量从全方位的奖励体现
台湾非常重视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奖励。教育部门从九个方面对学校进行考核评价,达标的颁发优质学校的奖牌,我们参观的好几所学校都荣获了优质学校的九块奖牌。教育部门设立的还有标杆学校、教学卓越奖、全国特色学校等,对教师的评价有特殊优良教师、师铎奖等。
我们参观的几所学校的会议室里都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奖杯,奖杯的设计非常漂亮,此外会议室里还悬挂着教育部门领导和当地行政部门领导亲笔书写的奖状。学校也非常乐意及时把学校取得的成绩向社会公示出来,几乎每所学校门口或宣传栏内都悬挂着近期学校或教师、学生获得的各种奖项,有的还用了“狂贺”来表达学校获奖的心情。当然,每个奖项后面还有丰厚的奖金。
树立标杆、弘扬正能量是台湾人的一种价值观念,取得成绩要敢于大声说出来,得奖是一件无尚光荣的事,不必害羞,不必遮遮掩掩,如此整个社会就会向上、向善、向美。
九、并不好做的校长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办学的总体指导思想,它不仅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教育追求、精神气质和文化特征,而且构成了一所学校绵延流长、兴旺发展的理想支撑和精神动力。对任何一所学校来说,办学理念的重要性恐怕远远超过师资、生源、组织机构等诸要素。我们考察的几所中小学校,不论学校历史多长,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学校很重视办学理念的设计,像北投区国小的理念就是打造“平民价格,私校水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学校。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是思想上的领导,一所学校的文化传承要靠校长。在台湾,校长已实现了专业化。在学校做满6年主任才有资格去考校长执照。要成为一所学校的校长,还要参加校长的遴选,遴选委员会一般由行政主管部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校长代表和专家组成。你要竞选这所学校校长,当然就要对这所学校的文化、理念要有深入的了解,你才能在此基础上去扬弃。校长任期一般4年,能否连任教师说了算,最多连任两届,就必须换所学校去做了。公立学校只有一位校长,校长工资一般要高出教师很多,并且有校长特支费。在台湾,校长不是教育部门委任的,那他就要搞清楚为谁负责。在台湾做校长的有“三权”:“赤手空拳、有责无权、泪如涌泉”,很多交流的校长都在说,这种遴选制之下的校长不好做,学校的领导与行政虽然有一些可为之处,但却有更多的不可为与难为之处。面对这些校务经营中的难为之处,有的校长选择了急流勇退,但也有些校长抱着理想与使命感渐入佳境。据了解,我们参访学校的校长不是硕士就是博士,从他们身上,我们能感受到强烈的教育家的情怀和深邃厚重的教育智慧,这也是让我们最敬佩的。
十、风土人情
台湾的食品以海鲜为主,主食是米饭,食材非常新鲜,饭菜口味适合我们,且绝对地干净。台湾人管吃饭叫“甲奔”,对问候语“早安”“午安”“晚安”亦有很有意思的含义。我们还有幸品尝了很多台湾当地的水果,包括我们不常见到的莲雾、芭乐、释迦、杨桃等,西瓜、香蕉的口味也比我们当地的可口了许多。
在台湾几天,我们对台湾的政治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台东,几位老人坐在路边,向我们的车不停地挥手。郭女士说他们是从大陆到台湾的老兵,无儿无女,见到大陆的车辆就像见到亲人一样,听起来让人十分心酸,不禁在心中吟起余光中的《乡愁》:“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听说几年前,余老先生荣归故里福建泉州,激动之余为这首脍炙人口的《乡愁》续写了新的篇章:“未来啊/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去那头/我来这头。”
两岸一家,愿先从教育开始……